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好數學不需要樂趣,需要挑戰

2020-09-04 雷較瘦

如果不能通過學習獲得快樂,沒有成就感,就不會有學習的動力。有這種動力,會激發自己不斷地學習,超越自己,向著學霸的目標努力前進。過程中,會遇到學習的困難,學霸也不例外。

學霸的特點是,迎難而上,想方設法克服它,並不會害怕。而學不好的人,看到困難就發怯,逃避問題,或者解決問題的思路有問題,鑽牛角尖。

另一方面,學霸永遠和自己比,自勝者強,不會由於考了高分或者比別人成績好而沾沾自喜。當然,也有很強的競爭意識,不能輸給小夥伴,但關注點始終在自己身上。如果學習遇到了問題,首先反思,然後再和小夥伴探討、請教,大家都沒招了,才去找老師。

我高中只問過數學老師一道題,全部人都不會做。老師也不會,一臉尷尬,只說「高考不會考的,不用管」。

攻克數學難題特別有成就感,就像「更喜岷山千裡雪,三軍過後盡開顏」。題目越有挑戰性,解題就越令人興奮。這種學習的動力,是促使我們不斷進步的源泉。過程是艱辛的,但為了勝利果實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確實如此。不下苦功,不勤奮,輕鬆學習,就不能真正地掌握知識,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個基本素質,應該在小學階段就培養起來,越早越好。

但是現在的孩子,大多數學得很輕鬆。輕鬆不是說學業負擔,而是很多事情本該由孩子做的,卻由家長承擔了,或者被工具給替代了。

舉例來說,做作業變成了家長監督,家長檢查就特別不好。這樣孩子就沒有面對錯誤的反思機會,沒有自己安排學習計劃的動力。家長做的事情雖然和老師一樣,但性質完全不同。應該讓孩子自己去承擔做得不好的結果,家長的責任是幫助孩子進行調整。

沒有自主學習、克服難關的心態,有依賴、畏難心理的孩子,就不太可能攀登學習的高峰。

小學的學習任務是相當輕鬆的,所以現在呈現兩極分化的結果,很多小孩不堪重負,另一些又不夠積極上進。但只有保持適度的緊張,才是最好的結果。

過程中的樂趣,不是學習應該追求的。比如用動畫、圖像、偏幼稚化的、過於直白的描述來演示知識點,孩子學得很輕鬆,可能也很好玩,但對於長遠的學習是不利的。因為缺少了思考的過程,學而不思則罔。這種習慣一旦養成,孩子的大腦就會排斥純文字的、精煉抽象、比較深奧的內容,一看就覺得難受、牴觸,根本靜不下心來學習。

成年人也呈現出同樣的特點,長時間觀看娛樂內容,閱讀故事小說等輕鬆的內容,就很難再進行嚴肅的閱讀和學習,甚至連長一點的文章都看不下去,更別說看書了。所以,很多人最後就只能看輕鬆的讀物,雞湯式的,營銷號的內容,失去自主思考的意識。

我大學時就大量閱讀嚴肅的內容,在圖書館借了200本書。畢業後也堅持閱讀,看了不少艱深晦澀的書,比如歷史書上提過的《君主論》《論法的精神》《道德與立法原理導論》等等純思辨的書都看。近來我專看先秦時期的經典,如《尚書》《韓非子》《荀子》《孟子》等等,已經能很輕鬆地閱讀古代典籍了。學習變得越來越輕鬆,越來越有意思,我何曾想過以前看到文言文就頭疼,能有今天這種進步。

孩子的學習潛力遠遠超越大人,應該用有挑戰性的內容和知識去鍛鍊他們的頭腦,而不是拿低質的、愉快的內容去填塞。如果要愉快,還不如出去戶外玩耍,或者直接玩遊戲來得更好。高質量的學習,一定是嚴肅的、思辨的或抽象的,而不是遊戲的、幼稚的或形象的。

