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能通過學習獲得快樂,沒有成就感,就不會有學習的動力。有這種動力,會激發自己不斷地學習,超越自己,向著學霸的目標努力前進。過程中,會遇到學習的困難,學霸也不例外。
學霸的特點是,迎難而上,想方設法克服它,並不會害怕。而學不好的人,看到困難就發怯,逃避問題,或者解決問題的思路有問題,鑽牛角尖。
另一方面,學霸永遠和自己比,自勝者強,不會由於考了高分或者比別人成績好而沾沾自喜。當然,也有很強的競爭意識,不能輸給小夥伴,但關注點始終在自己身上。如果學習遇到了問題,首先反思,然後再和小夥伴探討、請教,大家都沒招了,才去找老師。
我高中只問過數學老師一道題,全部人都不會做。老師也不會,一臉尷尬,只說「高考不會考的,不用管」。
攻克數學難題特別有成就感,就像「更喜岷山千裡雪,三軍過後盡開顏」。題目越有挑戰性,解題就越令人興奮。這種學習的動力,是促使我們不斷進步的源泉。過程是艱辛的,但為了勝利果實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確實如此。不下苦功,不勤奮,輕鬆學習,就不能真正地掌握知識,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個基本素質,應該在小學階段就培養起來,越早越好。
但是現在的孩子,大多數學得很輕鬆。輕鬆不是說學業負擔,而是很多事情本該由孩子做的,卻由家長承擔了,或者被工具給替代了。
舉例來說,做作業變成了家長監督,家長檢查就特別不好。這樣孩子就沒有面對錯誤的反思機會,沒有自己安排學習計劃的動力。家長做的事情雖然和老師一樣,但性質完全不同。應該讓孩子自己去承擔做得不好的結果,家長的責任是幫助孩子進行調整。
沒有自主學習、克服難關的心態,有依賴、畏難心理的孩子,就不太可能攀登學習的高峰。
小學的學習任務是相當輕鬆的,所以現在呈現兩極分化的結果,很多小孩不堪重負,另一些又不夠積極上進。但只有保持適度的緊張,才是最好的結果。
過程中的樂趣,不是學習應該追求的。比如用動畫、圖像、偏幼稚化的、過於直白的描述來演示知識點,孩子學得很輕鬆,可能也很好玩,但對於長遠的學習是不利的。因為缺少了思考的過程,學而不思則罔。這種習慣一旦養成,孩子的大腦就會排斥純文字的、精煉抽象、比較深奧的內容,一看就覺得難受、牴觸,根本靜不下心來學習。
成年人也呈現出同樣的特點,長時間觀看娛樂內容,閱讀故事小說等輕鬆的內容,就很難再進行嚴肅的閱讀和學習,甚至連長一點的文章都看不下去,更別說看書了。所以,很多人最後就只能看輕鬆的讀物,雞湯式的,營銷號的內容,失去自主思考的意識。
我大學時就大量閱讀嚴肅的內容,在圖書館借了200本書。畢業後也堅持閱讀,看了不少艱深晦澀的書,比如歷史書上提過的《君主論》《論法的精神》《道德與立法原理導論》等等純思辨的書都看。近來我專看先秦時期的經典,如《尚書》《韓非子》《荀子》《孟子》等等,已經能很輕鬆地閱讀古代典籍了。學習變得越來越輕鬆,越來越有意思,我何曾想過以前看到文言文就頭疼,能有今天這種進步。
孩子的學習潛力遠遠超越大人,應該用有挑戰性的內容和知識去鍛鍊他們的頭腦,而不是拿低質的、愉快的內容去填塞。如果要愉快,還不如出去戶外玩耍,或者直接玩遊戲來得更好。高質量的學習,一定是嚴肅的、思辨的或抽象的,而不是遊戲的、幼稚的或形象的。
很多孩子小學成績很好,上了初中就學不好,這方面的原因很大。反正遲早都是要面對困難的學習任務,倒不如從一開始就直面困難,而不是浪費大把時間在快樂摸魚上。
所謂的應試教育,我覺得是沒有問題的,學習的過程同樣能夠培養很多良好的品質。不好的地方,是沒人把潛規則揭露出來,不告訴學生和家長,應該怎麼安排學習計劃,不能只是跟著學校的進度走。因為對未來不確定性的焦慮,現在很多家長就矯枉過正,拼命地給孩子施壓,彼此都很辛苦,未來也不一定能有好結果。
我的建議很簡單,就是任何時候,都要發揮孩子80%的學習潛力,多了就會透支未來或者產生厭煩情緒,少了就進步的速度太慢,將來拖後腿。總之,留有餘力、留有餘地、留有餘興。
不管學校是怎麼安排的,我們必須按照自己的步調走,也不能看別的孩子如何如何,沒有可比性。只有跟自己比,今天做得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再好一點,幾年的時間積累下來,就會產生可觀的進步。而且,穩步不移地朝目標前進,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解決問題的思考習慣和執行能力。
學好數學,要的就是這個解決問題、克服困難的素質。
比如,初中代數的韋達定理,如果看到的第一反應是發怵,而不是冒出怎麼理解分析的念頭,那離學好數學就有點遠了。
我的切身體會,學好數學其實不是方法的問題,也沒有學習樂趣,而是新的挑戰、困難能燃燒自己熊熊的鬥志。這是一種數學再難,也要將它踩在腳下的渴望。徵服數學,就像徵服了世界,這也是人之所以能有所成就的基本要求。
本來我應該從零開始寫數學怎麼學的過程,手把手教你,但這樣就很不數學了,沒有太大意義。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希望你能領會其中的戰略思想,自己去幫助孩子組織學數學的計劃和路徑。
目前有個比較好的方法,就是買一套小學的《數學教師用書》,就可以提前知道數學的學習進度和安排了。根據孩子的學習情況,自己去調整,或者針對弱項、基礎進行補強。
將來等我能全身心地搞教育了,不用再操心生計了,一定會做一套綜合的教材。現階段確實心有餘而力不足,不能雨露均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