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機構應具備抵禦風險的「硬實力」和「軟實力」

2020-12-16 東方財富網

今年以來,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攻堅戰取得階段性成果。不久前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9)》指出,金融風險由前幾年的快速積累逐漸轉向高位緩釋,金融風險得到有效防控。

在近日舉辦的「2019中國金融學會學術年會暨中國金融論壇年會」上,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穩定局副局長楊柳介紹了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攻堅戰取得的積極成效。一是有效穩住了宏觀槓桿率,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保持基本穩定。實施好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M2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與名義GDP增速基本匹配。推動企業降槓桿,控制居民槓桿率過快增長,積極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宏觀槓桿率高速增長勢頭得到遏制。二是影子銀行風險繼續收斂,業務逐步回歸本源。隨著資管新規和配套細則出臺實施,多層嵌套的通道業務明顯收縮,資金空轉等現象得到一定遏制。三是精準拆彈,各類高風險金融機構風險得到穩妥處置。依法依規對包商銀行實施接管,最大限度地保護存款人和其他客戶合法權益,並堅持打破剛性兌付,強化市場紀律,防範道德風險。四是大力整頓金融秩序,重點領域金融亂象得到初步遏制。紮實推進網際網路金融風險專項整治。網際網路保險等領域整治工作基本完成。五是深化金融業改革開放,有效應對金融市場波動和外部衝擊風險。

光大集團研究院副院長彭文生表示,導致金融不穩定的最主要因素是金融順周期性。順周期性導致金融體系信貸過度擴張,抬升了槓桿率。什麼因素導致了金融順周期性強?彭文生認為,一個是房地產作為信貸抵押的角色,房價上升和信貸擴張相輔相成。二是批發市場問題。以美國為例,次貸危機深層次原因是傳統的銀行危機,是房地產泡沫和次貸按揭貸款太多,雖然沒有發生儲戶在銀行擠兌的情況,但是批發市場擠兌導致了金融危機。這兩個問題值得引起思考。

談及中美銀行體系對比,楊柳認為,美國共有5000多家銀行,其中社區銀行4800多家。社區銀行整體經營穩健,不良率只有0.67%。這些銀行定位清晰,主要服務當地中小企業、社區居民和農戶。中國一部分中小銀行大量開展同業業務,賺快錢,偏離同業業務作為流動性管理工具的本源。同業業務不但導致流動性錯配嚴重,而且加大了銀行間的關聯性。2008年至2013年,美國共有500多家中小銀行倒閉,銀行體系卻基本未受影響。其中一個重要經驗就是,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對於中小銀行具有監管職能和早期風險糾正職能,處置方法非常成熟。

談及金融風險的成因,楊柳表示,其中一個原因是近年來一些金融機構發展偏離初心和主業,盲目求大,投機行為比較多。有些中小銀行大量開展表外業務進行監管套利;一些金融機構公司治理不完善,存在「大股東控制」和「內部人控制」,出現股東把所控股或參股金融機構作為「提款機」的現象。

銀保監會法規部主任綦相認為,金融機構必須具備抵禦風險能力,也就是風險治理能力,包括「硬實力」和「軟實力」。「硬實力」指機構的資本實力、財務實力、投資實力、應對流動性風險的能力等;「軟實力」即風險文化,是金融機構在風險識別、風險承擔和風險管理上體現的態度和偏好。

「穩健風險文化體現為對風險的敬畏、對規則的尊重。穩健的風險文化可以創造價值、增加競爭力,更好地保護消費者。」綦相表示,從世界很多國家監管領域的實踐來看,一家風險文化比較良好的機構,往往具備五個方面特徵。一是機構董事會和高管層以身作則,在機構內部能夠把高層對待風險的態度、取向和偏好準確清晰有效地傳導至基層。二是有效清晰的問責機制,確保這家金融機構每一個員工都要清楚地知道自己辦理業務作出決定所承擔的風險是什麼。三是金融機構內部有效的溝通。四是激勵機制,包括薪酬、考核評價、人才培養。五是讓機構內部風險和合規條線人員擁有話語權。

「穩健的風險文化是一家金融機構乃至一個金融體系抵禦風險的『軟實力』,它與資本實力、財務實力、流動性等『硬實力』同等重要,甚至更為重要。」綦相說。

與會專家還談及風險處置機制建設的重要性。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陳道富認為,現實中風險並不是想像中的有能力者最終承擔風險,而一般是先知先覺者把風險轉給後知後覺者,再轉給不知不覺者,最後不得不通過政府或貨幣、財政的方法來適當承擔。需要探索如何設計出一個合理的風險承擔機制,既要發揮先知先覺者的優勢、活力和積極性,同時不能把所有風險甩給後知後覺和不知不覺群體。

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何德旭說,從近期來看,防範金融風險的重點是化解好、控制好現在的一些金融風險點,防止這些風險點向全局性、系統性轉化;長期任務是完善制度建設,推進金融治理體系和金融治理能力現代化,為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奠定堅實的制度基礎。楊柳表示,下一步將進一步補齊監管制度短板,加快完善金融機構和金融基礎設施監管制度,推動修訂人民銀行法等基礎性法律制度,特別要探索以存款保險為平臺,建立健全市場化、法治化的金融機構退出機制。