很多孩子小學成績很好,上了初中就學不好,這方面的原因很大。反正遲早都是要面對困難的學習任務,倒不如從一開始就直面困難,而不是浪費大把時間在快樂摸魚上。

所謂的應試教育,我覺得是沒有問題的,學習的過程同樣能夠培養很多良好的品質。不好的地方,是沒人把潛規則揭露出來,不告訴學生和家長,應該怎麼安排學習計劃,不能只是跟著學校的進度走。因為對未來不確定性的焦慮,現在很多家長就矯枉過正,拼命地給孩子施壓,彼此都很辛苦,未來也不一定能有好結果。

我的建議很簡單,就是任何時候,都要發揮孩子80%的學習潛力,多了就會透支未來或者產生厭煩情緒,少了就進步的速度太慢,將來拖後腿。總之,留有餘力、留有餘地、留有餘興。

不管學校是怎麼安排的,我們必須按照自己的步調走,也不能看別的孩子如何如何,沒有可比性。只有跟自己比,今天做得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再好一點,幾年的時間積累下來,就會產生可觀的進步。而且,穩步不移地朝目標前進,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解決問題的思考習慣和執行能力。

學好數學,要的就是這個解決問題、克服困難的素質。

比如,初中代數的韋達定理,如果看到的第一反應是發怵,而不是冒出怎麼理解分析的念頭,那離學好數學就有點遠了。

我的切身體會,學好數學其實不是方法的問題,也沒有學習樂趣,而是新的挑戰、困難能燃燒自己熊熊的鬥志。這是一種數學再難,也要將它踩在腳下的渴望。徵服數學,就像徵服了世界,這也是人之所以能有所成就的基本要求。

本來我應該從零開始寫數學怎麼學的過程,手把手教你,但這樣就很不數學了,沒有太大意義。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希望你能領會其中的戰略思想,自己去幫助孩子組織學數學的計劃和路徑。

