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最愛的「滷煮」火燒,啥時候吃最好?聽聽旗人怎麼說

2020-12-20 輕肥食譜

曾聽一位老北京的旗人說:吃「滷煮」的最佳季節,必須得是在冬天,天上飄著雪花,飢腸轆轆的窮漢子們走在街上,老遠就聞見「滷煮火燒」的香味兒。

豆腐、火燒、豬腸、肺頭切塊改刀,再澆上一勺熱湯,有肉、有餅、有湯,熱氣騰騰的,看著雪花片,能當菜又能當主食,暖腹且解饞。

「滷煮」——這種用火燒、豬腸、豬肺等食材燉煮的北京小吃,已有百年的歷史,但在味道方面,大夥的態度卻是兩極化。

有人覺得肉爛不膩,老湯醇厚,隨便一口都是滿嘴鹹香。

有人卻認為口味偏重、鹹腥難入嘴,有一股難以名狀的味道。

說好聽些叫「粗糧細作」,說難聽些就是「胡搭亂配」。

甚至還有朋友不明就裡:堂堂國之首都,為什麼會產出這樣的「重口味」小吃?

滷煮的背景

其實稍微懂些歷史的朋友,會發現老北京的這些吃食,大都與窮人脫不開關係:食材廉價,味道奇妙,例如炸醬麵、驢打滾、炸灌腸等。

因為早年間的北方地區戰亂多發,北京自然也不例外,尤其是滿清時期,北京還被分為「南北城」

北城是滿人,不用幹活就能領俸祿,吃喝玩樂樣樣精通。

南城是漢人,生活條件艱苦,甚至還有「吃上頓沒下頓」的。

再加上物產並不豐富,食材種類少,早年間吃不起肉的窮苦人家,肚子裡沒油水,炸個肉渣渣都口水直流,能夠吃到的,自然以「邊腳料」肉食居多,如今放的五花肉,在當時完全沒有。

又曾聞聽宮廷飲食奢侈,便在這上面下功夫,儘可能地做出帶葷腥,且更廉價的吃食來,以滿足果腹解饞之欲。

都說「美食來源於生活」,滷煮這種盛行市井的食物,可謂是名副其實。

其實「滷煮」是一個統稱,「滷煮火燒」才是全稱——它是兩樣食物。

每個店的收費方式不一樣,但大多數的滷煮店中,標的價格大都是指「滷煮碗底兒」

火燒是另加的,加多少隨您,本身也沒什麼特殊之處,只是死面的白燒餅而已,口感紮實。

如果您不愛吃麵食,或者覺得它費牙口,也可以要求不放火燒,改成豆腐,這一碗叫做「菜底兒」

老闆也樂得高興,畢竟少放一樣食材,就相當於多賺一樣的錢。

與製作工藝一樣,滷煮的吃法也是粗中有細,光是作料就有辣椒油、豆腐乳、韭菜花、香菜、蔥花、麻醬、蒜末、醬油、醋等數十種。

吃之前可以先嘗口湯,品下鹹淡,再決定放哪些作料,當然具體怎麼放,還是要依個人口味來。

我個人喜歡只放蒜泥,這樣整體的味道更純粹一些

——輕肥說——

在味道方面,「滷煮」這種食物的好吃與否,我們無法公正、嚴謹地做出一個評判標準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畢竟它只是一個地方小吃,而不是菜系。

但顯而易見的是,在舊社會中,它與豆汁、炒肝、炸焦圈一樣,絕對是底層人民的大眾食品。

讓窮苦人家在貧瘠的生活中,還能感受到一絲溫暖,活出不羈的心態,至少也算是一種「精神小吃」吧。

本文由@輕肥食譜原創,專注美食多年,歡迎關注,讓您吃個明白,吃個痛快!

