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真新論丨浙大校長吳朝暉:完善導師的評價標準及責任機制,形成學風和學術倫理建設的合力

2020-08-27 浙江大學


信息爆炸的年代,我們更加需要傾聽思想的聲音。浙江大學頭條號特別開闢【啟真新論】板塊,收錄浙江大學各領域專家學者獨家觀點。本期啟真新論,我們推出的是浙江大學校長吳朝暉在接受《光明日報》教育周刊的記者採訪時圍繞研究生教育工作發表的觀點——制定多元化的導師評價標準,完善機制體系,形成學風和學術倫理建設的合力。觀點的碰撞,智慧的交鋒,我們也期待聽到您的聲音!投稿郵箱:zdxmt@zju.edu.cn。

近日,浙江大學校長吳朝暉應邀接受《光明日報》教育周刊記者採訪,圍繞研究生教育發表觀點。

研究生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中的頂端,承擔著培養高素質人才和促進科學技術創新發展的雙重使命。而導師是研究生學術道路、價值觀塑造的重要引路人。目前,全國有研究生導師46萬人,其中博士生導師11.5萬人。親其師,信其道。要提升研究生教育質量,必須切實加強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

我國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誤區

目前,有部分研究生導師投入大量精力搞科研發論文,學生反而難以在課堂上有所收穫,出現重科研而輕教學的現象。

針對這一誤區,吳朝暉表示,對高校而言,需要將教書育人作為評價研究生導師的核心內容突出教育教學業績建立有利於激發導師教學積極性和主動性的考核激勵機制,同時完善科教協同育人的體系。對導師而言,既要強化對研究生的科研指導,也要提升教學能力、課程品質和育人質量,引導研究生在學習與研究的互為一體中培育學者品質,在創新與受教的相輔相成中提升學術品位。

如何落實導師的研究生培養責任

在對導師的評價過程中,怎麼將研究生培養質量作為最關鍵的因素落到實處是一個主要問題。

針對這一問題,吳朝暉認為,人才培養質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線。不同學科、不同類別的研究生培養質量要求各不相同。在導師落實研究生培養責任上,國家的要求是根據研究生的培養需求,積極為研究生的學習成長創造條件,這意味著高校要按照因材施教、因類施策的要求,制定多元化的導師評價標準和研究生培養方案。

在對導師評價過程中,將研究生培養質量作為最關鍵的因素,需要按照以下維度設定評價標準:分學科,如人文社科類與理工農醫等自然科學類的研究生培養目標存在明顯差異,要按照學科屬性、新學科發展方向等強化導師培養責任;分類型,如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更側重於產教融合、與產業發展需求對接,學術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更偏重於學術研究能力塑造,要按照不同類型的研究生培養目標等細化導師培養責任;分階段,如碩士研究生與博士研究生的培養深度、路徑等均存在差異,要按照不同階段的研究生培養模式等夯實導師培養責任。

如何明晰導師的職責和邊界

吳朝暉提出,導師是研究生培養的第一責任人,需要堅持教書和育人相統一,堅持言傳和身教相統一,堅持潛心問道和關注社會相統一,堅持學術自由和學術規範相統一,這意味著導師需要為人師表、率先垂範,做研究生成長成才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明晰導師的職責邊界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讓導師以德立身,將師德師風建設作為導師隊伍建設第一標準,在人才引進、職務職稱晉升上,對師德失範的情形實行「一票否決」制。讓導師以言示範,著力提升導師的思想政治素質,發揮導師在課堂教學、科研創新、社會實踐等環節的引領作用。讓導師以身作則,完善導師指導研究生的行為準則,引導導師積極樹立堅持學術規範和維護學術道德的典範。

