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為了群眾的路,我「攔」了領導的車|鳳岡縣新建鎮...

2020-12-25 天眼新聞

我叫陳亞玲,現在是鳳岡縣新建鎮新建社區駐村第一書記。  我是2017年2月參加工作,同年7月,根據上級部門的安排,曾到新建鎮官田村參與駐村工作。   剛參加工作就要到村裡和群眾打交道,這對於當時只有26歲的我來說確實是一個不小的難題,但是我告訴自己,我一定能行,從農村長大的我本就熟悉農村的一切,只要我把這裡的群眾當親人,一切就好辦了。

我掛幫的官田村先鋒小組有35戶人家,一個星期的時間我就把所有人家都走訪了一遍,每家每戶的基本情況,存在哪些困難,我心裡都大致有了底。為了更深入的了解他們,我開始經常加班,整天整天在村裡,和老年人拉家常,和年輕人說發展,時間一長,大家都把我當成了自己人,都喊我「陳么妹」,複雜的群眾工作在真心實意的相處下迎刃而解。   通過詳細的摸底調查,我發現了先鋒小組的發展「癥結」,組裡面的串戶路沒有規劃,分散在山上面的產業也因為路的原因遲遲發展不起來,整個交通不暢導致大家發展產業的積極性也不高,十多年來嚴重製約著當地的發展,群眾想要修路的願望很迫切。

急群眾之所急,不就是我們應該有的狀態嗎?  我開始把這些情況一一記錄下來,並且在縣煙辦的掛幫領導到村調研開會的時候,把相關情況也匯報了。作為一次常規的工作交流,匯報的問題沒有立馬現場解決落實,但是我的心卻更急了。當第二天得知領導要往這個組的二級路過路時,我提前就到路邊去等著了,看到他車時,我腦袋一熱,跑到車前攔了下來。  「小陳,你這是做什麼?」面對大家的疑問,我眼淚就掉了下來,哭著說,這條路一定要修,一定要實現他們的願望。   看著我為了群眾的事做出這樣的舉動,沒有任何人責怪我,反而安慰我說:「群眾的事情,我們大家一起想辦法。」

後來,經過上級部門的認真研判,決定在先鋒組修通了長800米、寬三米的串戶路,並且這條路還和產業路連接到了一起,先鋒組群眾十多年來的願望終於在2018年變為現實。  這段難忘的駐村經歷讓我懂得了,在基層就得把群眾裝在心裡,只有把群眾的事情當做自己的事情,才能贏得他們的信任。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黃霞 李洋

