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慨嘆「人比人氣死人」?還是靜待花開?——讀繪本《小保羅》

2020-12-23 晨光微曉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三生三世十裡桃花》中有一個很古老的梗,同樣是青丘白淺,在以不同身份「司音」「素素」出現的時候,在天君那得到的評價「一個小仙」「一個凡人」,而那個從未出現過的青丘白淺卻成了天君心心念念的結親對象。

笑天君「見面不識」的時候,我們這些做父母的人是否也會犯這樣的錯誤呢?

別急著否認,先花五分鐘,看一本繪本,感受一下自己的內心,問一問自己

——如果有這樣一個孩子,是慨嘆「人比人,氣死人」?還是接納並靜待花開?

繪本《小保羅》

保羅並不害羞,只是他皮膚裡的色素很容易發生變化,生活裡一樁微不足道的小事都可能引發這種變化,這讓他的生活並不總是那麼輕鬆。一句輕描淡寫的「不」就能讓他臉色蒼白。

一點隨意發洩的怒氣,就能使他全身發綠。一絲令人生疑的聲響就能叫他泛出藍色。一記輕輕掠過的吻就能讓他周身通紅。生活從內而外為他著色,他的內心就是他的外表,他的外表就是他的內心。他需要一件純金的鎧甲,因為就是這種金色能讓孩子成長為大人。

他週遊世界,繞了一個大大的圈,在路上,他遇見了:寬闊馬路的褐色,絕望心境的暗黑,美麗事物的甜粉,仲夏夜晚的幽紫,滾燙沙礫的亮黃,軍人制服的鵝綠,落雨天空的深灰,然而,他找遍了全世界,就是沒找到那種能將孩子變成大人的金色。

因為這個世界也和他一樣,皮膚中的色素很容易發生變化。脆弱又美麗。

故事讀到這裡,我們是否能夠想到一個男孩,他不善掩藏,而且敏感於事,一點點的風吹草動,在他那裡都會成為一種非常幼稚而又顯而易見的反應?

《孟子·告子下》有雲「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似乎大丈夫就應該動心忍性。但是如果做不到呢?會不會被嫌棄?

或者,好一些,因為愛,沒有嫌棄,會不會生出些許無奈「這孩子就這樣了,左右都是自己的孩子,接納吧……」

假如是這樣,連自己父母的接納都帶著些許的無奈,這樣敏感的孩子又如何尋得自信,面對社會的評判和比較呢?

我記得,小時候因為我的大大咧咧沒心沒肺,曾經被媽媽憐愛地跟人介紹「我家這丫頭傻乎乎的,也沒個心眼兒。」

想想,我也曾經跟先生哀嘆:「為嘛我的兒子就這麼丟三落四的呢?」

小時候的我,一直相信自己真的是傻乎乎的,後來很久以後,才體會到母親話語中的憐愛和寵溺。而我那小小的兒子是否也會覺得媽媽是在嫌棄他呢?

本來,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就難免會遇到外界的一些評價和比較,就像我兒子曾經問過我「媽媽,我畫的畫一點也不好,我同學學畫畫,畫得好,我的畫不想給人看。」

保羅在最初,想尋找金色的時候,他是否也感受到了外界的壓力?是否也因為這壓力而自卑,並且想尋找那個能讓自己「動心忍性」的東西而變得成熟起來呢?——我們接著把繪本故事看完:

保羅其實並不害羞,他只是特別敏感。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擁有這樣的特質,都是一種幸運。保羅拿起畫筆,開始畫畫,他的畫映照他的心,而他的心全都被畫在了畫上。

所有人都異口同聲:這是個金子般的大人。

幸好,在尋找的過程中,保羅找到了自己。「他的畫映照他的心,而他的心全都被畫在了畫上。」——當他成為自己的那一刻,即使依然敏感如往昔,但是所有人看到了他金子般的特質,都異口同聲誇讚。

恰似開頭提到的那個老梗。白淺從來都是那一個人,在天君看到了她與周圍人的不同的時候,而輕看了她前兩世所展現出來的面相,在那兩世之中,人在眼前,但卻視而不見。直到最終以白淺上神的姿態出現,不管她做了如何任性的事情,都因了她的身份,而被接納。

——我們的接納是否還有些功利呢?

▲司音小仙

是否在我們的孩子隨了自己天性而為的時候,認為那不合常規?

▲凡人素素現身的白淺

是否因了某些所謂的不同,而看不到那顆純然的心?

▲霸氣的青丘帝姬白淺上神

是否直到最終我們的孩子歷盡千辛找到自己的時候才恍然「按照青丘的規矩」,上神這樣任性也是理所當然的?——要是萬一,我是說萬一,因為我們之前的種種,讓孩子做不成做最好的自己?讓孩子終是沉溺於自己的卑微該怎麼辦?

