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維 報導 2月28日,遊客在東港區綜合性景區河山鎮沁園春風景區遊玩。
□本報記者 董卿 從春龍
本報通訊員 劉惠 盧立平
「今天,我們村接待了700多名遊客。還有兩輛大巴,是江蘇來的遊客,他們在沁園春風景區滑完雪後,專程到我們村體驗草莓採摘遊。最熱鬧的時候,一天能接待三四千人。」3月6日,日照東港區河山鎮範家官莊村尚修幫忙得不亦樂乎。
尚修幫家有兩個草莓大棚,一個棚一年能給他帶來3萬—4萬元的收入。經過多年的發展,河山草莓採摘已逐步趨向規模化、區域化、效益化,總面積達800多畝,畝均收入3萬元。河山草莓節也已舉辦多屆,成為小有名氣的鄉村遊名片。
正在興起的河山草莓、月湖山水有機葡萄、後村杏坊黃金梨、陳疃藍莓、三莊盛旗蜜桃等休閒採摘項目已經成為展示田園風光、生產形態、民俗風情、農耕文化的一大旅遊亮點,越來越多的城裡人慕名而來,體驗實實在在的「鄉村風情」。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推動文化旅遊產業融合,才能培育旅遊經濟新增長點,建設旅遊強區。」東港區自然風光秀美,文化底蘊深厚,是文化強省建設先進區、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立足於讓文化成為一種旅遊方式,近年來,該區不斷突破思維束縛、將「文化+旅遊」產業融合發展,實現東港旅遊由單純的「看山看水」向民情體驗、互動休閒變身,打造有鄉愁的全域旅遊樣板,迎接大眾旅遊時代的到來。
花仙子景區轉型和那藍攝影文化藝術景區、維多利亞莊園等項目的運營,讓東港區婚慶文化產業內涵由單純的拍照向體驗休閒拓展延伸。龍門崮景區新的水上實景演出、龍門大劇院、水上樂園等娛樂項目,實現了由以登山健身為主的觀光景區向以休閒度假、文化體驗、康體養生為一體的綜合性旅遊度假區變身。沁園春景區滑雪、漂流、滑草、滑水與四季採摘項目的運營,更是填補了東港區在冬季旅遊、遊樂等業態上的空白。
河山鎮的「山嶽+採摘」、西湖鎮的「花海」、陳疃鎮的「藍莓文化」……該區將這些豐富多姿、特色鮮明的鄉村文化資源加以利用,整合包裝,打造獨樹一幟的文化旅遊品牌。同時,東港區推動鳳凰厝古村落營造、石老山養生度假莊園、龍門崮「龍門千古情」大型演藝等文化旅遊項目建設。目前,全區10個鎮、街道各自都擁有獨具特色的鄉村旅遊文化招牌,不僅避免了同質化發展,而且實現了優勢互補,以最大限度的集群化品牌吸引客源。
如今,5家國家A級景區與28個鄉村旅遊重點項目相互串聯,「山水環繞、村村相連、上山下河、遊山玩水、綠道漫遊、嘗鮮摘果」的立體化旅遊魅力盡顯,創建了省級旅遊強鄉鎮1個、省級旅遊特色村1個、省級農業旅遊示範點4處、省級精品採摘園5處。去年,東港區旅遊突破1112萬人次,綜合收入超過66.5億元。
鄉村旅遊最具吸引力的是鄉愁。結合文化資源挖掘開發,去年,東港區拿出專項資金,實施「鄉村記憶」工程,在近10個村建設了村史館,收藏民俗文物,著力培育了一批風情小鎮、人文特色村、鄉村記憶景觀,發展有歷史記憶、濃鬱地域特色的民俗旅遊,讓市民在望山看水中記得住鄉愁。
石頭壘牆、茅草覆頂、黃土鋪地,上卜落崮村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古村落的本來面貌。在這裡,乾淨整潔的街道,錯落有致的民居,還有碓、石磨等一些已經幾乎被遺忘的老家什成為旅遊創意點,吸引眾多遊客流連忘返。以農民畫、民俗體驗、文化賽事等為代表的東港文化產業,也早已成為吸引國內外遊客的重要元素。目前,東港區35個國家、省、市級重點文化企業中就有10個是文化旅遊項目。
圍繞把獨具特色的鄉土文化品牌打造成有故事、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旅遊精品,東港區還將曲藝、手工製作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注入旅遊產業。定期上演的春節文化廟會、風箏節、市民賞花節、採摘節、豆腐節等節會活動為東港創造了一個個旅遊「黃金周」、「黃金月」。春節期間,龍門崮、沁園春、五洞府等4個景區同時上演文化廟會,跑旱船、拔跌、舞獅等「東港曲藝」和剪紙、銅絲編織等「東港絕活」驚豔亮相,遊客數量呈現井噴式增長,每天接待遊客超3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