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和它的親戚們

2020-12-19 三聯美食編輯部

幾道菜裡的豆製品百態

澆頭裡的幾塊豆腐乾,韌性的口感顯得特別突出,足可以支撐著我吃完整碗素麵;一桌素上有一道豆衣或腐竹,帶著些許中空的嚼勁於是填補了沒有肉的空白;明明都是豆腐,有的嫩如玉,有的卻可以煎可以烤,除了滷水或石膏本味,酸的、臭的也自有人愛,豆腐和它的親戚們真是一支很有意思的大家族。

不同地方的豆腐可能用著相同的大豆,但因為當地水質不同,於是就產生了差異化的口感。因為在雲南看菜看菌,於是順道就去了建水和石屏看豆腐,它們是雲南的特產,也是全國豆腐文化多樣性中的一個分支。

建水和石屏兩個縣之間只有45分鐘的車程,做豆腐的手藝也大同小異,但當地司機一定會搖著頭說:「建水和石屏的豆腐可不一樣。石屏嘛,雖然豆腐名氣更響,但是它四季缺少變化。我們建水豆腐,每個季節吃起來都有些不同之處。不過你們外地人是體會不出來的。」

建水縣還保留著臨安府的老城門,建水豆腐又叫作西門豆腐,名字的由來是西城門外的一口老井。這口古井叫作大板井,建於明代洪武初年,是當時的築城將軍徐伯陽所建。建水縣城地下水資源豐富,大板井前每天來打水的人絡繹不絕,但直到現在它的水位依然高企。建水豆腐的秘密就來自這口西門大板井,全城所有的豆腐鋪子無論遠近都跑來打水,不光他們,居民們也用各種方式奔赴過來,接滿幾桶拉回家當飲用水。由於人們的熱情過於高漲,甚至催生出了當地替人跑腿打水的小生意。

緊挨著大板井的曾記板井豆腐坊因為上過美食紀錄片,成了當地網紅。豆腐坊每天天未亮就開始做豆腐,二層還開了小吃攤,價格許久沒變,三塊錢豆漿暢飲,炸豆腐和烤豆腐都是五塊錢一份。豆腐坊做的還是本地人生意,網不網紅的,主顧還是原來那些,豆腐本身也不具有太強的流通性,雖然現在物流發達了,但長途運輸之後豆腐的味道一定會有些許變化,本地人喜歡發酵後的味道,但外地人恐怕能接受的不多。

我們清早跑去看他們家做豆腐,雖然鳥槍換炮用上了不少機器設備,但做豆腐仍然是個手工活。在濃霧之間,每個人就在潮溼的空氣裡默默地各司其職,將機器磨出的豆漿經過兩次過濾,去掉豆渣,再倒入滷水,攪拌之後等豆漿凝固後,豆腐就算基本成型了。步驟並不複雜,但需要沉澱、澄清、過濾,全靠一雙手一遍遍地倒進倒出,很容易就弄得地上髒兮兮的。後來在西門外一家更小的豆腐坊看男主人做豆腐,只一個人,馬不停蹄地在每一個環節上輪番操作,但地上一點水的痕跡都沒有,弄得哪裡都爽爽利利,一看就知道生活中也一定是個整潔的人。

建水豆腐跟石屏豆腐最大的差異是豆腐的形狀,建水豆腐是火柴盒大小的小四方形,石屏豆腐是更大的扁長方形。建水人用紗布給豆腐手工定型,兩隻手左一下右一下,上一下下一下,用紗布繃出一個小四方塊,每100塊一板,擱在架子上晾乾控水,同時自然發酵。溼熱季節短則兩三天,冬天乾燥多則五六天,接著再一邊拆掉紗布,把制好的豆腐在一邊碼齊,另一邊再加新的豆腐進來包好。

建水的豆腐坊規模都比較小,看上去更有市井氣。尤其到了冬天,製作豆腐的數量也減了不少,豆皮等豆製品乾脆也不做了,店裡的豆皮都從石屏進貨過來。清早起來看完建水的豆腐,再趕到石屏去看豆製品加工,時間正好來得及。