相關焦點

  • 「豆汁」啥時候吃最好?聽聽老北京旗人怎麼說,太有道理了
    不過「豆汁」其實是對身體有好處的一種美食,那麼「豆汁」啥時候吃最好?聽聽老北京旗人怎麼說,太有道理了。 「豆汁」最主要的功效是養胃、解毒、清火。所以最適合喝「豆汁」的季節應該是在夏秋時節,這個時間段的天氣比較乾燥,人的體內很容易缺乏水分,同時也比較容易上火。
  • 舌尖上老北京小吃探尋 追宗溯源話滷煮
    曾經有食客在評論「滷煮火燒」之時,認為這道小吃原本不是北京小吃,卻不知什麼時候也加入到了北京小吃的行列。關於這點,我實在無法苟同,按照我所略知皮毛的觀點,滷煮火燒還真是大有來頭。    追宗溯源,滷煮火燒的前身大概是一種叫「蘇造肉」的食物。
  • 來北京吃滷煮,小腸陳必須去,滷煮火鍋味道贊,還有地道京味菜!
    要說起老北京的滷煮哪兒好吃,隨便找個老北京人來打聽一下,肯定能聽到「小腸陳」三個字。我剛來北京的時候就聽北京的朋友說起過小腸陳的滷煮,但它在南城,而我長期居住在北城,北京城地方也大,想吃也不太好找,所以一直無緣遇到。這次去南城有幸遇到小腸陳,一定得品嘗一下正宗的滷煮小腸才好。小腸陳的滷煮可是得到「中華名小吃」榮譽的滷煮小腸哦。
  • 比京劇還要純粹的的「老北京」 竟然是這一鍋黑乎乎的滷煮
    提起老北京的特色小吃,其實多為大眾化的吃食,其中,清真受江南食風影響,擅制糯米糖食,肉類只用牛、羊,以燒、醬為主;漢民則精製各種面類主食,肉類則多選用豬肉,以滷煮為主。幽街曲巷中,古樸的四合院門前,做著小吃營生的小販們的吆喝聲,長短交錯,引起多少老北京人對鄉音的回味,也蘊涵著許多令人回味的掌故。
  • 東四滷煮店:地道北京人都愛這口兒 喝一碗能解百愁
    就像吃滷煮,雖然是大腸、肺頭、火燒、豆腐片兒加上韭菜花兒、豆腐乳、蒜汁兒、香菜等等,雜七雜八的很多東西,但只要拿一大碗,就都能熱乎乎的裝下盛好,就著濃厚的湯汁,便能細細品出民間百味。滷煮火燒是非常具有北京傳統特色的小吃之一,起源於北京城南的南橫街,徹頭徹尾的民間百姓食品,是用火燒和燉好的豬大腸和豬肺放在一起煮,加上炸豆腐片兒、滷汁,憑個人口味可加入蒜汁、豆腐乳汁、香菜,怕膩的還可以加入醋,喜歡辣的可以加入辣椒油,口味鹹鮮。地道的老北京人,特別是那些北京大爺們,少有不愛這一口兒的。
  • 為什麼「滷煮」都會有股臭味?而吃到嘴了卻真香!
    越臭越正宗,此物為何變成老北京四大名小吃?》,今天我給大家為什么正宗「滷煮」有股臭味!滷煮但這些好的食材,都有個缺點,味比較重。豬心、豬肺的騷味、大小腸的臭味都是比較難除去的,並且由於要保持「滷煮」的重油,腸子不能清理很乾淨,還有人就愛這小腸瘦、大腸肥的口感。
  • 實拍:老北京特色小吃滷煮,材料竟然是這個,吃它你怕了嗎
    下面就跟著小妖去實拍:老北京特色小吃滷煮,材料竟然是這個,吃它你怕了嗎其實滷煮這種美食在很多地方都是有賣的,廣東地區,香港等都是有賣滷煮的,而在北京同樣也是有這種美食的。上次小妖到北京出差的時候就在那邊的小吃街上看到了滷煮,滷煮這種美食很多人都愛吃,當做下飯菜的話是特別好吃的呢,大家現在看到的就是小妖那次在北京吃的滷煮。滷煮這種美食在當地也是很受歡迎的,也是當地的一種特色美食。
  • 北京幾大特色小吃,滷煮火燒很經典,老北京麵茶很特別!
