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人格權編 每個個體都是生機勃勃的生命

2020-12-24 中國審判

文 | 本刊記者 花蕾

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的法條中,人格權編無疑受到社會廣泛關注。

《民法典》中的人格權編包含「一般規定」「生命權、身體權和健康權」「姓名權和名稱權」「肖像權」「名譽權和榮譽權」「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六章,對上述權利作出保護性規定。

從體量上看,人格權編只有51條,在七個分編中只比最短小的繼承編多出6條。在體例安排方面,它在此次編纂工作中爭議最大,也是唯一沒有通過單行立法,就直接出現在《民法典》中的部分。

近幾年,新聞裡不時報導與人格權相關的公共事件,從個人信息洩露引發的電信詐騙,到基因編輯嬰兒事件,人格權受到的關注和認可越來越多。為了回應這些社會關切,立法機關、民法學者在制定人格權編草案時數易其稿。

「人們對人身自由和人格尊嚴的關注和重視,是對美好生活嚮往的核心和關鍵。這樣的嚮往體現在《民法典》裡,最後就成了人格權編。」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王軼說。

千錘百鍊

2015年9月15日,北京剛剛入秋,全國人大機關辦公樓第一會議室內爭論激烈。

這是一場由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組織的「民法總則(草案)(室內稿)專家座談會」,與會者不到30人。除了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研究會的會長、副會長,商法學會、智慧財產權法學會、金融法學會的會長外,部分京外高校的民法學精英也應邀到場。

在當天下午的會議快結束時,主持人請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研究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常務副校長王利明就人格權編的問題暢談了自己的觀點。多年來,王利明一直是人格權獨立成編的支持者,他再次表示,人格權如果可以獨立成編最為理想。

據多名參會學者回憶,王利明話音剛落,反對的聲音就出現了。

事實上,對於《民法典》中人格權是否獨立成編,民法學界早有爭論。

支持者主張把人格權相關權益集中成編,既能細化規定,又凸顯了對人格權的保護。反對者認為,人格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以下簡稱《民法總則》)、侵權責任編中都有規定;如果獨立,會造成條文重複。

「無論是哪一種意見,大家有著共同的目標,就是要加強對人格權的保護,分歧主要在於是否獨立成編的立法技術問題。」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民法室副主任石宏說,「立足於破解人格權保護領域新情況新問題,強調全面保護,我們經過反覆研究,決定將人格權獨立為一編。」

2020年5月28日,在人民大會堂召開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閉幕會上,表決通過了《民法典》,其中人格權編共六章。

「民法有兩層含義,一是民事主體的行為規範;二是裁判規範。」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楊立新說,這意味著《民法典》施行後,一旦出現相關案例,人格權編就能在司法實踐中發揮「最直接的作用」。

以人為本

有評論認為,人格權獨立成編彌補了傳統的大陸法系「重物輕人」的體系缺陷,楊立新對此頗為認同。《民法典》總則編第二條確立民法調整對象時,作出了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1986年4月12日頒布)(以下簡稱《民法通則》)不同的法律表達。《民法典》總則編第二條規定,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係和財產關係,將人身關係放在財產關係之前。而《民法通則》第二條的表述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與法人之間的財產關係和人身關係」。

30多年過去了,我國對人格權越來越重視,每一個人生活得越來越有尊嚴。「在民法典分則專設人格權編,歷史上從未有過,這與《德國民法典》《瑞士民法典》《魁北克民法典》《烏克蘭民法典》規定人格權法的做法都不相同,具有鮮明的創新性。在《民法典》中特別強調人格權,是把人格利益的保護放到最重要的位置。相對於此前大陸法系『重物輕人』,把人格尊嚴作為《民法典》的核心概念是我國《民法典》的一大特點。」楊立新說。

在楊立新看來,《民法典》人格權編作出上述這些創新規定,使我國的《民法典》區別於其他國家《民法典》,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民法通則》的「民事權利」一章僅僅用7個條文規定了生命健康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就使我國的社會生活在30多年中發生了巨大變化,楊立新相信《民法典》用51個條文全面規定人格權,在我國今後的社會生活中所發揮的法律調整作用將是無法估量的,一定會使我國對人格尊嚴的尊重和對人格權的保護,達到前所未有的更高水平。

全國政協委員呂紅兵表示,人格權獨立成編,對自然人權利的享有和保護作出了相對全面的規定,體現了人的內涵中的多樣性,不僅符合《民法典》人文關懷的基本價值,更是對人的法律地位的巨大擢升。

