對於自閉症,無論是從醫學、心理學、教育學任何一個視角出發,它永遠都處於被看、被敘事的角度,我們很難聽到來自患者自己的聲音。
作為自閉症人,他們心裡是怎麼想的?
他們真正的困難和需求是什麼?
長久以來,這似乎一直被我們忽略了。
如果我們想要了解自閉症人士自己的想法,不妨讀一讀東田直樹的《我想飛進天空》。
東田直樹是一位來自日本的重度自閉症患者,寫這本書的時候,他還只有13歲。
他雖然很難說出一個完整的句子,但是能通過字母鍵盤,拼湊出他心中真正想表達的話,所以才有了這本書的出版問世。
這個世界上有一種不平等,叫做「我以為」「我認為」「我覺得」,比如說「我媽覺得我冷」。
讀完他的文字,我相信我們會有一些觸動和改變。
我們不妨先設想一個場景——
我們沒有任何工具,只能用雙手捧起一捧水,然後試圖穿過人潮擁擠的城市廣場。
為了確保手中的水不滴漏,我們往往會低頭緊盯著自己的雙手,甚至來不及顧及前方的道路。
我們只能如履薄冰、自顧自地穿過人群。
這對於我們來說,是一種怎樣的難度?
事實上,這在我們看來無法完成的事情,正是自閉症人士每天都需要面臨的挑戰,甚至難度還遠不止於此。
他們的生活,就像前面說的一樣,少了幾樣盛水的容器。
如果沒有一個密封的容器,捧在手心的水是註定要流失的。
所以,當自閉症人在我們面前表現出各種異常的時候,我們也不必驚訝或者動怒。
因為他們只是無法使用常態的模式來和我們進行交流、互動,他們的需求、情緒、思想等找不到恰當的方式來表達。
日本籍作家、自閉症人士東田直樹在他的著作《我想飛進天空》一書中就詳細講述了他遇到過的困難。
東田直樹說,他小時候常常直至深夜還無法入睡,雖然在表面上看起來沒什麼問題,但其實內心已經筋疲力盡了。
其實很多自閉症孩子都和東田直樹一樣,會產生一些睡眠問題,在睡不著的時候他們可能會發出各種響動。
當我們被孩子吵醒之後,我們可能會變得非常憤怒、焦慮,唯恐會影響到自己第二天的工作和生活,覺得為人父母「太難了」。
但是換一個角度來說,當孩子不能正常入睡的時候,他是不是比我們更痛苦、更難呢?
即便是身心健康的我們也會偶爾失眠,經歷過的人都知道這種滋味並不好受。
當我們失眠的時候,我們會聽音樂、做一些舒緩的動作,或者是服用安眠藥物,我們會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來調整自己。
可是對於自閉症孩子來說,他們不僅沒有辦法像我們一樣熟練地運用不同的生活經驗予以應對,同時他也不知道如何去表達他遇到的困難。
他們不僅會被我們誤解,可能還會受到我們的責備和傷害。這樣看來,是不是孩子更難一些呢?
再舉一個例子來說,我們在教育自閉症孩子的過程中,常常會感到一種無力感,覺得十分悲觀和無奈,因為孩子怎麼教都教不好。
無論我們和他強調多少遍不要去做某事,但他依然會堅持去做,似乎永遠都聽不進去我們的教導。
東田直樹也經常如此,即便是他理解了別人和他說的話,但還是不知為何會故態復萌。
他說,這並不是因為他喜歡這樣,也並不是因為他真的想這麼做。
只是他如果不這麼做的話,他會瘋掉。這種身心難以受控制的困擾,長期幹擾著他。
自閉症人也是普通人,也有情感。當他們的行為給別人帶來麻煩的時候,他們也會像我們一樣會感到內疚。
相比於我們的無奈,其實自閉症人更加無力、更加不知所措。
正如東田直樹所說:「其實,最受煎熬的是那個給別人帶來麻煩的人——也就是自閉症人士自己。」
所以,對於自閉症孩子的各種異常表現,我們先不要著急生氣、失望。
一方面,很多時候自閉症孩子並不是真的想要那麼做,只是他控制不了,也根本不明白常態的處理方式是什麼,所以他只能按照他的方式來表達。
另外一方面,自閉症孩子由於其障礙的存在,可能會表現出一些我們難以理解的行為。
比如說,有些孩子甚至有可能在坐公交車的時候,突然扒下褲子,對著窗外尿尿。
或者說,有些孩子根本不知道要脫完褲子才能進行尿尿。
不了解自閉症的人,可能會覺得這孩子太過頑皮,沒有教養。
作為孩子的父母,可能也會覺得十分尷尬難堪。
可是,是孩子真的刻意這樣做嗎?很顯然不是。
如果透過這些現象去分析原因,我們會發現矛盾在於,孩子沒有建立便意和衛生間的關係、沒有養成有便意就去衛生間的習慣,所以孩子才會隨地大小便。
所以,當孩子表現出一些我們難以理解的行為時,我們首先不要觸動自己的情緒閘門。
我們要真正地去看見孩子, 去分析行為現象背後的原因,去發現他遇到的困難,並且了解他的真實需求。
我們不能簡單粗暴地把這些現象視作問題行為,這對孩子來說很不公平,因為孩子並不是真的要這麼做。
我們以為是錯的,可能在他的世界裡本來就是對的。
我們應該在充分了解孩子的基礎上,幫助孩子積累處理問題的經驗,養成有序的生活習慣,形成一種常態的生活模式。
對孩子,讓我們多一些看見、多一些支持。因為說起難,孩子才是最難的那一個。
如東田直樹所言:
「我們當然需要你們阻止我們去做不該做的事情,但是我們也希望你們能理解我們在這種時候所經歷的苦痛。
別人總是誤解我們。所以,只要能讓別人準確地理解我們的意思,我們願意付出任何代價。
請你們理解我們的內心,以及我們正在經歷的事情。」
來源:然和教育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