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鄉鄰說跟著我乾沒有錯丨鳳岡縣天橋鎮龍鳳村退伍...

2020-12-25 天眼新聞

我叫趙松,家住遵義市鳳岡縣天橋鎮龍鳳村新街組。

我出生於1989年,2007年入伍,2012年退伍,曾在廣州軍區某部隊服役5年。經過部隊錘鍊的我,不怕苦不怕累,周圍鄰居都說我是一個鐵錚錚的漢子。

退伍後我回到家鄉,正值鳳岡縣委、縣政府有發展養殖方面的惠農政策,我就積極投身到養殖業中去。我懂得「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的道理,那一年,我白天走訪那些養殖大戶,與他們交流,向他們學習養殖經驗,晚上回到家,學習科學養殖技術。

走訪群眾

終於在2013年,我正式開啟了我的養殖產業,我先後購買了雜交種牛5頭、肉牛10餘頭,當年就賺到了第一桶金,養牛的純收入達7萬元,在當地也算是「有錢人」了。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富起來的我沒有忘記眾鄉鄰。一天,我正赤著膀子餵牛,微笑著看著牛兒吃得正歡,有4位鄉鄰主動上門向我「取經」,他們正是貧困戶趙洋、趙壽喜、黎浪和趙家付。

召開群眾會

有了養殖經驗的我,先後帶動這4戶貧困戶搞起了養殖。當年,貧困戶趙洋家就養牛13頭,趙壽喜家養豬30餘頭,黎浪家養羊58隻,趙家付家養羊23隻,他們的年收入多的在8萬元以上,少的也在3萬元以上。

2017年7月,同組周定貴在我的帶動下,選擇了養豬產業,同年就上欄40多頭豬。另一戶李孝兵正在計劃著養牛,初步構想養6頭左右……鄉鄰們信得過我,我幹什麼他們就跟著幹什麼。

鄉鄰說我當過兵,有見識、有膽略,跟著我乾沒有錯。

我不僅養殖產業做得好,2017年初也開始種植萬壽菊。在全縣大力發展萬壽菊時,我率先籤訂了種植萬壽菊20多畝的合同,當年的收益達4萬元左右。

為了發展萬壽菊產業,帶動一方群眾脫貧致富,我作為村委委員,不僅帶頭種,還要帶頭講,既向群眾宣講萬壽菊產業政策,還給當地群從做技術指導,讓群眾吃下定心丸。新街組的萬壽菊種起來了,我還利用空餘時間走進田間地頭,觀察萬壽菊的長勢和病蟲害情況,及時解決存在的問題。

看著新街組種植的60餘畝萬壽菊開花了,在一片金黃的花海中間,採花的群眾笑了,我也笑了。

【人物小傳】

趙松,2012年在廣州軍區退伍,2016年受鳳岡縣公安局安排到鳳岡縣天橋鎮龍鳳村擔任駐村扶貧幹部,在2017年榮獲「致富帶頭先進個人」稱號,2018年榮獲天橋鎮「脫貧攻堅優秀共產黨員」。

