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焦慮得頭髮都掉了》:認知行為療法,我不再擔心孩子的焦慮症

2020-10-06 四妞說

2018年底,我家兒子班主任打電話徵求意見,建議孩子放棄競賽,專門學高考。

於是周六回來以後,我和他爸爸開始給他做工作,讓他放棄競賽,專門學高考。兒子聽從了我們的建議,開始轉學高考。

然而沒幾天,他告訴我,沒有老師講課或上自習課時,他老是走神,學不進去。他們班的幾個同學排擠他,他非常生氣,不停的咒罵他們。他滿腦子胡思亂想,他控制不住。還有他睡不好,胃也不舒服。

我意識到,我們這麼硬讓孩子轉彎,他的心裡接受不了,他的身體出狀況了。趕快領孩子到醫院檢查,檢查結果是焦慮抑鬱狀態。

於是,2019年初,我們開始了漫長的治療過程。剛開始,孩子還能一邊治療,一邊上學。有一天,他中午喝了功能性飲料,結果一晚上睡不著覺,前面的治療效果全部泡湯了,感覺比以前更嚴重了,只能在家開始休息。休息了一段時間,又把他送回學校。結果他沒有到班裡,一個人在樓道裡晃。此時,他已經不想見老師和學生了,害怕見到他們。沒辦法,只能辦理休學手續。

休學後,按照中西醫結合的方式治療了一年多,孩子的身體狀況好了很多,但是仍然有一些問題,沒有得到解決。比如:他認為一定要比同學們學得靠前一些,才心裡踏實;比如,語文和生物,他有畏難情緒,就一直學自己喜歡的數學或物理,逃避自己不擅長的兩門課;比如,他碰到難題時,還是會發怒;他還是會一直問"我到底行不行"這個問題等等,一些根本性的問題沒有得到有效解決。而這些問題,追根溯源,並不是這次生病突然就有的,是成長過程中長期積累下來的,只是以前沒有注意。

有的朋友可能會問,孩子病情這麼嚴重,沒有找心理醫生嗎?找了,心理醫生治療了半年,孩子除了變得膽子大了一些,沒有其他改觀。

難道我家兒子一輩子就要生活在這個怪圈裡,碰來撞去,一點兒突破性的事都不能做,一事無成嗎?兒子很苦惱,我也很苦惱。

直到看了美國認知心理學家羅伯特·L·萊希的著作《我焦慮得頭髮都掉了》,我才吃了定心丸,只要下定決心想好起來,採用正確的認知行為療法,我家兒子完全可以突破這些禁錮,化繭成蝶的。



那麼,這本書都講了些什麼呢?

1、 什麼是焦慮,焦慮是如何破壞我們的生活的

什麼是焦慮呢?它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一部分。有史以來我們的祖先就生活在一個充滿多重危險的世界裡:天敵、饑荒、有毒植物、敵對的鄰國、高寒之地、疾病、水災等各種天災人禍,為了應對這些危險,人類的心理不斷進化,逐漸擁有了這些做好躲避危險的品質。也就是為了避免將來的危險,現在就心存戒備,在心理上的表現形式就是,極度反感和恐懼。

這些恐懼是對環境的適應,是從原始時代遺留下來的生存本能,根植於我們內心的一種安全模式。

問題產生了,隨著人類不斷進化,遠古時代遺留下來的恐懼已不再具有適應性。比如,有的人看到一隻小狗仍然像看到一隻飢餓的老虎那樣害怕;在感到受到冒犯時,會有下意識的過激反應。

我們與生俱來的這種恐懼就像一個電腦的預置軟體,告訴我們,遵循它就能讓我們安全。事實上,或許反其道而行才是正確的。現實生活中,這套基於非理性信念的規則,對我們的思想和行為產生隱蔽卻異常強大的影響,破壞了我們的正常生活。



當被焦慮控制時,我們的大腦似乎一天24小時都在運轉,無法停止思考。就像一臺機器一直把開關放在"開"的位置,即使我們想放鬆,想睡覺,或者都不想做,大腦仍在運轉不停。它產生了太多的焦慮,掌控著我們的思維,讓我們煩惱過去,擔心未來,此外什麼也看不見。

我們在某種程度上相信,這些擔心是有道理的,我們需要這樣做。我們以為,重視大腦告訴我們的想法,就可以避開災難,抓住更多生活的美好。然而,事實卻恰恰相反,焦慮讓我們表現失常,擾亂我們的睡眠,引起與他人的爭端,限制我們對生活的選擇,縮小我們的生活範圍,進而我們的身體出現呼吸困難、胃疼、眩暈等各種症狀,焦慮讓我們痛苦。

2、 焦慮的規則手冊告訴你焦慮是怎樣運作的

現在我們明白了,當我們莫名感到恐懼時,不過是按照從上百萬年前流傳下來的模式在運行。過去,它幫助我們的祖先躲過無數的危險。現在,它對我們的安全已經沒有什麼作用,反而對我們的生活造成極大的破壞。

那麼,大自然在我們的腦海中列的規則清單有哪些?