從世界範圍看,強化對人格權益的保護是各國民法所共同面臨的任務。我國從《民法通則》到《民法典》,從總體上看,對人格權的保護經歷了從消極保護到積極確權的發展過程。人格權獨立成編也將消極保護扭轉為一種積極保護。在呂紅兵看來,《民法典》在總則部分將人格權置於各項權利之首,通過第一百零九、一百一十、一百一十一條這三個法條對人格權的權利內容再次加以系統確權,《民法總則》不僅區分人格權法與侵權法規則,並且強調人格權規則與侵權法規則的有效銜接,通過明確確權與救濟規則,構建了正面確權的一種相對積極的保護模式。

為了緊跟時代發展和科技發展的需求,人格權體系的開放性至關重要。人格權編第九百九十條第一款在宣告民事主體人格權受法律保護的同時,在第二款規定「除前款規定的人格權外,自然人享有基於人身自由、人格尊嚴產生的其他人格權益」。呂紅兵進一步解釋,該條兜底條款保證了人格權保護不受條文中列明的幾項權利的局限,即使《民法典》中沒有明確規定的人格利益,也同樣受到法律一體保護,在社會交往中受到損害或侵害,也同樣應得到司法救濟。

法有所應

《民法典》將人格權單獨成編,全面回應了人格權保護在網絡資訊時代面臨的各種挑戰。

信息技術特別是深度偽造技術、AI換臉等技術的出現,可用於試妝、試衣及視頻角色替換等場景應用。然而,非法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偽造他人肖像進行廣告宣傳,甚至通過摳圖換臉等方式進行侮辱、誹謗性使用的行為日益凸顯。

《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九條明確規定了肖像權的消極權能,其中不得「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偽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權」的規定,積極回應了當前利用各種網絡信息技術手段非法侵害他人肖像權的社會現實。

《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三條第二款規定了對自然人聲音的保護參照適用肖像權保護的規定,亦是《民法典》人格權編的一大亮點。「這項立法承認了聲音作為一種獨立的新型人格權,只是在權利保護的技術層面採用了參照肖像權的保護模式。」北京理工大學教授彭海青表示,在《民法典》頒布之前,聲音能否成為一項人格權,是否需要單獨加以保護具有較大爭議。雖然之前在我國學術領域通常主張採用將聲音權益參照肖像權保護模式,但是並無明文規定,在司法實踐中對涉及聲音權益的案件通常採用調解方式結案,沒有通過司法裁判方式確立聲音權。

《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四條第三款明確了侵犯個人信息中的私密信息時,如何使用有關隱私權保護與個人信息保護的規定。彭海青表示,這實際上是通過立法方式,積極回應了當前個人信息保護的現實需要,同時也明確了傳統民法中的隱私權與網絡時代的個人信息保護之間的關係問題。在她看來,《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條第二款更是第一次通過法律定義的方式,明確了隱私的概念和範圍。當隱私權中的私密信息與個人信息中的私密信息發生交叉時,確立了優先適用有關隱私權的規則。只有在隱私權沒有規定時,才適用有關個人信息保護的規定。

彭海青介紹,過去關於網絡安全、個人信息洩露等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的規定雖有涉及,但遠沒有《民法典》規定得詳細。《民法典》給法院裁判提供了法律依據,如發送垃圾簡訊、垃圾郵件的行為,以前向法院提起訴訟,法院不一定會受理,而根據《民法典》的規定,這是侵擾個人生活安寧、侵害隱私權的行為。

訴訟禁令

令彭海青印象深刻的另一個亮點,《民法典》人格權編明確規定了人格權保護禁令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條建立了統一的民事行為保全制度,通常適用於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及不正當競爭等智慧財產權保護領域,以及婚姻家庭糾紛中的人身安全保護領域,前者被稱為「智慧財產權訴訟禁令」,後者被稱為「人身保護令」。

一直以來,在人格權保護領域,採用行為保全制度較少。司法實踐中,通常會參照智慧財產權訴訟禁令的相關司法解釋進行類推適用。為此,《民法典》人格權編中明確規定了帶有程序法性質的「人格權保護禁令」制度,在民事訴訟禁令制度中正式形成了知產保護、家事保護、人格保護「三駕馬車」並駕齊驅的權利保護體系。

實踐中,人格權保護作出的訴訟禁令主要適用於網絡傳播的誹謗侮辱言論,非法傳播隱私及個人信息,擅自使用肖像及姓名、名稱等情形,這與移動網際網路的廣泛、快速傳播息息相關。如果不能迅速阻斷,將給當事人造成嚴重損害,人格權保護禁令制度提供了阻斷機制的制度供給。