很幸運,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發現了我對孩子評價中的不妥。所以在他說出他的畫不如別人好的時候,我能夠告訴他「我更喜歡你的畫,因為那是你最天然的內心的寫照。」

我看到他時時運轉的大腦,我看到他即使偷懶應付功課的時候,依然會沉醉於自己關心的知識之中,我看到他在某些方面的專注;也看到了他善良的本質……

世上的美好有千萬種,總有一種是在我們的孩子的體內的。我想,或許我們不僅僅只是接納了孩子不被世人看好的那一面,更應該發現他體內美好的種子,勤於呵護,靜待花開吧。

我打算,等到有一天,他再次因為周圍的評論和比較低落的時候,和他重溫這本書。——用心去讀。

文/琴嶼書香(晨光微曉)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

相關焦點

  • 家長,你可能誤會了「靜待花開」的教育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朵花,只是花期不同而已,我們要做的就是「靜待花開」。但是,也許很多家長並沒有真正懂得這句話的含義。他們只看到了「靜待花開」,而忽略了「默默耕耘」。前幾天,有個五年級的家長帶孩子過來諮詢。
  • 教育是要「靜待花開」,還是一直要努力「推孩子」
    本文導讀:今天我們來聊一個教師屆和家長屆都一直略受爭議的話題,教育到底要不要「靜待花開」?有的人覺得教育是一場優雅的放養,我們什麼都不需要刻意去做,相信孩子,他遲早會自然成長,老師所指出孩子現有的問題,也都是「時候未到」而已,無須恐慌;有的人卻覺得所謂「靜待花開」,是懶父母為自己撒手不管找的藉口,你給孩子什麼,孩子就會變成什麼樣子,因此絕不能「袖手旁觀」,要每天悉心澆灌……
  • 靜待花開還是拔苗助長
    「每個孩子都是一顆花的種子,只不過每個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開始就會很燦爛的綻放,有的花,則需要漫長的等待。不要看著別人怒放了,自己的那顆還沒動靜就著急,相信是花,都有自己的花期。細心地呵護自己的花,慢慢地看著長大,陪著他(她)沐浴陽光風雨,這何嘗不是一種幸福。相信孩子,靜待花開。」
  • #星光教師在頭條# 教育需要理性,靜待花開?真的可行嗎?
    教學生活中,常常會遇見學生學習吃力的現象,為了安慰學生和家長,我總會與他們說:「每個孩子的花期不一樣,也許孩子將來會很有出息,我們靜待花開吧!可是,這樣真的可行嗎?不知道講什麼,可以給孩子講繪本。有對孩子讀過繪本的家長會發現,這時候的孩子記憶力特別好。同樣的繪本講過多次後,他都會跟著你講下來。這其實是對孩子進行智力啟發。如果,家長,沒有在孩子的這個黃金期對孩子不停地交流。而相信靜待花開的理論,那麼,你家的孩子與北大清華可能就無緣了。
  • 《靜待花開》第20期《知遇之恩》
    陳老師開始分析:「你的字越寫越小,說明你越來越不自信。你下筆的力度也說明了你定力不夠。」臺下開始鬨笑,覺得這個老師真奇怪,不就是寫個名字,搞這麼多彎彎繞繞。陳老師還是很淡定,說:「你們可以觀察一下,看我說的對不對。」這位同學不好意思地撓撓頭,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我想他一定是被陳老師說中了,又因為課上做小動作,沒有被陳老師批評,開始反思。
  • 薦讀丨你還在把撒手不管當成靜待花開嗎?
    有的花開在春天,也有的開在別的季節。當人家的花在春天開放時,你不要急,也許你家的花是在夏天開;如果到了秋天還沒有開,你也不要著急跺他兩腳,說不定你家的這棵是臘梅,開的會更動人。如果你的花到冬天還沒開放,你也不要生氣,沒準你的花就是一棵鐵樹,鐵樹不開花,開花驚豔四方,且炫麗無比。真正的園丁不會在意花開的時間,只會默默耕耘,靜待花開……」多麼美好的一段話。
  • 致父母:別再把放養孩子,當成靜待花開(再忙也要讀一讀)
    我們要做的,就是「靜待花開」。然而,很多父母並沒有真正理解這句話的意思。他們只看到了「靜待花開」,卻忽略了「默默耕耘」。01、教育孩子的有效期只有十年,一旦錯過就無法挽回有句老話說: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
  • 致父母:別再把放養孩子當成靜待花開!(再忙也要讀一讀)
    我們要做的,就是「靜待花開」。然而,很多父母並沒有真正理解這句話的意思。他們只看到了「靜待花開」,卻忽略了「默默耕耘」。究竟是自己成功重要,還是陪伴孩子重要?真正的「靜待花開」絕非「撒手不管」,而必須有父母,有老師在背後「默默耕耘」。
  • 【法苑文化】時光不語,靜待花開--讀《把幸福還給孩子》有感
    【法苑文化】時光不語,靜待花開--讀《把幸福還給孩子》有感 2020-07-01 03: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閱讀指導:讓人大徹大悟的繪本·人生哲學
