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心理學的認知行為療法解決「父子之爭」

2020-10-21 小李說社會

心理學給了我們認識世界的另一個角度,並且有助於我們更加幸福和諧的生活。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在自覺不自覺地體驗或者運用著心理學。

先給大家還原一下事件,父子的對話是這樣的,

父親:「兒子呀,將來考研你可怎麼辦呢!能考上嗎?」。

兒子:「我現在才大二,大三才準備呢!著什麼急?」。

父親:「你得好好學習呀」。

兒子:「知道了。爸,你都已經嘮叨了很多遍了」(流露出極不耐煩的表情了)

父親:「你這孩子,讓你知道一定得好好學習,還嫌我嘮叨」。(聲調提高流露出很不開心的表情)

父子倆爭辯了若干次之後,我覺得我這個母親應該「改變局面」「維護和平」了。就用心理學知識解決先生的焦慮和擔憂。

我先給大家科普一下心理學知識吧!認知療法(Cognitive therapy)於20世紀60~70年代在美國產生,是根據人的認知過程,影響其情緒和行為的理論假設。 也就是說情緒和行為深受認知的影響,通過改變認知就可以改變情緒和行為。

「認知」是指一個人對一件事或某對象的認知和看法,對自己的看法,對人的想法,對環境的認積和對事的見解等等。

在這裡,父親的情緒是:焦慮和擔憂,認知是:我必須給他壓力,只有壓力他才能好好學習,考上研究生。行為是:不斷的「嘮叨」給足壓力。父親的認知也有道理,壓力也是一種動力,但是效果卻不好,孩子感受到的不耐煩超過了好好學習的動力。

我是這樣給我先生溝通的。

我:「我們一起先來認識一下你的情緒吧,我們的孩子上的普通一本大學,不是985,211大學,所以你怕將來找不到好工作,以致你感到焦慮,擔憂,是嗎?」

先生:「是的,難道這有錯嗎?不給壓力他就考不上研究生。」。

我:「我們先討論你的情緒吧,你感到焦慮是這樣嗎?」。

先生:「是的」。

我接著說:「這個焦慮是你的情緒,而不是兒子的,是這樣嗎」。

先生:「是我的,怎麼了?」。

我:「好,第一步你認識到了焦慮是你的,現在你把你的焦慮全部遞了兒子,換句話說,你想讓他考上研究生,這樣就解決了你的焦慮,你也就不擔憂了,是嗎?」。

先生停頓一下,不很明白,「焦慮是我的,這一點明白,不明白你說的我把焦慮全部給了他……」。

我:「因為在考上研究生過程中你並沒有承擔實質性的責任或者幫助,你只是給了一個壓力或者說,你只是說出來你想要的結果,那就是考上研究生,其餘的事情與你沒關係,你只要一個結果」。

先生:「好像是這樣的,可是我又能做什麼呢!我只有給壓力,除此還能怎麼辦呢!」。

我:「我也不知道你能做什麼,但是我得提醒你,你這樣不停的嘮叨的結果是,他現在開始煩你了,這顯然也不是你要的結果,而是想看到他聽完你的話之後努力學習的樣子。」。

先生:「是的,我就是想讓他發奮讀書。」。

我:「你試想一下,如果我每天給你說,你趕緊掙錢呀,你什麼時候給我掙一個億呀!讓我可以買好車,買…等等,可能剛開始你會說,『好,我會努力』,時間長了你會煩,甚至會說『我就是掙不到,嫌棄的話找別人去……』」

先生噗嗤就笑了,「那你說怎麼辦」

我:「具體的我不知道怎麼做最好,但是起碼,我們應該️這樣的認知,自己的焦慮自己必須有承擔一部分的勇氣和責任。比如,你現在很焦慮,如果解決這個焦慮,考上研究生,除了兒子承擔責任之外,是不是你更應該承擔,畢竟這份焦慮來自於你,而不是兒子,或許你可以給他說『兒子,我們是普通大學,與985,211的學生相比,我們將來的競爭壓力會大,最好考個研究生,這樣才有優勢,研究生現在難度也很大,所以我們必須努力學習才行,在這個過程中爸爸支持你,也願意幫助你,你需要我做什麼我就做什麼,比如給你提供輔導班的費用或者每周提醒你督促你等等,我不知道該如何幫你,你可以告訴我,我一定盡力而為……』這樣的溝通起碼他不會很煩你,並且感受到你的愛與支持,而你參與到並承擔了一部分焦慮後,你自己也輕鬆了很多……」

先生若有所思,點了點頭「你說得好像有道理,我想想……」。

我接著說:「再比如,我也有焦慮,我的焦慮來源於咱們兩都是工薪階層,兒子說想出國讀研,一想到出國的費用,我還想學習一些興趣班,旅遊,買好看的衣服,高級化妝品,換輛新車等等,這麼多開支怎麼夠我消費呢?對於金錢的焦慮,我曾對你說,『以後有什麼好的投資你需要給家操心掙錢呀!』,我並沒有每天對你嘮叨說你趕緊掙錢呀掙錢呀!同時,我自己也承擔了一部分焦慮,行動一,我買了日本的山下英子寫的《斷舍離》,幫助我斬斷物慾,捨棄多餘物,脫離執念,體會極簡主義生活風格;行動二,嘗試把我的知識變現,先申請了訂閱號寫文章,鍛鍊自己,積累自己,為以後變現打個基礎。雖然我不知道我到底能不能將自己的知識變現,但是起碼我不會經常抱怨嘮叨你了,這就是我承擔了一部分自己的焦慮,而不是完全丟給你。」

