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京劇還要純粹的的「老北京」 竟然是這一鍋黑乎乎的滷煮

2020-12-23 界面新聞

提起老北京的特色小吃,其實多為大眾化的吃食,其中,清真受江南食風影響,擅制糯米糖食,肉類只用牛、羊,以燒、醬為主;漢民則精製各種面類主食,肉類則多選用豬肉,以滷煮為主。

幽街曲巷中,古樸的四合院門前,做著小吃營生的小販們的吆喝聲,長短交錯,引起多少老北京人對鄉音的回味,也蘊涵著許多令人回味的掌故。最具有濃鬱京味兒文化的老北京小吃,當中有一道葷菜——「滷煮火燒」

這一碗滷煮火燒的生前身後事

北京有無數家飯館賣傳統名吃「滷煮火燒」,簡稱「滷煮」。

其主要原料是豬腸、豬肺和幹豆腐,用大鍋滷製,一般要在清早就開始做,快到中午吃飯時間,加入火燒,待到火燒邊兒軟,即可食用。

和北方多數的飲食一樣,滷煮火燒以味兒厚見長。在滷製過程中,加入大量的作料。在食用中,可根據個人口味,適量地放辣椒油、蒜汁兒、醋,以及香菜,等等。

看著簡簡單單一碗滷煮,殊不知滷煮火燒在北京已有二百餘年歷史。在過去被認為只有窮人才愛吃的美味卻起源於宮廷。

有老饕曾經說過「滷煮火燒是老北京純粹的東西,土生土長,比京劇還要純粹。」

重口味的滷煮當年正是所謂的

「窮人食品」

滷煮火燒,不明就裡的人打眼一看:只是黑乎乎有內臟的一大碗,實在看不出好吃在哪,有名在哪兒。下水蒜末醬豆腐加抗餓的火燒,重口味的滷煮平民色彩濃鬱,創造伊始多多少少是所謂的「窮人食品」。

滷煮火燒的主料是小腸、肝、肺、肚等下水,還有五花肉、油炸豆腐塊和火燒。小腸要用鹽、鹼揉搓,反覆清洗,去掉異味。然後將五花肉、小腸及各種下水切成段、塊放入鍋內,用武火煮,隨煮隨用勺撇去浮沫,再將油豆腐、花椒、豆豉、大料、小茴香、蔥、姜、蒜、醋、豆腐乳滷等調料放入鍋內同煮。

圓火燒切井子刀,炸豆腐切三角刀,冒著小泡現撈出的大腸小腸肺頭剁小塊,澆一勺子滾熱的老湯,搭配蒜汁辣椒油腐乳韭菜花。放在碗裡,放在火鍋裡,亦正餐亦夜宵,叫上幾個好哥們,擺上兩瓶二鍋頭,人生愜意也不過就是如此。

「小腸陳」的滷湯鍋已經翻滾了

一百多年

光說嘴沒有用,今天小編帶您了解下北京滷煮中最有名百年老字號「小腸陳」。

小腸陳起源於清朝乾隆年間,距今已有百年歷史,以經營老北京風味滷煮小腸而著名。城北城南,在北京城的很多地方,都可以見到「小腸陳」的字號。小腸陳家那口讓外人看來有些神秘的滷湯鍋,已經翻滾了一百多年。

用料煮成的五花肉和小腸的湯汁,每次都要留下一些,待下次滷煮小腸時對入,使肉腸更加香味濃鬱,待腸、肉煮爛後,將火燒放在鍋的四周一起煮,出售時,撈出小腸、肝、肺等切成小塊按顧客要的火燒數量切成小塊放入碗內,盛上汤滷即可。上桌時澆上辣椒油、醋蒜汁放上香菜葉。既賞心悅目,又美味可口。

有四代傳人先後在鍋前執掌生意,而享用過湯鍋中各色滷品的顧客已不計其數。那鍋鮮香撲鼻的滷湯,吊足了顧客胃口,勾動著食客的食慾。另外,滷煮火燒的製作過程可以讓食客原原本本地看到,而北京小吃在製作過程中的表演性,也讓食客嘆為觀止。

數十年前老北京的平民百姓很少吃肉,吃不起。逢年過節才可見葷腥,且數量有限,平日裡要想解饞開齋,就去小腸陳來碗「滷煮」。

天時地利人和 「小腸陳」佔儘先機

小腸陳最早經營的地界兒,在宣武門外南橫街兒。南橫街東起虎房橋,西到牛街,是條東西向的街,長約兩三裡地。南橫街因為特殊的位置,距離內城非常的近,也就成了會館集中的地方,用現在的話講,就是地方住京辦事處。

