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團結香港基金」昨發表首份土地及房屋政策研究報告,建議推出全新「補貼置業計劃」。左起:曾維謙、王於漸、鄭李錦芬、黃元山」/大公報記者林良堅攝
大公網11月10日訊(記者張婕舒)「團結香港基金」昨日發表首份土地及房屋政策研究報告,建議推出全新「補貼置業計劃」。新計劃以80%港人自置居所作為長遠目標,建議新建公營房屋「可租可買」或可「先租後買」,但補價安排打破現時隨市況波動的做法,在買入單位時已鎖定金額,讓住戶有明確的目標,樓市「插水」時則可選擇按新市價或平均價支付,住戶毋須追逐市場。牽頭研究的香港大學經濟學系講座教授王於漸表示,構思的新計劃需涵蓋現存公營房屋,加上政府大力填海移山開發土地,才可能達成80%置業的目標。
前任特首董建華於去年11月牽頭成立的智庫「團結香港基金」昨日發表首份政策研究報告,香港大學經濟學講座教授兼基金研究委員會成員王於漸帶領團隊研究土地房屋政策,報告建議推出新的「補貼置業計劃」,日後將新建公屋、居屋合二為一,均「可租可買」,或可「先租後買」,物業以市值五至七折出售,補差價金額鎖定於入住時的水平,不需隨樓價上升而水漲船高。目前全港約四成住戶是業主身份,整套計劃最終目標是助80%市民自置居所,成為真正的業主。至於「地從何來」,報告建議應繼續覓地填海,並開拓佔本港面積63%的綠地及郊野公園。
以樓價5%可上樓
舉例一個市值400萬元的單位,在新計劃下,住戶可用五折優惠價200萬元「上車」,並在政府擔保下向銀行作樓價95%的按揭,首期僅需10萬元,餘下未補的200萬元樓價則鎖定金額,不用隨市價變化,待住戶籌夠錢時,還清這部分餘額及利息,便可買斷業權。住戶亦可選擇先租住,經濟允許時再行購買,樓價亦將鎖定於入住時的水平。而現行居屋計劃下,補價金額按未繳付樓價的比率,以這個案為例,即是50%,並按繳付補價時該物業的市值計算,若單位市價升至600萬元,補價金額會變成300萬元。
假若樓市「插水」,王於漸則建議政府為這些住戶提供零成本對衝,住戶可選擇以補價年份的市價,或是入住期間的樓價平均值來計算,以規避樓市波動對基層人士的影響。假設業主入住後首五年樓市波動,五年間未補價部分的市值分別為200萬元、230萬元、220萬元、280萬元及190萬元,則住戶有三個選擇,分別為支付原本的200萬元;或選擇補價年份的市價190萬元;或是繳付五年間的平均價224萬元(五年的未補價市值金額總和,再除五)。
五年不得轉售出租
王於漸認為,新計劃受惠資格至少應與現時公屋、居屋一樣,不排除放寬至中等收入人士,以幫助年輕住戶、夾心階層置業。計劃亦應有所限制,以防濫用,例如每名合資格市民只能享受福利一次,家庭住戶中必須有超過一半是居港滿七年的香港永久居民,以確保「港人優先」,並規定在購買後首五年不得轉售或出租。他續指,如果方案運行順暢,便可推廣至現有所有公營房屋。
「市場機制不會幫你成為業主,所以需要政府糾正市場問題,如果不能糾正,不減少『有樓族』及『無樓族』間的衝突,香港社會就會永無寧日」,王於漸指,樓價飆升令市民普遍想要置業,置業亦可助基層市民累積財富,無需長期依靠福利,並加快單位流轉。但80%港人成為業主的長期目標,不僅需將現有公屋、居屋都加入新計劃,亦需積極推行土地開發才可能達到,他希望市民凝聚共識,政府勇敢踏出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新計劃涵蓋公屋居屋
政府之前亦曾推出供購買的「置安心」計劃,但該計劃最終「胎死腹中」。王於漸稱,新方案涵蓋所有公營房屋,是整體的重新構思,「置安心」計劃則是原有體系的小修小補。他稱「補貼置業計劃」不會延長公屋輪候冊的等候時間,因為新建的公營房屋仍是「可租可買」,業主若無力償還按揭貸款,銀行可收回房屋,售給正在輪候公屋的其他合資格人士,故相信不涉及市場風險。
就前特首董建華曾提出70%港人置業的目標,結果並無實現,王於漸稱,當時是因為遇到亞洲金融風暴,今次倡議計劃不同,他本人對今次的計劃很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