首先,檢測危險,以便於消除或躲避它。比如,你害怕蜘蛛,你就會迅速發現——甚至想像——他們的存在。你害怕被別人拒絕,你就會很容易注意到別人皺眉頭,將別人一個隨意的運作或表情領會為對你存在敵意。

其次,將危險災難化,自動將危險解釋為絕對的災難。某人在會議上質疑你說的話,就意味著他是站在你的對立面,是你的仇敵。別人沒有給出你肯定的答覆,你就認為自己是一個什麼也幹不好的失敗者。

再次,控制局勢,試圖通過控制周圍的事情來控制自己的焦慮(自己認為的安全行為)。如果你認為在工作上犯了錯誤,就會重返辦公室,檢查當天所有的工作。如果你認為自己是一個什麼也幹不好的失敗者,就會不斷的追問別人對你看法,通過其他人的肯定答覆來證明自己不是一個失敗者。

如果控制不了局勢怎麼辦,還有另外一種選擇,避免或逃避你的焦慮。如果你不想見同學們和老師,你就乾脆不去學校。如果你到了人多的地方,就覺得呼吸不順暢,就拒絕去聚眾場所。無論如何,你不讓自己面對最深層的恐懼。

這些就是焦慮的普遍規則,作者稱之為"焦慮規則手冊"。當人們被這些規則抓住時,它們似乎有絕對的力量。

大自然在賦予我們本能的同時,還賜予我們另外一種能力,我們稱之為理性,以此來修正我們基於經驗的直覺。因此,我們可以制定新的規則,從而打破舊有的規則,克服自己不必要的焦慮。

3、 破除舊規則,開始新遊戲

理性說,我們有明智的做法。可是,到底什麼是明智呢?首先,要做一個安全檢查。問自己幾個問題:

· 大多數人會怎麼想,怎麼做?

· 大多數人認為怎樣是合理的?

· 事情進展順利的概率有多大?

相信大家都看到了,這兒的重點是大多數人和概率。破除舊規則就是從大概率開始。每當遇到新問題時,你就需要算一算概率。如果電梯出故障的概率是十億分之一,那它就是安全的。因此,執行新的規則手冊,打破舊的規則手冊,你就必須放棄確定和完美主義。事實上,任何人沒法對正在做的事情完全確定,我們把這叫做"可以接受的冒險"。這就是理性人的選擇,是可信規則的一部分。

新規則這樣告訴你:"情況很安全。我的思想、感覺以及各種敏感,只是我的想像和意識,沒有什麼會真的發生,除了一些噪音和許多虛假警報外。我不需要控制任何事情。事實上,我會嘗試著放手,不抵抗、放任、觀察——甚至樂於看到——所有這些焦慮的意識。即便我在焦慮的時候,我也能夠做事情。實際上,在焦慮的時候做事情,我能學到更多,變得更強大。"



那麼,新舊規則有什麼不同呢?讓我們對比著看一下:

舊規則1:檢測危險

新規則1:現實地看待事物

舊規則讓你陷入到各種悲觀情緒和想像中,推定自己不能夠成功。新規則讓你認識到,你的想像和現實是兩回事,情緒不能預測未來。你不需要追求肯定,用足夠的時間進行情況評估,跟著大概率走就很安全。最關鍵的一點就是,拿出時間進行評估,看真實情況的概率。

舊規則2:將結果災難化

新規則2:將結果正常化

焦慮自身並不是災難性的,手心出汗、心跳加速,或許會不舒服,但它並不會殺死你。它很快就會消失,你會重返到可承受的狀態。可以把它理解為身體的覺醒或是"噪音",就像一股能量流動、穿過你的身體,你感受到了它的存在。它不會是炸彈在你身內引爆。

舊規則3:控制局勢

新規則3:放開控制

舊規則讓你試圖通過一些事來控制自己的虛假警報:壓抑自己的想法,控制事物,抓東西,讓身體緊張,深呼吸,以及完全消除自己的焦慮等(事實是你越是想控制自己來對抗焦慮,你就越焦慮)。新規則是,不去控制它,放鬆自己,習慣並接受它們,觀察它們,然後遠離那些警報。