以北京地區首例涉網絡名譽權保護禁令案件為例,某媒體報導一家海外代購公司售賣假貨,但無法提供證據,而公司卻能夠提供其售賣貨品有正規渠道的初步證據。如果任由報導在社會上廣泛傳播,將給該公司的商業信譽造成損害,於是法院根據公司的申請理由及初步證據,在其提供財產擔保的情況下迅速作出行為禁令,阻斷了侵權報導的擴散傳播。

當然,人格權保護禁令是司法提前介入的一種表現。因此,彭海青表示,法院作出人格權保護禁令的態度也是非常謹慎的,這需要對其適用條件及初步證據進行嚴格的司法審查,既包括程序啟動條件的形式審查,也包括是否「有證據證明」的初步實質審查。

《民法典》侵權責任編規定了自甘風險規則。「該規則是鼓勵人們進行探索創新,甚至合理範圍內的冒險。我們的《民法典》希望每個個體生命都是生機勃勃的生命,人格權編亦然。」王軼說。

相關焦點

  • 走進民法典丨人格權獨立成編——每個生命都是生機勃勃的生命
    讓我們走進《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看一看它究竟如何回應了中國之問和時代之問?央廣網北京6月1日消息(記者王啟慧)在民法典中,人格權單獨成編被視為最大的亮點。《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有關民法調整對象所作的法律表達,就包含著這部民法典對人的看法。與此同時,在總則編第五章有關民事權利的規定中,最初的幾個條文,都是對人格權益、人身權益進行確認和保障的法律規則,隨後才是對財產權益進行確認和保護的規定。
  • 王利明:民法典人格權編的亮點與創新
    人格權編總則是關於人格權的一般規定,確立了人格權一般性、共通性的法律規則,人格權編分則則是對一般規定的細化以及結合各類具體人格權的特殊的規定。通過總分結構的設計安排,民法典人格權編構建了人格權制度的完整體系。
  • 民法典編纂小組副組長王利明 詳談民法典人格權編各亮點
    《民法典》第989條規定:「本編調整因人格權的享有和保護產生的民事關係。」所謂人格權的享有,是指民事主體因為法律的確認而享有各項人格權。人格權保護所產生的民事關係主要是指因人格權遭受侵害而產生的權利義務關係,民法典人格權編為人格權提供了豐富的保護手段。此外,人格權編還調整因人格權行使和限制而產生的關係。
  • 【讀懂《民法典》】 五、人格權編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一部社會生活百科全書,人民民事權利的保護法典,分為7編,依次為總則編、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侵權責任編,加上附則,共1260條,確立了平等原則、自願原則、公平原則、誠信原則、守法與公序良俗原則和綠色原則等基本原則,將於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 民法典學習丨手繪《民法典 • 人格權編》來啦!
    民法典學習丨手繪《民法典 • 人格權編》來啦!所謂「民有所呼,法有所應」,人格權獨立成編是民法典的重大創新,彰顯了對人的全面保護,充分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突出人格權受尊重、受保護的法治理念。
  • 《法院大講堂之四:王利明講解民法典人格權編》聽課筆記
    本公眾號已推送筆者聆聽王軼教授主講《民法典合同編理解與適用的重點問題》、劉貴祥專委主講《民法典適用的幾個重大問題》的聽課筆記。今天,推送的是聆聽王利明教授主講《民法典人格權編的立法亮點、特色及適用》的聽課筆記。以後會陸續推出其他幾場講座的聽課筆記。【序言】民法典共7編(1260條),從形式上看,好象比較散。
  • 民法典中人格權為何被「特別關注」?
    (兩會·看典)民法典中人格權為何被「特別關注」?  中新社北京5月26日電 題:民法典中人格權為何被「特別關注」?  作者 黃鈺欽  從密織個人信息保護網,到保障私人生活「安寧權」,從建立反性騷擾制度防線,到應對基因編輯等新技術對倫理的挑戰……隨著人格權益不再局限於生命與健康,如何適應社會變化、保障「人的尊嚴」成為民之所呼,亟待法有所應。  對此,中國民法典人格權編給出正面回應。正在審議的民法典草案將人格權獨立成編,予以「特別關注」。
  • 法律解讀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之人格權編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該部法律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首部法典,民法典從編纂到頒行都具有劃時代的裡程碑意義,它標誌著我國民法體系進入新的階段,我國公民民事權利保護開啟新的徵程。
  • 委員導讀|中國民法典最大的亮點:人格權獨立成編
    今天,委員們帶你理解民法典人格權編。民法典是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一部好的民法典可以對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發揮巨大的推動作用。而人格權關係到每個人的尊嚴,是民事主體最基本、最重要的權利,因此保護人格權、維護人格尊嚴是我國法治建設的重要任務。
