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教案 | 冬至篇:幼兒園冬至課件,習俗詩歌、冬至節氣美食,冬至大如年【幼兒教案】

2021-02-19 幼兒教案

大多數西方節日多來自單純的人文紀念;

而古老的華夏傳統節日,卻大都與天象曆法、歲時節令相關聯。

我國在商周時代就已經知道太陽曆的周期,二十四節氣已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冬至,有很多名字「冬節」、「長至節」、「亞歲」、「小年」等,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一般在每年的12月21日至23日之間。

冬至這天,太陽剛好直射在南回歸線上,因此北半球的白天最短,黑夜最長。冬至過後,太陽又慢慢地向北回歸線轉移,北半球的白晝又慢慢加長,而夜晚漸漸縮短。

日為陽,夜為陰,日夜的此消彼長代表了陰陽的變換,也驗證了物極必反、盛極而衰的天道。所以,冬至就是這樣一個微妙的節點,代表"陰極之至",也是"陽氣始至"。

我國古代將冬至分為三候:「一候蚯蚓結;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動。」蚯蚓作為陰曲陽伸的靈物,感知此時陰氣旺盛,因此仍蜷縮著身體;而與鹿同科的麋也在此節氣逐漸解角;由於陽氣初生,所以此時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動並且溫熱。

傳統節日的主要習俗大致可以分為祭、衣、食、禮、娛五類。然而在大多數人心中,對冬至內涵的關心還不及一盤餃子,有人說「其實我們不是不關心傳統節日,但確實是沒有一個了解途徑。要不是家裡長輩告訴我冬至要吃餃子,我連這個都不知道。」

我們希望能成為您了解傳統文化的渠道,為宣傳傳統文化做出自己的努力。

正如上文所說,冬至是「陰極之至」,所以從周朝起就有冬至祭祀的習俗,唐宋時,冬至節和春節並重。

在傳統生活中,祭這個字是滲入在日用常行的,節日裡祭祖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中國的祭傳統講「敬如在」,比如,在時節轉換的日子裡祭祖,歡迎關注公眾號:幼兒教案,就好像祖先也和我們一起過節。一般來說,雖然不是正式家祭,但應該給祖先的靈位前祭獻供品和香火,酹酒一盞而後全家在一起同慶。

冬至這天是學生向老師表達敬意的日子,據說冬至節這天,舊俗由學董牽頭,宴請教書先生。先生要帶領學生拜孔子牌位。然後由學董帶領學生拜先生。贈鞋襪的習俗則是因為這天日影最長,所以古俗以鞋襪獻給尊長慶賀冬至,表示足履最長之日影祝禱長壽。曹植的《冬至獻襪履表》有"亞歲迎樣,履長納慶"的句子。

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祝往來,一如年節。」

後來,冬至穿新衣的習俗也固定下來了,官家給吏員賜新衣冠,如今天過年時單位給發的年貨這類性質。

在古代,人們沒有手機,沒有電腦,沒有什麼娛樂項目,也沒有空調、暖氣,大家清雅緩慢地度日。冬至極陰極寒,朝廷也會放假,佔卜、觀天、作詩、調香,便是人們最愛的活動。即使天氣再冷,也要把日子過好。

懸土炭

先民也很善於觀察自然界的現象,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冬至懸土炭」習俗。就是說,在冬至前三日,懸土、炭於天平木桿兩端,讓兩邊輕重剛好平衡。到了冬至日,陽氣至,炭那邊就會重,而夏至日陰氣至,則土重。很明顯,這個簡單的小實驗的原理在於吸水與否。

葭灰佔律

這又是一個有趣的小實驗,要牽扯到音樂知識。古人在冬至之日還常用葭莩之灰來佔卜氣候,依據的就是華夏音樂理論中的"十二律"。古人燒葦膜成灰,置於律管中,放密室內,以佔氣候。某一節候到,某律管中葭灰即飛出,示該節候已到。按照古人的經驗,冬至日裡,葭灰當從應鐘律管中飛出。所謂十二律,就是將一個八度分為十二個半音。如果假設黃鐘是現在鋼琴上的"C"音,其他各律則依次向上升半音:黃鐘、大呂、太簇、夾鍾、姑洗、仲呂、蕤賓、林鐘、南呂、夷則、無射、應鐘。

九九消寒歌

九九歌是一種節令民間歌謠。舊時,冬至來臨時,小孩子們常會吟唱這樣的歌謠: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開八九雁來,

九九加一九,

犁牛遍地走。

這便是流傳於我國各地的最為膾炙人口的九九歌。

按照我國傳統的曆法計算,從冬至次日開始數起,每九天為一個時段,第一個九天叫一九,其後依次稱二九、三九、...九九,合稱「九九」。這八十一天氣候較冷,此期過後,天氣回暖,大地將春。

九九消寒圖

冬至後即開始數九,八十一天後就迎來春天,但是這些天怎樣計算呢?

