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博心理撰稿人:劉剛
大家好,這裡是碩博心理,我是劉剛、劉老師。從今天開始,我和大家一起分享我個人非常喜歡的一些心理學知識,叫做<思維改變生活,積極而使用的認知行為療法>,也希望大家都能受益和喜歡。
這一講我們來看看常見的錯誤想法都有哪些
01
非黑即白的思維
這是一種看待事情走極端的趨勢,認為事物要麼是好的,要麼是壞的,忽略了中間狀況。那麼,你會把人或事評價為好的或壞的,正面的或負面的,成功的或失敗的,並不能認識到大多數情況,既不是美妙絕倫的,也不是慘不忍睹的,而是處於一種中間狀態。走極端的看法使得思維模式發生扭曲。
02
以偏概全
以偏概全(oergeneralisation)也譯為「過度概括」,就是我們以有限的依據為基礎,對自己和別人得出消極的結論,有時候,僅憑一次經歷我們就用,「總是」,"從來不","每個人"這樣的詞彙來思考。
03
自找罪受
自找罪受(personalisation):我們覺得自己應該為某事負責,然而這件事情並不是我們造成的,或者我們錯誤的以為別人的言行是針對我們的。
當別人對我們做出粗暴的舉動時,我們跟你做到不往心裡去。
我們容易感到憤憤不平,容易把別人的言行視為粗暴無禮,並且以牙還牙,而要理解別人則難的多,我們要有勇氣,要理解別人,才能識別到別人的反應,常常體現了他們自己的煩惱或者個性,才能不往心裡去。有了這種認知,我們才能避免自尋煩惱,才能發展長期良好的人際關係。
04
心理濾除(mental filter)
關於自身,他人和世界的信條可以使我們對自身經歷的感知出現偏差。例如,我們可能專注於事情的一個方面,忽略了所有其他相關信息。
專注於某一個細節,而忽視其他的客觀信息,會造成失衡的與事實不符的思維方式,使我們容易煩惱。
05
草率得出負面結論
(jumping to negative conclusions)
我們當中有很多人傾向於對各種情況得出負面結論,而不管支持這種結論的依據多麼的有限。當事情出現了差錯,我們可能會設想最糟的後果,我們還會從消極的角度來曲解他人的評價和動機。
06
責備
責備別人的問題在於,責備能產生痛苦和憎恨,卻不能解決問題,實際上,責備如果妨礙了我們採取行動來改變處境,就會削弱我們處理事情的能力。
07
貼標籤(labelling)
人皆有錯,我們都在某些時候犯錯誤,做傻事,世上總有一些事情我們並不擅長。
我們看待自己缺點和錯誤的方式,決定了這些缺點和錯誤會不會成為問題,我們會告訴自己:「做那件事真蠢」「在那種情況下,我犯了一個巨大的錯誤」,或者「這種工作我並不在行」。我們對自己說的話有時是合理的,並無不當,這樣的想法並不會造成問題,因為這些想法就是就事論事的,相反,如果我們給自己事貼上標籤,把自己,看做白痴,壞蛋,蠢材,懶骨頭,失敗者,醜陋的人,或者無能的人,我們就對自己整個人做出了大錯特錯的過度概括,這種概括的根據是非常有限的。結果,我們貶低了自己的價值感,並且體驗到其他讓人衰弱的情緒,例如內疚,羞恥,焦慮,抑鬱和憎惡自己。貼標籤是極端的概括,因為它忽視了這樣的事實:人是一種複雜的混合物,有著自己豐富的性格和行為,並不能僅憑一兩個方面,一兩件事就下定論。
正如有些人喜歡給自己貼標籤,還有些人喜歡給別人貼標籤。給別人貼標籤,就像給自己貼標籤一樣不合理,因為這都是僅憑一兩個行為或者一兩個特點就概括了整個的人。
貼標籤還是一種自我挫敗的做法,因為他對你的憤怒和憎惡火上澆油,浪費你的精力,還使你跟別人難以相處。並不是說,我們永遠不應該判斷別人的行動,正如我們檢查自己的行為一樣,認為別人的某種做法自私,不公平,或者不道德,或者認為他做的那件事太蠢了,也是完全合理的,然而,重要的是屈服你一個人的某些行為,並不是這個人的全部。
08
總覺得大禍臨頭
(predicting catastrophe)
有些人習慣性的關注負面的可能,例如失敗,喪失、痛苦,災難或者被拒絕。他們跟自己討論可能降臨的災禍,常常湧現,"假如""萬一"之類的想法。
只想著可能的出現的問題,我們就會在當前焦慮不安,並且無法全心處理手頭的事務。
事實上,世界充滿了不確定性。處理我們無法控制的情況,一個好的辦法就是去接受不確定性,這就要我們承認不好的事情可能會發生,但我們不要只想著不好的事情,而要認為我們能夠去對付。
其實,憤怒,內疚,焦慮,抑鬱和挫折感等不安情緒,常常是由消極的不合理的觀念造成並延續的,這些觀念是我們內心僵化的原則和期待。
可能通過這一講的內容我們認識了常見的錯誤思維,可是認識了它們不代表這些常見的錯誤思維就不再會困擾我們,我們需要採取一些積極的行動才有可能讓問題發生變化;因為事情不會發生改變,除非我們發生改變。
這裡是碩博心理,這一講的內容到這裡就是結束了,希望大家喜歡。如果你很喜歡關於思維改變生活這方面的心理學知識,也歡迎你持續的關注我們。
這裡是碩博心理,我是劉老師,雖然我們只是心理學界的一顆小樹苗,但是我們努力做到我們的最好;用真誠的態度、客觀、專業的方式向每一個願意關注我們的人,分享一切你想知道,而我們又恰好了解的心理學知識。
請記得不管你在哪裡,世界和我陪伴著你。
參考文獻:
1. 《認知行為療法》作者:(美)萊德利出版社:中國輕工業出版社出版時間:2012年02月
2. 《思維改變生活:積極而實用的認知行為療法》(澳)埃德爾曼,黃志強,殷明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8年1月
3. 《兒童與青少年認知行為療法》作者:(美)西蓋蒂(Szigethy, E.) 等著,王建平 等譯出版社:中國輕工業出版社出版時間:2014年10月
4. 《認知療法:基礎與應用(第二版)》作者:(美)貝克出版社:中國輕工業出版社出版時間:2013年06月
5. 《認知行為療法:技術與應用》(心理諮詢與治療系列教材)作者:[英]大衛韋斯特布魯克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時間:2014年09月
6. 《認知療法:進階與挑戰》 作者:(美)Beck出版社:中國輕工業出版社出版時間:2014年01月
7.《心理治療(一) 》鄭日昌 北大醫學出版社 2007年04月版 北大醫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