    滷煮火燒是將火燒和燉好的豬腸和豬肺放在一起煮,輔之以炸豆腐片、滷汁,加蒜汁、醬豆腐汁、香菜等輔料,使火燒透而不黏,肉爛而不糟,頗受人們的喜愛。最初的滷煮出自於宮廷的「蘇造肉。」據說在清朝光緒年間,河北三河縣有位姓趙的人和如今「小腸陳」的鼻祖陳玉田的祖父陳兆恩一起賣蘇造肉。
  • 北京開了119年的小吃店,滷煮火燒35元一大碗,吃過就忘不了
    這次特地打卡門框胡同百年滷煮,這家已經開業119年的百年老店,已在北京開了很多家分店,前門總店經常需要排長隊才能吃到,可謂人氣爆棚。我們來的這家分店開在上地,裝修很新,典雅氣派,11點到店還沒什麼人。開放式的後廚裡,幾位師傅正不緊不慢地忙碌著,不時哼幾句小曲兒~最引人注意的就是那口盛放著滷煮火燒食材的大鍋裡,整齊地碼著一圈圈火燒、豆乾,一根根誘人的肥腸,咕嘟咕嘟地燉著,冒著熱氣~師傅麻利地挑起一根肥腸,快速咔嚓地剁成小段,看著就饞得流口水……滷煮火燒,地道老北京小吃,35元一大碗,匯聚了豬大腸、豬肺等6-7種食材,在加入韭菜花、蒜泥、蔥花、
  • 老北京早點去哪裡吃最地道?本地人推薦的早餐店鋪
    北京的早點攤到處都是,但是真正好吃地道老北京早點你都吃過嗎?現在跟著小編的腳步,看看咱大北京到底都有哪些值得您早起的早點呢。  老磁器口豆汁店——老北京人最認可的老味道  老北京人好喝豆汁兒就不用我多說了~把一冬積蓄的毒素、燥氣排一排,就著焦圈兒鹹菜絲喝出一身汗,舒暢淋漓,春日的一大享受啊!
  • 北京特色小吃-滷煮
    滷煮是北京的一道傳統小吃由於過去窮人多,想吃點葷的又買不起肉,就用便宜的下水來解饞。對於一個老北京人來說,滷煮的味道是他們一輩子都不能釋懷的。滷煮的主要原料是豬肺。豬腸、幹豆腐,將食材洗淨放入大鍋中加入調料慢火滷製,慢火煮大約4小時,一般要在清早就開始,快到中午吃飯時間,加入戧面做的火燒,待到火燒邊軟,即可食用。主要食材:豬心、豬肺、豬大腸、豬小腸、小麥麵粉、炸豆腐。調料:料酒、大蔥、紅辣椒、鹽、姜、生抽、老抽、八角、桂皮、陳皮、香葉。
  • 這⑥家店全都是老北京人的集體回憶~
    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老北京城藏著許多傳統特色小吃要想了解一座城市就從了解這座城市的味道開始北京藏了許多特色美食尤其是咱北京人都愛去吃的老字號美食今天,帝都君盤點了老北京人都愛去的老字號留著去打卡,或推薦給來北京旅遊的朋友吧·陳記滷煮小腸· 廊房二條82號
  • 青島李村的老北京滷煮火燒,在夜市出攤也生意火爆,正宗北京小吃
    生長於青島,喜歡吃,喜歡寫字,喜歡拍照片,就這麼簡單,你也喜歡就關注吧,帶你了解青島的風物,帶你一起吃遍青島犄角旮旯好吃的。青島的李村,現在是屬於李滄區,算不上青島的中心區域,但如今也是青島主要是商業旺點之一,尤其是前些年百年歷史李村大集還沒有遷址的時候,李村的人氣真的很旺,近幾年通了地鐵,又陸續有大型商場入駐,也是很適合逛街,覓食的好去處。這家老北京滷煮火燒,就在李村向陽路那邊一條隱秘的小巷子裡,要不是因為在李村夜市的火爆生意,還真不知道有這麼一家老店。
  • 口述中國|北京①專訪定宜莊:旗人文化只是老北京的一部分
    我就覺得這也沒關係,去聽聽也很有意思,而且這些老人走得也很快。考慮到這些,我就去找了很多老人聊天,一開始沒有太強的目的性。《最後的記憶:十六位旗人婦女的口述歷史》我生活在北京,對這座城市也有感情,而且找人也方便,所以在北京聽的故事就最多。
