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趙松,家住遵義市鳳岡縣天橋鎮龍鳳村新街組。
我出生於1989年,2007年入伍,2012年退伍,曾在廣州軍區某部隊服役5年。經過部隊錘鍊的我,不怕苦不怕累,周圍鄰居都說我是一個鐵錚錚的漢子。
退伍後我回到家鄉,正值鳳岡縣委、縣政府有發展養殖方面的惠農政策,我就積極投身到養殖業中去。我懂得「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的道理,那一年,我白天走訪那些養殖大戶,與他們交流,向他們學習養殖經驗,晚上回到家,學習科學養殖技術。
走訪群眾
終於在2013年,我正式開啟了我的養殖產業,我先後購買了雜交種牛5頭、肉牛10餘頭,當年就賺到了第一桶金,養牛的純收入達7萬元,在當地也算是「有錢人」了。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富起來的我沒有忘記眾鄉鄰。一天,我正赤著膀子餵牛,微笑著看著牛兒吃得正歡,有4位鄉鄰主動上門向我「取經」,他們正是貧困戶趙洋、趙壽喜、黎浪和趙家付。
召開群眾會
有了養殖經驗的我,先後帶動這4戶貧困戶搞起了養殖。當年,貧困戶趙洋家就養牛13頭,趙壽喜家養豬30餘頭,黎浪家養羊58隻,趙家付家養羊23隻,他們的年收入多的在8萬元以上,少的也在3萬元以上。
2017年7月,同組周定貴在我的帶動下,選擇了養豬產業,同年就上欄40多頭豬。另一戶李孝兵正在計劃著養牛,初步構想養6頭左右……鄉鄰們信得過我,我幹什麼他們就跟著幹什麼。
鄉鄰說我當過兵,有見識、有膽略,跟著我乾沒有錯。
我不僅養殖產業做得好,2017年初也開始種植萬壽菊。在全縣大力發展萬壽菊時,我率先籤訂了種植萬壽菊20多畝的合同,當年的收益達4萬元左右。
為了發展萬壽菊產業,帶動一方群眾脫貧致富,我作為村委委員,不僅帶頭種,還要帶頭講,既向群眾宣講萬壽菊產業政策,還給當地群從做技術指導,讓群眾吃下定心丸。新街組的萬壽菊種起來了,我還利用空餘時間走進田間地頭,觀察萬壽菊的長勢和病蟲害情況,及時解決存在的問題。
看著新街組種植的60餘畝萬壽菊開花了,在一片金黃的花海中間,採花的群眾笑了,我也笑了。
【人物小傳】
趙松,2012年在廣州軍區退伍,2016年受鳳岡縣公安局安排到鳳岡縣天橋鎮龍鳳村擔任駐村扶貧幹部,在2017年榮獲「致富帶頭先進個人」稱號,2018年榮獲天橋鎮「脫貧攻堅優秀共產黨員」。
通訊員 安榮波
編輯 謝靜靜
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