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發布《防範中小學生欺凌專項治理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其中明確提出,今後將學生欺凌防治納入教育質量評價和教育工作者的考評中。
在聯合國2017年發布的一份數據裡,全世界有32.5%的學生被欺凌。我們也總能看到許多校園欺凌的新聞事件。
校園欺凌已經成為現當代學生最大的威脅。有學生,因為校園欺凌而自殺,還有學生因為欺凌而成為欺凌者,更有學生一輩子都無法走出曾經的欺凌經歷,而終生生活於恐懼中。
一位女生因拒絕其他女生要求其吸電子菸的要求,被扇耳光30多下。
還有最近陝西一名高三女生,因被同學辱罵而跳樓,母親希望得到施害者的道歉。
南通少年因制止校園欺凌,卻被欺凌者毆打致死。
這些只是校園欺凌中的一角,還有很多是我們沒有看到的。
對校園欺凌防治是十分必要的。
但是阻止校園欺凌的發生,真的只靠學校就能實現嗎?
記得教育部長陳寶生曾說:
「家庭教育不到位,學校教育做得再好也無濟於事。」
校園欺凌也是教育的一個方面,不能只是學校要防治,家庭更要疏導,社會要給予幫助。
實驗把孩子設置成了三個組,第一組看到一個成年人對不倒翁大打出手,第二組看到一個成年人在和不倒翁玩耍,第三個是對照組,不給看成年人的示範。結果表明,看到成年人對不倒翁施暴的一組,更容易在接觸到不倒翁的時候顯示出暴力傾向。但如果這種榜樣力量是消極的,尤其當這種力量與暴力有關,孩子更容易有暴力行為。而與孩子關係最密切的人是父母。每個孩子的背後,都滲透著父母的身影。就像有句話所講的:不會通過家長而去批判一個孩子;但會通過孩子去評判一個家長。去年大火的電影《少年的你》,將校園欺凌撕開呈現在觀眾眼前。欺凌帶頭人是一名家庭條件優越的女生,其父母都是優秀人員,受過高等教育。按理這樣的家庭,不應出現教育方式的問題,他們對孩子沒有毆打。沒有直接毆打,沒有言語直接傷害,對女兒復讀的討厭轉而為不理會,直接忽視她。久而久之,情感需求的不滿足,導致女兒心理問題,出現疤痕。就像一個法國動畫《傷痕俱樂部》,一個小男孩有著藍色的疤,其他小孩是紅色的疤。紅色是被父母打,而藍色則是被父母忽視才有的。女孩對他人的施暴,是對自己情緒的宣洩。在之前被施暴女孩跳樓後,陳念為那女孩蓋衣服,遮住最後的難堪,就成為了她的下一個施暴對象。父母的忽視,讓她心理扭曲,但又不能自我疏導,而折磨別人能讓她得到一時的發洩。霍桑效應得出一個結論,良好的傾聽可以解決大部分的問題。對於孩子,需要一個合適的傾聽者,能防止情緒的積壓,阻止暴力的發生。作為父母,面對孩子,多點理解,少點埋怨,學著先聽聽他們的聲音。沒有無緣無故的欺凌,找到背後的原因,掐斷根源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曾經遭受校園欺凌,最先開始沒有反抗,後來實在忍受不了,對欺凌者還手了。老師最後卻批評他不應該還手。網友說從此不再相信老師,也沒有再反抗,作為一名老師,我也在思考如果是我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又該如何解決呢?直到今天在B站看到一個律師對校園欺凌的講解,終於找到問題的答案。為什麼我們許多學生在遇到校園欺凌不願意告訴老師?為什麼明明老師幹預欺凌卻沒能解決問題?教師,是專業技術人員,處理工作問題要憑藉專業性,而不是個人情感老師的專業是傳授知識,再有就是以身作則,通過自己的人格力量,對學生產生些許影響。大多數的欺凌者,認為明明只是一句玩笑,為什麼就成了校園欺凌。什麼是玩笑?玩笑是你笑我也笑,沒人因為它而收到傷害。但如果是你笑,我不笑,並且讓我感受到侮辱時,它就是欺凌。用《少年的你》老警察那句話來說,校園欺凌中的孩子可怕的是,他們根本不知道分寸,不知道那樣打同學,會死人。所以面對校園欺凌,除了要求學校加強防範,更重要的是讓專業人士進入校園,幫助孩子們明白什麼是校園欺凌,區分玩笑和欺凌,往往只有一線之隔。普通老師很難對校園欺凌做正確的判斷,會加深家校、師生之間的矛盾,這對校園欺凌的解決沒有積極作用。之前就有一個老人在學校門口毆打孩子班主任,原因是老師對孩子在學校被欺凌的事沒有及時制止,並且還說不是自己的事情。家長看到自家孩子被欺凌,老師卻不作為,生氣之下便做出打人舉動。老師固然有處理不當的地方,但老師不是萬能的,不能將一般學生打鬧和欺凌嚴格區分來看,很容易就會處理失當。如果原本只是一次學生簡單的矛盾衝突,升級為欺凌,對學生不公。但如果把欺凌當成一般事件處理,會讓被欺凌者留下傷害。在山東省對校園欺凌,就做得很好,他們將第三方引入學校,面對校園欺凌的判別,不再是老師,而是第三方專業人士。對於校園欺凌,學校是積極的參與者,但不是校園欺凌的保險。學校處理校園欺凌,除了專業性不足,其實更重要的還是有心而無力。回到開篇提到的,少女被扇耳光事件,最後處理結果是:校長老師和相關人員都被處罰,打人者因為未滿16周歲而依法不執行,已經回到學校繼續上課。也許學校確實存在預防不當的問題,但是面對這樣施暴的學生,學校能做的很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