目前有個比較好的方法,就是買一套小學的《數學教師用書》,就可以提前知道數學的學習進度和安排了。根據孩子的學習情況,自己去調整,或者針對弱項、基礎進行補強。

將來等我能全身心地搞教育了,不用再操心生計了,一定會做一套綜合的教材。現階段確實心有餘而力不足,不能雨露均沾。

相關焦點

  • 學好數學需要天賦嗎?
    學不好數學的人,大多努力程度之低,還談不上拼天賦學好數學需要天賦,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沒有數學天賦就一定學不好數學嗎?特別是像小學初中高中數學,真的要靠拼天賦嗎?其實並不需要.很多人之所以在這個階段學不好數學,那是因為努力不夠造成的,而不是天賦問題.
  • 學好數學,需要理解數學的本質
    看大家在討論小學數學和奧數的內容後,她提出了自己的過來人經驗。根據我自己的學習經驗,確實如此。學好奧數,不等於學好數學;學好數學,不等於學好奧數。當然,這兩者可以同時學好,不過本質上不是一個東西。我的奧數水平很差,只在五年級的時候參與過一次奧賽尖子班海選,尖子班第一次培訓完考試就被刷下來了。
  • 學好數學需要刷題嗎?
    無論是高中還是初中,數學成績都是一個硬指標,更有人說,文科生得數學者的天下,但是,除個別人有數學天賦,數學是公認的比較難學的,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就是數學回報率低,一個數學題12分,你第一步結果不慎做錯了,後面用了大量時間做題,效率是零,另外,數學題分值高,一不小心,5分沒了。第二,數學題變化多,一個知識點的考查幾乎都不是單一的,條件隱含在另一條件的結論中,需要你層層遞進。
  • 初中生怎麼樣學好數學呢?需要提高數學的觀察能力
    初中生怎麼樣學好數學呢?需要提高數學的觀察能力過於注重分析問題能力、思維能力的培養,而忽視觀察能力的培養,使得學生在學習數學這門課的過程中對其本質造成誤解,認為數學是枯燥乏味的,與生活無關,從而失去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自信心。
  • 一年級學生學好數學,需要重視學習習慣的培養,需要抓好四個方向
    一年級學生學好數學,需要重視學習習慣的培養,需要抓好四個方向俗話說「好習慣終身受益」。學好數學,需要培養學生養成認真嚴謹、一絲不苟的學習習慣。培養一年級學生學好數學的習慣,需要抓好以下四個方向。一、格式規範,書寫認真學寫數字是數學書寫的基礎,美觀的數字書寫是數學書寫的主心骨。數字書寫宜大小適中,一般以作業本的格子寫滿較為合適,過大過小皆影響美觀。最忌諱時大時小,參差不齊。此外還要注意橫平豎直,線條流暢。數字寫好了,數學書寫也就成功了一半。
  • 挑戰中考——如何學好初中數學
    之所以感覺初中數學有難度,是因為初中數學的培養方向,思考方式,學習方法等都發生了變化。下面昊南老師談談自己對學習初中數學的一些看法:首先,我們要有學好初中數學的信心。其次,需要我們對初中數學有所了解,消除恐懼。現階段我們國家實行的九年義務教育分為兩個學段——小學和初中。整個義務教育階段數學的學習是一個整體,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提高的過程。初中數學的好多知識點在小學數學中都有滲透,初中知識將我們的認知提高一個層次: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 學好數學,真的需要天賦嗎?蒙臺梭利教育如何激發孩子學習興趣
    有人說數學不是每個人都能學好的,學好數學需要天賦,真的如此嗎?想要孩子數學成績好,自然的天賦少不了。但是沒有天賦的孩子數學就學不好了嗎?而蒙臺梭利數學教育,大多是通過實物遊戲化的方式,將複雜的數學概念、運算方式教授給孩子。這些訣竅,你肯定不清楚吧!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蒙臺梭利數學教育,是如何讓孩子喜歡上數學的。
  • 學好高中數學,你只需要掌握這幾點
    高中和初中不一樣,初中即使不是很懂,但知識點簡單,隨便背一背,考不了太好,也能差不多。所以,很多考上高中的孩子都說,我初中沒怎麼學,考前突擊了一下,就考上了,言外之意,高中的我現在學習不好,只是因為沒學。這個時候需要有人告訴他們,高中的知識不是突擊可以解決的!
  • 高中學生怎樣才能學好數學?需要重視例題,讀懂概念,讀透要點
    高中學生怎樣才能學好數學?需要重視例題,讀懂概念,讀透要點高中數學的學習,要立足課本,牢記基本概念與定理,對例題,對概念要讀懂,對要點要讀透。高中學生需要了解,不管初中時代是輝煌還是落魄,進入了高中一切都是新的開始,過去的成就不代表你的高中生活可以高枕無憂,過去的失敗也不代表你以後都會長久的落魄。一、學好筆記後再做作業,及時複習和總結高中學生需要在做作業之前,一定要把課本的有關內容和當天的課堂筆記先看一看。
  • 數學學習不開竅怎麼辦?讓孩子開竅,家長需要掌握正確的方法
    數學學習不開竅怎麼辦?讓孩子開竅,家長需要掌握正確的方法一年級學生認知水平處於啟蒙階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由於學生所特有的年齡特點,學生有意注意力佔主要地位,以形象思維為主。孩子數學不開竅,家長可以引導孩子正確對待學習中遇到的新困難和新問題,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審題習慣,提高閱讀能力等。一、學好數學,必須要有濃厚的興趣、必備的能力、科學的方法和良好的習慣培養數學學習興趣。