通訊員 安榮波

編輯 謝靜靜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經歷讓我嘗到人生百味|鳳岡縣天橋鎮河閃渡村...
    「小曹,我看了你的簡歷,沒有基層工作經驗啊。不如趁著現在年輕,也沒有什麼家庭負擔,去基層鍛鍊鍛鍊。基層鍛鍊是幹部成長的必經之路,脫貧攻堅工作也是當前我們國家的一件大事,做好它對你本人也有很大幫助。」  我叫曹靜,是遵義市鳳岡縣天橋鎮河閃渡村駐村第一書記。2018年3月,帶著領導的關心囑託,懷著新鮮好奇的心情和到基層學習的願望,我從遵義市委督查局來到了鳳岡縣天橋鎮河閃渡村,開始了駐村生涯。
  • 「我的扶貧故事」「電」亮山鄉脫貧路丨鳳岡縣蜂巖鎮龍井社區駐村...
    我叫羅文武,是鳳岡縣蜂巖鎮龍井村駐村幹部。我是農民的兒子,能幫助村民們多做點脫貧致富的事兒,是我一生的榮幸。對我直接包的黃坪和花屯兩個組的29戶貧困戶113人的家庭情況,更是了如指掌。讓我印象最深的是75歲的楊昌德老人,他是殘疾獨居老人,雙腳行動不便,我常常到他家跟他聊天,幫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兒,他逢人便說:「我的女兒嫁出去20多年很少來看我,羅書記經常來看望我,還幫助擔水、打掃衛生。」其實,我做這點不算什麼,老人的信任才是我最大的福氣。
  • 「我的扶貧故事」村民們的態度變好了丨鳳岡縣新建鎮官田村駐村...
    我叫梁言琴,生在官田,長在官田。2018年10月,懷著忐忑心情,我開始了駐村扶貧之路,幸運的是,駐村地點恰好是我生長的官田村,至少就地域上而言,我無比熟悉,幹起工作來想必會很順利。但當我以村委會工作人員身份踏進他們家門時,「爺爺」「奶奶」們的態度卻變了,因為與他們相識的緣故,村民們將苦水翻倍與我傾訴,有說自家房子該修的,有說糧食直補款沒拿到的......一時間,壓力瞬湧上來,然而我卻保持了個好心態,他們起碼會跟我反映,那就是沒把我當外人,一件件事情經過細節記錄下來後,我開始處理。
  • 「我的扶貧故事」換個思路 也能致富丨鳳岡縣永和鎮雙山村駐村第一...
    我叫謝應明,是鳳岡縣永和鎮雙山村駐村第一書記,駐村扶貧路上,我有很多記憶深刻的人和事。  我印象最深的是村民張義勇,張義勇是雙山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他給我的第一印象是一個身板瘦小、穿著簡樸的「小老頭」。
  • 「我的脫貧故事」單親媽媽奮鬥記丨鳳岡縣永和鎮永華社區村民趙素琴
    但是在2013年,情況發生了逆轉,在鳳岡縣永和鎮黨委鎮府關注下,經群眾會討論,將我家納入建檔立卡貧困家庭,並安排鎮政府幹部結對幫扶,這些暖人的舉動對我的家庭來說猶如「雪中送炭」。  幫扶幹部們經常來家裡看望我們,給我們送來生活物資,給孩子送來學習用品,並鼓勵我們一家人自力更生,改變生活窘境。
  • 「我的扶貧故事」把蠶農的事情當自家事來做丨貴州省農科院蠶業...
    4月5日,鳳岡縣沙壩村桑樹遭受冰雹襲擊嚴重,一到鳳岡縣的疫情解封,我就帶領團隊驅車趕路查看災情發生情況、救災工作並制定補救技術措施,為今年養蠶豐產豐收打了堅實的基礎。2019-2020年,貴州省農科院「產業扶貧」項目「小蠶共育技術在鳳岡縣沙壩村示範與推廣」在進化鎮沙壩村和「家蠶新品種華康3號試驗示範」在蜂巖鎮實施,我多次親臨指導項目實施,大力普及新品種、小蠶共育、大蠶省力化飼養、紙板方格蔟自動上蔟等關鍵技術。
  • 「我的脫貧故事」我用單手創造出好日子丨鳳岡縣綏陽鎮大石村村民...