    繪本雖然是寫給孩子的,但是成人讀了,同樣受益。活著,本身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怎麼樣做才能獲得幸福呢?今天給大家分享一些提升智慧和幸福感的繪本:以下內容一部分是自己總結,一部分是引用借鑑別人,我想,這是值得去做的事情,同時也為自己和孩子搜集好書。
  •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請不要把「放任不管」當作靜待花開
    今天考壹佰小編就跟家長朋友們一起來談談這一方面的問題。有的花開在春天,也有的開在別的季節。當人家的花在春天開放時,你不要急,也許你家的花是在夏天開;如果到了秋天還沒有開,你也不要著急跺他兩腳,說不定你家的這棵是臘梅,開的會更動人。如果你的花到冬天還沒開放,你也不要生氣,沒準你的花就是一棵鐵樹,鐵樹不開花,開花驚豔四方,且絢麗無比。真正的園丁不會在意花開的時間,只會默默耕耘,靜待花開……」多麼美好的一段話。
  • 時光不語·靜待花開《媽媽的心路》
    時光不語·靜待花開《媽媽的心路》 2020-05-07 20: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你還在把撒手不管當成靜待花開嗎?
    閨蜜泣不成聲:「都說對孩子要靜待花開,我和他爸給他充分的自由,結果換來的不是自覺學習,而是墮落。」「每個孩子都是一朵花,只是花期不同而已。」看來這句流行雞湯真是害人不少孩子啊!其實話本沒有錯,只不過家長只看到了「靜待花開」,而忽略了「默默耕耘」。
  • #新作者扶植計劃 第二期# 養兒如育花,靜待花開,默默耕耘
    小文喜歡荷花,所以就養了一棵。先是一個硬殼蓮子,小文把殼敲開口,泡水裡不久,居然發了芽,種到花盆後許久才出來一個嫩嫩的荷葉尖,不久又長水了葉子。小文每天下完課後要去擺弄下他的花,看看,摸摸,添加水。還買了兩條小魚放裡面。
  • 除了「靜待花開」,還要「默默耕耘」
    隨著網際網路的發達,信息傳遞的越來越廣泛,人們往往在教育孩子方面,也學習西方的「快樂教育」,放手散養,處處」尊重「孩子的需求,讓孩子釋放他們的天性,快樂、自由、獨立地成長,期待孩子的「靜待花開」。在快樂、自由、尊重孩子的前提下,我們是否想過,是否只看到了西方教育的片面,西方同樣有精英教育,很多孩子也有升學、應試的壓力,除了」靜待花開
  • 盈媽經驗推薦「適合娃從小讀到大的繪本」
    這篇我們來分享一下適合不同年齡的寶寶讀的繪本,也是可以從一歲半開始讀到大的繪本、甚至是大人讀了也會受到啟發和思考的繪本. 我們先來看看適合一歲半寶寶讀的繪本特點?1、重複性2、滿足認知需求3、語句簡短 .帶著這個特點我們就直奔主題,開始推薦書吧!
  • 「慢中教育,靜待花開」,父母需要做好這一點
    看到我一臉的驚訝,KK解釋說:「等孩子大一點能自理了再接回家,現在教育孩子不都說『靜待花開』嗎?我也是在保姆家長大的,現在不也過得挺好嗎?」 靜靜地等待,什麼也不做就能等到花開嗎?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下面的例子。
  • 真正的靜待花開
    共勉:真正的靜待花開「每個孩子都是一顆花的種子,只不過每個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開始就會很燦爛地綻放,有的花,需要漫長的等待。」但它常被人曲解成:放養孩子,順其自然,順流而下,自學成才。卻忽視了每一棵碩果纍纍的樹木,從萌芽破土到肆意盛放,除了陽光雨露的滋養,還有果農們默默耕耘的身影。就像很多人鼓吹的快樂先行教育,只看到了浮於表面的快樂,卻忽略了內裡的深層教育。
  • 都說「靜待花開」,但別忘了「默默耕耘」
    昨天,樓下遛娃,遇到了一位姥姥帶著一大一小兩個孩子在玩兒。大姐姐快6歲了,小妹妹不到3歲。女兒和她們一塊玩了跳繩,你追我跑的遊戲後。大姐姐提議,她們一起跳舞。我給她們放了音樂後,大姐姐和那個小妹妹立刻開始跳起來,動作很協調美麗。可是,相比較而言,旁邊女兒的小手小腳就顯得無處安放。問了她們的姥姥後,才知道,老大是3歲多就開始學習舞蹈,妹妹則一直跟著姐姐學。想想那位小妹妹,不到3歲,如此喜歡跳舞,那小手小腿還有小表情,都是那麼專業和標準。
  • 靜待花開——我的「教育觀」
    □老城區壇角小學李亞靜    猶記《聖經》裡有句話:「世間萬物皆有定時——播種有時,成長有時,花開有時,凋零有時。」培養孩子何嘗不是如此。    「李老師,李老師……」    「劉子揚拿了喬茜苒的筆記本,你看,他還把人家的名字塗掉……」    下午,我剛到辦公室門口,班裡幾個女生手中揮舞著「證據」就跑來告狀了。    劉子揚雖說學習不好,但平日裡也沒有什麼不好的行為。但那幾個依稀可辨的字跡似乎在說明著什麼?    「讓他到我辦公室。」我有些氣惱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