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21 14: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上海老底子
手帕,是太秀氣的物件。從口袋裡掏出手帕擦汗的人,總歸有一點起碼的講究與精細。上海人可能是全中國最愛用手帕的群落,他們把手帕叫做「絹頭」,更有一分娟秀的意味。
上海人的手絹情結曾經那麼深,但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人們漸漸不再依賴用手絹,即用即棄的餐巾紙,取代了需要反覆洗的手絹。生產手絹的工廠因為產品賣不掉而虧損,手絹漸漸從人們的生活裡隱退。
上海人用手絹
大家可記得否,那些歲月我們曾經擁有過的那些手帕和手帕廠?在那沒有塑膠袋的日子裡,大家口袋裡都有一塊美觀整潔、綠色環保並可循環使用的手絹,它曾經是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配飾,年輕人用它來包粢飯糰、包子和雞蛋等等早飯,幼兒園小朋友們則把它別在胸前,上年紀的老人用它來包零錢,那一塊塊經典圖案的手帕曾經記載了我們這代人多少美好的記憶。
新中國成立以前住在西區的太太小姐們,習慣把一條手絹別在胳肢窩下的旗袍扣襟處。心思綿密的女人,則時時刻刻將絹頭捏在手心裡,揉皺鬆軟的一團,帶著一點手汗,還有花露水的香氣,包藏了好多女人的心緒。
過去的上海小囡,都受爸爸媽媽教導,絹頭隨身必備。雖然也有些人家給小孩戴袖套,但是市區內的還真不多見。大人將花手絹折成長條形狀,一頭用一枚別針別在孩子的衣領下,假如流鼻涕了,拎起絹頭懸掛的另一頭直接可以擦,吃飯時嘴巴上有醬油飯粒,也可以自己擦。被系在小囡胸口的絹頭,好比是西餐桌下隨時可以拭一下嘴的口布。
令人懷念的經典圖案手帕
手絹髒了要洗,很多人洗乾淨後不是用晾衣服夾子夾起來,而是將溼絹頭平鋪開,貼在衛生間裡一塵不染的瓷磚上,待它慢慢幹透,撂下來就是香噴噴沒有褶皺的一塊。不過,料子高級一點的手絹,就不能這樣處理。比如有一種夏天用的亞麻棉混織的手絹,在中百公司有買,洗過以後得熨燙,不是任何人能伺候的。
男人用手帕,熨手帕,這在北方人眼裡是娘娘腔的事情。可在過去,上海男人於長褲口袋裡放一塊手絹,就和西夏男人腰上別一把刀一樣。電視劇《上海灘》裡的周潤發英氣逼人,出沒於槍火兇險,但他照樣有掏出絲絹白手絹,擦拭鼻子動作。
上海手帕一廠生產的西裝手帕
上海手帕一廠手繪真絲手帕
手帕一廠
還記得上世紀九十年代昆明路1192號的上海手帕一廠麼?它的前身是仁豐機器染織廠,創建於1929年9月,由德商德孚洋行染料買辦謝克明獨資,最初設廠在齊齊哈爾路951號。聘請惠羅公司朱庚陶為經理,周伯英為廠長,德孚洋行化驗員許延鈺為工程師。
當年號召大家抵制日貨、愛用國貨,獲利頗豐,所得利潤大多用來添置廠房設備,至1936年已經成為當時國內聲譽卓著的大型全能的染織廠之一,產品行銷全國各地,僅1938年淨利即達銀幣四十萬元。
昆明路1192號的上海手帕一廠廠房
1941年改為上海仁豐機器染織廠股份有限公司,1954年11月公私合營。1954年至1964年,公司不斷做大做強,相繼有承大呢絨號、麗華染織廠、聯業背襪帶廠、華達印花工業社、華豐和織造廠等5家廠併入。1966年10月,改名為上海手帕一廠,1984年7月,上海手帕機配件廠併入,1996年與上海手帕染紗廠合併。2000年9月7日正式更名為上海漢森手帕染整廠。
上海漢森手帕染整廠車間工作場景
上海手帕一廠在鼎盛時期集手帕染、整、印花、織造於一體,是手帕行業的全能廠。廠裡職工近千人,生產各類印花手帕、頭巾、餐巾等,並加工整理色織手帕,使用雙魚牌商標。1983年,被上海市經委定為外貿出口專廠。1987年5月,獲得上海市商檢局頒發的出口產品質量許可證,產品銷往歐美、亞洲七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雙魚牌商標
遠去的回憶
垃圾分類成為新時尚的今天,我們呼喚手帕的回歸。其實一塊小小的手帕用途很多,比如天氣熱時用來擦汗;上完廁所洗手後用來擦手;女生吃飯的時候把手帕蓋在腿上或者鋪在桌上;約會時鋪在坐凳上等。
不僅如此,手帕還可以有多樣的造型,成為扮靚隨身物,出行打扮加上一條精緻的手帕顯得隨意又時髦,可以戴在頭上,可以綁在手腕上,也可以系在包包上。
記得老早底有一部電影《幸福的黃手帕》,電影的具體情景已經記不清了,但電影中家門口那迎風飄揚的一長串黃手帕深深地印在我們這一代人腦海裡,那黃手帕象徵著團圓和幸福。
如今大家用慣了紙巾,用手帕的人越來越少了。但若將時間的指針回撥30年,如果你不帶塊美麗的手帕出門,你都不好意思叫自己時髦人了。
真的,我只是突然懷念這些已經遠去的手帕。
綜合整理 文字整合楊浦區檔案館
圖片來源丨楊浦區檔案館館藏;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上海老底子
每天為儂送上精彩文章一組
打開塵封的記憶,尋覓往昔的歲月
敘上海老底子事
憶上海老底子人
訴上海老底子情
以史明志,以啟未來
原標題:《上海人的手絹情結》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上海人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