  • 孩子學好數學需要數學邏輯思維能力,該怎樣提高呢?
    數學是用數量關係(包括空間形式)反映客觀世界的一門學科,邏輯性很強、很嚴密,學好數學必須具備邏輯思維能力。所謂邏輯思維能力就是對事物進行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判斷、推理的能力,採用科學的邏輯方法,準確而有條理地表達自己思維過程的能力。
  • 如何學好數學
    首先要搞清楚什麼叫數學能力好。是不是數學考試成績好就等於數學能力好?當然兩者有一定的正相關,但反例也比比皆是。很多人高考數學成績很好,但畢業後到社會工作,並不能體現出他數學能力很強,甚至邏輯分析能力都說不上好。我們這個社會95%的人學高等數學是沒有實際意義的,大部分成年人用小學數學知識就足以應付工作和生活。可是我們為什麼還要學數學,特別是學高等數學呢?
  • 初中生怎麼樣才能學好數學呢?需要建立、發展和完善數學認知結構
    初中生怎麼樣才能學好數學呢?需要建立、發展和完善數學認知結構數學認知結構是由教材知識結構轉化而來的,它一方面保留了數學知識結構的抽象性和邏輯性等特點,另一方面有融進了學生感知、理解、記憶、思維和想像等心理特點,它是科學的數學認知結構與學生心理結構相互作用、協調發展的結果。該怎樣引導上初中的孩子建立、發展和完善數學認知結構呢?
  • 學好數學需要「天賦」嗎?
    來看一下我們的不完全統計書目真實場景激發學習興趣國內的孩子學習數學通常接觸到的是冷冰冰的數字和題目,這很大程度上來說會澆滅學生尤其是低幼段的孩子對學數學的興趣。而其實數學是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一門學科。
  • 多數語言ai方向不需要數學基礎
    謝邀我就是搞人工智慧的我們現在都是用deeplearning4j實現了slam機器學習、深度學習、離散數學、圖形圖像處理、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資料庫、人工智慧算法基礎學科。只要是計算機相關的,如數學,如工科轉專業的,都要求要學習一下數學。因為這些都會有用,目的就是為了以後的學習做準備。人工智慧對基礎學科要求低於算法工程師。編程基礎謝邀,不同行業不同專業。
  • 初中學生應該如何學好數學呢?需要培養細心的學習習慣
    初中學生應該如何學好數學呢?需要培養細心的學習習慣初中學生一定要把數學學好,打好基礎,就像蓋房子一樣,地基不打好,房子蓋不高,也就是這個道理。有些學生之所以學不好數學,有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不細心。細心是做好一件事的重要保證,對數學學習有特別意義。孩子在解數學題時粗心的話,那麼就有可能無法準確地找出解決方法,很難理清題中的細節,所以對待數學一定要細心。一、認識粗心的危害拿數學考試來說,有些同學每次考試總免不了犯「低級錯誤」,丟三落四,粗心大意,離開考場後就後悔。每次都以「粗心」為託詞,總是改不了。
  • 初中生要想學好數學,需要避免自己消極學習的心理
    初中生要想學好數學,需要避免自己消極學習的心理很多初中學生會怕數學,導致學不好數學,我們為了學習成績,需要了解數學學習的消極心理有哪些?一、過度的依賴數學學習中,有些學生普遍對教師存有依賴心理,他們缺乏學習的主動鑽研和創造精神。期望教師對數學問題進行歸納概括,突出重點、難點,最好是不動任何腦筋便能統統地「被動接受」,依賴教師把知識一口一口的「餵」給自己,在作業中總是習慣於模仿,生搬硬套。
  • 學好數學,真的需要天賦嗎?聽聽數學家怎麼說……
    今天,我們就先來探討下「數學天賦」。果仁媽邀請了數學家Yilong和她的太太邱天,請他們一起來聊聊「學好數學,是否真的需要天賦?」以及「數學學不好的真正原因是什麼?」。文章深入淺出,對數學學習的方法解剖得非常精闢,千萬不要錯過。
  • 學好數學,真的需要天賦嗎?聽聽數學家怎麼說.....
    今天,我們就先來探討下「數學天賦」。果仁媽邀請了數學家Yilong和她的太太邱天,請他們一起來聊聊「學好數學,是否真的需要天賦?」以及「數學學不好的真正原因是什麼?」。文章深入淺出,對數學學習的方法解剖得非常精闢,千萬不要錯過。
  • 初中學生需要學好邏輯推理,提高數學的解題能力
    初中學生需要學好邏輯推理,提高數學的解題能力推理是從一個或幾個已知判斷推出新的判斷的思維形式,或者說,推理是一個或幾個已知命題推出新命題的思維形式,它是獲得新知識的重要方法。例如,無限不循環小數是無理數,π是無限不循環小數,由這兩個前提可得出「π是無理數」的結論,這就是推理。一、類比推理類比推理是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它是根據兩個事物的某種屬性相同或相似,推測它們其他的屬性相同或相似。以關於兩個事物某些屬性相同的判斷為前提,推出兩個事物的其他屬性相同的結論的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