於是人們就利用「九九消寒圖」用來計算時間和天氣變化,有經驗的人甚至可以根據每天的記載可以推斷來年雨水多寡,是否豐欠。就連乾隆皇帝在冬季也會描畫消寒圖,作為冬日消遣。

下面就為大家詳細介紹九九消寒圖的不同形式和用法。

最簡單的一種:畫銅錢

畫縱橫九欄格子,每格中間再畫一個圓,稱作畫銅錢,共有81錢,每天塗一錢。塗法如民間歌謠所唱:「上陰下晴雪當中,左風右雨要分清,九九八十一全點盡,春回大地草青青。」不僅能記錄日期,還能記錄天氣。

塗之前的消寒圖

塗完後的消寒圖

文人墨客的選擇:九畫字聯句

古時的文人墨客在「一九」之日,會相約九人飲酒(「酒」與「九」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九九消寒圖通常是一幅雙鉤描紅書法,上有繁的「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九字,每字九劃,共八十一划,也是從冬至開始日塗一筆,直到九九之後春回大地。每天的筆劃所用顏色根據當天的天氣決定,晴則為紅;陰則為藍;雨則為綠;風則為黃;落雪填白。

塗色前

塗好後

雅致有加:雅圖

雅圖是畫素梅一枝,梅花瓣共計八十一,每天染一瓣,都染完以後,則九九盡,春天臨。《帝京景物略》云:「日冬至,畫素梅一枝,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圖』。」

最講究的玩法不是把花瓣全染紅,而是按每日天氣點染:上點陰,下點晴,左點雨,右點風,若是下雪點當中。

風雅婦人的玩法:曉妝染梅

這中消寒圖的做法更加風雅,明人楊允浮《灤京雜詠一百首》中對此既有記載,即:冬至後,貼梅花一枝於窗間,婦人早起梳妝時,每天以胭脂輕點一圈,八十一圈既足,梅枝映在窗前變作杏花,即春暖回。

順路漲知識:葫蘆形九九消寒圖

這種九九消寒圖,將中國歷史通俗地與傳統冬令節氣有機結合,凝縮在從冬至的頭九到九九的短短時間內,可謂匠心獨運,別出心裁。葫蘆型的圖案設計,酷似「中國結」起終讀法,宛然曲折,令人興趣大增。一番誦讀下來,既了解了中國從三皇開始,至清朝定鼎中原的歷史,也豐富了文化知識。

構思精巧的畫:六子爭頭

清代古版《六子爭頭圖》藏於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新創作的《六子爭頭》曾入選國際和平畫展並得獎。同時此圖的傳統文化內涵十分豐富,畫面中幾個兒童的頭部和臀部互相借用,有六個娃娃由三子變六童,構思巧妙奇絕,體現了古代年畫藝人的聰明智慧,觀之趣味無窮。而且三個娃娃手中分別拿著蘋果(喻和諧、和平),壽桃(喻長壽)、柿子(喻事事如意);上面配有九九消寒歌謠;四角裝飾有四季鮮花象徵花開富貴、四季平安;圖中間有雙魚遊動象徵魚水和諧;周圍飾以十二生肖和象徵吉祥之物,具有裝飾效果,體現了節令民俗。含義豐富,傳遞著古老的文化信息。

其所以稱「九九消寒圖」,是由於每個兒童的兜肚上都畫有九個圓圈,加起來共九九八十一個,作為計九之用。後因翻刻有誤,每組九數就多少不一了。

數千年的農耕生活,我們的先民與天地萬物、四時寒暑消磨出多少溫存,多少詩意。「九九消寒圖」不僅用來計時和天氣變化,更是提醒人們筆下端正,心中殷切,叮囑自己,叮囑萬物,且自珍重,且耐寒冬。

冬至之食

冬至日正值隆冬,食物多傾向於口味濃鬱、營養豐富的種類,諸如餛飩、餃子、湯圓、赤豆粥、黍米糕等。經過數千年發展,已經形成了獨特的冬至節令食文化,各地冬至節的主要食俗有:

冬至肉:

冬釀酒:

蘇州在冬至這一天要喝一年只做一次的冬釀酒,又叫做「酒娘「。這是由米酒和桂花釀製而成,看著那金黃的色澤,聞著有桂花的幽香,入口又是一陣綿甜,好不怡人。

湯圓:

