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至10日,第三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將在華盛頓舉行。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機制建立於2009年,並於2009年7月和2010年5月進行過兩次成功的對話。
截至目前,對話的正式議題及具體議程雖然尚未公開,但基於前兩次對話的基本套路、中美關係的當前特點和全球層面的形勢變化,分析人士預計,敦促美國維護主權債務信譽、解析中國貿易順差真正原因、人民幣匯率等問題將成為此次對話的「重頭戲」。
期待議題1
敦促美國維護主權債務信譽
截至4月30日,美國公共債務總額為14.28萬億美元,相當於其2010年GDP14.6578萬億美元的97.5%,為全球國家中債務負擔最重的國家之一。另外,美國聯邦政府預算赤字,2011年度上半年已達8300億美元,折年率相當於其GDP的10.7%,遠遠超過佔GDP3%的國際警戒線。
毫無疑問,美國正面臨金融危機遺留下的高債務、高財政赤字存量的危機。其龐大的財政赤字和高額債務已開始引發公眾對美國主權債務及美元的信心危機。這也引起美國國內政治和市場的反應,正在國會進行的財政政策大戰,及標準普爾調低對美國政府債券前景的評級便是例子。顯而易見,美聯儲自金融危機以來所採取的量化寬鬆政策是以引發全球性通貨膨脹為代價,從而避免美國發生技術性破產為目的的。但是,對債權人而言,美國這樣做的實質與其破產一樣:向債權人支付貶值的貨幣。以2010年6月到2011年3月為例,美元實際有效匯率已下跌了8.44%。
根據美國財政部4月30日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截至2010年6月30日,中國是美國證券的最大持有國,持有美國證券1.611萬億美元,其中包括美國長期國債1.11萬億美元。中國的外匯儲備也已超過3萬億美元。鑑於此,中國已成為美國最大的債權人。
國際輿論已經關注到,美聯儲堅持量化寬鬆政策,其主席伯南克不會不知道這種政策的荒謬性。有專家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明確指出,美聯儲主席伯南克的智力告訴自己,無論是在政治上,還是在人品上,他目前所採取的所謂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都是墮落、不道德和不誠實的。「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時,美聯儲救助了那些本應該去坐牢的人。」知名經濟學家謝國忠如是說。而目前,「伯南克是在同中國打一場志在必得的比賽。」謝國忠的最新觀點是:中國的貨幣與美元掛鈎,其貨幣政策也因此放大了美聯儲政策對通貨膨脹的影響。
在美國量化寬鬆和美元貶值的動態變化中,中國的通脹問題必將更為嚴重。美國希望,在其通脹成為嚴重的政治問題之前,中國經濟會因通脹而硬著陸。因為,這一硬著陸將降低國際商品價格和美國的通脹壓力。因此,可以想見,只要中國通脹不惡化到危及其經濟,美聯儲的寬鬆貨幣政策便會持續下去。
凡此,無不關切中國經濟的重大利益,中國政府有必要在本次「對話」中明確要求美國政府,儘快採取相關措施,終止其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確保其主權債務的信譽;維護美元匯率的基本穩定。
期待議題2
解析中國貿易順差真正原因
歷次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人民幣匯率及中國的貿易順差總是繞不過去的話題。
【人民幣匯率】
●應以實際有效匯率為標準,不能以兌美元匯率作衡量。
美國國會業已立案的《匯率和公平貿易法案》,以及G20巴黎和華盛頓財長會議均規定,衡量貨幣是否被低估的標準是,該貨幣對一攬子貨幣的實際有效匯率。後者的標準是過去18個月中是否被低估了5%以上。
根據國際清算銀行公布的數字,過去18個月以來人民幣兌美元、歐元、日元和英鎊的實際有效匯率分別上升了7.54%、9.90%、-1.38%和-0.05%。
●貿易順差與匯率無關。
第一季度中國對日、韓、中國臺灣、東協合計貿易逆差為608.38億美元,對美國和歐盟則有640.29億美元的順差。二者大致相當。這清楚地顯示中國對外貿易的真實情況是,從日、韓及中國臺灣進口原材料和部件,加工裝配後對歐美出口的貨物流。對各地逆、順差相差甚大,而人民幣匯率只有一個,顯然貿易順差與匯率無關。
【中國貿易順差】
●中國的貿易順差主要來自加工貿易,但現階段削減加工貿易對中美均尚不可行。
