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3首《蝶戀花》,表達了三種不同的境界,被譽為詞中上品

2020-12-20 中管院楚漢文化中心

《蝶戀花·春景》描寫春景的清新婉麗之作,表現了詞人對春光流逝的嘆息,以及自已的情感不為人知的煩惱。

一、《蝶戀花·春景》

[ 宋 ] 蘇軾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綜觀全詞,上闋寫春光易逝帶來的傷感,沒有拘泥於狀景寫物而融人自身深沉的慨嘆。詞人寫了春天的景,春天的人,而後者也可以算是一種特殊的景觀,詞人意欲奮發有為,但終究未能如願。全詞真實地反映了詞人的一段心理歷程,意境朦朧,令人回味無窮。

二、《蝶戀花·昨夜秋風來萬裡》

[ 宋 ] 蘇軾

蝶戀花

作者:蘇軾 (宋)

昨夜秋風來萬裡。月上屏幃,冷透人衣袂。有客抱衾愁不寐。那堪玉漏長如歲。

羈舍流連歸計未。夢斷魂銷,一枕相思淚。衣帶漸寬無別意。新書報我添憔悴。

這首《蝶戀花·昨夜秋風來萬裡》是繼柳永之後,作心態婉約詞的成功嘗試。寫詞人人生與思想發生變化時的心態詞,上片寫秋夜秋風的冷勢與詞人不眠的心態,下片從相思的角度來烘託詞人不熱衷於回朝效命的心態。全詞通過描寫秋夜秋風秋月秋冷秋思來渲染詞人的秋「愁」。

三、《蝶戀花·佳人》

[ 宋 ] 蘇軾

一顆櫻桃樊素口。不愛黃金,只愛人長久。學畫鴉兒猶未就。眉尖已作傷春皺。

撲蝶西園隨伴走。花落花開,漸解相思瘦。破鏡重圓人在否。章臺折盡青青柳。

本詞以傷春之感來寫人生啟示,自然有花開花落,人有悲歡離合,這首《蝶戀花·佳人》詩蘇軾思念親人所作,詞中「不愛黃金,只愛人長久」寫出思念之切,更表達了在愛的面前,其他的一切都無法比擬,這是一種人生感悟與境界。

