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研究稱,太陽系有可能曾是雙星系統,另外一顆去哪兒了?
在宇宙當中,太陽系是極為特殊的一個星系,因為只有太陽這一顆會發光發熱的恆星,我們所知道的木星,金星,土星等等它們都屬於行星,所以在銀河系當中。太陽系是只有一個恆星運轉的行星系統。然而在銀河系中除了太陽系之外,大多數的星系都是擁有多顆恆星的,有的有三顆有的四顆,像太陽系這樣單一的結構並不多見。
「三體」系統
在劉慈欣的《三體》當中描述來自於地球四光年之外的三體系統,在三體世界當中就擁有三顆恆星,它和距離地球最近的恆星比鄰星幾乎相同。由於恆星的數量過多,也就導致在這一星系當中環境是非常惡劣的,那顆像太陽一樣的恆星不斷發光發熱,導致整個星期的溫度都非常高。我們經常所提到的北鬥7星裡面有一顆天樞星,就是一個雙星系統,著名的北極星也是三星系統,諸如此類在銀河系當中的多星系統比比皆是,為何太陽系尤為特殊?只是單顆的恆星系統呢?為什麼會造成這種現象呢?
太陽系只有一顆恆星
長久以來,科學家們對太陽系研究的過程中,就一直認為太陽系中只誕生了這一顆恆星,在太陽剛剛出現的時候,憑藉著超強的引力,吸引了附近區域當中的絕大部分物質,它們匯集成為了不同的星球,其中包括行星,經過億萬年的融合變化之後,才形成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太陽系。那麼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是什麼原因導致太陽系只剩下了一顆恆星呢?
美國哈佛大學的科學家在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新的文章,主要內容講述的是他們認為在太陽系當中還有可能存在另外一顆太陽,在生命誕生之前,太陽很有可能會有一顆伴星,早期的太陽系和其他的星系一樣,很有可能是一個雙星系統,之所以會得到這樣的結論,是因為他們對奧爾特雲有了全新的認識。
奧爾特雲位於太陽系的外圍,如果想要真正地走出太陽系,就必須要穿越奧爾特雲,這一區域中全部都是一些星體碎片,主要的物質是一些彗星和小行星,分散在太陽系的周圍,將太陽系團團圍住。奧爾特雲當中的物質出現的原因,科學家認為是一顆大質量的天體將它們拋灑在了太陽系的周圍,但是這些小行星距離太陽都比較遠,很明顯並不是太陽作用的結果。
雖然木星土星這樣大質量的行星也可以完成,但是它們拋灑出來的物質是非常有限的。最好的解釋就是,在太陽系早期奧爾特雲附近還有一顆像太陽一樣的恆星完成了這些物質的拋灑,形成了奧爾特雲。對此你有怎樣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