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陳亞玲,現在是鳳岡縣新建鎮新建社區駐村第一書記。 我是2017年2月參加工作,同年7月,根據上級部門的安排,曾到新建鎮官田村參與駐村工作。 剛參加工作就要到村裡和群眾打交道,這對於當時只有26歲的我來說確實是一個不小的難題,但是我告訴自己,我一定能行,從農村長大的我本就熟悉農村的一切,只要我把這裡的群眾當親人,一切就好辦了。
我掛幫的官田村先鋒小組有35戶人家,一個星期的時間我就把所有人家都走訪了一遍,每家每戶的基本情況,存在哪些困難,我心裡都大致有了底。為了更深入的了解他們,我開始經常加班,整天整天在村裡,和老年人拉家常,和年輕人說發展,時間一長,大家都把我當成了自己人,都喊我「陳么妹」,複雜的群眾工作在真心實意的相處下迎刃而解。 通過詳細的摸底調查,我發現了先鋒小組的發展「癥結」,組裡面的串戶路沒有規劃,分散在山上面的產業也因為路的原因遲遲發展不起來,整個交通不暢導致大家發展產業的積極性也不高,十多年來嚴重製約著當地的發展,群眾想要修路的願望很迫切。
急群眾之所急,不就是我們應該有的狀態嗎? 我開始把這些情況一一記錄下來,並且在縣煙辦的掛幫領導到村調研開會的時候,把相關情況也匯報了。作為一次常規的工作交流,匯報的問題沒有立馬現場解決落實,但是我的心卻更急了。當第二天得知領導要往這個組的二級路過路時,我提前就到路邊去等著了,看到他車時,我腦袋一熱,跑到車前攔了下來。 「小陳,你這是做什麼?」面對大家的疑問,我眼淚就掉了下來,哭著說,這條路一定要修,一定要實現他們的願望。 看著我為了群眾的事做出這樣的舉動,沒有任何人責怪我,反而安慰我說:「群眾的事情,我們大家一起想辦法。」
後來,經過上級部門的認真研判,決定在先鋒組修通了長800米、寬三米的串戶路,並且這條路還和產業路連接到了一起,先鋒組群眾十多年來的願望終於在2018年變為現實。 這段難忘的駐村經歷讓我懂得了,在基層就得把群眾裝在心裡,只有把群眾的事情當做自己的事情,才能贏得他們的信任。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黃霞 李洋
編輯 錢誠
編審 陳富強 唐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