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爆炸的年代,我們更加需要傾聽思想的聲音。浙江大學頭條號特別開闢【啟真新論】專欄,收錄浙江大學各領域專家學者獨家觀點。本期啟真新論,我們推出的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葉志鎮以及浙江大學黨委宣傳部金云云的《發揚浙大求是精神,聚力建設世界一流材料學科》一文。觀點的碰撞,智慧的交鋒,我們也期待聽到您的聲音!投稿郵箱:zdxmt@zju.edu.cn。
材料是人類生存發展和各種顛覆性變革的物質基礎,是當前最重要、發展最快的技術領域之一。在新材料成為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浙江省聚力建設新材料科創高地的當下,浙江大學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學,浙大材料學科要打造世界一流學科,從傑出走向卓越,必須傳承並發揚「求是創新」精神,立足浙江、面向全國、走向世界,匯聚一流師資,培養一流人才,發展一流學術,作出一流貢獻。
今年恰逢竺可楨校長誕辰130周年,不妨讓我們對校訓再學習、再思考,而後秉承求是創新精神,砥礪奮進再出發,為學校「雙一流」建設,為浙江「重要窗口」建設,為中華民族復興偉業作出浙大材料學科新的更大貢獻!
求是守初心,創新擔使命。在浙江大學123年的發展歷程中,「求是創新」的精神氣質貫穿始終。從1897年杭州知府林啟創辦求是書院,冠「求是」為校名,提倡「務求實學,存是去非」,為求是精神形成奠定基礎;到抗戰期間,竺可楨校長帶領浙大師生「文軍長徵」,在廣西宜山主持召開校務會議,立「求是」為校訓,於危難之際鼓舞鬥志、凝聚人心;到1988年,路甬祥校長主持校務會議,以「求是創新」為新時期浙江大學的校訓,賦予其「實事求是,嚴謹踏實,奮發進取,開拓創新」之意;再到如今確立「勤學、修德、明辨、篤實」的共同價值觀核心詞以及「海納江河、啟真厚德、開物前民、樹我邦國」的浙大精神,繼續弘揚求是精神並對其內容加以發展、豐富……「求是創新」已成為浙江大學百年文化的靈魂所在,學校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浙大人共同的精神支柱和價值追求。建設「雙一流」,歷史和實踐早已一次次為我們指明方向:卓越之道,恰在於此。
從根與魂的角度看,浙大工科歷史悠久、實力雄厚,開創了我國工科人才培養的諸多先河,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浙大底蘊、實力和聲譽,其優良的傳統和學風正是求是創新校訓的生動體現。浙江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作為「老牌工科院系」,是我國最早從事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以及人才培養的單位之一,曾創設中國高校第一個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第一個半導體材料博士點等,亦是深受求是創新精神的浸潤。
進入新時代,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面對日趨激烈的科技、人才競爭,浙大材料要搶抓百年未有之歷史機遇,深刻把握21世紀工科教育之變,實現有方向、有質量、有靈魂的發展,其「制勝法寶」依然是「求是創新」。它時刻激勵著我們要實事求是,追求真理,開拓進取,努力在攻克關鍵核心技術、支撐國家重大戰略需要、引領未來科技方向上彰顯新的擔當和作為。
國之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竺可楨校長曾說道:「教授是大學的靈魂,一個大學學風的優劣,全視教授人選為轉移。」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材料學科的徵程中,擁有一批德才兼備的教授至關重要。
以求是為基,以創新為翼,新時期的工科教授應具備「三大能力」:
一是「公忠堅毅,能擔大任」,要具備規劃與爭取能力。「大學教育的目標,決不僅是造就多少專家如工程師、醫生之類,而尤在乎養成公忠堅毅、能擔當大任、主持風氣、轉移國運的領導人才。」竺可楨所期望的浙大人並僅是一般的實用人才,而是「未來的領袖、精英」,能以自己的學問和技術為國家、民族作出貢獻。作為浙大教授,要以身作則,不斷開拓高峰攬勝的視野和海納江河的氣度,盯緊國家區域重大戰略,前瞻謀劃,精研學術,積極爭取大項目、搭建大平臺、榮獲大獎勵,力爭在戰略性、原創性、顛覆性領域有所突破,以推動學科發展、社會進步,更好地把個人價值的實現和學校發展、國家需要結合起來,在民族復興偉業中建功立業。