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湯圓也稱湯糰,冬至吃湯糰又叫"冬至團"。

不管是南方的湯圓、江南的赤豆糯米飯,還是江西的麻餈,每一碗都有個共同的名字,叫做團圓。

冬至詩歌

《小至》

(唐)杜甫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

刺繡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管動飛灰。

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衝寒欲放梅。

雲物不殊鄉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

《邯鄲冬至夜》

(唐)白居易

邯鄲驛裡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辛酉冬至》

(宋)陸遊

今日日南至,吾門方寂然。

家貧輕過節,身老怯增年。

畢祭皆扶拜,分盤獨早眠。

惟應探春夢,已繞鏡湖邊。

《冬至感懷》

(宋)梅堯臣

銜泣想慈顏,感物哀不平。

自古九泉死,靡隨新陽生。

稟命異草木,彼將羨勾萌。

人實嗣其世,一衰復一榮。

《冬至日獨遊吉祥寺》

(宋)蘇軾

井底微陽回未回,蕭蕭寒雨溼枯荄。

何人更似蘇夫子,不是花時肯獨來。

《冬至》

(宋)朱淑真

黃鐘應律好風催,陰伏陽升淑氣回。

葵影便移長至日,梅花先趁小寒開。

八神表日佔和歲,六管飛葭動細灰。

已有岸旁迎臘柳,參差又欲領春來。

《滿江紅·冬至》

(宋)範成大

寒谷春生,燻葉氣、玉筒吹谷。

新陽後、便佔新歲,吉雲清穆。

休把心情關藥裹,但逢節序添詩軸。

笑強顏、風物豈非痴,終非俗。

晝永,使眠熟。

門外事,何時足。

且團奕同社,笑歌相屬。

著意調停雲露釀,從頭檢舉梅花曲。

縱不能、將醉作生涯,休拘束。

《水調歌頭·冬至》

(宋)汪宗臣

候應黃鐘動,吹出白葭灰。

五雲重壓頭上,潛蟄地中雷。

莫道希聲妙寂,嶰竹雄鳴合鳳,

九寸律初裁。

欲識天心處,請問學顏回。

冷中溫,窮時達,信然哉。

彩雲山外如畫,送上筆尖來。

一氣先通關竅,萬物旋生頭角,

誰合又誰開。

官路春光早,簫落數枝梅。

相關焦點

  • 冬至---二十四節氣的開始
    冬至是我國農曆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節氣,也是中華民族一個傳統的節日,他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的一個節氣。時間是每年的十二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之間。冬至這一天,北半球將迎來一年中最長的黑夜和最短的白天,過了冬至白天會慢慢變長,黑夜會慢慢縮短,在我國的古代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 冬至|二十四節氣|第22個節氣
    冬至(英語:winter solstice),又稱「冬節」、「賀冬」,華夏二十四節氣之一、八大天象類節氣之一,與夏至相對。冬至在太陽到達黃經270°時開始,時於每年公曆12月22日左右。 冬至節氣來歷 WINTER SOLSTICE
  • 二十四節氣——今日冬至!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冬至,又稱日短至、冬節、亞歲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冬至是太陽南行的極致,這天北半球的太陽高度最小。冬至這天太陽光直射南回歸線,太陽光對北半球最為傾斜。
  • 石家莊市新華區柏林幼兒園冬至節氣主題活動
    河青新聞網訊 冬至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重要節氣,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為了讓幼兒充分體會冬至傳統文化習俗,石家莊市新華區柏林幼兒園開展了「迎冬至,幸福節」的冬至節氣主題系列活動。將近兩周的時間裡,小朋友們通過動手操作,體驗勞動的樂趣,感受到濃濃的節日氣氛,豐富生活經驗。
  • 徐州市丁萬河幼兒園寶寶的節氣發現之旅之冬至
    今天是12月21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節氣。丁萬河幼兒園的老師們抓住了教育契機,結合「冬至」,引導孩子們去了解節氣,關注自然的變化。  我們一起來了解冬至  活動前期,老師們鼓勵孩子和家長共同收集來關於冬至的圖片、視頻,並把圖片整理製作成精美PPT,和孩子們一起走進冬至,去了解關於"冬至"這個傳統節氣的由來、習俗,激發了幼兒的求知慾望和探索興趣。
  • 【護苗課堂】認識二十四節氣——冬至
    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2個節氣——冬至。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冬至2020-12-21冬至,又稱日短至、冬節、亞歲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冬至是四時八節之一,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
  • 冬至節氣 | 過冬至,幸福至!
    二十四節氣 冬 至 冬至, 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2個節氣, 它是二十四節氣中 最早制訂出的一個節氣,
  • 冬至到底是什麼意思 冬至節氣有哪些飲食習俗?
    冬至到底是什麼意思 冬至節氣有哪些飲食習俗?時間:2019-12-21 18:20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冬至到底是什麼意思 冬至節氣有哪些飲食習俗? 馬上就要進入12月份下旬了,而在12月22日也將會要迎來2019年的最後一個節氣,那就是冬至。
  • 幼兒園「迎冬至,溫暖過冬」主題活動方案來啦!
