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父母感情好:帶給孩子一生一世的財富

2020-09-05 世紀恆通在線

兒子上小學五年級,有一次放學,他忽然問我:「為什麼多多總是那麼愛哭呢?每次班級組織集體活動,他總是躲躲閃閃不愛參加,誰稍微說了他一下,他就像個女孩子一樣流眼淚。」

兒子嘴裡的多多,我去學校開過幾次家長會,對他也多了一些了解。多多在上二年級的時候,父母感情不和,以離婚收場,為了養家餬口,父親早出晚歸,很少顧及多多的生活和學習情況,即使是開家長會,還是多多的奶奶蹣跚地來到學校,代替了多多父親的角色。家長會上,老師對多多在學校裡的表現也多有委婉地批評。

只是想不到,多多都這麼大了,情感上還如此脆弱,問題出在哪裡?自然和他的家庭有關係。作為離異家庭中的單親孩子,父親不管不顧,母親又很少來看他,已經有了初步人生觀的小孩子們,當看到其他孩子有著幸福的家庭時,內心自然會敏感、自卑、多疑,不合群、不愛參加集體活動,有些還有輕微的暴力傾向,這也是我見到的離異家庭中問題孩子共同的特徵。

但這樣的情況,不僅僅出現在離異家庭身上,那些夫妻之間貌合神離、整日吵架,家中鬧得雞飛狗跳,他們家的孩子大多也不快樂,更不幸福,臉上很少看到燦爛的笑容。

一個好的家庭,才是孩子人生教育中最為重要的課堂;一對感情好的父母,對孩子日後人生成長會帶來積極的影響。

感情好的父母,會塑造孩子快樂、陽光的性格。

父母感情和諧溫馨,在這種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性格大多樂觀、自信,因為在日常生活中的潛移默化中,他們從父母身上學習到了如何去表達愛意,傳遞友善,這就增進了他們更好融入社會的基礎。反之,爭爭吵吵的夫妻,在這種家庭氛圍中長大的孩子,常常懷疑一切,有時還會因為仇視他人而做出暴力舉動。

父母生活上的共同協作,帶給了孩子快樂的團隊精神。

在原生家庭中,父母在一起做一些簡簡單單的家務,相互配合,別看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可是在孩子的內心深處,他們通過自己的眼睛,早已將這一切都「捕捉」了起來,進而給他們的思想成長帶來積極的影響。在社會或學校的集體活動中,他們更願意分享和協作,擁有良好的團隊精神,也更容易在自信的基礎上獲得成功。

父母「秀恩愛」,也會極大影響孩子的擇偶觀。

時下有些大齡青年為何害怕結婚呢?在他們的眼中,有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受父母婚姻感情的影響。父母感情不幸福,讓他們也誤以為「結婚」 不過如此,何必徒增煩惱呢?所以就以拖的方式來加以躲避。

世紀恆通在線溫馨提示:看到這裡,是不是要適當修整一下自己和另一半的關係,給孩子一個好的成長環境呢?