  • 從口述史中尋找老北京的風貌
    在這些年「懷舊熱」的潮流中,有關老北京的事物重又激起人們談論的興趣,比如胡同、遛鳥、茶館、廟會、鬥蟈蟈、琉璃廠、四合院、冰糖葫蘆等等,可是大多數談論往往停留在相對表層的符號層面,缺乏對老北京歷史內核的闡發與論述。當代人談論老北京,總會不自覺地帶有現實意識和情感,以致或多或少偏離真實境況,而要想講清楚老北京的歷史內核,某種程度上非真正的「老北京人」莫屬。
  • 美食探店/京城滷煮第一家-小腸陳
    >周日睡醒,隨口一說,想吃滷煮了,沒想那麼多,就在床上賴著玩手機。我們家那口子說:「收拾一下,帶你去吃 小腸陳的滷煮。我剛從網上看的,評價還可以,去嘗一嘗。」我倆八點多起床收拾開始出發,到店9點多,沒有提前看營業時間,來早了。這大冷天我們找到了肯德基,點了份早餐套餐.10點出發去小腸陳。
  • 說起老北京的旗人生活,您真不一定全知道!
    說到北京人,不能不提到旗人,也就是在八旗軍籍的人員。「八旗」即「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這八旗。清太祖努爾哈赤當年起兵時,將所屬軍隊按旗幟顏色加以編制,編成黃、白、紅、藍四旗。後來兵力大增,又在天命元年的前一年增加了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開始建立起八旗制度,一旗相當於一軍。
  • 北京炙子烤肉,烤香菜洋蔥醃製的牛羊肉,夾在芝麻火燒裡很好吃
    作為北京人,喝不了豆汁兒,吃不了滷煮。但是我愛吃炸醬麵,炒肝,爆肚兒,芥末墩兒,喜歡吃各種麻醬口味兒的東西。年輕人喝不了豆汁兒的多,歲數大的喜歡喝豆汁兒。吃涮羊肉不能去東來順兒。當然北京小吃這個中國英格蘭菜系還是不那麼普世的,一部分也是清苦的日子演變過來的民間果腹食品,比如炒肝、滷煮、炸灌腸什麼的,當代的北京人更多吃的是一種習慣,一個味兒。從小吃這個,久而久之就習慣了,就和什麼紅膏熗蟹,醉泥螺一樣,有的人愛得要命,有的人吃一口就受不了。炒肝喝的時候不用勺,直接把嘴湊到碗邊,出溜一下沿著碗沿最左邊滑倒最右邊。
  • 炒肝、麵茶、豆汁……你吃不慣的味道,卻是老北京人最喜歡的
    說到北京美食,大家可能最耳熟能詳的就是老北京炸醬麵了,吃起來筋道,醬味醇香,來北京旅遊的小夥伴可能都會嘗試炸醬麵,殊不知,北京的小吃可不只是炸醬麵!1.老北京豆汁傳統的都知都是醇香加點糖帶著甜甜的味道,是很多人早餐必備,但是老北京的豆汁兒可不是這麼簡單,他是綠豆做成的,是打碎研磨後不斷沉澱發酵兒產生的,合起來會有一股酸味,就是發酵的那股酸味,很多人會覺得像是醜了酸了的豆漿,可是那股味道恰好就是豆汁兒要體現出來的味道。和豆汁兒配焦圈那是經典搭配之一!
  • 匯總重口味:毛蛋、滷煮、王致和臭豆腐,服不服!
    在北京藏著很多另類吃貨最愛的重口味有的吃起來像牙膏,有的吃起來像食物壞了...再配上它的最佳cp,老北京人的最愛!老北京人都愛的「重口味」 很多人都接受不了的滷煮,正是北京人最好的這口兒~特別是讓人最好的小腸兒,總會額外花錢加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