石屏的北門豆腐廠最有名,我們雜誌許多年前曾去採訪過,這次再去,他們已經搬到了郊外的新地址,以保證城區內的水質。豆腐廠廠長楊志堅雖然話不多,但是個能人,現在有了兩個車間的生產能力,專門進行豆製品加工。

我這才知道,豆皮跟腐竹原來是孿生兄弟。水質對豆製品的影響不大。豆漿通過逐漸加溫的設備,形成可以製作豆製品的豆糊,靠人工一瓢一瓢澆在蒸汽板上,形成一層薄膜,大約半小時的烘烤定型,再由人工挑起晾曬在橫杆上。如果是拿刮刀挑起一整張,24小時晾乾之後就是豆皮。如果是在蒸汽板上先切割成四段,再皺皺地各自堆疊在橫杆上,晾半乾稍稍整形之後,出來的就是腐竹了。

做豆製品同樣是手藝活兒。豆糊可以用機器打,但一瓢瓢的潑灑和一揚手抄起豆皮的過程,機器可替不了人。楊志堅說,手潑的方式能讓豆皮更加薄而均勻,用手挑起再整形的過程,也能讓豆製品的口感更加鬆軟。

他們目前只做這兩樣當地人愛吃的豆製品,像武漢的千張,北方的素雞、豆腐乾等等,做法又是另外的體系了。比如千張,或者叫豆腐皮,用的是豆花而非豆漿,方法是用外力把豆花緊緊地壓實。

各地口味不同,也就形成了多種多樣的豆製品經典菜品。

01

建水烤豆腐

我們到建水時剛過中午,原本想在住宿的酒店餐廳裡吃個午飯,沒想到服務員有點不好意思地說,餐廳是不準備午飯的,「我們午飯都吃得簡單,要不然就是米線,要不然就是烤豆腐,隨便吃吃就飽了」。

建水豆腐幾乎都是烤著吃的。有一次看到牆上寫著「正宗燒豆腐」,心裡還有點小激動,以為那裡會有豆腐宴之類的餐飲,一問才知,本地燒豆腐和烤豆腐是同一個意思。

酒店雖然不提供午飯,但是下午五點會準時在小院裡支起攤給客人烤豆腐吃。天色微微暗了下去,院子裡冷了,在小火爐旁一邊烤火,一邊看服務員把豆腐塊翻來又翻去,充滿期待感的心情還是挺愜意的。小豆腐塊從平整慢慢地鼓脹開來,遠離烤架的一側先鼓起來,但別著急吃,翻過來讓另一側再烤一會兒才能同樣鼓起,這時才算烤到了火候。

拿筷子夾實在不是個得力的辦法,外面涼了,裡面依舊是燙嘴的。看旁邊的大姐直接拿起來撕,涼得快,豆腐也更容易蘸到醬料,只是拿起滾燙的豆腐,能敏捷地倒著手把豆腐撕成兩半,實在是需要勤加練習的手上功夫。

豆腐表皮烤得脆脆的,裡面還是飽滿柔軟的,但是軟中帶著韌性,吃著這有點倔強的感覺真是不錯。

在酒店吃了20塊之後還不過癮,跑到附近的一條美食夜市上繼續吃。選哪一家好呢,哪裡人多去哪兒,不過也要考慮一下空著的位置,有些就是因為距離圍攏在中間的攤主太遠,不方便伸手去夾豆腐,所以位子一直空著。

挑了一個年輕姑娘的攤位。她也是用傳統的方法,拿玉米粒分別計數,客人夾一塊,她就在相應的小碗裡扔一粒玉米。每塊豆腐五毛錢。

「要幹的要潮的?」攤主問。建水烤豆腐有兩種蘸料,乾料裡有辣椒粉、花椒麵和鹽,潮料是由滷腐汁、辣椒粉、花椒麵和醬油提前調好的。潮料味厚,我還是選了乾料。已經有20塊豆腐墊底,換了一家攤位感覺還能再吃下20塊。烤豆腐就跟吃薯片有同一種誘惑的感受。光是一塊的話,可能蘸料沒有蘸太均勻,影響了口感,但吃完迅速就升起了想夾下一塊的衝動。我問攤主:「豆腐是你自己做的嗎?」「當然不是,是從作坊裡批發的。」但烤豆腐的方法每一家都大同小異,而且到底烤到什麼火候去吃,完全是食客個人化的決定。究竟是為什麼攤位的受歡迎程度不同?「因為蘸料啊。」坐在我旁邊的女孩說道,「每家調出來的辣度不一樣,愛吃哪一種辣,就去哪一家咯。」