    我叫安敬華,是鳳岡縣綏陽鎮大石村村民,幾年前,一場意外導致我落下肢體三級殘疾。當時,還在浙江打工的我,永遠失去了靠雙手謀生的能力。這場意外的發生,當時對我打擊很大,未來的日子該怎麼活下去,我對未來的生活感到既迷茫又害怕,雖然當時打工出事故的工廠負責人承諾過養我一輩子,但我堅決不做生活的「廢人」。   從浙江打工的工地出來後,我多次在浙江找工作,尋求謀生之路。
  • 「我的扶貧故事」為了群眾的路,我「攔」了領導的車|鳳岡縣新建鎮...
    我叫陳亞玲,現在是鳳岡縣新建鎮新建社區駐村第一書記。  我是2017年2月參加工作,同年7月,根據上級部門的安排,曾到新建鎮官田村參與駐村工作。我掛幫的官田村先鋒小組有35戶人家,一個星期的時間我就把所有人家都走訪了一遍,每家每戶的基本情況,存在哪些困難,我心裡都大致有了底。為了更深入的了解他們,我開始經常加班,整天整天在村裡,和老年人拉家常,和年輕人說發展,時間一長,大家都把我當成了自己人,都喊我「陳么妹」,複雜的群眾工作在真心實意的相處下迎刃而解。
  • 「我的扶貧故事」只要用心就沒有脫不了的貧丨 德江縣穩坪鎮鮓魚村...
    2018年3月,我從銅仁市應急管理局煤礦監管科的一名採礦工程師,成為了德江縣穩坪鎮鮓魚村駐村幹部的一員。初到鮓魚村,看到的是很多留守在家的婦孺小孩,通村公路沒有硬化凹凸不平,沒有路燈,沒有連戶路,老舊危房散落在各個角落,環境衛生髒亂......沒有一點生機的村子,心瞬間涼了半截。
  • 「我的脫貧故事」小山溝裡,我靠養殖託起致富夢丨鳳岡縣永安鎮永安...
    冬日暖陽下,幹起活來還是意外的熱。但是看著已經擴建起來的400多個平方的養殖場,我心裡卻是無比的喜悅。我叫陸雲成,家住在遵義市鳳岡縣永安鎮永安村宏河組一個偏遠的小山溝裡,距縣城約五十多公裡,生活條件比較艱苦,交通也算不上便利。
  • 「我的脫貧故事」我申請退出低保和貧困戶|鳳岡縣王寨鎮土璜村村民...
    我叫任達禮,今年58歲,是從鳳岡縣王寨鎮土璜村上幹溪組搬遷到土璜村新村組的低保貧困戶。因左手殘疾,生產生活非常不便,日子過得很窘迫,但我從來沒有服輸過。  現在回想起住在上幹溪組的那些日子,實在是苦不堪言,靠著僅有的一隻手和體弱多病的妻子硬撐著這個家,吃不像吃的,穿不像穿的,住不像住的。經常都過著鹽幹米盡油罐見底的生活;一家人都穿得破破爛爛,幾年買不起一件新衣服,都是補了又補,大女兒穿的衣服留著二女兒又穿;住的半截老木房子,搖搖欲墜,東倒西歪,天上下大雨屋裡就下小雨,屋外颳大風屋裡呼呼作響。
  • 「我的扶貧故事」回首脫貧攻堅路,所有汗水和淚水都是值得的丨遵義...
    我是遵義市鳳岡縣石徑鄉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員楊永,2017年9月至2018年7月,時任鄉安監站站長的我奉脫貧攻堅石徑戰區指揮部的命令,趕赴轄區青灘村安村片區開展脫貧攻堅工作,堅持脫貧攻堅和安全監管「兩不誤、雙促進」,順利完成脫貧攻堅「國檢」驗收和安全生產工作平穩向好發展。
  • 「我的扶貧故事」我見證了幫扶戶家的改變丨鳳岡縣琊川鎮中心完小...
    響應黨的號召,縣局安排,我們學校高度重視扶貧工作。我有幸分配到幫扶琊川鎮偏刀水社區貧困戶張志亮家,接觸他家以來,我見證了他家的改變,我為他高興。第一次去他家幫扶時,我的心中有忐忑、有不安,仿佛壓著千斤重擔,並不是擔心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任務,我憂慮的是,能否真正的幫到他們家。來到貧困戶張志亮家裡,他親自接待了我,經了解,張志亮原來是退伍兵,後因出車禍,導致大腦受傷,沒有勞動能力,一家三口全靠妻子一人做點小生意維持生活。