有了會館也就有了名人府邸,比如清朝有名的人物如曾國藩、康有為、譚嗣同等等,都先後在南橫街附近住過,就連大名鼎鼎的孫中山,當年也曾在湖廣會館落腳。

隨著民國誕生,等級逐漸被打破,尤其是新中國建立後,南橫街周圍也就成了老百姓的聚居地。由於居住的人多了,自然飲食業也就發達起來,小腸陳在南橫街偏東處,店面不大,也就有個六七十平米。

說到小腸陳的特點,其實和所有的老字號都一樣,一是選料精緻,一是做工認真,再加上量足,於是也就慢慢的出了名。來的人多了,也就可以不間斷的熬湯,時間一長,竟剩下一鍋老湯。有了這鍋老湯,買賣也就沒人可比了在。

滷煮小腸源自清乾隆年間的一道

御膳「蘇造肉」

小腸陳的滷煮味兒勾人吶,打老遠就能聞到它特有的香味兒,解饞又解飽,如今的「小腸陳」在北京更是聲名遠揚。

和其他帝都小吃一樣,這樣一碗盛滿大腸或者小腸的滷煮,淵源還是曲折曖昧的指向了皇宮——清朝沒落後,給皇上做蘇灶肉(即江南方法燉肉)的御廚流離出宮,利用宮內燉肉法,燉一鍋接地氣的下水,配若干抗餓的生面火燒,油大量足汁濃味美,一舉成名。所謂的經典的不會消失,只是換一種形式和你相處,就是指的宮廷燉肉和滷煮火燒吧。

後傳入民間經改進演變為滷煮小腸。小腸陳第三代傳人陳玉田製作的滷煮——「腸肥而不膩,肉爛而不糟,火燒透而不粘,湯濃香醇厚」,堪稱一絕。陳玉田製作的滷煮小腸不但味道獨特,且經濟實惠,深受京城百姓的喜愛。人送雅號——「小腸陳」。

滷煮的主角,有大腸小腸之分,二者各有千秋,小腸贏得三分騷,輸卻一段香。論碗賣,也論鍋賣,一個雕花銅鍋,底下小火常燃,和碗裝滷煮相比,喝酒氣氛更佳。吃滷煮雖然有油大的忌諱,有三高的風險,但如果對桌上的清淡飲食膩味了,不妨來一鍋又肥又膩的滷煮火燒,就當是來一場餐桌上放蕩不羈吧。