02

麻婆豆腐

結束了豆腐雲南篇,我們來聊幾個其他地方的豆腐佳餚或小吃。

麻婆豆腐是川菜經典中的經典。以油入鍋,爆香蒜頭,放進肉碎,再用豆瓣醬來拌,烹熟了再加嫩白豆腐,加湯稍燉即成。看似簡單的一道菜,其實背後的東西很多人還沒領悟到。

川菜裡有關於麻婆豆腐的七字真言:「麻、辣、燙、鮮、酥、整、嫩」,在這幾個要求裡,最難的就是一個「燙」字。繼承了一切老傳統的鄧東華師傅說道:「豆腐一口咬下去,一定要覺得芯兒裡是燙燙的,正所謂『一燙當三鮮』,燙的豆腐至少能把這道菜提升三個鮮度。」

川菜雖然講究一鍋成菜,但僅僅是三五分鐘的炒制時間,根本不可能讓豆腐達到很高的溫度。就比如說裡面必不可少的豆瓣醬吧,它的濃稠會阻斷溫度的穿透力,所以豆腐一定要在下鍋前,就已經是滾燙的。

想讓豆腐燙,要提前用高湯來煨,這樣才能由裡至外,讓豆腐徹底達到很高的溫度。而為了使豆腐在炒制的過程中減少熱量的損失,麻婆豆腐要澆三道芡,用來鎖住水分,這樣即使不冒煙,但豆腐依然處在很高的溫度中。吃的時候一定小心,又麻又辣不止,恐怕你還要時不時地向外哈氣,在豆腐處在恰好適口的溫度時,趁熱把它吞下去。

03

揚州乾絲

乾絲是淮揚菜裡的經典,切乾絲是揚州廚師的基本功。一塊揚州本地的大白乾子,質地柔韌,先用95℃的鹽水浸泡,除掉豆乾本身的豆腥味,再把乾子對開切完再切絲,切好之後再從中切細絲,最終要使乾絲纖細而不斷。

如果是燙乾絲,切好之後會堆疊成一座小山,搭在醬油和香油調成的湯底中間,乾絲要仔細地蘸著湯汁吃才好。淮揚菜裡還有一道大煮乾絲,至於兩者的區別,汪曾祺早已寫過了:「煮乾絲不知起於何時,用小蝦米吊湯,投乾絲入鍋,下火腿絲、雞絲,煮至入味,即可上桌。不嫌奪味,亦可加冬菇絲。有冬筍的季節,可加冬筍絲。燙乾絲味要清純,煮乾絲則不妨濃厚,但也不能擱螃蟹、蛤蜊、海蠣子、蟶,那樣就是喧賓奪主,吃不出乾絲的味了。」可見,煮乾絲更加考驗的是湯底,雞、鴨、豬骨一起吊湯,最後只見乾絲、蝦米和淡黃色的濃湯,所有的滋味都在嚼著乾絲的韌性口感中一起吞下。

04

武漢豆皮

武漢的豆皮與熱乾麵齊名。有個武漢的朋友跟我介紹豆皮時是這麼說的,「毛主席最愛吃的就是它」。我也是豆皮的重度迷戀者,於是我可以說,我跟毛主席愛好相同。

豆皮並非只有一張豆粉做的皮子而已。但這皮子是基礎,用大米和去了皮的綠豆粉按照合適的比例調成糊,去皮是為了防止烙出的米皮顏色發黑樣貌不佳。製作豆皮的往往是一口中間平、四周圓弧狀的大鍋,將米糊灑在鍋底,最傳統的工具是用湖蚌的蚌殼把麵糊及其在上面打入的雞蛋攤薄攤平整,湖蚌的蚌殼的好處是不易粘連,同時也更貼合鍋底的弧度。