(本期編輯:王寧 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相關焦點

  • 蘇軾詞中八首《蝶戀花》,你讀過幾首?
    蝶戀花,詞牌名,原是唐教坊曲,後用作詞牌,本名「鵲踏枝」,現在基本可以確定李煜《蝶戀花·遙夜亭皋閒信步》是第一首易「鵲踏枝」為「蝶戀花」的詞作。大文學家蘇軾酷愛這一詞牌,蘇詞中的有多首以《蝶戀花》為題的詞作,我們一起來欣賞吧。
  • 蘇軾的3首詩詞,寫給3任妻子,情感真摯,讀完令人心碎
    白居易曾說「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這首長恨歌家喻戶曉,大家也知道其歌頌的對象。但如果白居易的在天之靈能知道蘇軾的愛情故事,他一定再次感動,也會覺得這兩句詩非常適合蘇軾與他的3任妻子。下面要介紹的是蘇軾的3首詩詞,寫給他的3任妻子,情感真摯,讀完令人心碎。
  • 蘇軾最豪放霸氣的一首詞,寫出了他的真我境界,被譽為千古絕唱
    蘇軾最豪放霸氣的一首詞,寫出了他的真我境界,被譽為千古絕唱【若有詩書藏於心,歲月從不敗美人】與辛棄疾詞開豪放一派的北宋大文學家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公元1079年,宋神宗元豐二年,四十三歲的蘇軾,剛剛上任湖州知州不久,他給皇上寫了一封《湖州謝表》,說自己「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這幾句似乎帶了點個人感情色彩,被改革派抓住話柄,說他是「愚弄朝廷,妄自尊大」,「指斥乘輿」,「包藏禍心」,是對皇帝和朝廷的大不忠,又在他早年的詩詞裡挑出大量他們認為隱含譏諷新政之意的句子,一時間,蘇軾成了眾矢之的
  • 【名家解讀】柳永《蝶戀花》
    我們還是先來聽聽他的這首最有名的作品《蝶戀花》又名《鳳棲梧》。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宋代:柳永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裡,無言誰會憑闌意。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首詞在詞史上相當有名,尤其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 中國三大行書,三種人生,三種境界
    王羲之的《蘭亭序》、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蘇軾的《寒食帖》,被後人譽為「天下三大行書」。行書追求書寫時的即興,不受控制的情感流露。▲《寒食帖》局部蘇軾的文章寫得一等一的好,20歲就聲震朝野,連皇帝看了都說他是稀世奇才!
  • 王國維說詞有三種境界,是哪3種境界?讀懂這一句你就明白了!
    什麼是境界?但什麼是境界呢,王國維本人也沒說清楚什麼是詞的境界,他舉了許多例子,竟然都是詩,但詩詞分明是兩種不同的文學體式,普通愛好者讀來就難免一臉懵。三種境界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也。此等語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為晏、歐諸公所不詐也。
  • 蘇軾蝶戀花原文及翻譯 蝶戀花春景翻譯全文
    《蝶戀花·春景》是蘇軾創作的一首詞,是一首傷春之作。詞中將作者的心理歷程體現了出來,令人回味無窮。下面是小編整理跌關於這首詞的資料,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蝶戀花·春景》  宋·蘇軾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裡鞦韆牆外道。
  • 蘇軾4首元宵節詩詞,境遇感受各不同,有一首特別像現在的我們
    蘇軾給元宵節寫了4首詞,但所處的地方不同,受到的境遇不同,自然心境也不同,所寫出來的詞也不一樣。這四首詩詞分別是在朝中、在密州、在宿州、還有做客達官貴人的元宵宴會所作。每一首都表達了當時的心境。蘇軾在朝中:《上元侍宴》元宵節原本是非常熱鬧的,但蘇軾的這首詩卻塑造了一個「靜」字。為什麼?因為每到重要的節日的時候,皇帝都會大宴群臣。而群臣去赴宴的時候,其實心情是很緊張的。而且恐怕還會被點名提問,回答不好,性命堪虞。
  • 「天下三大行書」,三種人生,三種境界
    王羲之的《蘭亭序》、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蘇軾的《寒食帖》,被後人譽為「天下三大行書」。行書追求書寫時的即興,不受控制的情感流露。其實「天下三大行書」呈現給我們還是三種境界,三種人生,雖說都是即興之作,卻傳達出了最真實的自己。天下第三行書:蘇軾的「達」境界
  • 元稹的這首詩,僅用開篇的十四字,就寫出了悼亡詩一種絕美的境界
    元稹似乎除了在友誼方面與白居易交好之外,剩下的感情生活、交際基本上是與不同的女性打交道了。他與薛濤的斷舍離,使他成為《西廂記》張生的原型人物,但是元稹卻不是一位薄倖的人,當他後來遇到了韋叢,倆人的愛情中成為唐朝的一段佳話。在韋叢死後,元稹寫過數首悼亡詩,並且每首詩都寫得十分出色,這在整個唐代都少有,因此顯得彌足珍貴。