相關焦點

  • 實拍:老北京特色小吃滷煮,材料竟然是這個,吃它你怕了嗎
    就像是滷煮,相信大家都有聽說過這樣的美食。下面就跟著小妖去實拍:老北京特色小吃滷煮,材料竟然是這個,吃它你怕了嗎其實滷煮這種美食在很多地方都是有賣的,廣東地區,香港等都是有賣滷煮的,而在北京同樣也是有這種美食的。
  • 老北京最愛的「滷煮」火燒,啥時候吃最好?聽聽旗人怎麼說
    曾聽一位老北京的旗人說:吃「滷煮」的最佳季節,必須得是在冬天,天上飄著雪花,飢腸轆轆的窮漢子們走在街上,老遠就聞見「滷煮火燒」的香味兒。「滷煮」——這種用火燒、豬腸、豬肺等食材燉煮的北京小吃,已有百年的歷史,但在味道方面,大夥的態度卻是兩極化。有人覺得肉爛不膩,老湯醇厚,隨便一口都是滿嘴鹹香。有人卻認為口味偏重、鹹腥難入嘴,有一股難以名狀的味道。
  • 舌尖上老北京小吃探尋 追宗溯源話滷煮
    曾經有食客在評論「滷煮火燒」之時,認為這道小吃原本不是北京小吃,卻不知什麼時候也加入到了北京小吃的行列。關於這點,我實在無法苟同,按照我所略知皮毛的觀點,滷煮火燒還真是大有來頭。    追宗溯源,滷煮火燒的前身大概是一種叫「蘇造肉」的食物。
  • 豆腐腦兒、滷煮、爆肚:說說那些來自北京的地方風味小吃
    「爆」的本意為炸裂或迸出,由於油或水在加溫至氣化臨界溫度時呈翻滾狀,似要從鍋中迸出,暗合「爆」字本意,於是在中國的傳統烹飪技法中有了「爆"這道工藝,它通常是指在滾油中炸或者在滾水中煮,而北京爆肚就是因為在滾水中煮,所以得名「爆肚」。爆肚兒的做法有三種:油爆、鹽爆、湯爆。油爆和鹽爆只有在飯館裡才吃得著,街頭小攤沒有賣的。湯爆最普遍,飯館、街頭都有,但做法仍有不同。
  • 北京特色小吃-滷煮
    滷煮是北京的一道傳統小吃由於過去窮人多,想吃點葷的又買不起肉,就用便宜的下水來解饞。對於一個老北京人來說,滷煮的味道是他們一輩子都不能釋懷的。滷煮的主要原料是豬肺。製作步驟:先用涼水把豬腸、肺、心洗乾淨,然後鍋中來水,把洗乾淨的豬腸、肺、心,涼水下鍋焯水,水開焯7-8分鐘,撇去浮沫,撈出。將焯過水的腸、肺切塊,心切片,並把炸豆腐切三角形的塊狀。
  • 來北京吃滷煮,小腸陳必須去,滷煮火鍋味道贊,還有地道京味菜!
    要說起老北京的滷煮哪兒好吃,隨便找個老北京人來打聽一下,肯定能聽到「小腸陳」三個字。我剛來北京的時候就聽北京的朋友說起過小腸陳的滷煮,但它在南城,而我長期居住在北城,北京城地方也大,想吃也不太好找,所以一直無緣遇到。這次去南城有幸遇到小腸陳,一定得品嘗一下正宗的滷煮小腸才好。小腸陳的滷煮可是得到「中華名小吃」榮譽的滷煮小腸哦。
  • 為什麼「滷煮」都會有股臭味?而吃到嘴了卻真香!
    越臭越正宗,此物為何變成老北京四大名小吃?》,今天我給大家為什么正宗「滷煮」有股臭味!這點就要從作料來說了;「滷煮」作為老北京的特色來說,作料是個逃不開的節,簡單無比,也就是老醬油、黃酒、大料,桂皮、花椒、桂皮等等,遠遠比不上川、湘菜的作料豐富,並且「滷煮」是長時間加溫,所以氣味更為濃重。並且,賣「滷煮」的世家都是一鍋滷水,如同滷菜的老湯一樣,一代代傳過來的。
  • 東四滷煮店:地道北京人都愛這口兒 喝一碗能解百愁
    有的老北京會調侃:「人世間多少煩心事兒,沒有一碗滷煮解決不了的。」就像吃滷煮,雖然是大腸、肺頭、火燒、豆腐片兒加上韭菜花兒、豆腐乳、蒜汁兒、香菜等等,雜七雜八的很多東西,但只要拿一大碗,就都能熱乎乎的裝下盛好,就著濃厚的湯汁,便能細細品出民間百味。
  • 下水烹飪出的美味 老街滷煮誘人香
    這是一首描繪京城風味飲食的詩作,此詩作寥寥數語說的是老北京四九城一種獨特風味——滷煮。這是利用早先不起眼的豬下水烹飪出的別具特色的京味飯食。聽食行的灶頭主廚挨著班兒的說過,以一頭豬而論,從豬皮到內臟,從頭到尾,大廚採用煎炒爆炸扒燒燉燴,可以烹飪出幾十種美味佳餚。這些以豬下水為食材的佳餚菜品被人們口耳相傳,延續到今。
  • 《滷煮》系話劇票友出演 劇中演員皆「本色」
    滷煮這道北京名吃被排成一出京味兒十足的小戲,雖非職業演員,但他們都說著一口地道的京片子話,冒著北京人的精氣神兒。國慶期間,這碗熱騰騰的《滷煮》再次在解放軍歌劇院出鍋。從這三十年成長過來的各年齡段觀眾總在不經意間被戳中淚點。  黃盈本人是在北京出生長大的北京人,他的京味作品中有對逝去老北京的懷念,更有老北京人身上特有的濃濃的情意。