抄起蚌殼畫出一個弧度,米皮整體翻一個面,接著就是看著廚師一層一層往上撒各種垂涎餡料的享受過程了。豆皮的標配是糯米、肉丁、筍丁和香菇丁,有些地方還把肉的部分衍生出叉燒、雞胸、豬肚等新的品種。先鋪一層糯米,再均勻地撒上其他餡料,最後撒一層蔥花,沿著豆皮邊緣細細地澆一圈油,看著它隨著溫度的升高咕嘟咕嘟地開始冒泡,這時拿起一個空盤將豆皮切成小塊,再翻過面來用鏟子鏟進盤子裡,黃澄澄的,十分油亮。

一張豆皮裡滋味豐富,糯米香,香菇香,肉丁滋味足。口感變化也多,皮兒酥,米糯,筍丁脆,肉丁纖細,香菇些微嚼勁,切成了小塊,每一口都有豐富的變化。吃完一整個下來,一天都能元氣滿滿。

相關焦點

  • 過去走親戚帶豆腐當禮品
    說出來可能有人不相信,在過去走親戚時,有時候是會帶豆腐的。這聽來讓人感覺不可思議,但這在過去的某些農村卻是個事實。其實想想也能夠理解,過去走親戚之所以會帶豆腐,是因為人們感覺豆腐是好東西,走親戚帶的一般都是好東西。也從側面反映出那個時候關於吃飯和吃菜的種類匱乏。還有就是,自己在家吃,這個豆腐也是改善生活時才吃。黑嫂是豫北地區的,小時候改善生活,除了包餃子,還有蒸麵條。我見過有人把豆腐包在餃子裡當肉的,也見過有人在蒸麵條裡當肉的。
  • 2015考研英語:track和它的「親戚」們
    考研英語中有許多詞彙既詞形相同又詞意相同,track就和它的「親戚」們在詞形和詞意上都十分相似,而且同為考研英語的高頻詞彙。既然是高頻詞彙當然要引起考生的高度重視,其實研究它們也是十分有趣的一件事情呢,今天老師就帶大家來一起學習track和它「親戚」們的那點事吧。
  • 日本豆腐和內酯豆腐與傳統豆腐哪個好?
    千年過去,中國的豆腐,和鑑真時代差異不大;而在國外,卻是新品迭出。為了「接近」國際水平,為了表現出產品更新換代的技術含量,如今的豆製品企業紛紛引入日本和臺灣的技術,超市中的豆腐也紛紛換成了「木棉豆腐」、「絹豆腐」、「內酯豆腐」等等來自東瀛的新鮮名稱。一時間,愛趕時髦的國人也紛紛轉向這些產品,傳統豆腐一時間看起來很土氣,很低檔。
  • 豆腐的做法大全 豆腐和什麼一起吃最好
    【導語】豆腐是中國人一年四季餐桌上最常見的食品,含有各種人體所需要的營養素,它的蛋白質量比例最接近人體所需
  • 它被稱為「豆腐葉」,葉子揉爛後能做豆腐,還能清熱氣
    他的名字叫做豆腐,葉也叫做一個觀音草,可能有許多人都沒有聽過這個東西,所以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吧!他一般就是生長到山裡的然後如果我們把他挖回來的,華,種在自己家的菜園子裡,也是可以生長的房子,後面是可以生長的,一般人們把它的葉子弄下來可以做豆腐,而且他還有一些其他的名字,最有名的一個名字就是叫做觀音草,他的名字,主要來源於一個故事而且也是特別的悽美。
  • 日本豆腐其實根本不是豆腐,它到底是什麼材質做的?
    導讀:日本豆腐其實根本不是豆腐,它到底是什麼材質做的?豆腐是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最為常見的一款蔬菜,豆腐屬於豆製品,它的營養價值非常高,而且口感也是非常細膩光滑的,所以說在平時深受大眾的歡迎,而且我們大家都知道豆腐當中含有植物異黃酮,對女性朋友來說經常吃豆腐,能夠達到美容養顏的效果。
