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新解:冬至農諺習俗早知道,飲食文化你知道多少?

2020-12-20 鄉村田小園

冬至,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其中有很多的民俗文化在其中,冬至俗稱「數九、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就用土圭測影,測出了冬至日。

在曆法上,冬至在每年陽曆的12月21-23日,這時,地球位於遠日點附近,冬至從遠日點開始回歸,古人說「冬至一陽生」,也就是說從冬至這天開始,陽氣慢慢回升,冬至日,日短之至,就是說冬至日白天最短,從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漸強,即開始下一個循環。

因地域不同,南北方文化差異,冬至的習俗也不盡相同,北方人,冬至的習俗主要是祭祀,會去祭拜祖先,在飲食上主要就是吃餃子,一說法是為了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習俗,還有一種說法,因為冬至開始天氣越加寒冷,餃子形狀又猶如耳朵,所以這種說法是:冬至吃餃子不會凍耳朵。

如果冬至這天要祭拜先祖,一般會準備糕點,水果去祠堂或墳前,上香燒紙錢等等,其實,冬至對於很多現代的年輕人來說,都不太注重,對於冬至這天活動可以說是五花八門,吃飯、看電影、逛街、旅遊等等,都是年輕人的喜好。

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冬至這天大部分人家在一起分工合作包餃子,包好之後一起品嘗,非常的溫馨愜意,當然現在國民水平都提升了,條件也變好了,大多數人都會直接去超市買弄好的餃子回來煮。

冬至這天,除了北方有吃水餃的習俗外,在南方,冬至日有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寧波有吃「番薯湯果」,浙江台州地區有吃「擂圓」的習俗,臺灣地區有吃「糯糕」的習俗,江西吃「麻餈」,安徽合肥吃「冬至面」,廣東、福建地區吃「湯圓」,蘇州喝「桂花酒」,浙江嘉興地區吃「桂圓燒蛋」,廣西吃「狗肉」等等。