  • 【我的扶貧故事 我的脫貧故事】劉昌權:在其位謀其政 任其職盡其責
    【我的扶貧故事 我的脫貧故事】劉昌權:在其位謀其政 任其職盡其責 2020-12-21 15: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沒錯,都是因為XX」,孩子愛甩鍋怎麼改?
    你可能像個複讀機念上了幾十遍,也只換回孩子嘟起小嘴眼淚汪汪的一句「我!沒!錯!」。如果是這樣,那就深吸口氣,再想想究竟為什麼。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被七嘴八舌的吃瓜群眾圍繞都容易受到影響:小孩因羞愧而不認,大人也容易跟著輿論走。
  • 「我的扶貧故事」起而行之 勇挑重擔踐初心丨黎平縣龍額鎮唐面村駐...
    但是,對於扶貧外業工作我是一點頭緒都沒有,於是我就慢慢摸索,邊學邊幹。工作中,我時刻要求自己嚴謹做事,認真精細,通過日常工作的經驗積累和隨著工作量的慢慢增大,漸漸地熟悉和掌握了一些扶貧知識和扶貧政策。通過平時參加的各種大講堂以及各級培訓,了解了更多的扶貧政策,提高了工作效率,改進了工作方法,提升了自己的應變能力。
  • 「我的扶貧故事」停不下來的「毛書記」 丨湄潭縣國家稅務局機關...
    為了鼓舞士氣,我在駐村小分隊當中成立了臨時黨支部,並主動請纓出任支部副書記,帶領11名駐村隊員正式開始了脫貧攻堅工作。工農村幹部扶貧會內部的志氣提升了,如何讓貧困群眾也樹立起脫貧的志氣呢?  貧困戶有了脫貧的鬥志,然而如何在山高坡陡,土地貧瘠的土地上實現脫貧出列的目標,著實讓我和駐村小分隊傷透了腦筋。苦思無果後,我決定,多去詢問群眾的意見,幾十次的走訪後,我們得到了解決辦法,疑難戶、攻堅小組、聯合村支兩委針對高石坡專門組制定了一整套完整的脫貧方案,總結下來就是籌資、修路、養蜂。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兵支書」袁真勇的脫貧致富經
    袁真勇說:「我是1979年參軍入伍,1981年退伍的,從部隊退伍後我自己在社會上摸爬滾打了23年,積累了不少的社會經驗和人脈。2004年,在村民的共同推舉下,擔任了村委會主任。200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2008年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
  • 「我的脫貧故事」跟著黨走、努力奮鬥,就會走出自己的康莊大道丨...
    我真是想不到,這輩子晚年還能住上這樣的高樓大夏,當幾天城裡人,這輩子值了,真的感謝黨、感謝政府的好政策!  作為一個40年代出生的普通農民,我挨過凍、受過餓,40歲以前幾乎沒有吃過一頓像樣的白米飯。  我種過地,也跟著大家發展過農業產業,但始終都過著吃玉米、啃紅薯、住木房的苦日子。
  • 「我的脫貧故事」從貧困戶到幫扶責任人 我時常懷著一顆感恩的心丨...
    我是黨和國家養大的孩子。2013年夏天,正在學校備戰高考的我,吃過晚飯後,在回寢室的路上,電話鈴聲響起。電話那邊是爺爺顫抖的聲音,告訴我趕快回家。我聽不太明白爺爺說的是什麼,但總有一種很不好的預感。電話裡我沒顧得上多問,匆忙趕回家。一進屋便看見父親躺在床上,被單是溼的,說不出話來。送到醫院檢查後,才知道父親是腦溢血。當時,我並沒有腦溢血的概念,只知道父親生病了,很嚴重。再後來,父親永遠地離開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