  • 豆腐和「它」是絕配,加在一起做成湯,營養又補鈣
    豆腐在我們平時的餐桌上是很常見的種食物,都知道豆腐的營養價值非常的豐富,不管是做湯還是做菜都是不錯的,是一種經濟實惠還營養健康的食物,我們平時用豆腐做湯的時候最多的可能就是青菜豆腐湯,用豆腐做湯的時候還可以加一點它,可以讓營養更好,可以說和豆腐就是絕配了,這是一個比較清淡的湯,一家人都可以喝
  • 傅園慧家庭聚餐,親戚們的座位安排很講究,城市和農村的差別!
    因為親戚們都比較晚,所以傅園慧老早就上桌等待了,此時傅爸爸將奶奶帶了過來,讓傅園慧陪著奶奶坐。緊接著各路親戚終於姍姍來遲,大家依次就坐!可以看到這桌上的親戚大多都是年輕人,跟傅園慧差不多大,像什麼表哥,表妹,堂哥堂妹啥的都在這一桌,其實傅爸爸的目的很明顯,就是讓年輕人能夠認識一下,聯絡聯絡感情!
  • 豆腐的新做法,紅燒豆腐吃膩了,換種花樣來,比它好看多了!
    哈嘍大家好,我是最愛品嘗美食的小謙,希望大家能夠多多關注和支持!希望你們看完小謙分享的教程後也能夠做出非常好吃的美食!吃過魚和肉之後呢小謙這次就分享一道豆腐的做法吧!豆腐呢是有黃豆製作而成的豆製品,豆類食品呢有著豐富的營養價值,小謙呢也是最愛吃豆腐了,當然豆腐的種類也有很多種,我們生活中常見的有:嫩豆腐、板豆腐、凍豆腐、臭豆腐、豆腐乾、日本豆腐等。
  • 壓力鍋豆腐(印度菠菜和豆腐)的食譜
    它的每份食物只需要一湯匙多一點,而且它確實有助於在咖喱中加入香料的味道。如果你喜歡更輕的東西,你可以減少一半的油!由於灼熱的豆腐可能會粘在不鏽鋼上,所以我常常在爐子上的不粘鍋裡燉,而我正在用電壓力鍋烹飪洋蔥。你最終使用兩個平底鍋,但從正面來看,你可以節省烹飪時間,因為洋蔥和豆腐同時烹飪!我最喜歡的這道菜有點濃鬱,質地粗糙,有可見的菠菜片而不是光滑的果泥。
  • 湘西風俗豆腐飯
    按照鄉俗,落葉歸根,贖回一生鄉情的負債,感恩生養他的那塊土地,維繫鄉村的和睦安寧,我們一家趕回鄉村,請大家坐在一起,緬懷親人,共享舌尖上的美食——吃豆腐飯。  鄉村的豆腐飯是喪事中的主題,辦得非常講究,不得違反鄉俗民規。一場熱鬧的豆腐飯把村裡方圓好幾個村寨都震動了,前來奔喪的,除了在外地工作的親戚能來的都來,村前村後的熟人也都要來湊熱鬧。
  • 臭葉豆腐,也叫觀音豆腐、綠豆腐!它不是豆腐也不臭,您吃過嗎
    豆腐,中華美食的典範,早已風靡全球……而臭葉豆腐,它不是豆腐,也不臭,您吃過嗎?臭葉豆腐,也叫觀音豆腐、綠豆腐、翡翠豆腐、青葉豆腐等,特指源於大別山、九華山及浙江南部一帶的特色小吃!臭葉豆腐,由腐婢樹葉和草木灰秘制而成、狀如豆腐的綠色食品,其季節性強、產量少且營養豐富。
  • 豆腐和它一起燒,越吃越上癮,下飯也下酒,全家人都吃嗨了
    豆腐和它一起燒,越吃越上癮,下飯也下酒,全家人都吃嗨了同一種食材,總是有很多種不同的吃法,每一道不同口味的美食都是吃貨們智慧的結晶,可能這種吃法你不喜歡,但是不會妨礙喜歡這種味道的人喜歡,所以同樣的一種美食,就有了不同的口味,每一道不同口味的美食
  • 豆腐分為:嫩豆腐、老豆腐和凍豆腐 它們的區別在哪裡?
