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攻堅戰取得階段性成果。不久前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9)》指出,金融風險由前幾年的快速積累逐漸轉向高位緩釋,金融風險得到有效防控。
在近日舉辦的「2019中國金融學會學術年會暨中國金融論壇年會」上,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穩定局副局長楊柳介紹了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攻堅戰取得的積極成效。一是有效穩住了宏觀槓桿率,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保持基本穩定。實施好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M2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與名義GDP增速基本匹配。推動企業降槓桿,控制居民槓桿率過快增長,積極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宏觀槓桿率高速增長勢頭得到遏制。二是影子銀行風險繼續收斂,業務逐步回歸本源。隨著資管新規和配套細則出臺實施,多層嵌套的通道業務明顯收縮,資金空轉等現象得到一定遏制。三是精準拆彈,各類高風險金融機構風險得到穩妥處置。依法依規對包商銀行實施接管,最大限度地保護存款人和其他客戶合法權益,並堅持打破剛性兌付,強化市場紀律,防範道德風險。四是大力整頓金融秩序,重點領域金融亂象得到初步遏制。紮實推進網際網路金融風險專項整治。網際網路保險等領域整治工作基本完成。五是深化金融業改革開放,有效應對金融市場波動和外部衝擊風險。
光大集團研究院副院長彭文生表示,導致金融不穩定的最主要因素是金融順周期性。順周期性導致金融體系信貸過度擴張,抬升了槓桿率。什麼因素導致了金融順周期性強?彭文生認為,一個是房地產作為信貸抵押的角色,房價上升和信貸擴張相輔相成。二是批發市場問題。以美國為例,次貸危機深層次原因是傳統的銀行危機,是房地產泡沫和次貸按揭貸款太多,雖然沒有發生儲戶在銀行擠兌的情況,但是批發市場擠兌導致了金融危機。這兩個問題值得引起思考。
談及中美銀行體系對比,楊柳認為,美國共有5000多家銀行,其中社區銀行4800多家。社區銀行整體經營穩健,不良率只有0.67%。這些銀行定位清晰,主要服務當地中小企業、社區居民和農戶。中國一部分中小銀行大量開展同業業務,賺快錢,偏離同業業務作為流動性管理工具的本源。同業業務不但導致流動性錯配嚴重,而且加大了銀行間的關聯性。2008年至2013年,美國共有500多家中小銀行倒閉,銀行體系卻基本未受影響。其中一個重要經驗就是,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對於中小銀行具有監管職能和早期風險糾正職能,處置方法非常成熟。
談及金融風險的成因,楊柳表示,其中一個原因是近年來一些金融機構發展偏離初心和主業,盲目求大,投機行為比較多。有些中小銀行大量開展表外業務進行監管套利;一些金融機構公司治理不完善,存在「大股東控制」和「內部人控制」,出現股東把所控股或參股金融機構作為「提款機」的現象。
銀保監會法規部主任綦相認為,金融機構必須具備抵禦風險能力,也就是風險治理能力,包括「硬實力」和「軟實力」。「硬實力」指機構的資本實力、財務實力、投資實力、應對流動性風險的能力等;「軟實力」即風險文化,是金融機構在風險識別、風險承擔和風險管理上體現的態度和偏好。
「穩健風險文化體現為對風險的敬畏、對規則的尊重。穩健的風險文化可以創造價值、增加競爭力,更好地保護消費者。」綦相表示,從世界很多國家監管領域的實踐來看,一家風險文化比較良好的機構,往往具備五個方面特徵。一是機構董事會和高管層以身作則,在機構內部能夠把高層對待風險的態度、取向和偏好準確清晰有效地傳導至基層。二是有效清晰的問責機制,確保這家金融機構每一個員工都要清楚地知道自己辦理業務作出決定所承擔的風險是什麼。三是金融機構內部有效的溝通。四是激勵機制,包括薪酬、考核評價、人才培養。五是讓機構內部風險和合規條線人員擁有話語權。
「穩健的風險文化是一家金融機構乃至一個金融體系抵禦風險的『軟實力』,它與資本實力、財務實力、流動性等『硬實力』同等重要,甚至更為重要。」綦相說。
與會專家還談及風險處置機制建設的重要性。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陳道富認為,現實中風險並不是想像中的有能力者最終承擔風險,而一般是先知先覺者把風險轉給後知後覺者,再轉給不知不覺者,最後不得不通過政府或貨幣、財政的方法來適當承擔。需要探索如何設計出一個合理的風險承擔機制,既要發揮先知先覺者的優勢、活力和積極性,同時不能把所有風險甩給後知後覺和不知不覺群體。
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何德旭說,從近期來看,防範金融風險的重點是化解好、控制好現在的一些金融風險點,防止這些風險點向全局性、系統性轉化;長期任務是完善制度建設,推進金融治理體系和金融治理能力現代化,為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奠定堅實的制度基礎。楊柳表示,下一步將進一步補齊監管制度短板,加快完善金融機構和金融基礎設施監管制度,推動修訂人民銀行法等基礎性法律制度,特別要探索以存款保險為平臺,建立健全市場化、法治化的金融機構退出機制。
(文章來源:金融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