舊規則4:避免或逃避你的焦慮

新規則4:擁抱你的焦慮

舊規則告訴你,要遠離和逃避任何引發你焦慮的事物。你遵循以後,更是強化了你的想法——你無力處理好任何事情,是一個失敗的人。而新規則告訴你,你不但有能力學會如何應對各種場景,而且必須要學會。你必須要學會即便在焦慮時也能做事情,去嘗試焦慮,然後忍受它。



你可以把焦慮視作你需要的一種歷練,練得越多,就越容易忽視它。

你正視自己的恐懼,時間越長,你就越不害怕。

了解了對待焦慮的新規則,就可以開展針對具體的焦慮對症下藥了。

4、 六種常見焦慮症的行為治療方法

六種常見焦慮症分別為:特定對象恐懼症、恐慌症、強迫症、廣泛性焦慮症、社交焦慮症和創傷後應激障礙。

這些焦慮症儘管具體起因不同,恐懼對象不同,但深層次上都是來源於內心的恐懼,把危險災難化,把想像當成即將發生的事實,想控制局勢或逃離焦慮。因此,認知行為治療有一些通用規則:

· 確認你的恐懼

· 確認你的安全或逃避行為

· 下決心尋求改變

· 對恐懼進行分級,列出清單

· 評估你恐懼的合理性

· 想像並測試你的恐懼

· 練習真實暴露

· 堅持長期練習

焦慮症通常是幾種症狀並發的,可能既有強迫症,又有廣泛性焦慮症,還有社交焦慮症,因此治療時可以將書中的幾種方法結合起來執行。貴在認清焦慮的實質,勇敢的邁出第一步。



在這本書的學習過程中,我和兒子展開了一些探討。我們聊到了他從上幼兒園開始的"不想上學"情節,這句話幾乎貫穿了他的整個學習生涯。他長大以後的焦慮,其實小時候的分離焦慮就埋下了伏筆。我們聊到了他無從下手的語文和生物,他先從語文入手,分模塊開展語文的學習,當天下午就寫了一篇作文,雖然用的時間長,但已經邁出了可喜的一步,他不再逃避語文的學習了。



