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你最喜歡的一本書,寫一篇書評推薦給夥伴們,你可以落筆成章嗎?我們的一生讀過的書不少,怎樣才能把它們裝進腦袋,應用的時候信手拈來呢?
對於這些問題,日本的筆記本作家奧野宣之著的《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給出答案。在作者看來,人的記憶有限,要想讀完一本書有所收穫,轉化為自己的財富,就需要使用筆記本管理讀書生活。他分享了用一元化的筆記本讀書法,從選書、購書、讀書、活用讀書方法論,把讀過的書轉化為自己一生財富。接下來向大家分享用筆記本管理讀書生活一些實用的方法。
01、讀書筆記一元化,用筆記管理讀書生活
高爾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莎士比亞說,書籍是人類知識的總統;列夫·託爾斯泰說,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
不言而喻,讀書使人進步,思考更有深度,視野更廣闊的。既然讀書那麼重要,那麼我們怎樣更好與書相處呢?筆記本作家奧野宣之認為:書本僅僅讀過,是遠遠不夠的,用一元化筆記本管理讀書生活,讓讀書成為一次次美好的生活體驗,讀書將充滿幸福感。
什麼是一元化筆記本呢?這指的是我們做讀書筆記時候,不用那麼分類,而是將隨想筆記、看到想讀好書名稱、購書清單、各種報導剪報、讀書筆記等都可以直接記在一個本子上。
這樣做讀書筆記好處多多。如可以把瞬間即逝的靈感書面化,新鮮的想法保存下來;可以養成好的讀書習慣,每本讀過的書都有跡可循,對書籍的思考知識都能被儲備下來;聽別人提過的好書、從書評了解到的好書都被記錄下來,購書時候可以快速到自己想讀的好書。
02、讀書筆記重點記下自己感受、觀點,而不是本書精髓
在中學時代,我們做閱讀理解時候,閱讀是為了概括文章精髓、理解作者表達了什麼。經過多年的鍛鍊,讀書養成了按照作者思路一味讀的習慣。因此,讀書的目的變成了解作者表達了什麼,卻忽視自己讀書的目的、對書中觀點的看法。這種囫圇吞棗的讀書方法,知道得多,卻不會表達自己觀點。
清朝袁枚說「讀書不知味,不如束高閣」,指出讀書過程中要有自己的觀點、理解。讀書重點是找出自己覺得最重要的,畫出來,並在旁邊點名感受。感受不必要中規中矩,可以是「這句句子很美」「觀點很特別」「原來別人這樣想」等。這樣做不僅豐富讀書的體驗,還可以 讓自己對書內容印象深刻。
讀完整本書後,重讀一遍自己畫出來重要句子,再三思考是否直接摘抄下來。經過第多次重讀後,把仍覺得重要的摘抄下來,寫出自己的評論。
現在網絡那麼發達,找東西那麼方便,還需要摘抄嗎?其實,你花5分鐘可以把一本書放進文件夾,但事後肯定啥印象也沒有。但你花5分鐘摘抄一句子,並寫出自己感受,會比你看5遍更有深刻。
當每次的閱讀,你都針對感受最深寫下評論,就是一次次微練習、一次次與書本作者對話,無意中加深你對書籍的理解、思考,從而為你日後寫作積累素材與靈感,也為你活用在工作進行知識儲備。
03、做主題閱讀讀書筆記,讓思考更全面,更有深度
在經典書籍《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提到,主題閱讀是閱讀的最高層次。那麼什麼是主題閱讀呢?
主題閱讀指的是帶著目的收集相關的書籍,並根據問題從收集的書本中找出答案。奧野宣之在本書中,也分享他是如何通過讀書筆記來進行主題閱讀的。
首先,根據目的,提出「問題」,並根據「問題」選擇三本相同主題的書籍。
如,我想成為高效的閱讀者,那麼我針對這目的提出三大問題?
①、什麼是高效閱讀呢?②、為什麼要高效閱讀呢?③、如何做到高效閱讀呢?根據目的,我選擇了三本書,分別是艾默提、查爾斯合著的《如何閱讀一本書》、大巖俊之《實用性閱讀指南》、奧野宣之著的《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
其次,運用上面摘抄+評論的方式各自讀完書籍,並整理出要點,形成讀書筆記。然後,通過三本書整理出來的讀書筆記歸納、分類回答。最後,再重讀書籍和讀書筆記加深自己理解。
最後,每次讀完一本書,我們通過帶著問題反覆重讀,並記下讀書筆記。這樣讀書方法可以把大腦中一團霧樣的知識點不斷歸納分類好。這樣知識點通過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的提取、歸納後,能夠很好內化為自身的知識。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讀書,一味讀下去或者緊緊讀完就束之高閣都很難有很大的收穫。要把讀過的書內化為自身財富,需要認真選好每一本書、真摯地與書中思想碰撞花火、學會主題閱讀進行知識歸納提煉重組等,這樣反覆讀才能書中知識轉化為自己智慧。
作者簡介:童媽,分享書評/影評,願在閱讀、寫作中遇到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