浙江大學於2007年創辦「求是導師學校」,致力於為廣大導師創造一個共享經驗、相互學習的平臺,促進導師質量的提升和學科的交叉互動,從而推進卓越的研究生教育。

充分發揮導師對學風、學術倫理建設的主體作用

吳朝暉表示,近些年來,浙江大學在知識共同體、學術共同體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德育導師指導模式,遴選德才兼備的業務導師擔任集班主任、兼職輔導員、黨建員三重身份為一身的德育導師,指導研究生開展學術倫理道德建設等方面的工作。

導師是學風和學術倫理建設的主體,這意味著導師具有「育德」和「育才」相統一、「導德」和「導學」相結合的職責,需要在自覺維護學術事業的神聖性、純潔性與嚴肅性上爭做表率。

因此,吳朝暉提出,要完善聯動機制,將研究生導師的指導資格認定、招生資格審核、獎懲等與師德師風考查結合起來。以師風帶動學風,在研究生培養的各個環節,強化學術規範訓練,加強職業倫理教育,提升學術道德涵養。優化學術評價體系,堅持學術委員會評價、教育督導評價、研究生評價和導師自我評價相結合,形成學風和學術倫理建設的合力

引導學生從事交叉研究,督促導師站在知識前沿

吳朝暉認為,研究生教育具有統一全球前沿、國家戰略和區域目標的特徵,可以進一步會聚科技革命、產業革命和教育革命,所以研究生更加需要跟蹤國際學術前沿,直面學術問題,開拓學術視野,在學術研究中開展創新性工作,理應獲得更多參與專業前沿課題研究的機會。

對此,他提出三點認識:一是高校要完善研究生參與創新的機制,引導研究生積極開展交叉研究和跨領域創新,創造條件讓研究生深度融入大團隊、大平臺、大項目等。

二是完善創新生態系統,鼓勵研究生樹立「學科—人才—科研」一體化理念,推動研究生的創新方向與學科前沿相匹配。

三是完善研究生學術交流模式,倡導圍繞專業前沿的師生互動、同輩交流等形式,拓展研究生赴世界一流大學從事高水平研究的渠道。


本文來源:《光明日報》2020年08月11日15版

圖片來源:《光明日報》丨頭條正版圖庫

本文編輯:浙江大學微訊社 童嘉楨

責任編輯:周亦穎

  

