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爆炸的年代,我們更加需要傾聽思想的聲音。浙江大學頭條號特別開闢【啟真新論】板塊,收錄浙江大學各領域專家學者獨家觀點。本期啟真新論,我們推出的是浙江大學校長吳朝暉在接受《光明日報》教育周刊的記者採訪時圍繞研究生教育工作發表的觀點——制定多元化的導師評價標準,完善機制體系,形成學風和學術倫理建設的合力。觀點的碰撞,智慧的交鋒,我們也期待聽到您的聲音!投稿郵箱:zdxmt@zju.edu.cn。
近日,浙江大學校長吳朝暉應邀接受《光明日報》教育周刊記者採訪,圍繞研究生教育發表觀點。
研究生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中的頂端,承擔著培養高素質人才和促進科學技術創新發展的雙重使命。而導師是研究生學術道路、價值觀塑造的重要引路人。目前,全國有研究生導師46萬人,其中博士生導師11.5萬人。親其師,信其道。要提升研究生教育質量,必須切實加強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
目前,有部分研究生導師投入大量精力搞科研發論文,學生反而難以在課堂上有所收穫,出現重科研而輕教學的現象。
針對這一誤區,吳朝暉表示,對高校而言,需要將教書育人作為評價研究生導師的核心內容,突出教育教學業績,建立有利於激發導師教學積極性和主動性的考核激勵機制,同時完善科教協同育人的體系。對導師而言,既要強化對研究生的科研指導,也要提升教學能力、課程品質和育人質量,引導研究生在學習與研究的互為一體中培育學者品質,在創新與受教的相輔相成中提升學術品位。
在對導師的評價過程中,怎麼將研究生培養質量作為最關鍵的因素落到實處是一個主要問題。
針對這一問題,吳朝暉認為,人才培養質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線。不同學科、不同類別的研究生培養質量要求各不相同。在導師落實研究生培養責任上,國家的要求是根據研究生的培養需求,積極為研究生的學習成長創造條件,這意味著高校要按照因材施教、因類施策的要求,制定多元化的導師評價標準和研究生培養方案。
在對導師評價過程中,將研究生培養質量作為最關鍵的因素,需要按照以下維度設定評價標準:分學科,如人文社科類與理工農醫等自然科學類的研究生培養目標存在明顯差異,要按照學科屬性、新學科發展方向等強化導師培養責任;分類型,如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更側重於產教融合、與產業發展需求對接,學術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更偏重於學術研究能力塑造,要按照不同類型的研究生培養目標等細化導師培養責任;分階段,如碩士研究生與博士研究生的培養深度、路徑等均存在差異,要按照不同階段的研究生培養模式等夯實導師培養責任。
吳朝暉提出,導師是研究生培養的第一責任人,需要堅持教書和育人相統一,堅持言傳和身教相統一,堅持潛心問道和關注社會相統一,堅持學術自由和學術規範相統一,這意味著導師需要為人師表、率先垂範,做研究生成長成才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明晰導師的職責邊界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讓導師以德立身,將師德師風建設作為導師隊伍建設第一標準,在人才引進、職務職稱晉升上,對師德失範的情形實行「一票否決」制。讓導師以言示範,著力提升導師的思想政治素質,發揮導師在課堂教學、科研創新、社會實踐等環節的引領作用。讓導師以身作則,完善導師指導研究生的行為準則,引導導師積極樹立堅持學術規範和維護學術道德的典範。
浙江大學於2007年創辦「求是導師學校」,致力於為廣大導師創造一個共享經驗、相互學習的平臺,促進導師質量的提升和學科的交叉互動,從而推進卓越的研究生教育。
吳朝暉表示,近些年來,浙江大學在知識共同體、學術共同體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德育導師指導模式,遴選德才兼備的業務導師擔任集班主任、兼職輔導員、黨建員三重身份為一身的德育導師,指導研究生開展學術倫理道德建設等方面的工作。
導師是學風和學術倫理建設的主體,這意味著導師具有「育德」和「育才」相統一、「導德」和「導學」相結合的職責,需要在自覺維護學術事業的神聖性、純潔性與嚴肅性上爭做表率。
因此,吳朝暉提出,要完善聯動機制,將研究生導師的指導資格認定、招生資格審核、獎懲等與師德師風考查結合起來。以師風帶動學風,在研究生培養的各個環節,強化學術規範訓練,加強職業倫理教育,提升學術道德涵養。優化學術評價體系,堅持學術委員會評價、教育督導評價、研究生評價和導師自我評價相結合,形成學風和學術倫理建設的合力。
吳朝暉認為,研究生教育具有統一全球前沿、國家戰略和區域目標的特徵,可以進一步會聚科技革命、產業革命和教育革命,所以研究生更加需要跟蹤國際學術前沿,直面學術問題,開拓學術視野,在學術研究中開展創新性工作,理應獲得更多參與專業前沿課題研究的機會。
對此,他提出三點認識:一是高校要完善研究生參與創新的機制,引導研究生積極開展交叉研究和跨領域創新,創造條件讓研究生深度融入大團隊、大平臺、大項目等。
二是完善創新生態系統,鼓勵研究生樹立「學科—人才—科研」一體化理念,推動研究生的創新方向與學科前沿相匹配。
三是完善研究生學術交流模式,倡導圍繞專業前沿的師生互動、同輩交流等形式,拓展研究生赴世界一流大學從事高水平研究的渠道。
本文來源:《光明日報》2020年08月11日15版
圖片來源:《光明日報》丨頭條正版圖庫
本文編輯:浙江大學微訊社 童嘉楨
責任編輯:周亦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