相關焦點

  • 好的家庭教育,是為人父母的智慧
    其實,好的教育不在於看透孩子,而在父母在身上。,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在孩子面前展現的形象,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的人生軌跡。母親把孩子照顧得再好,也取代不了父親的角色。媽媽的對孩子的感情要不泛濫,有邊界,才能為孩子建立起獨立完整的自尊體系。
  • 好的家庭教育,讓孩子受益一生,它帶給孩子哪些好的影響?
    宋慶齡曾說:孩子們的性格和才能,歸根結底是受到家庭、父母的影響。父母給予孩子什麼樣的家庭教育,孩子就會受到什麼樣的影響,那麼,好的家庭教育,會給孩子怎樣的影響?一、好的家庭教育帶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父母親之間良好的關係,才是孩子最渴望也最能給他安全感的東西。好的家庭教育,帶給的孩子是平等、尊重。樊登曾說:「家庭教育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前提。"每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不管孩子身上有多少父母認為的「缺點」,他們都值得被尊重。
  • 「棉花糖·家庭教育」雙職工父母,如何更好地陪伴孩子?
    缺席的爸 +焦慮的媽=糟心的娃「全民焦慮」的時代,造就了一大批「中國特色父母」:爸爸們以賺錢養家為由早出晚歸、甚至不歸,孩子普遍缺乏父親的陪伴。,等孩子睡著後才回到家中。在2015年,全國第二次家庭教育現狀調查結果顯示,在子女教育方面,近50%家庭的父親「缺位」。面對「最想把心裡話說給誰聽」時,只有約7%的孩子選擇了父親,高達63%的孩子選擇了母親。當老師問「你們的爸爸是什麼樣」時,孩子們紛紛說「我爸爸能掙好多好多錢」、「我爸爸很懶,就會玩手機」,而不說「我爸爸懂得好多好多知識」、「我爸爸能把我舉高高」時,我們究竟是該笑還是該哭呢?
  • 論「家庭教育」對塑造孩子人生的重要性
    「孟母三遷,擇鄰而居」的典故眾所周知,為了讓兒子處於最佳學習環境,孟子的母親曾三度搬遷。縱觀歷史,很多偉人由於從小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而成為了各自領域中的佼佼者。在現代社會,艾倫認為家庭教育應該重視以下幾點:1.誠實(Honesty)- 如果孩子從小說謊成性,他們將來勢必會遭遇許多由此帶來的困難,畢竟誠實待人才是成功的基礎。2.良好習慣(Good habits)- 必須要教育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他們要學會清理整頓,對萬物充滿同情。要從小事教育他們,例如人走燈滅,見面問候等。
  • 「棉花糖·家庭教育」成為智慧父母 你不能錯過的10條高能語錄
    成為「高情商」的智慧父母我們都希望下一代能夠「贏在起跑線上」,而這起跑線恰恰就是我們的家庭教育。對於很多父母苦惱的育兒問題,大宋老師總能一語成讖、溫柔而不失堅定,引導他們成為「高情商」的智慧父母。她的每一堂父母課,都是「能量」滿滿、「智慧」多多,給人以醍醐灌頂之感。
  • 「棉花糖 家庭教育」「媽媽,謝謝你給我面子!」
    然而,卻有很多父母意識不到,孩子也是要面子的。大庭廣眾之下義正辭言的冷眼指責,或是揭短式的冷嘲熱諷,父母的話像是一把匕首,扎進了孩子的心裡。尊嚴被壓制在父母的威嚴之下,是多少孩子一生不堪的回憶。時至今日,依然有一些父母,打著「為了孩子好」的幌子,以「孩子還小,不要緊」為由,無所顧忌地打壓著孩子的自尊,讓孩子抬不起頭來。
  • 家庭教育,父母的狀態比父母的教育更重要
    何時表現出風度,特別是在遇到逆境時,遇到自己無法接受的人,遇到別人犯錯時,父親如何表現風度,這是帶給孩子內心的一種力量,也是帶給孩子的一種空間。母性「母性」具有怎樣的生活意義?它的內涵必須在我們的生活角色中解讀。首先要說的是「虛」。許多母親很實在,一看孩子就能一眼看出三個問題,而且忍不住要馬上指點,這不是母親的本意。
  • 《以家人之名》熱播:父母最大的失敗,是教出「太懂事」的孩子
    究其原因,每個「懂事」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對不懂事的父母。他們真的配稱之為父母嗎?有人說:「過分懂事的孩子,往往都是被愛得不夠。」請各位家長別忘了:再「乖」的孩子,在那個年紀,終究也只是個孩子。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希望父母們,能夠給孩子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這將是他一生的財富。
  • 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人的一生要經歷三種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這三種教育在不同的正常階段裡承擔著不同的教育理念,家庭教育主導的教育理念是態度與習慣,學校教育主要是孩子科學知識的掌控,而社會教育主導人際關係和生存技能。而家庭教育是根的教育,是人生的基石,影響孩子一輩子。因此便有了「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的說法。