  • 《民法典》講堂第三十五期 | 人格權編究竟給「人」帶來了什麼?
    民法典中人格權獨立成編,這不僅是我國民事立法的重大創新,更是注重人的精神本性與精神追求的更深層次的人文關懷,印證了民法典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人格權獨立成編,對自然人權利的享有和保護作出了相對全面的規定,體現了人的內涵中的多樣性,不僅符合民法典人文關懷的基本價值,更是對人的法律地位的巨大擢升。
  • 《民法典》丨人格權編之亮點解讀
    此次頒布的《民法典》,人格權獨立成編是最大的亮點之一。與其他幾編不同,人格權編並沒有單行法作為基礎,而是在現行法律、行政法規和司法解釋基礎上進行編纂。人格權獨立成編,彰顯了我國在科技時代下對人文主義的弘揚和對人格權的重視。本文將從何為人格權,人格權編包含的內容以及人格權編的亮點條款等三個角度對此編進行介紹。
  • 從民法典人格權編看我國人格權保障的憲法實施
    其中,與合同編、物權編等對現行民事法律規範進行系統整合、修改完善不同,民法典在總結我國現有人格權法律規範的實踐經驗基礎上,單獨設立了人格權編。自2018年8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對民法典各分編(草案)進行了初次審議之後,人格權編草案經過全國人大常委會多次審議,不斷修改完善。
  • 崔麗丨民法典第1009條:基因人格權的創設、證成與實現
    內容摘要為了回應現代基因編輯技術發展對人格權保護帶來的風險與挑戰,民法典人格權編第1009條創設了人體基因保護的私法規範。但本條規範的原則性決定了基因權利的法律地位和保護方式還需進一步釐清。人體基因與生命權、身體權和健康權的保護密切相關,關涉個體的人格尊嚴和人格利益,應納入人格權保護範圍。
  • 民法典編纂,我們需要什麼樣的人格權立法?
    我們需要制定的是21世紀的民法典,不能囿於200多年前的《法國民法典》和100多年前《德國民法典》所構建的體系。人格權獨立成編是我國民法典的重大創新。自清末變法以來,我國曆次民法典編纂皆採納潘德克頓的五編制體系,深受德國法影響,但「世易時移,變法宜矣」,今天,我們雖然要借鑑外國法的經驗,但又不能定於一尊。
  • 課堂筆記第四彈:王利明開講民法典人格權編
    中國人民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研究會會長王利明以「民法典人格權編的立法亮點、特色與適用」為題,為法院幹警授課。人格權獨立成編意義何在?民法典回應了哪些時代問題?動態系統論在人格權編中有哪些體現?下面,小編奉上課堂筆記第四彈,為你劃重點!
  • 【聚焦】課堂筆記第四彈:王利明開講民法典人格權編
    【聚焦】課堂筆記第四彈:王利明開講民法典人格權編 2020-08-02 19: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課堂筆記第四彈:王利明開講民法典人格權編
    中國人民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研究會會長王利明以「民法典人格權編的立法亮點、特色與適用」為題,為法院幹警授課。人格權獨立成編意義何在?民法典回應了哪些時代問題?動態系統論在人格權編中有哪些體現?
  • 【學習民法典】我國民法典中的人格權請求權
    ,關係到每個人的人格尊嚴,是民事主體最基本、最重要的權利。民法典人格權編不僅對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名稱權、名譽權、肖像權、隱私權、個人信息等具體的人格權益作出了詳細的規定,還規定了人格尊嚴、人身自由等一般人格權。作為自然人等民事主體最為重要也最基本的一類民事權利,人格權除了受到民法典侵權責任編的保護外,還有自身獨特的保護方法即所謂的人格權請求權,而人格權請求權與侵權賠償請求權的區分也奠定了人格權獨立成編的理論基礎。
  • 民法典人格權編的主要內容理解與適用為題-人格權編重點問題解讀
    人格權在民法典的立法安排上如何演變?人格權有哪些法律性質與特徵?民法典中的人格權立法結構為何?人格權糾紛有哪些法律適用規則?欲知詳情,這份筆記可得收好了!課程背景2020年5月28日,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通過新中國首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 民法典來了|潘傑:民法典人格權編理解與適用中的重點難點問題
    在講座過程中,潘傑法官圍繞「民法典人格權編理解與適用中的重點難點」這個主題,分別從「人格權的法定性與人格權益的開放性」「人格權的專屬性與人格標識的使用」「人格權的延伸保護」「人格權保護的請求權與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的區分與適用銜接」「侵害人格權的損害賠償」「其他需要注意的問題」六個方面進行了深入淺出的授課,授課期間,潘傑法官列舉了大量審判實踐中遇到的案例,讓參會幹警對人格權編的相關內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