    市場上有一種菜叫「豆腐」,可以分為嫩豆腐、老豆腐和凍豆腐。大家都知道它們雖然都是用黃豆做的,但是卻用不同的方法製作出不一樣的東西,它們做菜的搭配方法也完全不同,做出來的菜各有各的特色。老豆腐,又稱北豆腐,最早起源於山東省的傳統小吃,在製作上非常複雜,口感比豆腐腦更加老些。老豆腐潔白明亮、嫩而不松,滷清而不淡,風味獨特。老豆腐,一般以氯化鎂點制,其特點是硬度較大、含水量較低,口感很「粗」,味微甜略苦,但蛋白質含量最高,宜煎、炸、做餡等。
  • 豆腐和它才是絕配,隔三差五吃,滿臉膠原蛋白,愛美的女人吃最好
    它是美容界的「新寵」,隔三差五吃,比玻尿酸強,皮膚光滑水嫩。都說護膚風向標年年都在變化,去年是玻尿酸,今年就變成了戒糖斷糖了。這不,近日又興起了食療食補美容,不同以往的美容方式,它注重營養的搭配和食物的功效。
  • 做豆腐時,別用滷水和石膏!換成「它」,口感細膩又光滑
    做豆腐時,別用滷水和石膏!換成「它」,口感細膩又光滑豆腐在我國是一種非常常見的傳統美食,它高蛋白,低脂肪非常的受人歡迎,而且豆腐的可靠性非常的強,他不僅單獨吃非常的美味,配菜更是非常的好吃,最經典的吃法,如,麻婆豆腐,魚香豆腐,紅燒豆腐,豆腐還可以和各種食材,比如說魚肉排骨之類的搭配燉湯也是非常美味的。
  • 農村俗語「豆腐下酒,不如餵狗」啥意思?難道豆腐不可以下酒嗎?
    這可是傳統的美食,味道鮮美,還有一定的養生功效,深受大家的喜歡,為了求證這句話的意思,我諮詢了兩位老人,他們一針見血地回答了我的問題,原來豆腐和酒之間,還有這麼一段關係。豆腐能解酒喝酒講究酣暢淋漓,要的就是這種微醉的感覺,暈暈乎乎剛剛好,人之所以會醉酒,是因為攝入了一種叫做「乙醇」的物質,豆腐花樣繁多,雖然鮮美好吃,但是它含有一種「半胱氨酸」的物質,恰好這種物質,是乙醇的「剋星」,它能將「乙醇」分解,迅速排出體。
  • 老陳做豆腐最入味過癮的吃法,營養又解饞,和孩子們搶著吃
    今天老陳來分享番茄豆腐。番茄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含有豐富的胡蘿蔔素、維生素C和B,有促進健胃消化作用。番茄的吃法也特別多,夏季的時候來一道糖拌西紅柿,那可是老人小孩的最愛,酸酸甜甜,讓人胃口大開。準備一塊老豆腐,先把它用開水燙一下,燙出它的豆腥味。
  • 用它鋪地面,比大理石還高級好看,主要是價格便宜親戚們都照著裝
    用它鋪地面,比大理石還高級好看,主要是價格便宜親戚們都照著裝一次和朋友出去旅遊,意外地發現一種地面非常好看,一開始以為是大理石,但光澤度還有紋理都不太像,詢問之後,才知道竟然是環氧材料。平時多用於廠房和大型公共區域地面的鋪設!但是也有人在家裡用環氧地坪裝飾地面的。因為是流狀液體材料,所以鋪貼的時候就像抹水泥一樣,不過它的花紋和水墨畫般的色調,卻是很難模仿的!一整塊環氧地面比大理石都好看!它的鋪貼手法也很簡單,首先要將地面的灰塵和雜質清除乾淨,防止澆築環氧地坪的時候出現瑕疵。然後將地面主色調的環氧樹脂澆築在地面上。
  • 北豆腐、南豆腐和內酯豆腐 哪種營養價值更高?
    豆腐是中國古人對於人類食品的一大貢獻。在肉、蛋、奶匱乏的年代,豆製品為人們提供了廉價優質的蛋白質。而豆腐,是各種豆製品中最具有烹飪性的品種。發展到今天,豆腐越來越多樣化,比如經常提到的北豆腐、南豆腐和內酯豆腐,它們之間有什麼差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