編輯 錢誠

編審 陳富強 唐正平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村民們的態度變好了丨鳳岡縣新建鎮官田村駐村...
    我叫梁言琴,生在官田,長在官田。2018年10月,懷著忐忑心情,我開始了駐村扶貧之路,幸運的是,駐村地點恰好是我生長的官田村,至少就地域上而言,我無比熟悉,幹起工作來想必會很順利。但當我以村委會工作人員身份踏進他們家門時,「爺爺」「奶奶」們的態度卻變了,因為與他們相識的緣故,村民們將苦水翻倍與我傾訴,有說自家房子該修的,有說糧食直補款沒拿到的......一時間,壓力瞬湧上來,然而我卻保持了個好心態,他們起碼會跟我反映,那就是沒把我當外人,一件件事情經過細節記錄下來後,我開始處理。
  • 「我的扶貧故事」「電」亮山鄉脫貧路丨鳳岡縣蜂巖鎮龍井社區駐村...
    我叫羅文武,是鳳岡縣蜂巖鎮龍井村駐村幹部。我是農民的兒子,能幫助村民們多做點脫貧致富的事兒,是我一生的榮幸。扶貧幹部羅文武和胡玉林與村民共勞動「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龍井社區基礎設施薄弱,村級公路暢通率較低,無主導產業,農產品主要以水稻、玉米和辣椒等傳統農業為主。
  • 「我的扶貧故事」鄉鄰說跟著我乾沒有錯丨鳳岡縣天橋鎮龍鳳村退伍...
    我叫趙松,家住遵義市鳳岡縣天橋鎮龍鳳村新街組。我出生於1989年,2007年入伍,2012年退伍,曾在廣州軍區某部隊服役5年。經過部隊錘鍊的我,不怕苦不怕累,周圍鄰居都說我是一個鐵錚錚的漢子。一天,我正赤著膀子餵牛,微笑著看著牛兒吃得正歡,有4位鄉鄰主動上門向我「取經」,他們正是貧困戶趙洋、趙壽喜、黎浪和趙家付。召開群眾會有了養殖經驗的我,先後帶動這4戶貧困戶搞起了養殖。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經歷讓我嘗到人生百味|鳳岡縣天橋鎮河閃渡村...
    我叫曹靜,是遵義市鳳岡縣天橋鎮河閃渡村駐村第一書記。2018年3月,帶著領導的關心囑託,懷著新鮮好奇的心情和到基層學習的願望,我從遵義市委督查局來到了鳳岡縣天橋鎮河閃渡村,開始了駐村生涯。   天橋鎮是鳳岡縣最偏遠的鄉鎮,河閃渡村又是天橋鎮最偏遠的一個村,我到河閃渡村的時候,剛好是脫貧攻堅工作迎接國家第三方評估的最後攻堅階段,大批的駐村幹部吃住在村,每天走村入戶,對貧困戶的情況了如指掌、如數家珍。
  • 「我的扶貧故事」回首脫貧攻堅路,所有汗水和淚水都是值得的丨遵義...
    我是遵義市鳳岡縣石徑鄉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員楊永,2017年9月至2018年7月,時任鄉安監站站長的我奉脫貧攻堅石徑戰區指揮部的命令,趕赴轄區青灘村安村片區開展脫貧攻堅工作,堅持脫貧攻堅和安全監管「兩不誤、雙促進」,順利完成脫貧攻堅「國檢」驗收和安全生產工作平穩向好發展。
  • 我的扶貧故事 | 劉守寬:帶領群眾脫貧致富是我的職責
    我的扶貧故事 | 劉守寬:帶領群眾脫貧致富是我的職責 2020-12-11 21: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脫貧故事」單親媽媽奮鬥記丨鳳岡縣永和鎮永華社區村民趙素琴
    但是在2013年,情況發生了逆轉,在鳳岡縣永和鎮黨委鎮府關注下,經群眾會討論,將我家納入建檔立卡貧困家庭,並安排鎮政府幹部結對幫扶,這些暖人的舉動對我的家庭來說猶如「雪中送炭」。  幫扶幹部們經常來家裡看望我們,給我們送來生活物資,給孩子送來學習用品,並鼓勵我們一家人自力更生,改變生活窘境。
  • 「我的扶貧故事」告別青青校園 我踏上駐村路|龍裡縣醒獅鎮關莊村...
    我是謝祥傑,於2017年9月份到龍裡縣醒獅鎮參加工作。我收拾好行囊,帶上所有的生活用品,還記得那天后備箱塞得滿滿當當,前往全鎮兩個深度貧困村之一的關莊村。送我下村的車穿過蜿蜒的山路,一直向山裡延伸,似乎像走不完一樣。
  • 「我的扶貧故事」一段扶貧路 一生火把情丨納雍縣姑開鄉火把村扶貧...
    一段扶貧路,一生火把情……我叫楊勇,是貴州省畢節市納雍縣姑開鄉火把村的扶貧特崗和村支部書記。2016年春天,我懷揣著夢想,來到火把村,開始了我的扶貧之路。該村民組只有唯一一條橫臥在懸崖上的山路,從村委會往返就將近三個小時,而且坡陡路滑,出行很不安全。孩子到大寨上學,起早貪黑,要隨身配備手電筒。「要是能把路修好,我們就沒那麼苦啦!」第一次到火把箐走訪時,群眾就這樣告訴我。我當時心裡一點底都沒有,但還是果斷地答應了他們會把路修好。
  • 「我的扶貧故事」我用自己的真心 換得了群眾的真情|麻江縣宣威鎮...
    我叫龍永琴,是麻江縣政務服務中心派駐麻江縣宣威鎮平定村的駐村幹部。在駐村三年多時間裡,我時刻以一名共產黨員的準則來要求自己,做到事事身體力行,親歷親為,將群眾的事當作自己的事,設身處地為群眾排憂解難,得到了群眾的支持。
  • 「我的扶貧故事」停不下來的「毛書記」 丨湄潭縣國家稅務局機關...
    為了鼓舞士氣,我在駐村小分隊當中成立了臨時黨支部,並主動請纓出任支部副書記,帶領11名駐村隊員正式開始了脫貧攻堅工作。工農村幹部扶貧會內部的志氣提升了,如何讓貧困群眾也樹立起脫貧的志氣呢?  貧困戶有了脫貧的鬥志,然而如何在山高坡陡,土地貧瘠的土地上實現脫貧出列的目標,著實讓我和駐村小分隊傷透了腦筋。苦思無果後,我決定,多去詢問群眾的意見,幾十次的走訪後,我們得到了解決辦法,疑難戶、攻堅小組、聯合村支兩委針對高石坡專門組制定了一整套完整的脫貧方案,總結下來就是籌資、修路、養蜂。
