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給了我們認識世界的另一個角度,並且有助於我們更加幸福和諧的生活。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在自覺不自覺地體驗或者運用著心理學。
先給大家還原一下事件,父子的對話是這樣的,
父親:「兒子呀,將來考研你可怎麼辦呢!能考上嗎?」。
兒子:「我現在才大二,大三才準備呢!著什麼急?」。
父親:「你得好好學習呀」。
兒子:「知道了。爸,你都已經嘮叨了很多遍了」(流露出極不耐煩的表情了)
父親:「你這孩子,讓你知道一定得好好學習,還嫌我嘮叨」。(聲調提高流露出很不開心的表情)
父子倆爭辯了若干次之後,我覺得我這個母親應該「改變局面」「維護和平」了。就用心理學知識解決先生的焦慮和擔憂。
我先給大家科普一下心理學知識吧!認知療法(Cognitive therapy)於20世紀60~70年代在美國產生,是根據人的認知過程,影響其情緒和行為的理論假設。 也就是說情緒和行為深受認知的影響,通過改變認知就可以改變情緒和行為。
「認知」是指一個人對一件事或某對象的認知和看法,對自己的看法,對人的想法,對環境的認積和對事的見解等等。
在這裡,父親的情緒是:焦慮和擔憂,認知是:我必須給他壓力,只有壓力他才能好好學習,考上研究生。行為是:不斷的「嘮叨」給足壓力。父親的認知也有道理,壓力也是一種動力,但是效果卻不好,孩子感受到的不耐煩超過了好好學習的動力。
我是這樣給我先生溝通的。
我:「我們一起先來認識一下你的情緒吧,我們的孩子上的普通一本大學,不是985,211大學,所以你怕將來找不到好工作,以致你感到焦慮,擔憂,是嗎?」
先生:「是的,難道這有錯嗎?不給壓力他就考不上研究生。」。
我:「我們先討論你的情緒吧,你感到焦慮是這樣嗎?」。
先生:「是的」。
我接著說:「這個焦慮是你的情緒,而不是兒子的,是這樣嗎」。
先生:「是我的,怎麼了?」。
我:「好,第一步你認識到了焦慮是你的,現在你把你的焦慮全部遞了兒子,換句話說,你想讓他考上研究生,這樣就解決了你的焦慮,你也就不擔憂了,是嗎?」。
先生停頓一下,不很明白,「焦慮是我的,這一點明白,不明白你說的我把焦慮全部給了他……」。
我:「因為在考上研究生過程中你並沒有承擔實質性的責任或者幫助,你只是給了一個壓力或者說,你只是說出來你想要的結果,那就是考上研究生,其餘的事情與你沒關係,你只要一個結果」。
先生:「好像是這樣的,可是我又能做什麼呢!我只有給壓力,除此還能怎麼辦呢!」。
我:「我也不知道你能做什麼,但是我得提醒你,你這樣不停的嘮叨的結果是,他現在開始煩你了,這顯然也不是你要的結果,而是想看到他聽完你的話之後努力學習的樣子。」。
先生:「是的,我就是想讓他發奮讀書。」。
我:「你試想一下,如果我每天給你說,你趕緊掙錢呀,你什麼時候給我掙一個億呀!讓我可以買好車,買…等等,可能剛開始你會說,『好,我會努力』,時間長了你會煩,甚至會說『我就是掙不到,嫌棄的話找別人去……』」
先生噗嗤就笑了,「那你說怎麼辦」
我:「具體的我不知道怎麼做最好,但是起碼,我們應該️這樣的認知,自己的焦慮自己必須有承擔一部分的勇氣和責任。比如,你現在很焦慮,如果解決這個焦慮,考上研究生,除了兒子承擔責任之外,是不是你更應該承擔,畢竟這份焦慮來自於你,而不是兒子,或許你可以給他說『兒子,我們是普通大學,與985,211的學生相比,我們將來的競爭壓力會大,最好考個研究生,這樣才有優勢,研究生現在難度也很大,所以我們必須努力學習才行,在這個過程中爸爸支持你,也願意幫助你,你需要我做什麼我就做什麼,比如給你提供輔導班的費用或者每周提醒你督促你等等,我不知道該如何幫你,你可以告訴我,我一定盡力而為……』這樣的溝通起碼他不會很煩你,並且感受到你的愛與支持,而你參與到並承擔了一部分焦慮後,你自己也輕鬆了很多……」
先生若有所思,點了點頭「你說得好像有道理,我想想……」。
我接著說:「再比如,我也有焦慮,我的焦慮來源於咱們兩都是工薪階層,兒子說想出國讀研,一想到出國的費用,我還想學習一些興趣班,旅遊,買好看的衣服,高級化妝品,換輛新車等等,這麼多開支怎麼夠我消費呢?對於金錢的焦慮,我曾對你說,『以後有什麼好的投資你需要給家操心掙錢呀!』,我並沒有每天對你嘮叨說你趕緊掙錢呀掙錢呀!同時,我自己也承擔了一部分焦慮,行動一,我買了日本的山下英子寫的《斷舍離》,幫助我斬斷物慾,捨棄多餘物,脫離執念,體會極簡主義生活風格;行動二,嘗試把我的知識變現,先申請了訂閱號寫文章,鍛鍊自己,積累自己,為以後變現打個基礎。雖然我不知道我到底能不能將自己的知識變現,但是起碼我不會經常抱怨嘮叨你了,這就是我承擔了一部分自己的焦慮,而不是完全丟給你。」
先生:「嗯嗯,明白了,你說得有道理,我會調整對兒子說話的語氣和態度」。
經過溝通,父親的情緒是:由之前的焦慮變得平靜,認知是:由之前的除了給壓力沒有辦法轉變成,這是我的焦慮,我需要承擔它而不是把它完全拋給兒子;行為是:由之前的嘮叨轉變成積極的參與,虛心請教兒子自己可以做點什麼幫助他。
這就是從重建認知而改變了情緒,改變了行為。
我們生活中許許多多的煩惱,焦慮,抑鬱等等不良的情緒,都是認知偏差或者錯誤導致的,認知偏差必然導致行為不合適甚至錯誤。
提高認知水平,完善思維模式,將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幸福生活和快樂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