放下控制和逃避,勇敢地面對它、接受它、感知它,與它共舞,你將變成焦慮的"禪宗武僧"(忍者)。從認知行為療法開始,你可以好起來。

相關焦點

  • 《我焦慮得頭髮都掉了》:學會這四個方法,你也能戰勝焦慮
    美國認知心理學家羅伯特·L·萊希在《我焦慮得頭髮都掉了》一書中,深挖焦慮根源,給出克服焦慮頑疾的四種全新方法,掌握以後,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自助解決焦慮。2.焦慮帶給我們什麼樣的痛苦現實生活中,這套基於本能的規則,對我們的思想和行為產生隱蔽卻異常強大的影響,破壞了我們的正常生活。當被焦慮控制時,我們的大腦似乎一天24小時都在運轉,無法停止思考。
  • 你的孩子經常焦慮嗎?來看看吧,了解一下兒童焦慮症
    你會發現你的孩子時常會有焦慮症嗎?今天就讓我們來帶你認識並解決這個問題。其實孩子們時常感到擔心或焦慮是很正常的,比如當他們開始上學或上幼兒園,又或者是因為搬到一個新的地方。但對一些孩子來說,焦慮每天會影響他們的行為和思想,幹擾他們正常的學校、家庭和社交生活。這時你可能需要專業的幫助來解決這個問題。
  • 對未知的事情充滿不安,我該如何走出焦慮症?
    怕吃西藥,西藥吃了擔心肝腎負擔太重,不敢嘗試。目前中藥調理快一個月,但是效果不太明顯。」「我焦慮抑鬱,復發了,目前服用帕羅西丁和米氮平,奧氮平,這是第10天了,還是悶悶不樂,做任何事都不感興趣,是藥沒起效,還是什麼情況?」
  • 「高功能性焦慮症」:天天活在焦慮中,還自以為是精英
    你可能會比別人更早到達工作地點,穿著整潔,頭髮整齊。同事們可能知道你被工作驅使 - 你從未錯過任務的截止日期或是缺勤。不僅如此,當你被求到時,你總是樂於助人。更重要的是,你的社交時課表似乎也被填充得相當滿。其他人可能不知道,你也永遠不會分享的是,在一個看似完美的外表下,你正在與焦慮抗衡。它可能是出於緊張,對失敗的恐懼,以及害怕讓別人對你感到失望等方面的原因。
  • 一份適合普通人的認知行為療法操作指南;讀懂它,釋放你的焦慮
    忽然想起前兩天剛讀完的一本小書《重新訓練你的大腦:7周認知行為療法》,書的字數不多,但通篇沒有艱深的學術術語或過於冗長的心理學理論,反而都是實操性的方法論,而且,書中把認知療法的核心基礎,關於想法、行為、感受三者之間的關係講得特別透徹,讓人深受啟發。於是,我把這本書推薦給了同學,鑑於我在他心中「文化人」的形象,他也是欣然接受。
  • 孩子不愛說話可能是兒童焦慮症
    然而,大部分家長都不知道、或者不懂得如何判斷孩子是不是得了焦慮症,缺乏早期判斷意識和知識。家長除了關注孩子的快樂,也應該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比如抑鬱、焦慮、強迫症等。應該讓孩子知道,情緒低落、悲傷都是很正常的,人不可能永遠只有快樂這一種情緒,當他們感覺不好時要說出自己感受並尋求幫助。
  • 焦慮症嚴重時,曾讓我想自殺,《應對焦慮》讓我解脫出來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本對每個人都很重要的書《應對焦慮》。今年夏天,一場突發事故降臨到我身上,高速上,我被一輛失控轎車撞飛出十幾米遠。幸運的是,我活了下來,不幸的是,患上了嚴重的焦慮症(創傷後應激障礙)。直到讀完這本書,通過書中提到應對焦慮簡單而有效的方法,讓我從嚴重焦慮中走出來,重新感受世間美好。所以,我想把它分享給你,希望能夠對你有幫助。
  • 我用心理學的認知行為療法解決「父子之爭」
    爸,你都已經嘮叨了很多遍了」(流露出極不耐煩的表情了) 父親:「你這孩子,讓你知道一定得好好學習,還嫌我嘮叨」。(聲調提高流露出很不開心的表情) 父子倆爭辯了若干次之後,我覺得我這個母親應該「改變局面」「維護和平」了。就用心理學知識解決先生的焦慮和擔憂。
  • 怎樣克服社交焦慮症
    雖然我仍會擔心我做得是否夠好、是否能完成這些事情、是否能贏得某些人的贊同、是否能舒適地生活,但是當不好的事情發生時或可能會發生時,我會告訴自己不要擔心、不要遺憾、不要失望,實際上,我也從未焦慮、抑鬱或憤怒過。換句話說,作為一個易於感到不安和易受幹擾的人,我已經使自己轉變為一個幾乎不會為任何事情感到擔憂的人。
  • 你焦慮嗎?總是擔心不好的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該怎麼辦?
    什麼狀態稱為過度焦慮呢?如果經常出現與現實情境不符的過分擔心、緊張害怕等不良情緒體驗,這種狀態就是過度焦慮,在心理學上稱為焦慮症或神經症性焦慮。過度焦慮會導致精神緊張、身體精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也會影響到學習、生活、工作及社會交往等方面。
  • 中醫療法遠離焦慮症危害
