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黨和國家養大的孩子。
2013年夏天,正在學校備戰高考的我,吃過晚飯後,在回寢室的路上,電話鈴聲響起。電話那邊是爺爺顫抖的聲音,告訴我趕快回家。
我聽不太明白爺爺說的是什麼,但總有一種很不好的預感。電話裡我沒顧得上多問,匆忙趕回家。一進屋便看見父親躺在床上,被單是溼的,說不出話來。
送到醫院檢查後,才知道父親是腦溢血。當時,我並沒有腦溢血的概念,只知道父親生病了,很嚴重。
再後來,父親永遠地離開了我。
高華敏和爺爺奶奶
從小,父母離異,我一直與父親相依為命。父親原本在家務農,為了我上學,便來到縣城做了一名環衛工人。
我知道,父親沒有多少積蓄,加上治病還欠下了外債。我的未來在哪裡?我有錢繼續上大學嗎?那種迷茫與掙扎,讓我至今不敢回想。
我知道未來必須通過自己的努力,在爺爺奶奶、村裡幹部們的鼓勵和幫助下,我考上了遵義師範學院。但難題隨之而來,沒錢上學。
正當我一籌莫展時,村裡幹部們給了我一個大大的驚喜——他們提前為我申請了國家助學貸款,讓我能夠邁進校門。
2014年,國家出臺了相關扶貧政策,鑑於我的情況,村裡將我納入了建檔立卡貧困戶。
高華敏(右)指導學生
有了國家助學金,學雜費還得到減免,我不用再貸款了,每個月還有低保補助,讓我感覺到:「生活在這樣的一個國家真好!」
幫扶幹部經常與我聯繫,宣傳國家政策、關心我的學習,時常到家裡看望我的爺爺奶奶,不斷地鼓勵我、引導我好好學習,將來回報社會。
為了不再添麻煩,我勤工儉學找了兼職,不僅解決了生活費,還攢了一些錢。
2018年,我順利畢業。2019年,我考上了畢節市七星關區楊家灣中學的特崗教師,還有了自己對接的幫扶戶。
我的幫扶戶離鎮上很遠,每次坐車都要很久,但我在做幫扶工作的時候都格外認真。因為我知道,這是我為黨和國家奉獻自己一己之力的機會。
高華敏的課堂
今年7月5日,龍鳳村村支書發來信息,告訴我又有愛心人士、企業為我們村貧困戶捐贈了現金和物資,讓我領取。我想到,我現在已經參加工作了,已不再需要這樣的捐贈,便決定將這筆錢捐贈給村裡更多需要的人,希望能為村裡做一點貢獻。
我常常在想,如果國家沒有這麼好的政策,也許我早就去了工廠,開啟的是另一種人生。
而我選擇老師這個職業也是必然的。在大學裡,我遇到了成長經歷中無法忘記的譚志雲老師。她知道我的情況後,給予了我非常多的幫助,使我迅速提高了自己的教師專業素養,更讓我懂得如何更加關愛自己的學生。這是傳承,同時也是我報效國家的最好方式。
高華敏幫助學生答疑解惑
現在,我已經從貧困戶轉變為一名幫扶責任人,但是我不能忘記我的過去,我會時常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兢兢業業工作,認認真真教書育人,回報黨和國家對我的培養。
我也想藉此機會,感謝人生道路上所有關心和幫助過我的每一個人,是您們讓我懂得了什麼是感恩!
我的成長故事是眾多脫貧故事的一個縮影,我會用我的故事,傳遞更多的正能量。
通訊員 田景強 何肖肖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王丹靈 整理
編輯 胡耀元
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