按照中國海關統計,2010年中國貿易順差為1831億美元,其中,加工貿易順差3229億美元。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加工貿易,中國的對外貿易應該是1398億美元的逆差。而2011年第一季度中國出現10.2億美元貿易逆差,加工貿易順差771.1億美元。換言之,如果沒有加工貿易,第一季度我國逆差將達781.3億美元,折合年率3125.2億美元,即中國將成為大的貿易逆差國。因此,如果按美國要求削減中國對美貿易順差,只能削減加工貿易。
不過,現階段無法消除美國跨國公司委託加工。據美國加州大學三位學者研究結果,美國蘋果公司在美國國內沒有裝配線,該公司委託中國富士康公司在中國內地加工裝配的一款iPad,在美國批發價為每臺299美元。其中蘋果專利、設計和營銷收入163美元,中國的富士康公司從日本、中國臺灣地區和菲律賓進口的零部件133美元,富士康加工僅獲得3美元。另據統計,2009年,富士康加工出口額共計552億美元,大部分對美國出口。如果不在中國裝配,中國對美順差就可以消除很大一部分。
能否做到這一點,這需要美國政府與其跨國公司研究並採取足夠的措施,使在美國國內生產比海外更盈利。據美國商務部統計,2008年母公司每個僱員創造的銷售額是41.36萬美元,增長25.9%;而海外子公司每個僱員創造的銷售額則達到41.36萬美元,增長59.3%,比國內母公司高24.3%!利潤比較證明,海外生產加工比在國內合算。
因此,為了改變這一趨勢,美國必須使國內生產加工的利潤率趕上並超過海外利潤率。這裡的海外是指全球,主要不是中國。因為,截至2009年底,美國海外直接投資總存量為3.51萬億美元,其中,對中國的投資僅為494.03億美元,佔1.41%。
與此同時,對於中國削減加工貿易的困難在於地方就業和經濟增長。仍以蘋果公司為例,每年,僅蘋果一家給富士康、廣達、和碩、宸鴻和勝華等的訂單,就約達1000億元人民幣,直接帶動中國千億GDP,解決上百萬人就業。
由於中國大部分出口產品仍處於低加工階段,利潤極低,國際定價權很弱,只有實現產業升級,擁有自主品牌,中國才能減少加工貿易。據筆者調查,2010年,由商務部聯繫的中國2000家企業平均出口利潤率只有1.47%,但出口商品生產涉及到數千萬人就業。如果削減加工貿易致使出口企業倒閉,政府必須承擔救濟保障和再就業責任。
●應改「製成品原產國」,為「屬權法」統計貿易差額。
2010年10月,世界貿易組織(WTO)總幹事拉米,在對法國參議院的演講中說,人們所說的「中國製造」其實只是在中國組裝。在全球價值鏈中,這些產品的商業價值來自在中國組裝前的許多國家。因此,「製成品原產國」這一概念正在逐漸過時。如果對貿易統計數據進行調整,以反映不同國家對產品貢獻的實際價值,那麼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應該減少一半。將所有商業價值歸於產品生產最後一個國家的統計偏差,可能將誤導就失衡根源進行的政治討論,從而導致錯誤的、事與願違的決定。
中國可就此提醒美國,中美兩國應積極協調WTO及新興經濟體、聯合國貿發會議等,以推進世界貿易統計體系的改革。
期待議題3
釐清中國並非出口導向型經濟體
提及中美商貿,美國方面習慣於將中國看成出口導向型經濟體,其實這是錯誤的類比數字得出的錯誤結論。
第一,中國經濟增長的主體在國內
以2010年為例,中國GDP增長10.3%中,最終消費和投資各貢獻3.9和5.6個百分點,淨出口僅貢獻0.8個百分點。如果說這是因為全球金融危機後,中國加大了內需的結果,那麼看看金融危機前數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的2002年至2008年的7年中,GDP增速有5年保持在兩位數,而淨出口的貢獻度,只有3年超過兩個百分點,4年在0.1至0.8個百分點。最高一年是2007年,貢獻了2.6個百分點。但同年國內消費和投資合計對GDP貢獻了10.4個百分點(當年GDP增長13.0%),4倍於淨出口。
第二,中國的「外貿依存度」被誤讀
2010年,中國進出口總額為2.9728萬億美元,佔當年GDP總額5.8786萬億美元的50.6%。此百分比便因此被誤讀為中國的外貿依存度。其錯誤在於:這裡的進出口是總值,而GDP只是較上一年的增加值,兩者並沒有可比性。仍以2010年為例,當年,中國貨物出口總額1.5779萬億美元,折合人民幣10.6666萬億元。同年中國工業增加值約16.4萬億元人民幣。國家統計局沒有公布工業總產值數字。但按2008年中國工業增加值僅佔工業總產值26.3%匡算,2010年工業總產值應為62.36萬億元。依此計算,中國出口僅佔其工業產出的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