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喜歡聽說書是,說書先生在情節關節處,常說一句話某某與某某「酒過三巡,菜過五味」,便要開始如何如何,這句話來形容飯局的場面,包括時間,進度,以及氣氛,皆表現得淋漓盡致,大多數朋友很可能就會認為,這句話說得是,酒喝了三場,吃了五道菜,那麼是這樣的意思嗎?這句話真正的含義又是什麼呢?
在中國古代,講究民以食為天,吃喝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相當注重禮儀,連孔子都說出了,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樣的話來,可見古人對吃飯喝酒有多麼講究,並且分化出了酒文化和飲食文化,其中這個酒文化,更是沿襲了幾千年,直至今日,中國人還是世界上最講究酒文化的民族,也是最善飲的民族。
在中國古代,喝酒有許多講究,例如給人倒酒必須要倒滿,如果只斟半碗酒就是不尊重對方,另外還有先幹為敬的說法,喝酒要喝滿,若是只喝一半,也是非常不尊重人的表現,說明交情不夠。
酒過三巡
酒過三巡,也是中國傳統酒文化的一種表現。要理解這句話的意思,首先要明白「巡」為何意?所謂的巡,就是循環,輪換的意思嗎,而三巡,就是三輪,或者說是三個回合的意思。
那麼如何為一巡呢?這就涉及到了中國古代酒文化的禮儀, 在古代的宴席之上,主人向客人敬酒,要一對一的喝,敬完全部的客人叫做一巡,或者說是一輪。由此可見,古代請人吃飯,酒量不好可不行,請的客人越多,喝得越多,也說明主人越能喝。
主人敬客人,為第一輪。第二輪則是客人回敬,也是一對一,每個客人向主人敬一杯酒,喝完為第二輪結束。
第三輪則是主人為了感謝客人赴宴,再次進行一對一的敬酒,喝完之後,三輪結束。這就是酒過三巡的含義。三巡結束後,相當於禮畢,大家就可以自由活動,划拳猜令。然而大多數的宴席並沒有嚴格的規定只能喝三輪,所謂的酒過三巡,多是指一種虛數。
酒過三巡應該是在唐朝之後,為什麼呢?因為在唐之前,吃飯是分餐制,大家的飯桌都是獨立的,並不似今日一個大桌吃飯,大家都是自斟自飲,比如鴻門宴上的劉邦和項羽,因此不太可能出現巡。
而在唐朝以後,胡人將胡床傳入中原,出現了桌子,這個時候的中國出現了圍桌吃飯喝酒。比如在唐朝時的《宮樂圖》,就形象地描繪了當時那種「酒過三巡」的場景,一群宮女圍著長方形的桌子,有專門的宮女為大家輪流斟酒,這個時候才有了「巡」的感覺。
菜過五味
講過了酒過三巡,下面看看,菜過五味是什麼意思呢?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所謂的菜過五味,多是在大型宴會中,例如喜宴,壽宴等,在這些宴席上,人們比較注重五味俱全,這一點,在古代非常重視,幾乎是大型宴會的標配和象徵。
菜的五味是那五味呢?有酸甜苦辣鹹五種,為什麼一定要有五味呢?中華為禮儀之邦,所謂眾口難調,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吃的東西,如果主人只做自己喜歡吃的東西,就會很失禮,因此為了照顧到所有人的口味,就會儘量做出多種不同口味的菜餚,當然這個五味,多也是一種虛指,這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對人們飲宴的要求。
一般來說,菜過五味,指的是所有的菜都上全了,宴席也到了尾聲,從另一個角度說,就是吃飯的時間已經過了很久,大家都酒足飯飽了,客人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繼續或者是離開。
總結:
中國人是最講究規矩禮儀的民族,整個中國傳統文化,處處都有規矩,若是三輪酒後,或者不再添菜了,客人還留席不去,就是不懂規矩了,反之如果主人不按規矩將客人招待好,也是一種失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