關於冬至,還有的說「冬至進補,來年猛於虎「,不同地方也有不同的習俗與說法,不知您的家鄉都有哪些習俗?歡迎一起來聊聊。

相關焦點

  • 四川民俗學家劉孝昌:一篇農諺 讓你讀懂二十四節氣
    原標題:四川民俗學家劉孝昌:一篇農諺 讓你讀懂二十四節氣   編者按   2016 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成功申遺,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世界遺產再添「中國符號」   再過半個月,又將迎來「二十四節氣」之中的冬季網紅——冬至,講究滋味生活的成都人,又可以熱氣騰騰地「搭車」過個節日了。
  • 一篇農諺 讓你讀懂二十四節氣
    一篇農諺 讓你讀懂二十四節氣 四川民俗學家劉孝昌解讀二十四節氣裡的龍門陣 古老的中國便是根據太陽移動的腳步,命名了「二十四節氣」。  在二十四節氣中,有純樸的習俗、莊嚴的儀式,還有浪漫的傳說。當農耕文明業已遠去,節氣對現代人詩意生活的啟示,依然意味深長。不過,很多人了解的24節氣的各種風俗和講究,基本是以中原地區的風俗為標準的。四川地區又有什麼不同的講究呢?  讓我們從一篇農諺裡,通過四川民俗學家劉孝昌的解讀,來了解老成都二十四節氣的一些龍門陣。
  • 二十四節氣的歷史功用與當代價值
    二十四節氣,據太陽周年回歸運動而來,能比較準確地反映氣候的冷暖變化、降水多寡等情況,故古代先民就以其作為把握不同農事時間點的基本依據,正所謂「種田無定例,全靠看節氣」。而在長期的生產發展與歷史積累中,這些與節氣相關的農時知識又被總結為簡潔明了的農諺並被代代相傳,如在華北地區廣泛流傳的小麥種植農諺「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事實上,在所有農諺中,與二十四節氣相關的農時農諺所佔的比重也最大。
  • 二十四節氣教案 | 冬至篇:幼兒園冬至課件,習俗詩歌、冬至節氣美食,冬至大如年【幼兒教案】
    我國在商周時代就已經知道太陽曆的周期,二十四節氣已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冬至,有很多名字「冬節」、「長至節」、「亞歲」、「小年」等,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一般在每年的12月21日至23日之間。冬至這天,太陽剛好直射在南回歸線上,因此北半球的白天最短,黑夜最長。
  • 今日冬至,南吃湯圓北吃餃子,冬至還有哪些你所知道的傳統習俗
    今日冬至,南吃湯圓北吃餃子,冬至還有哪些你所知道的傳統習俗轉眼間就到了冬至,明明還記得前些日子還是小雪,但是不得不說,在二十四節氣中冬至是最特別的那個。很多人可能不會記得立冬,大雪和小雪,但總會記得冬至,而且關於冬至的飲食的討論,也是經久不衰。一般來說大差不差,就是南方吃湯圓,北方吃餃子,很多人的家裡都是將冬至當成傳統節日。因為冬至本身就屬於,既可以算得上是節氣,也可以能算成節日,而且在古時候,冬至也是應該很熱鬧的日子。
  • 二十四節氣之寒露飲食習俗
    寒露節氣一般在公曆10月7日或8日。寒露是反映天氣現象和氣候變化的節氣。《二十四節氣解》:寒者,露之氣,先白而後寒。《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關於寒露說: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古代將寒露分為三候:一候鴻雁來賓;二候雀入大水為蛤;三候菊有黃華。雁以仲秋先至者為主,季秋後至者為賓。大雁南飛;雀,小鳥也,其類不一,此為黃雀。大水,海也。
  • 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同學,你知道二十四節氣的含義嗎?
    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了,二十四節氣就是中國農耕文明智慧的結晶,是華夏民族在長期自然環境中不斷總結、推演、歸納出來的。二十四節氣對人們的生活、農耕都有著極為科學的指導意義。即使是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依舊是如此。春季立春:鬥指寅;太陽黃經為315度。
  • 冬至到底是什麼意思 冬至節氣有哪些飲食習俗?
    冬至到底是什麼意思 冬至節氣有哪些飲食習俗?時間:2019-12-21 18:20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冬至到底是什麼意思 冬至節氣有哪些飲食習俗? 馬上就要進入12月份下旬了,而在12月22日也將會要迎來2019年的最後一個節氣,那就是冬至。
  • 冬至|二十四節氣|第22個節氣
    冬至(英語:winter solstice),又稱「冬節」、「賀冬」,華夏二十四節氣之一、八大天象類節氣之一,與夏至相對。冬至在太陽到達黃經270°時開始,時於每年公曆12月22日左右。 冬至節氣來歷 WINTER SOLSTICE
  • 冬至---二十四節氣的開始
    冬至是我國農曆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節氣,也是中華民族一個傳統的節日,他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的一個節氣。時間是每年的十二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之間。冬至這一天,北半球將迎來一年中最長的黑夜和最短的白天,過了冬至白天會慢慢變長,黑夜會慢慢縮短,在我國的古代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 下周一冬至,4句冬至的農諺,可預測過年的天氣,值得收藏
    很多人都說這幾天的天氣太冷了,其實是因為馬上就要迎來冬至了。老話說「小雪封地,大雪封河,冬至進九」,冬至節氣到了,也就意味著寒冷的冬天真的來臨了,並且在冬至節氣後就要開始「數九」了,之後就是一年中最冷的「三九天」了。12月21日就要迎來冬至了,也就是下周星期一,筆者和大家分享4句冬至節氣的農諺,都是古人的經驗之談,可以預測過年時的天氣,值得收藏哦!
  • 二十四節氣你了解多少?帶你了解更詳盡的它
    太陽每一次照射在北回歸線時則是夏至,照在南回歸線的時間是冬至。二、二十四節氣的確立 春秋戰國時期四個節氣確立之後,代表四季開始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個節氣也相繼確認,四時八節是二十四節氣的核心部分。它們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指導著人們的生產生活,並逐漸開始影響祭祀典禮與文化活動。
  • 二十四節氣從哪來,今天我們該如何保護二十四節氣?
    今天,我們該如何保護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之始是冬至,而不是立春。這是因為第一節氣的核心,是太陽和月亮的『朔旦冬至』。就是說,在這個時刻,太陽和月亮的黃經正好相等。其他二十三個節氣,都不具備『朔旦』的條件,第一的位子毫無爭議地應當讓冬至來承擔。」
  • 明日冬至中國進入「數九寒天」 冬至節氣習俗和飲食養生分享
    明日冬至12月21日,「冬至」,北半球將迎來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自冬至開始,我國開始進入「數九寒天」,即人們常說的「進九」。中國天文學會會員、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史志成介紹說,冬至是冬季的第四個節氣,在每年陽曆的12月21日至23日,太陽運行到黃經270度時。據史料記載,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這一天,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白晝最短,黑夜最長。古籍《素問·脈要精微論》說:「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陰氣微下。」
  • 第六屆中國登封二十四節氣冬至文化節圓滿收官
    2020年12月21日,「第六屆中國登封二十四節氣冬至文化節」在登封市告成鎮成功舉辦。此次活動由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鄭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中共登封市委、登封市人民政府主辦,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登封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告成鎮黨委、政府、鳳凰網等具體承辦。
  • 「世界非遺」二十四節氣,就發源於洛河邊
    今天大家都知道,我國處於北半球,「冬至」那天白天最短,日影最長;「夏至」那天白天最長,日影最短。周公認為,夏至那天日影長「尺五寸」、冬至那天日影長「丈三尺五寸」的地方就是「地中」。最後找來找去,終於找到了一個地方,那就是洛陽。
  • 冬至農諺:冬至大如年,冬至無雨一冬晴,冬至在頭凍死老牛是啥意
    今日(12月21日)迎來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二個——冬至節氣。冬至又稱冬節、亞歲等。對咱農村老百姓來說冬至節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節日。在農村裡就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北方老百姓過冬至,家家戶戶都有吃餃子習俗。
  • 閒話冬月,二十四節氣之冬至
    二十四節氣的確立無疑是農耕文明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其形成經歷了漫長的歲月,凝聚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辛勤與智慧,體現了華夏文明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在24節氣中,冬至是最早制定的,早在二千多年前,充滿智慧的古人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間。
  • 今日冬至,你知道「冬至大如年」是什麼意思,有什麼習俗嗎?
    今天是農曆十一月(冬月)十六,冬至,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2個節氣,標誌著冬天的來臨,開始進入「數九寒天」。同時,冬至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俗稱「冬節」、「長至節」、「一陽節」或「亞歲」。此外,民間還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那麼,問題來了,冬至的日期是每年的幾月幾日?
  • 冬至的來歷和風俗,有多少你不知道的故事
    冬至的來歷和風俗,有多少你不知道的故事文/@成長新視點冬至,為中華民族傳統節日之一,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在3000多年前,古人通過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節氣到來的時間,為每年的公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冬至這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預示著冬天的正式到來,過後,白天會一天比一天長,即為冬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