二是「何以新之,開物前民」,要具備執行與開拓能力。竺可楨校長曾將自求是書院以來一脈相承的優良學風概括為「誠」「勤」兩字,並希望浙大人保持這種不浮誇、做事勤懇的樸實風氣。科研的道路上,往往很難一蹴而就、一帆風順,需要有「排萬難冒百死以求真知」的「求是」精神。而在實事求是、嚴謹踏實背後,蘊含著的是將理想成功付之實踐的強大執行能力。此外,如同浙大校歌中提到的「無曰已是,無曰遂真。靡革匪因,靡故匪新。何以新之,開物前民」,科學要發展,需要不斷創新,而改革創新、不斷超越的基因早已深深融入浙大文化的血脈之中。創新工作意味著特色明顯、優勢突出、意義重大。為此,浙大教授要勇於開拓,努力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勇闖學術創新「無人區」。
三是「兼總條貫,知至知終」,要不斷提升總結與展示能力。「兼總條貫,知至知終」意為善於分析綜合,融會貫通,掌握知識的源流和實踐運用。歷覽前賢俊傑,凡事業有成者,大多善於總結分析、舉一反三。浙大教授亦要不斷增強自身的總結歸納能力,善於歸納教學科研過程中的共性特點,分析遇到的問題,並從中汲取智慧。與此同時,培養自身科研表達能力,在總結的基礎上加以提煉,能條理、清晰地對創新成果加以展示,以爭取更多的資源和支持,進一步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積極為國家需求和地方建設作出貢獻。
「求是系治學之本,創新乃科技之源。」面向未來,在踐行求是創新精神中創造價值、追求卓越,浙大材料學科應從人才隊伍、學科建設、科研創新、成果轉化、國際合作等方面花大力氣、下苦功夫,堅持鑄魂育人、頂天立地,全面推動高質量、高水平發展,謀求彎道超車甚至換道超車,努力實現從「跟跑者」、「並跑者」到「領跑者」的轉變。
一要堅持引育並舉,優化生態。加強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結合學校「學術大師匯聚工程」等人才計劃,精準、靈活引育一批戰略科學家和頂尖人才,充分發揮其主體作用,讓傑出領軍人才成為爭取關鍵項目、重要基地、重大成果的主力軍,成為學科建設的領頭羊,成為青年人才「傳幫帶」的導師團。加強學科人才生態建設,組建若干世界一流的創新合作團隊,突出對大團隊的人才資源支持,在推進團隊建設中帶動人才湧現。重視青年人才隊伍建設,激發青年師生活力,完善支撐服務保障,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要堅持學科交叉、科教融合。以「新工科」建設為牽引,積極推進「雙一流」學科建設,主動優化材料學科專業布局,凝練方向,強優造峰,持續發展,建成以材料微納結構、能源材料、信息材料、結構材料、生物材料等為代表的學科高峰。完善促進學科交叉的體制機制,整合資源,全面拓展,推動實質性的學科交叉會聚,形成良好的協同創新環境。把握好科研和育人的關係,營造科研反哺教學的濃厚氛圍,在服務實踐中造就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實現一流教育、一流科研和一流人才的有機結合。
三要堅持戰略導向,原始創新。積極搶佔新興學科和重大科技領域的制高點,在服務國家重大戰略,攻克關鍵核心技術,解決「卡脖子」問題中體現創新能力和創新水平。針對國家重大戰略亟需和產業發展瓶頸,力爭國家級重點項目、超千萬元經費重大科研項目,在承接重大工程中培育新的創新成長點。將加強基礎研究和推動科技創新緊密結合起來,鼓勵源頭創新,注重內涵發展,加快關鍵基礎材料和前沿新材料的研發,不斷提升論文質量,形成一批新的高水平、標誌性成果。
四要堅持產學聯動,成果轉化。加強產學研交流,實施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加強與新材料骨幹企業的合作,以產業和技術的最新需要推動材料領域人才的培養改革,並將優秀科技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加大創新基地建設力度,做好重大創新平臺的聯動,擴大學科版圖,匯聚優質資源,形成較為完善的科技資源共享機制和社會服務體系。
五要堅持開放發展,國際合作。紮根中國、放眼世界,在國內外合作聯動中提高開放辦學能力,借鑑國際先進理念和標準,培養材料領域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高素質創新人才和領導者。深化與國外頂尖院校的學術交流與合作,鼓勵青年教師和學生出國參加學術會議與交流,強化中國在國際標準制定中的存在感,不斷提升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
本文作者:葉志鎮,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教授,博導;金云云,浙江大學黨委宣傳部
圖片來源:王磊
本文編輯:浙江大學微訊社 童嘉楨
責任編輯:周亦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