相關焦點

  • 啟真新論丨中國科學院院士葉志鎮等:發揚浙大求是精神,聚力建設世界一流材料學科
    浙江大學頭條號特別開闢【啟真新論】專欄,收錄浙江大學各領域專家學者獨家觀點。本期啟真新論,我們推出的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葉志鎮以及浙江大學黨委宣傳部金云云的《發揚浙大求是精神,聚力建設世界一流材料學科》一文。觀點的碰撞,智慧的交鋒,我們也期待聽到您的聲音!投稿郵箱:zdxmt@zju.edu.cn。
  • 啟真新論丨浙大校長吳朝暉:創新與育人高度融合,讓研究生成為驅動創新的戰略生力軍
    浙江大學頭條號特別開闢【啟真新論】板塊,收錄浙江大學各領域專家學者獨家觀點。本期啟真新論,我們推出的是浙江大學校長吳朝暉在接受中國教育在線記者採訪時圍繞研究生教育工作發表的觀點——創新與育人高度融合,讓研究生成為驅動創新的戰略生力軍。觀點的碰撞,智慧的交鋒,我們也期待聽到您的聲音!投稿郵箱:zdxmt@zju.edu.cn。
  • 加強科研倫理和學風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科研倫理和學風建設,懲戒學術不端,力戒浮躁之風」「營造良好的科研生態」。這為進一步改善我國科研創新軟環境提出了明確要求和著力點。  當前,我國科研工作者普遍認同科研倫理的重要性。
  • 46萬導師,如何發揮引路人的關鍵作用
    在對導師評價過程中,將研究生培養質量作為最關鍵的因素,需要按照以下維度設定評價標準:分學科,如人文社科類與理工農醫等自然科學類的研究生培養目標存在明顯差異,要按照學科屬性、新學科發展方向等強化導師培養責任;分類型,如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更側重於產教融合、與產業發展需求對接,學術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更偏重於學術研究能力塑造,要按照不同類型的研究生培養目標等細化導師培養責任;分階段,如碩士研究生與博士研究生的培養深度
  • 46萬導師,如何發揮引路人的關鍵作用
    在對導師評價過程中,將研究生培養質量作為最關鍵的因素,需要按照以下維度設定評價標準:分學科,如人文社科類與理工農醫等自然科學類的研究生培養目標存在明顯差異,要按照學科屬性、新學科發展方向等強化導師培養責任;分類型,如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更側重於產教融合、與產業發展需求對接,學術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更偏重於學術研究能力塑造,要按照不同類型的研究生培養目標等細化導師培養責任;分階段,如碩士研究生與博士研究生的培養深度
  • 新時代學風建設清華方案|邱勇:建立長效機制 努力開創新時代學風...
    2019年4月19日,學校黨委正式發布了《清華大學關於完善學術評價制度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克服「五唯」傾向,建立重師德師風、重真才實學、重質量貢獻的評價導向,堅持教書育人是教師的第一學術責任,把教書育人的投入與成效納入教師學術評價體系。這是關於學術評價的一個重大的決定。
  • 浙大校長吳朝暉回母校 分享對大學和專業的看法
    溫州網訊 4月30日,浙江大學新時代人才培養戰略夥伴中學「走進浙大」系列講座在溫州中學開講。浙江大學校長吳朝暉與溫州市教育局局長鄭建海、溫州中學校長徐堅座談,聽取溫州中學近年發展情況介紹,並為溫州中學的同學們作題為「追求卓越共築未來」的報告。
  • 浙大校長吳朝暉:努力構建以立德樹人、全面發展為導向的人才培養體系
    五是質量保障有待增強,覆蓋培養全過程的質量跟蹤體系尚未形成,基於學習效果的課程質量「反饋-改進」機制尚未建立,多維度的評教和評學標準還需進一步完善。這些問題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展,阻礙了學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 浙大校長吳朝暉:在大變局中踐行新時代浙大學子的使命擔當 | 在...
    浙大校長吳朝暉:在大變局中踐行新時代浙大學子的使命擔當 | 在2020屆本科生畢業典禮上的講話 2020-06-29 16: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浙大校長吳朝暉寄語新生:爭做新一輪學習變革的先行者
    希望同學們在虛實互動的新空間中學會自主學習。據百度教育搜索大數據顯示,全社會在線學習的熱度飆升,同比上漲86%。在浙大,學校提供了「學在浙大」、「研在浙大」、智慧教室、課程雲等新型平臺和高端資源,積極倡導基於線上線下結合的自主學習方式。
  • 安徽切實加強高等學校學術道德建設
    二、《意見》要求各高等學校建立完善規章制度,為學術道德建設提供制度保障  一是建立學術評價制度。建立符合各學科特點的分類評價標準,在學科評估、職稱評聘、論文答辯、論文發表、著作出版、成果獎勵等方面,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
  • 吳朝暉:新時代中國一流大學精神建構研究
