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教育部網站消息,教育部7日起就《中華人民共和國學前教育法草案(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徵求意見稿》明確,幼兒園不得教授小學階段的教育內容,不得開展違背學前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活動。(9月7日中國新聞網)
看到這則新聞,筆者不禁發聲:保護學前兒童遊戲權,僅有《學前教育法》還不夠。
從柏拉圖時代開始,人們就認識到了遊戲在兒童發展中的實際意義。近十年一些著名的關於兒童福利的國際立法,如《兒童權利宣言》《兒童權利公約》更是把遊戲與娛樂規定為兒童的基本社會權利。國內也有專家指出,遊戲權是學前兒童受教育權的核心內容,遊戲權的實現有益於幼兒身心各方面發展,對於公民意識和自由精神的養成也具有重要價值。
遊戲應是幼兒的基本活動。在遊戲中,幼兒積極主動地探索周圍環境,積極主動地與人交往,形成和發展著各方面的能力。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使他們不可能像中小學生那樣,主要通過課堂教學和書本知識的學習來獲得發展。寓教育於幼兒的遊戲活動之中,是幼兒教育必須遵循的原則,也是幼兒教育區別於中小學教育的特點。在孩子養成教育的重要階段,最需要的是非智力因素的開發、良好習慣和健康人格的培養。
2012年,教育部出臺了《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目的是讓學前教育遵循幼兒的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嚴禁超前和強化訓練。 2018年,教育部又印發了《關於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但在執行過程中,幼兒園「小學化」的現狀並沒有得到太多的改善。
是什麼原因造成幼兒園小學化現象屢禁不止?「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是導致幼兒園「小學化」的關鍵因素。家長的焦慮、幼兒園生源的需求、小學入學考試的壓力……社會上的種種因素之間相互影響,讓幼兒園「小學化」愈演愈烈,屢禁不止。最終苦的是孩子。 近日,江蘇常州市一所幼兒園門口來了4位家長,統一著裝,舉著「距離高考還有5389天」的牌子接娃放學。更凸顯了家長們的教育焦慮。
幼兒園「小學化」侵犯了學前兒童的遊戲權 ,違背了幼兒教育目標和內容要求,偏離了幼兒教育的正確軌道,會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響,必須依法加以制止。當然,僅有《學前教育法》還遠遠不夠,當務之急是積極推進以升學考試為中心的應試教育向以人的全面發展為中心的素質教育轉變,從根本上緩釋教育焦慮現象,才是治本之策。
王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