先生:「嗯嗯,明白了,你說得有道理,我會調整對兒子說話的語氣和態度」。

經過溝通,父親的情緒是:由之前的焦慮變得平靜,認知是:由之前的除了給壓力沒有辦法轉變成,這是我的焦慮,我需要承擔它而不是把它完全拋給兒子;行為是:由之前的嘮叨轉變成積極的參與,虛心請教兒子自己可以做點什麼幫助他。

這就是從重建認知而改變了情緒,改變了行為。

我們生活中許許多多的煩惱,焦慮,抑鬱等等不良的情緒,都是認知偏差或者錯誤導致的,認知偏差必然導致行為不合適甚至錯誤。

提高認知水平,完善思維模式,將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幸福生活和快樂人生。

相關焦點

  • 認知行為療法:常見的錯誤想法
    碩博心理撰稿人:劉剛大家好,這裡是碩博心理,我是劉剛、劉老師。從今天開始,我和大家一起分享我個人非常喜歡的一些心理學知識,叫做<思維改變生活,積極而使用的認知行為療法>,也希望大家都能受益和喜歡。
  • 《認知行為療法》教學大綱
    課程目標:一.了解什麼是認知行為療法;初步認識認知行為療法背後的理論;二.初步了解認識行為療法治療過程及其基本要點;三.初步了解並掌握認知概念化;四.掌握認知評估會談技術;課程內容一.認知行為療法概述在這個部分,我將闡述以下問題:1.什麼是認知行為療法?2.認知行為療法是怎麼發展起來的?
  • 認知行為療法精品督導課程
    學習認知行為療法,成為認知行為取向的心理諮詢師。據對北京心理諮詢市場的調研顯示,北京62.6%的諮詢師為認知行為取向,認知行為療法以它的短程、高效深受諮詢師和來訪者的認可。但是認知行為療法易學難精。督導!!!督導!!!督導!!!
  • 神秘的認知行為療法,你學會了嗎?
    12月5日,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心理科主任,臨床心理學碩士導師,心理治療專家朱志先教授來到聯合同濟教室,為學員們講解認知行為療法的源流和方法。朱志先教授風趣詼諧的授課,教室裡歡聲笑語不斷,令學員們受益良多!
  • 認知療法之精髓幫你治療抑鬱症、強迫症、焦慮症等心理問題
    前一篇我們講了催眠,是心理學中唯一有可能治療抑鬱症、強迫症、焦慮症這種嚴重的心理問題的方法。但有對賭運氣的成分,而認知療法是唯一方向正確的療法。認知療法治療心理問題,簡單的說,就是通過了解患者的行為和情緒,發現患者導致其心理問題的錯誤認知,並通過引導、教育、訓練等手段糾正錯誤認知,從而達到治療心理問題的目的。
  • 認知療法的基本原理
    關鍵不在「高跟鞋」客觀上是什麼,而是被不同的人認知或看成是什麼不同的認知就會滋生不同的情緒,從而影響人的行為反應。因此,「認知療法」強調,一個人的非適應性或非功能性心理與行為,常常是受不正確的認知而不是適應不良的行為。認知療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貝克(A·T·Beck)說:「適應不良的行為與情緒,都源於適應不良的認知,因此,行為矯正療法不如認知療法。」
  • 走近強迫障礙——強迫症﹝七﹞認知行為療法
    如果病人只具有強迫思維,通常治療的重點在於認知治療;如果病人具有功能獨立﹝非強迫思維推動)的強迫行為,通常治療的重點在於行為治療;如果病人合併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則要聯合認知和行為療法即認知行為療法。認知行為療法兩種典型的治療策略是:㈠延長暴露㈡ 反應阻止,前者常應用於可引發痛苦的強迫觀念,後者常用來阻止儀式行為。反應阻止系統地應用於減少焦慮的情景(行為和心理的儀式行為),以及中和或消除強迫觀念的情景。對功能獨立的強迫行為,包含塑造、逐漸接近、積極促進的程序已經被證實是有效。
  • 心理短片丨什麼是認知行為治療(CBT)?
    1、認知行為治療的理論(1)認知行為治療的哲學觀(2)斯多葛主義(3)認知心理學的興起(4)認知對我們的情緒的影響(5)負面認知三角(6)認知模式四個元素的介紹和關聯(7)信念分層結構--核心信念->中介信念->自動化思維(8)認知行為療法的應用與發展(9)認知行為治療對大腦的正向影響(10)認知治療實證資料
  • 認知行為療法概述——了解認知模式,正確引導孩子
    認知行為療法起源於美國貝克博士,認知行為療法的理論基礎以認知模式為理論基礎。該模式假設,人的情感,行為及生理反應被他們對事件的知覺所影響。 情景/事件------>自動思維---->反應(情緒,行為,生理) 舉個例子:我們開始閱讀一本書(這是事件) A:這種書太難了,我肯定不會(這是思維) A:那還是算了吧,去看看電視(這是行為) B:這本書有點難,我先看看說不定多看幾次就會了(這是思維)