(文章來源:金融時報)

相關焦點

  • 軟實力與硬實力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在分析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構成要素時,通常將之分為有形力量與無形力量,或硬實力與軟實力。硬實力( HARD POWER)是指支配性實力,包括基本資源(如土地面積、人口、自然資源)、軍事力量、經濟力量和科技力量等;軟實力( SOFT POWER)則分為國家的凝聚力、文化被普遍認同的程度和參與國際機構的程度等。
  • 發展硬實力增強軟實力提升競爭力
    一個地區的持續、協調、科學發展,必須具備十分堅實的硬實力,包括基本資源(如土地面積、人口分布、自然資源)、基礎設施、經濟實力和科技水平等。同時,必須有效地增強與之匹配的各種軟實力,包括城市文化、價值觀念、社會誠信、法制環境、公共服務、執政方式等影響區域發展潛力和社會感召力的各種因素。當然除此之外,還有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曾經提出的「巧實力」。
  • 中國對硬實力和軟實力的態度
    一些觀察人士認為,近一年來,中國外交政策對硬實力和軟實力的關注有所變化。果真如此嗎?其實,這當中既有變化又有延續。中國對硬實力的看法沒多大改變。作為有著百年屈辱近代史的國家,中國已領悟到硬實力對捍衛主權至關重要,並一直竭力通過經濟和軍事現代化來打造。中國人有句口號,「國家尊嚴是打出來的」,顯示了從這種經驗中獲得的智慧。
  • 「硬實力」與「軟實力」
    但都可以概括為一個原因,即當時國家的「軟實力」不及日本。  現代戰爭是以國家整體實力為基礎的體系與體系之間的對抗,而不僅僅是軍事體系之間的對抗。國家的整體實力,按照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的觀點,包括「硬實力」和「軟實力」兩個部分。所謂「硬實力」,主要體現為軍事實力,包括GDP、人口、資源等各種「實打實」的因素。
  • 檢察文化軟實力助推硬實力建設
    與之相對應的是檢察硬實力,其不僅包含檢察機關建設和發展的各種基礎配套設施以及持續不斷有保障的經濟投入,更重要的是指檢察機關所擁有的各項法定權力,是履行職責所依憑的國家權力,尤其是國家強制力。兩者相輔相成,檢察硬實力作用和效益的充分發揮,需要檢察軟實力支持;檢察軟實力建設將使檢察機關不斷獲得更多的社會認同、價值認同、理論認同、話語認同與感情認同。
  • 「軟實力」無法替代「硬實力」
    美國有這樣的「硬實力」,怎能不引以自傲,世界哪個國家敢在「老子頭上動土」!可伊拉克人、阿富汗人也不都是「軟包」,恐怖組織利用了人們的這種反抗情緒,纏住美國不放,硬是使他深陷泥潭。看來「硬實力」也不是解決世界問題的萬能法寶。於是,美國謀士約瑟夫·奈提出了「軟實力」的概念。按照他的實力觀,所謂「硬實力」指的是一個國家所具有的經濟、科技和軍事實力,是有形的、實實在在的,甚至可以量化的力量。
  • 要提升硬實力 更要提升軟實力
    它和硬實力是一對相對應的概念,通俗地講,在國際政治裡,硬實力的關鍵是指有多少敵人被你徵服了,而軟實力的關鍵是有多少朋友被你爭取到了。    對於軟實力的研究不僅單在國際政治領域,還被廣泛的應用到企業管理學和公共管理學領域。在公共管理領域,政府的硬實力一般是指由政府所擁有資源構成的能力,比如政府所擁有的財政能力、政府所擁有的組織能力、人力資源能力、宏觀調控能力等。
  • 軟實力、硬實力和生產力|波動詞典~5
    能力可以分為軟實力、硬實力和生產力。什麼是能力?能力就是改變世界的力量。知識可以改變世界,能量可以改變世界,體力可以改變世界,腦力也可以改變世界。在這裡,腦力和體力不是作用力的意思,因為腦力和體力相比,作用力遠小於體力。所以,腦力和體力指的是能力。
  • 我們有「硬實力」「軟實力」,但仍缺少這種實力!
    從國家實力上說,中國確實比較強大,包括一般的硬實力、軟實力。但是,我們仍然缺少一種實力:精實力。所謂精實力,就是高精尖上的創新、製造,和精準化、精細化、精緻化的能力。近幾十年來,硬實力、軟實力、巧實力等概念流行,而且成為了國際上實力比較和實力競爭的重要範疇,不僅被用於國家能力的概括,而且用於城市、企業的評價。
  • 中國「軟實力」亟須「硬」起來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目前世界上沒有任何人可以否定中國已具備一定的硬實力,但是,只具備這一點不足以說明一個國家的強大,還必須同時具備相應的軟實力  5月26日,在南京參加東南大學建校110周年名家演講時,博鰲亞洲論壇國際諮詢委員會委員
  • 穆罕默德·薩奇布:中國夢硬實力服務於軟實力?