  • 父母的付出,別讓孩子覺得虧欠
    父母對孩子的感情是最純潔的,對孩子的付出也是最無私的。但很多父母對孩子的付出雖不求回報,卻求感恩,總希望孩子能充分感知到父母的付出。其實,父母有這種想法是不妥的。家庭教育中,有兩種極其可怕的東西,叫做「付出感」和「犧牲感」。一旦父母對孩子有了「付出感」和「犧牲感」,就會覺得自己十分不易十分偉大,潛意識裡認為孩子虧欠了自己。當這種感覺傳達給孩子,孩子隨之產生的就是負疚感、以及安全感的嚴重缺失。比如:去遊樂園玩——別人家的孩子是捨不得來這麼貴的地方玩。吃一頓肯德基——這頓飯得花我多少工資。
  • 孩子「叛逆」不服管?一招進階「高段位」父母
    「火藥桶」「現在的孩子管不得,一管就跟我反!」如何正確引導孩子,改變孩子「叛逆」行為,成為了很多家長的一樁「心病」。」,歸根究底還是父母的問題——長久以來,父母只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不去關注孩子這個人本身。
  • 家庭教育法:家庭教育不得有任何形式家庭暴力!熊孩子如何教育?
    上周,#家庭教育不得有任何形式家庭暴力#的話題,衝上熱搜第二。原因是《家庭教育法》草案提審,其中提出:家庭教育不得有任何形式家庭暴力。 一時間,評論區出現了2種聲音,有的人表示認可與支持,也有人認為孩子「不打不識相」。那麼,打罵孩子、對孩子發脾氣算不算「家庭暴力」?真的會對孩子造成心理創傷嗎?
  • 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父母「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好不好?
    爸爸要求孩子寫完作業再玩,而媽媽心疼孩子,「學了這麼久了,休息一會,晚點寫沒關係......"現在很多家庭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會出現「一人唱白臉,一人唱紅臉」的情況,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樣一個有趣的「分工」,究竟是好是壞?父母雙方教養意見不合,應該如何更高效地管教孩子呢?
  • 恆信東方:當「陪伴」只是「陪著」,80%中國父母都是「隱形人」
    兒童教育內容太少,即使有內容,家長對孩子應該看什麼也感到茫然;孩子看手機上癮,眼睛近視等多種問題也成為家長的擔心;父母不在家,老人孩子怎麼過一整天;以上這些都是目前家庭兒童教育面臨的問題,那麼,生態失衡、陪伴缺失的家庭教育現狀,如何改變?
  • 教育孩子要「慎始」---寫給父母
    第一個故事:有一個爸爸臨終時,告訴他的兒子說:「我想要吃肉。」兒子一想,爸爸平常最喜歡吃肥肉,所以立刻買了一大塊肥肉,煮好端來給他的爸爸。沒想到,這個爸爸看到這一大碗肥肉,止不住悲哀,放聲大哭。兒子困惑的問:「爸爸你怎麼了?」
  • 「成功的孩子」太多,請作為家長的你,多培養「好孩子」
    他認為,阿部走的這條「少有人走的路」,讓我想起鄭淵潔說過的一句話:「一個好的教育者,應該用50種教育方式,去教育1個孩子,而不是用1種方法,去教育50個孩子」但我們無法阻止的,是「教育成功學」的遍地開花:「你兒子去了哈佛?
  • 「棉花糖·家庭教育」:你的一句「不許哭」,毀了孩子好多溫柔
    對於大部分家長看來,孩子太愛哭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女孩子愛哭是脆弱,男孩子愛哭是沒有男子氣概。尤其是男孩子的家長,一看到孩子哭,上面幾句話就脫口而出。但很多時候,哭泣是孩子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家長一句「不許哭」,言下之意是否認孩子的情緒。長此以往,孩子感到委屈時,只能打碎了牙往肚子裡咽。
  • 家庭教育丨快期末考試了,別這樣承諾孩子
    凱叔講故事帶給父母美好希望,讓更多孩子擁有幸福的童年。不禁想起教育專家尹建莉的話:「把獎勵當作學習的誘餌提出來,是一種成人要求兒童以成績回報自己的行賄手段。」這種物質獎勵會讓孩子對學習不再有虔誠之心,而把心思放在如何得到獎品上。用物質獎勵刺激孩子考出好成績,這種方法不值得提倡。
  • 父母要不要經常提「別人家的孩子」?
    你考全班第一,父母說人家考全校第一,你考全校第一,父母說人家鋼琴十級,你苦練鋼琴,父母說人家雅思8.5。有些父母,標準一直在變,你永遠沒有辦法讓他們滿意,尤其當他們的手中拿著「別人家的孩子」這張王牌的時候,說怎麼別人做到了你就不行?
  • 有「自我」的父母,不會需要孩子來榮耀你
    英國心理學家Silvia說過:「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目的,只有一種是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父母教小寶寶學會獨立,可父母對孩子的依賴卻越來越深了 總有一天,孩子會離開父母,出外打拼,獨自生活,建立自己的家庭。若父母把自己的孩子當成全世界,當孩子不在身邊了,父母的世界也就跟著全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