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其中有很多的民俗文化在其中,冬至俗稱「數九、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就用土圭測影,測出了冬至日。
在曆法上,冬至在每年陽曆的12月21-23日,這時,地球位於遠日點附近,冬至從遠日點開始回歸,古人說「冬至一陽生」,也就是說從冬至這天開始,陽氣慢慢回升,冬至日,日短之至,就是說冬至日白天最短,從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漸強,即開始下一個循環。
因地域不同,南北方文化差異,冬至的習俗也不盡相同,北方人,冬至的習俗主要是祭祀,會去祭拜祖先,在飲食上主要就是吃餃子,一說法是為了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習俗,還有一種說法,因為冬至開始天氣越加寒冷,餃子形狀又猶如耳朵,所以這種說法是:冬至吃餃子不會凍耳朵。
如果冬至這天要祭拜先祖,一般會準備糕點,水果去祠堂或墳前,上香燒紙錢等等,其實,冬至對於很多現代的年輕人來說,都不太注重,對於冬至這天活動可以說是五花八門,吃飯、看電影、逛街、旅遊等等,都是年輕人的喜好。
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冬至這天大部分人家在一起分工合作包餃子,包好之後一起品嘗,非常的溫馨愜意,當然現在國民水平都提升了,條件也變好了,大多數人都會直接去超市買弄好的餃子回來煮。
冬至這天,除了北方有吃水餃的習俗外,在南方,冬至日有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寧波有吃「番薯湯果」,浙江台州地區有吃「擂圓」的習俗,臺灣地區有吃「糯糕」的習俗,江西吃「麻餈」,安徽合肥吃「冬至面」,廣東、福建地區吃「湯圓」,蘇州喝「桂花酒」,浙江嘉興地區吃「桂圓燒蛋」,廣西吃「狗肉」等等。
關於冬至,還有的說「冬至進補,來年猛於虎「,不同地方也有不同的習俗與說法,不知您的家鄉都有哪些習俗?歡迎一起來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