  • 失眠認知行為療法CBT-I之認知療法和睡眠保健
    ,這篇文章把認知糾正部分和睡眠保健知識補上吧,希望有使用CBT-I的朋友,能有些參照。那如果像小張這樣,已經走入了「心理的死胡同」,就得及時打斷惡性循環,切斷認知的不合理部分。「看到」自己的認知一般來說,CBT-I針對於解決失眠問題的認知療法部分,就是需要讓患者本人「看到」自己的認知內,那些造成自己問題惡性循環的根源。
  • 從認知心理學問題解決的角度談「格物」
    認知心理學起源於20 世紀 50 年代中期,是西方興起的一種心理學思潮和研究方向。從廣義性看,認知心理學研究的範圍包括注意、記憶、意象、表象、創造性、問題解決、言語和思維活動等,是人類的高級心理過程。認知心理學和格物有什麼聯繫呢?首先我們來看看什麼是認知心理學的問題解決。
  • 讀心醫話 | 什麼是認知行為療法(CBT)?
    同樣一件事,不同的看法導致兩人產生不一樣的情緒,而不一樣的情緒影響產生不一樣的行為和結果。諮詢過程中也經常會遇到像張三一樣的來訪者,他們會有一種無法察覺的負性「自動思維」,時時刻刻影響他們的情緒與行為。在心理諮詢中,通常會建議使用認知行為療法(以下簡稱CBT)去諮詢治療。
  • 認知療法丨治療抑鬱症、強迫症、焦慮症等心理問題的方法
    前一篇我們講了催眠,是心理學中唯一有可能治療抑鬱症、強迫症、焦慮症這種嚴重的心理問題的方法。但有對賭運氣的成分,而認知療法是唯一方向還算正確的療法。認知療法治療心理問題認知療法治療心理問題,簡單的說,就是通過了解患者的行為和情緒
  • Human Reproduction:認知行為療法與藝術治療結合治療不孕
    因此,最近ESHRE心理學和諮詢指南發展小組建議在不孕症治療期間提供心理社會支持作為輔助治療。 不孕症的定義是在12個月的無保護的常規性交後仍未實現臨床妊娠。這可能是由於男性或女性的因素,每一個都需要不同的治療方案。藝術治療會使夫妻面臨許多心理壓力。
  • 心理學「江湖」之三大門派(中)-行為主義心理學
    理論祖師:巴甫洛夫行為主義心理學是華生在巴甫洛夫條件反射學說的基礎上創立的,因此巴普洛夫也被稱為行為主義心理學的「理論祖師」。獨門秘笈:放鬆療法放鬆療法又稱鬆弛療法、放鬆訓練,它是按一定的練習程序,學習有意識地控制、調節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動,以達到降低機體喚醒水平,調整那些因緊張刺激而紊亂了的功能。
  • 心理學裡的行為療法,普通人也可以了解學習,一樣會受用無窮
    燁子/燁子心學 這幾天在我的小院待著,和閨女的交流自然就多了,突然發現自己不知不覺把心理學中的行為療法用到了孩子的教育中所以,今天咱們就來探討一下心理學裡的行為療法於普通人有什麼關聯的。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行為療法。
  • 心理學的理論流派之爭
    從全國範圍考試大綱來看,大部分地區的考試內容以教育學和心理學為主。心理學及教育心理學部分,百年來存在著各家各派的理論爭辯,對心理學的發展起著不可磨滅的貢獻和批判的繼承。本文將對心理學主要理論流派進行梳理,幫助各位考生完善知識結構。
  • 4月開課|你值得成為牛轟轟的認知行為治療師 (認知行為治療系統培訓第二季)
    要成為一個優秀的心理諮詢師,一定要掌握的技術就是認知行為療法。心理諮詢目前有許多的流派,其中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簡稱CBT)是最普遍被使用的。作為一名心理諮詢師,認知行為療法提供給你助人的具體技術方法,幫助來訪者快速的解決問題。
  • 認知心理學視野下的個體行為
    認知心理學起源於20世紀50年代,以奈瑟1967年出版《認知心理學》一書為標誌。認知心理學的興起被稱之為心理學學科的第二次革命(第一次革命是行為主義的興起),成為當前佔主導地位的心理學思潮。它研究人的高級心理過程,主要是認知過程,如注意、知覺、意象、記憶、思維和語言等。
  • 認知行為療法的思考工具ABCD,整合了認知與元認知!
    認知行為療法CBT((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的思考工具【ABCD]。ABCD究竟是什麼呢?B(beliefs)代表觀念、信條,我們利用觀念、信條詮釋事件,這是認知。C(consequences)代表結果,觀念、信條詮釋事件,引發自身的感受和行為。D(depute)對觀念、信條進行辯駁,這是元認知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