  • 「我的扶貧故事」做群眾的貼心人——岑鞏縣龍田鎮紀委副書記黃秀菊
    我叫黃秀菊,岑鞏縣龍田鎮紀委副書記,興龍村網格員。2019年4月,作為一名基層幹部,我懷著「懂農村、愛農村、愛農民」的理想信念主動申請到村級一線作戰隊鍛鍊自己,從此,便與扶貧工作結下了深緣。「你就負責路溪村背後坡和廖家坡兩個組的網格,還有就是由於劉主席已調離我單位,所以他剩下的幫扶『長跑』路程還得由你繼續了,一共有5戶結對幫扶對象,他們是蘇介世、孫榮昌......」聽著該聯繫村領導的安排,我逐漸了解到自己的工作內容。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精神永伴我前行丨獨山縣上司鎮打羊村駐村...
    6年前,「扶貧」只是我在新聞信息上看到的字眼,2015年9月在我踏進玉水鎮那一方熱土時,從此與「扶貧」結緣。2019年2月14日起,有幸到貴州黔南獨山縣上司鎮打羊村開展駐村工作。在尖刀排的領導與戰友的幫助下,我順利完成打羊村產業專班的各種工作任務,實現我村365戶貧困戶產業利益聯結全覆蓋,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得到實實在在的實惠。
  • 「我的扶貧故事」這就是我想和群眾實現的小康夢丨大方縣果瓦鄉...
    第一次到大寨村,我開了四個小時的車,到了才知道,原來大寨村是大方縣最遠的一個村,距縣城102公裡。  我決定紮根基層,從了解村情民意開始,先把老百姓所思所想摸清楚,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從早上出門開始走訪,遇見誰在家就向誰了解情況。
  • 「我的扶貧故事」把群眾當成家人 把他們的事當成自己的事丨鎮遠縣...
    漫漫人生路,歲月或許改變了青春的模樣,但改變不了我對都坪這片熱土深深的眷戀。我叫倪詩權,是鎮遠縣衛生健康局的一名普通幹部。懷著這份眷戀,我主動要求派駐到都坪鎮都坪村脫貧攻堅駐村工作。因為不了解他家情況,入戶時只是簡單宣傳扶貧政策,填寫入戶走訪記錄,最後要求他籤字,他卻躺在沙發上不肯起來,很不耐煩地嚷道:「我沒空,我要睡午覺。」我瞬間意識到扶貧不僅僅是任務,更重要的是走近他們、了解他們,讓他們在黨的好政策下早日脫貧致富。
  • 「講扶貧故事」王文勇:我和我的戰友
    又到了一年說再見的時候,回想起駐村這段時間,我和我的兩個隊員朝夕相處,一起迎接檢查,一起整理檔案,一起看望群眾,一起加班加點,感謝他們的無私付出和鼎力相助。侯老師和我並肩作戰,我心中說不出的感動!送政策、送技術、送項目、送服務、送文化、送溫暖、講收入,在「六送一講」活動中,縣委出臺了紅黑榜,我們使出了渾身解數,我帶著雪勇挨家挨戶講,一天走訪十幾家貧困戶。為了讓老人知道享受的政策,能說出自己的收入,能講清三個好,嘴皮都快磨破了。我們付出了太多努力,最終上了紅榜。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的笑容就是我最大的追求丨赫章縣松林坡鄉...
    我的祖父母均已是耄耋老人,嶽父嶽母近七十歲,孩子也還小,我去了以後家裡的老人小孩怎麼辦?但我告訴他們:「軍人就是一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如今哪裡需要我,我就一定要去完成使命。」 家人拗不過我,最後還是同意我去了。看著妻子通紅的眼眶,其實我的內心也充滿了不舍。我就此開啟了扶貧之旅:到赫章縣松林坡鄉掛職黨委副書記,聯繫箐營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做石固群眾的「三好書記」丨石阡縣石固鄉黨委...
    我叫林國海,是銅仁市石阡縣石固鄉的黨委書記。從踏入崗位的那一刻起,我就把「用真情為石固鄉老百姓辦實事,以實績澆築脫貧路」作為自己扶貧工作的座右銘並始終在工作中貫徹執行。2019年1月,在我和戰友們的共同努力下,石固鄉順利完成脫貧摘帽。那段時間,我最開心的不僅僅是順利完成了工作任務,更重要的還是得到了石固鄉群眾的一致認可和讚揚,他們親切地稱我為「石固鄉的三好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扶貧「三部曲」︱德江縣泉口鎮水塘村脫貧...
    我是德江縣泉口鎮水塘村脫貧攻堅隊隊長杜朝文。有幸出生在這個偉大的時代,有幸在脫貧攻堅這場偉大的「戰役」中,把精彩美好、充滿激情的韶華奉獻在這茫茫大山裡的村落。  回首過往,風雪無數。「三部曲」講述我在水塘,駐村兩年的扶貧故事。
  • 「我的扶貧故事」把蠶農的事情當自家事來做丨貴州省農科院蠶業...
    4月5日,鳳岡縣沙壩村桑樹遭受冰雹襲擊嚴重,一到鳳岡縣的疫情解封,我就帶領團隊驅車趕路查看災情發生情況、救災工作並制定補救技術措施,為今年養蠶豐產豐收打了堅實的基礎。2020年10月29日,餘文中到鳳岡縣杏湖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沙壩村)共育基地,開展「鳳岡縣黨員幹部大學習,助推蠶桑大發展"科技講堂活動駐村工作當中,我多次深入鳳岡縣進化鎮沙壩村、蜂巖鎮桃坪村、永和鎮永社區等開展產業調研指導,利用「三區」服務平臺,規範桑樹管理技術,杜絕用刀亂砍亂伐枝的現象,向桑農發放大小桑樹修枝剪200多套,充電式電動修枝剪4臺,並管理技術現場操作示範,指導桑農參加實踐操作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