  • 老北京早點去哪裡吃最地道?本地人推薦的早餐店鋪
    北京的早點攤到處都是,但是真正好吃地道老北京早點你都吃過嗎?現在跟著小編的腳步,看看咱大北京到底都有哪些值得您早起的早點呢。  老磁器口豆汁店——老北京人最認可的老味道  老北京人好喝豆汁兒就不用我多說了~把一冬積蓄的毒素、燥氣排一排,就著焦圈兒鹹菜絲喝出一身汗,舒暢淋漓,春日的一大享受啊!
  • 四世同堂,一家極具老北京特色的餐廳
    四世同堂是位於北京市西城區西便門內大街85號金色夏日酒店內的一家極具老北京特色的餐廳,一進入餐廳內部,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牆上幾塊年代感極強的牌匾,這些牌匾似乎瞬間就讓人有穿越到民國時期北平的感覺。店內一座烤鴨的爐火,爐內的烤鴨正經受著烈火的炙烤。
  • 這⑥家店全都是老北京人的集體回憶~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帝都圈子,ID:didu010】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老北京城藏著許多傳統特色小吃要想了解一座城市就從了解這座城市的味道開始>·陳記滷煮小腸· 廊房二條82號滷煮火燒,到了北京一定要嘗試的美食!
  • 北京開了119年的小吃店,滷煮火燒35元一大碗,吃過就忘不了
    這次特地打卡門框胡同百年滷煮,這家已經開業119年的百年老店,已在北京開了很多家分店,前門總店經常需要排長隊才能吃到,可謂人氣爆棚。我們來的這家分店開在上地,裝修很新,典雅氣派,11點到店還沒什麼人。開放式的後廚裡,幾位師傅正不緊不慢地忙碌著,不時哼幾句小曲兒~最引人注意的就是那口盛放著滷煮火燒食材的大鍋裡,整齊地碼著一圈圈火燒、豆乾,一根根誘人的肥腸,咕嘟咕嘟地燉著,冒著熱氣~師傅麻利地挑起一根肥腸,快速咔嚓地剁成小段,看著就饞得流口水……滷煮火燒,地道老北京小吃,35元一大碗,匯聚了豬大腸、豬肺等6-7種食材,在加入韭菜花、蒜泥、蔥花、
  • 烤腸炸雞,怎麼會是「老北京」?
    鮮魚口既有錦芳小吃、天興居、便宜坊、烤肉季、獨一處這樣的老字號,又有炒肝、爆肚、烤鴨、金糕等有代表性北京美食。但是這裡同樣也有很多小吃店顯得不是很「專一」。有家店打出了醒目的菜單,大大的「老北京小吃」之下,赫然寫著狗不理包子、擔擔麵、酸辣粉、魚香肉絲、宮保雞丁這種屬於天津、四川等地的代表性美食。
  • 阿香滷煮味道沒變,可感覺變了
    前幾日,寫了篇《北太平橋下阿香滷煮的文章》,通過網友們告知的信息,終於再次品嘗到了阿香滷煮。如今的阿香滷煮,已搬遷至健德門橋東側友誠大廈底商的蜀香味餐廳之中,營業時間是晚九點至凌晨四點。我是晚上10點半左右和朋友找到阿香滷煮的。
  • 除了老北京人,有誰還能吃著爆肚和王致和臭豆腐,還喝豆汁?
    生活在北京的老北京人,也沒有這麼吃的呀。為什麼這麼想呢?怎麼那麼重口味呢?我在這想跟大家聲明一點。北京人沒有這麼重口味,吃東西沒有這麼狼虎。那都是沒有到過北京的人臆想中的形象。我也明白,有很多人,尤其是南方的朋友,對北京的小吃嗤之以鼻,尤其是看著滷煮和炒肝兒,還有麻醬麵的時候,都會皺著眉頭說,太膩了,你們怎麼吃得下。呵呵,是很膩,我們也知道。所以,我們也不是天天吃呀。說到這裡的時候,有很多朋友是不是有一個誤解。就是我們北京人天天都吃這些動物內臟。其實是不對的。我們也是偶爾去吃一下。
  • 老北京麵食,就是好這口兒
    勁道有滋味兒的炒疙瘩「炒疙瘩」是老北京的一道清真傳統小吃,深受北京人的喜愛。據說,京劇大師馬連良老先生經常在晚上演出後到「恩源居」點上一盤炒疙瘩,然後和老闆邊聊邊吃,每次都吃得津津有味兒。這面一定得使玉米面兒,涼水和面,小火下鍋,等差不多成型了,攤上一層和好的餡兒。出鍋兒,擱案板上,趁著這熱乎勁兒,用刀劈成六瓣兒,您就聽這一下刀,咯吱咯吱的聲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