    我國高等教育事業自改革開放以來實現了跨越發展,但在精神文化建設上與世界一流大學的差距仍不容忽視,如堅守育人匠心的優良傳統需要進一步回歸,對於規範學術道德和彰顯學術倫理需要進一步重視,對學術共同體的尊重還需有效貫穿善治體系,大學引領社會思潮和風尚的作用需要進一步發揮,大學硬軟體「不教之教」的品位有待增強,等等。大學迫切需要建構新時代大學精神,推動上述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 吉林大學召開2020年第二十八次校長辦公會議
    【消息來源:校長辦公室】12月6日,吉林大學召開2020年第二十八次校長辦公會議。校長張希主持會議。會議審議通過了2020年研究生專職輔導員擬聘人選名單。會議強調,本次招聘是學校落實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和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精神,加強和改進研究生思政工作的重要舉措。
  • 改革評價機制 強化梯隊建設 奮力書寫新時代浙江大學人才工作新篇章
    學校重在發揮引領作用,制定宏觀政策和規劃,加大組織實施力度,圍繞目標,明確各項重點任務的主體和分工,強化責任督導,形成閉環管理;部門重在發揮協同作用,在政策、經費、資源等方面做好支撐保障;院系重在發揮主體作用,落實人才引進、培育、輸送等方面的目標責任,承接好人事人才自主權下放,增強人才引育的主動性和響應速度,為人才成才鋪路搭橋、做好服務;學科重在發揮主導作用,圍繞學科發展目標、布局和方向,提出符合梯隊建設的人才評價方案
  • 啟真新論丨浙大管理學院院長魏江:辦出「有意義」的商學院——兼論企業家的意義回歸
    浙江大學頭條號特別開闢【啟真新論】板塊,收錄浙江大學各領域專家學者獨家觀點。本期啟真新論,我們推出的是浙江大學管理學院院長魏江為浙大EMBA教育中心2020級新生講述的開學第一課——辦出「有意義」的商學院——兼論企業家的意義回歸。觀點的碰撞,智慧的交鋒,我們也期待聽到您的聲音!投稿郵箱:zdxmt@zju.edu.cn。
  • 浙大校長吳朝暉:為之江實驗室爭創國家實驗室貢獻更多力量
    據了解,之江實驗室所聘的首席科學、方向帶頭人、青年研究員,符合條件者聘為浙江大學的「求是講席教授」「求是特聘學者」和「百人計劃研究員」。浙江大學校長、之江實驗室副理事長吳朝暉院士說,浙江大學作為之江實驗室「兩核」單位中堅定的一核,將面向國家目標、聚焦創新策源地,繼續發揮核心作用,為之江實驗室爭創國家實驗室貢獻更多力量。
  • 浙大校長吳朝暉:以卓越創新實現全面發展
    ,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優勢將進一步突破創新的時空界限與文化差異,推動不同創意、思維交鋒碰撞,有望形成有別於傳統文化滋養的組織體系與結構形態。在浙大,「十八大」以來的50餘項國家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學技術進步獎等「三大獎」無一不是集成攻關的傑作。面向未來,同學們需要遵循創新驅動發展的規律,深入探索新的研究方法,積極貫通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自覺聯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爭做新產業、新業態的貢獻者。希望同學們在兼收並蓄中推動創新文化建設。
  • 浙大校長吳朝暉:以卓越創新實現全面發展
    ,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優勢將進一步突破創新的時空界限與文化差異,推動不同創意、思維交鋒碰撞,有望形成有別於傳統文化滋養的組織體系與結構形態。在浙大,「十八大」以來的50餘項國家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學技術進步獎等「三大獎」無一不是集成攻關的傑作。面向未來,同學們需要遵循創新驅動發展的規律,深入探索新的研究方法,積極貫通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自覺聯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爭做新產業、新業態的貢獻者。希望同學們在兼收並蓄中推動創新文化建設。
  • 清華大學「罕見」連發兩重磅文件:論文加大抽查力度、學位評價標準將修改!
    在加強新時代學風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明確,學術底線不可逾越,對學術不端行為堅持「零容忍」態度。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充分發揮重師德師風、重真才實學、重質量貢獻的評價導向作用,完善教師評聘制度,修訂學位評價標準,推進學生評價、獎勵和榮譽體系改革。
  • 啟真新論 | 中國科學院院士陳雲敏:從現在開始,學會獨立思考
    浙江大學頭條號特別開闢【啟真新論】板塊,收錄浙江大學各領域專家學者獨家觀點。本期啟真新論,我們推出的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巖土工程研究所所長陳雲敏發表的《從現在開始,學會獨立思考》一文。觀點的碰撞,智慧的交鋒,我們也期待聽到您的聲音!投稿郵箱:zdxmt@zj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