    ,他一直處於緊張狀態,他的太太對外人都說,「我先生壓力真的非常大,每次回到家我們都能很清楚地感受到,包括對孩子一直也是不努力在社會上無立足之地的教育方式。」因為以前在工廠工作,曾經被房上掉下來的燈管砸到,最近王先生常常和太太表示擔心家裡房頂塌下來,還說老是感覺房上的燈要掉下來砸到自己。此外,王先生還出現血壓升高,植物神經紊亂等病症。對此,東城中醫醫院內科主任醫師雷秀珍指出,王先生的症狀是典型的焦慮症,當今社會節奏快,壓力大,像王先生這樣被焦慮症困擾的人越來越多。
  • 認知療法之精髓幫你治療抑鬱症、強迫症、焦慮症等心理問題
    前一篇我們講了催眠,是心理學中唯一有可能治療抑鬱症、強迫症、焦慮症這種嚴重的心理問題的方法。但有對賭運氣的成分,而認知療法是唯一方向正確的療法。認知療法治療心理問題,簡單的說,就是通過了解患者的行為和情緒,發現患者導致其心理問題的錯誤認知,並通過引導、教育、訓練等手段糾正錯誤認知,從而達到治療心理問題的目的。
  • 孩子不想去上學?警惕學校焦慮症的可能
    「我不想去學校!」孩子們經常出現這樣的「賴皮」行為。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這可能預示著更深層次的問題:學校焦慮症。美國焦慮症協會(ADAA)的數據顯示,有2%到5%的學齡兒童有學校焦慮症。家長們該如何知道孩子「不想去學校」的行為是為了避免出現不舒服的情況,還是為求助而哭泣?
  • 每天擔心這,擔心那,杞人憂天 丨我的廣泛性焦慮是怎樣形成的?
    但他總是擔心很多事情,常常擔憂到經常失眠。 我問他,「每次焦慮的時候你都在擔心些什麼?」 小強:「我擔心的事情很多啊,幾乎沒有什麼是我不擔心的。我擔心工作無法順利完成,使同事和領導不滿意;我擔心跟朋友們相處時表現得不好,讓朋友們覺得我高傲,不願意繼續與我交往;我擔心自己掙得太少,找不到女朋友。」 如此聽起來,他擔心的事情還真不少。乍一聽還覺得擔心挺有道理的,不過再一想,這完全就是杞人憂天嘛!小強的所思所想就是典型的廣泛性焦慮心理,他的種種擔心,是為了更好地做到防患於未然,試圖為最糟糕的情況做好打算。
  • 孩子出現這三種行為,可能是患上「分離焦慮症」,得治
    送孩子去幼兒園,孩子和家長都仿佛生離死別,有的孩子拽著媽媽的頭髮不鬆手,有的孩子追著奶奶往回跑,還有的孩子站在中間,家長和老師站在兩邊,展開拉鋸戰。上班的時候,寶媽靜悄悄地移動到門口,手剛碰門把手還沒等開門呢,寶寶就警覺地跑了出來,看到媽媽的樣子已經猜測到了八九分,「哇」地一聲大哭出來。
  • 焦慮症小故事——認知療法
    昨天中午在便利店買東西,順便打了張雙色球,拿到這張紙,心裡樂開了花,想像著中大獎後這錢該怎麼花,彩票在手,天下我有啊。兩塊錢帶來的快樂期待真是物超所值。  今天去複診,和醫生說了一下近段時間的情況,靜息心率快,動一下心率就飆升,慢跑都不可以,每天睡眠早醒等。心理醫生的回覆有些遲疑,建議使用一線焦慮藥,由於我下周也掛了號,想根據身體狀態看是否需要再次請假,提議再吃一周現在的藥。
  • 走近強迫障礙——強迫症﹝七﹞認知行為療法
    如果病人只具有強迫思維,通常治療的重點在於認知治療;如果病人具有功能獨立﹝非強迫思維推動)的強迫行為,通常治療的重點在於行為治療;如果病人合併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則要聯合認知和行為療法即認知行為療法。認知行為療法兩種典型的治療策略是:㈠延長暴露㈡ 反應阻止,前者常應用於可引發痛苦的強迫觀念,後者常用來阻止儀式行為。反應阻止系統地應用於減少焦慮的情景(行為和心理的儀式行為),以及中和或消除強迫觀念的情景。對功能獨立的強迫行為,包含塑造、逐漸接近、積極促進的程序已經被證實是有效。
  • 焦慮與焦慮症有什麼不同,我是得了焦慮症嗎,如何緩解焦慮情緒?
    這是前幾天,我在微信上解答一位高中生諮詢焦慮情緒問題以後,我根據自己的回答所整理的一篇文章。 左老師,你好!我是一名中學生,我最近一個月時常有情緒緊張、心情煩躁、莫名的擔心和害怕的情緒。我想,是不是因為太關注考試了?可是離學期末考試還有三個月呢;上課有時也會因為想著學習成績&34;,心裡越焦慮越沒有辦法集中注意力聽講。
  • 認知療法丨治療抑鬱症、強迫症、焦慮症等心理問題的方法
    認知療法丨治療抑鬱症、強迫症、焦慮症等心理問題的方法原創 李嘉琪 幸福人生學院李嘉琪 2018-09-08作者簡介:李嘉琪——超心理學專家、國家高級健康管理師、心向正覺健康管理首席超心理療愈師、幸福人生學院導師。
  • 經常焦慮嗎?試試這個測試題吧!看看你是不是患上了焦慮症
    但每個人都會有內心獨有的感受,這種感受是一種讓內心不舒服的感受,也是讓身體不舒服的感觸,從而也會導致情緒的不穩定和暴躁性,焦慮時間長了會成為了焦慮症,今天給大家出了焦慮症的測試題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什麼是焦慮症?焦慮症又稱為焦慮性神經症,是神經症這一大類疾病中最常見的一種,以焦慮情緒體驗為主要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