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元良,一個歷史上頗具爭議的人物,他既在前線抗過日,又私下貪財好色,是蔣先生命令查辦的"飛將軍"。
稱孫元良為"飛將軍"可不是一句誇讚之語,而是因為他無數次在戰爭中貪生怕死臨陣脫逃,抗戰中不忘聽戲和逛窯子。令人意外的是,上世紀臺灣著名演員孫祥鍾(藝名秦漢)竟然和孫元良是父子關係,他的一生真算得上是一個傳奇。
孫元良的墮落史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一個孩子的未來發展,和小時候的教育是分不開的。傳言中孔子的父親,六十多歲才生下孔子,孫元良也是一樣。他的父親六十七歲才生下他,不過和孔子不同的是,孫元良的父親因為老來得子,格外給予這個小兒子千般嬌寵溺愛,以至於逐漸養成了他一種享樂主義精神。
但一個人要是過得太一帆風順了,往往是對他有害的。
孫元良的父親是晚晴的一名知縣,他出生在有功名在身的書香門第出身,因此孫元良在讀書之事上還是頗為用心的,1924年孫中山先生預備籌辦黃埔軍校,計劃在全國範圍內招募學員。
孫元良此時正在北京大學讀預科,他聞訊後立即報名參加黃埔軍校招生考試,而黃埔軍校第一期的學員招生原則十分苛刻,一定要有一位推薦人,此時為孫元良的推薦人便是大名鼎鼎的李大釗,要知道當時的孫元良還是個未滿二十的毛頭小子,由此可見他的前途是一派光明之景。
從他的舊照中我們不難看出,孫元良的外表英俊瀟灑,加上他個人的文化程度較高,所以一直頗得蔣先生器重,當然這其中也不乏人情緣故,孫元良的叔父孫震也是蔣先生手下的一員大將。
如果用今天流行的話來講,孫元良在一出場就已經拿到了男主角劇本,而他又是怎樣自己一步步墮落成"逃跑將軍",為人所不齒的呢?
孫元良起初的確是一名戰功頗豐有勇有謀的將士,在幾場可以被銘記史冊的戰役中,我們可以看到他浴血奮戰的身影,比如在"八·一三"凇瀘會戰中,他率領第八十八師駐守陣地整整七十六天,在主力撤退的情況下,創造了孤軍據守四行倉庫的驚世壯舉。
但是成功易守功難,身上背負了光輝與榮耀之後,與之而來的就是居功自傲的邪念叢生。
貪圖享樂的逃跑將軍
"上海學生代表在四行倉庫八十八師師部慰勞,這時孫元良看到一個女學生代表眉清目秀,就以花言巧語要該女生單獨在師部多玩一下,企圖強姦。"時任南京軍械部主任葛天回憶道。
如此惡劣的行徑在孫元良眼中看來竟然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反而振振有詞地反駁道:"英雄總是和美人聯繫在一起的,自古英雄都喜歡美人,尤其是我們在上海作戰有功,做這一點小事沒有什麼。"
此外,令人咋舌的是孫元良在從軍過程中一共有過四次臨陣脫逃經歷,做逃兵是一件極其不能被輕易原諒的事,一般來說軍紀嚴明的部隊,在兵丁第一次出逃後,就應該做出一定的處分,在民國時期甚至有直接槍斃的先例,
而孫元良次次都能全身而退,甚至出逃行為愈演愈烈,這不得不讓人懷疑國民黨內部任人唯親,相互包庇情節嚴重,治軍不嚴恐怕是導致他最終覆滅首當其衝的原因。
孫元良第一次出逃是在北伐戰爭中,他時任第一師第一團團長,屬於蔣先生的嫡系部隊。戰火打響後,孫元良突然驚慌失措,未按照上級命令執行守衛南昌的任務,做起了貪生怕死的縮頭烏龜,最終導致隊伍群龍無首。
蔣先生聞訊後暴跳如雷,在第一師面前嚴厲批評孫元良這種不聽指揮的作風,揚言要指定日子槍斃孫元良,當時幾乎所有人包括他自己都認為"這次死定了"。
不過不知為何,這孫元良不但沒有被槍斃,反而升任旅長,到日本陸軍士官學校讀了一年書。這還要多虧他曾經的老師和朋友在蔣先生面前不斷為他求情,才保住一命。
原來黃埔軍校第一期的學員,有大半數以上都退黨加入了我黨,孫元良是嫡系出身頗有根基而且多年來忠心耿耿,加上他的叔父一直專心效力,今日如果貿然槍斃了孫元良,那麼又會寒了多少人的心呢?所以蔣先生氣消了以後,孫元良也就沒事了。
有了這次"免死"經歷,孫元良開始愈發大膽起來,不僅私下吞併軍費而且一頭扎進了女人堆。
南京保衛戰打響後,孫元良奉命來到南京駐紮,而據他的部下回憶,到了南京的孫元良注意力就沒有放到抗戰上,整天不是在夫子廟看戲,就是在秦樓楚館中流連。
可惜了那一隻裝備精良的部隊,就在主將昏天黑地貪圖享樂之中,斷送了自己的生命,成為了日軍刀槍下被屠殺的冤魂。中華門失守後,孫元良用金條買通青樓老鴇子,給他在地窖中留出一處苟且偷生之所,而在他個人的晚年回憶錄中卻粉飾了這段歷史,直言他一直與部隊的將士一同尋找出路。
與明星秦漢竟是父子關係
雖然他個人沒有落下什麼好名聲,但是子孫後代倒是很爭氣,與他長相頗為相似的臺灣明星秦漢,一問才知這竟然是他的第五子,"秦漢"這個名字是藝名,他的本名為"孫祥鍾"。
秦漢與秦祥林、林鳳嬌和林青霞合稱"二秦二林",是上一代人心目當中的偶像,一生出演過上百部影視作品。孫元良表示,他極少對自己的子女提起從前的往事,大概是想用遺忘淡化這段不光彩的歷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