    中國夢:硬實力服務於軟實力?(摘要)本世紀,各國越來越重視樹立溫和的國家形象。這種形象不但對獲得新市場至關重要,對於建立夥伴關係,謀求互利共贏,解決共同關注的問題也同樣重要。著名的國際關係學者約瑟夫·奈(Joseph Nye)在其具有開創性意義的著作《美國註定領導世界?
  • 美國的硬實力與軟實力:CIA與好萊塢
    來源:李光鬥軟實力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中除傳統的、基於軍事和經濟實力的硬實力之外的另一組成部分。20世紀90年代初,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創造了軟實力(Soft Power)這一概念,並用它概括了這樣一種能力。
  • 央行工作論文:應注重對信託、金控等非銀金融機構風險監控
    論文指出,有效識別系統性風險在不同的金融市場上,在不同類型的機構之間如何傳 播和擴散,對有效防控系統性金融風險,提高宏觀審慎管理具有重要意義。論文將複雜網絡理論引入對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研究中,採用優化和修正的 CoVaR 模型,選取不同行業的 64 家金融機構構建符合中國金融體系特點的異質化連接金 融系統模型。
  • 黃仁偉: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硬實力是基數,軟實力是乘數
    世界中國學論壇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上海社會科學院和上海市政府新聞辦公室聯合承辦,自2004年創設以來,已成為我國對外學術交流的重要平臺之一,截止目前已舉辦7屆。黃仁偉現任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其主要研究領域為國際關係與國際經濟,包括中國國際戰略、國際關係理論、國際經濟關係等。
  • 新加坡媒體:中國沒有硬實力,哪來軟實力?
    這是胡錦濤點燃聖火盆後,高高舉起奧運火炬,向現場的中外來賓和各界群眾致意。 所謂「軟實力」,是與「硬實力」相對的概念。後者是指一個國家的經濟、政治(含外交)、軍事與科技的綜合力量,而前者則是以精神文明為主體的文化力量,包括語言文字、文學藝術、宗教哲學、價值體系,乃至行為模式、國民素質、生活方式等。兩者合而為一,構成綜合國力,這是毫無爭議的。
  • 臺灣《遠見》雜誌:一個國家的軟實力與硬實力
    近年來,奈伊教授不斷以「軟實力」為題發表評論。特別是去年他為《亞洲華爾街日報》撰寫的《中國軟性實力的崛起》一文,引起各方重視。 奈伊教授指出:硬性實力容易贏得戰爭;但需要軟實力才能獲得持久和平。「軟實力」當然不是「軟弱」,它是實力的形式之一,這種觀點與中國「以柔克剛」的說法相互呼應。
  • 汪段泳:中國在非硬實力不及西方 軟實力停在口頭上
    湄公河事件由於涉及刑事犯罪和水域交通安全,因此除外交部出面外,公安部和交通運輸部也派遣人員前往調查,蘇丹事件中由於涉及中國企業海外經營,其中中水電由國資委監管,因此此次需要國資委和外交部一同牽頭——但這種由多個部門組成的聯合工作小組在汪段泳看來,雖能各盡其職、針對性地工作,但也有短板,這種每次臨時性派出的工作機構前去解決問題顯示出中國在應對海外突發事件方面尚待建立常態化的機制,目前這一解決辦法的效率和效果還有待考驗
  • 學歷是敲門磚,但硬實力只能決定起點,軟實力才能決定未來高度
    學歷是一種證明,是一種資質,它只能說明你具備某種潛力,但不能證明你未來的高度。有很多人抱怨,我要是重本就好了,找工作的時候就不至於像現在這樣困難了。是啊,誰叫你不是重本呢?學歷是我們通過大專4年,大學四年,通過系統的、全日制的學習所獲得一種證明,它證明了這四年我們是怎樣學習、系統的受過什麼教育、獲得什麼樣的知識。但這不是一個人的全部,同樣的路,兩人走結果是不同的。
  • 文化軟實力打造「四個全面」硬實力
    「這就是文化軟實力。」中國出版協會常務副理事長鄔書林委員一語中的,「這本書有很厚重的思想底蘊,出版得非常及時。我們看到了領導人在繼承和弘揚民族思想文化傳統的基礎上對經典的嫻熟運用,並直面國家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從古訓中汲取智慧,汲取營養。」
  • 上海國企把文化「軟實力」變成發展「硬實力」
    新冠肺炎疫情對世界經濟產生巨大衝擊,國有企業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必須發揮帶頭作用,成為改革創新的主力軍和先行者。作為地方國資重鎮,上海市國資系統近日召開企業文化論壇。與會人士認為,新時代的國企應該用先進的文化基因鑄魂育人,用優秀的文化品牌立道塑形,把企業文化的「軟實力」轉化為新時代國資國企改革發展的「硬實力」,努力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