  • 蘇軾人生最後一首詩,僅28字,道盡人生三境界,不少人卡在第二界
    語錄中的「三般見解」說的是禪悟的三個階段,也是入禪的三種境界。其一,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其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其三,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蘇軾的這首《廬山煙雨》也是有所此意的。「廬山煙雨」、「浙江潮」說的是山和水。到這裡來時,人們被這山水吸引,來此地不過是想欣賞美麗的自然風光。這時的山就是山,水就是水,此為第一境界。到達山水前的時候,人們的願望得到了滿足。
  • 蘇軾的這首「感悟詩」,短短28個字,卻道出了成年人的人生境界!
    我們每個人都在糾結如何才能不渾渾噩噩地度過這一生,誰都希望自己的一生活得精彩一些,那麼,不妨來讀讀蘇軾臨終前寫的這首涵蓋其一生思想的詩吧,雖然只有短短28個字,卻道盡了人生的三大境界。蘇軾晚年寫下的這首詩,短短28字,卻是成年人的人生境界!
  • 40歲蘇軾泛舟西湖,醉眼朦朧看中12歲歌姬,一首千古名詩俘獲芳心
    這時候,有一個歌姬引起了蘇軾的關注,這名歌姬與其他歌姬明顯不同,她並沒有濃妝豔抹,年輕素顏的她在眾多歌姬中猶如清水出芙蓉般的清新脫俗,令蘇軾意亂情迷。這時候正巧這名歌姬向蘇軾敬酒,蘇軾仔細定睛看了看,真是一見鍾情,越看越好看,當場他賦詩一首: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 蘇軾的詞你會背幾首?這幾首你不可不知,對於了解他至關重要
    一個非常有才華政治上卻三番四次遭受打擊,這一次又差點喪命的人,這一次與以往有了一定的改變,達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全詞用的意象是竹杖、芒鞋、煙雨、斜照,一片蕭瑟畫面,同時,作者拄著拐杖,穿著草鞋,分明就是一平民百姓的打扮,那煙雨象徵了政治風波,可見蘇軾歷盡政治上的災難之後的「慘狀」,所以當真是一片蕭瑟。
  • 三首宋詞,寫照人生三個階段,三種境界
    這是一個漸漸成長的過程,是一種從無知到有知的境界。筆者少年時代是真的多愁善感,大概和自己的生活環境和性格特質有關係。那時一旦心情鬱結就吟誦「少年不識愁滋味……」一誦到歇拍(闕尾)「天涼好個秋」心情就豁然開朗。這首詞筆者從少年時代一直喜歡到中年時代,因為詞中的意境太符合我們的人生境界了。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 蘇軾學生引用王維詩句,但表達的意思相差很遠,境界更是雲泥之別
    蘇軾詩名名垂後世,而拜在蘇軾門下的四個學生,在當時也都有了不起的詩詞成就,尤其以秦觀和黃庭堅最為出色。除此之外,還有一個詞人,他的詩詞最像蘇軾。只可惜他的詩詞內容,卻有太多的渴望歸隱的消極想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的文學史上的評價。
  • 豪放派詞人蘇軾的這首傷春之作,與風格婉約的柳永詞竟不相上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人稱「蘇東坡」。漢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學家、詞人、詩人、書畫家,政治家,是豪放派詞人的主要代表。蘇軾始終身處北宋新舊黨爭的打擊之中,內心經受著無情的摧殘。哲宗紹聖元年(1094)十月,蘇軾作為「元祐黨人」的重要代表,被朝廷謫放至惠州,他於次年春創作了這首《蝶戀花》詞。
  • 蘇軾臨終前一首詩,短短28字,道盡人生三境界,多數人只到第二層
    這首詩的名字叫做《廬山煙雨》唐以詩為榮,而宋則以詞為榮。蘇軾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詞上的造詣登峰造極。可其作詩卻同樣入木三分,首首結為經典之作。而蘇軾臨終前作此詩,即為一代文豪的臨終絕唱,也是他為子孫後代留下的忠告。
  • 蘇軾臨死前一首詩,短短28字,道盡人生3境界,不少人卡在第2層
    在前三句看來,寫得極為精彩,然而結尾的最後一句,卻又將首句重複。詩歌最忌諱重複,很多人曾經為之困惑,難道是蘇軾已經年老氣衰,以至於出現了這種重大失誤嗎?道盡人生3境界,不少人卡在第2層其實這正是詩人的高明之處。全詩化用的是禪宗史書《五燈會元》中的禪語,這是杭州靈隱寺高僧普濟編寫的一本禪集。
  • 蘇軾臨終前一首詩,短短4句,道盡人生三境界,多數人只到第二層
    對於人生境界的感悟,從古至今都有不同的理解。如今,大多數人比較認同中國哲學家馮友蘭所說:"我們可以把各種不同的人生境界劃分為四個等級。從最低的說起,它們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乍一看到這首詩,首尾兩句是一模一樣的,是不是懷疑小編寫錯了。不是的,正是由於這首詩的首尾相同,才是蘇軾的高明之處,道出了人生的大智慧。這首詩譯文:廬山煙雨美景和錢塘江宏偉潮汐,很值得去觀賞一番。無緣去觀賞,會遺憾終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