    ,知道冬至的由來,初步了解冬至節的習俗。 師:小朋友們,你們知道《二十四節氣歌》嗎?為了紀念西施的智慧和創造,蘇州人便把它定為冬至節的應景美食。 此外,冬令進補又是蘇州人廣為流傳的俗語,一般蘇州人從冬至這天起也開始啟動大進補,也形成了各種補品的最高峰。 冬至相關習俗傳說: 冬至餛飩夏至面。 冬至吃狗肉。
  • 二十四節氣:冬至的奧秘?
    冬至,又稱「冬節」、「賀冬」,華夏二十四節氣之一、八大天象類節氣之一,與夏至相對。冬至在太陽到達黃經270°時開始,時於每年公曆12月22日左右。據傳,冬至在歷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經是個很熱鬧的日子。在今天江南一帶仍有:吃了冬至夜飯長一歲的說法,俗稱「添歲」。
  • 雲遊二十四節氣——冬至大如年
    二十四節氣是大自然說給我們聽的語言,也是古人詩意棲居的創造。人們在勞動中學會了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依氣候而作,隨歲月流轉。冬至更是一年的伊始,蘭州日報社西遊記工作室從今天開始走入二十四節氣,特別製作 " 雲遊二十四節氣 " 系列短視頻,換一種視角,輕鬆有趣地解讀蘭州的二十四節氣故事。北方人:今天冬至,吃頓餃子!南方人:好呀好呀!北方人:難得吃頓餃子你多吃點。
  • 溫暖冬至 幸福相伴 鄲城縣新城區第一幼兒園冬至大班組活動
    ,是我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在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為了讓幼兒了解中華民族傳統節日內涵,弘揚民俗文化,鄲城縣新城第一幼兒園圍繞「快樂包餃子,溫暖過冬至」開展了一系列活動。」主題活動 12月21日一大早,幼兒園就飄來濃濃的餃子餡味,各班級將廚房搬到教室,實操活動前,孩子們通過老師講解、故事、視頻等了解了冬至的由來、習俗,老師告訴過孩子們,冬至屬於二十四節氣,有著「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南方吃湯圓等甜食過冬至,我們北方的習俗是在冬至這一天吃餃子。
  • 冬至大如年這話什麼意思?冬至都有哪些習俗?
    之所以說冬至大如年,是因為冬至在歷史上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元旦,過去人們把冬至當做新年的開始,農曆十一月就等同於現在的正月,所以冬至也是下一個循環的開始。由於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一節,所以不像其它的農曆節日有固定的日子,冬至就跟清明一樣隨二十四節氣的流轉而改變,所以冬至和清明都被稱為「活節」,也是祭祖的日子。
  • 第六屆中國登封二十四節氣冬至文化節圓滿收官
    第六屆中國登封二十四節氣冬至文化節啟動儀式冬至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兩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節氣。冬至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
  • 登封第六屆二十四節氣冬至文化節精彩紛呈
    12月21日,登封市告成鎮觀星臺景區二十四節氣廣場上,30名學生集體唱誦24節氣歌,伴隨著抑揚頓挫、清脆悅耳的歌聲,中國·登封第六屆二十四節氣冬至文化節拉開了序幕。發源於登封告成觀星臺的二十四節氣民俗,於2016年11月30日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做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二十四節氣」的傳承和保護工作,登封市每年舉行冬至文化節、夏至測影節活動。
  • 閒話冬月,二十四節氣之冬至
    二十四節氣的確立無疑是農耕文明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其形成經歷了漫長的歲月,凝聚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辛勤與智慧,體現了華夏文明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在24節氣中,冬至是最早制定的,早在二千多年前,充滿智慧的古人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間。
  • 冬至節氣:品讀唐代杜甫《小至》,了解冬至
    觀光君今天帶大家品讀唐代杜甫《小至》,了解冬至。冬至,又稱日短至、冬節、亞歲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冬至是四時八節之一,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冬至習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在中國南方地區,有冬至祭祖、宴飲的習俗。在中國北方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
  • 今日冬至|二十四節氣冬至中英雙語介紹
    今日迎來冬至節氣,冬至用英語應該怎麼說?新東方在線英語頻道整理了《今日冬至|二十四節氣冬至中英雙語介紹》,供大家參考。  Winter Solstice, the 22nd solar term, is from December 21 (18:02), 2020 to January 5 (11:23 am) 2021.
  • 溧陽實驗幼兒園:迎冬至,幸福至!
    冬至到,冬至到。南湯圓,北方餃。暖暖和和吃一碗,保你耳朵凍不掉。俗話說「冬至大過年」,它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我們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為了讓孩子們了解冬至的民俗文化,繼承傳統習俗,溧陽飾演幼兒園小、中、大班開展了「迎冬至,幸福至」的系列活動。
  • 2018年冬至吃什麼?冬至節氣安徽合肥及全國各地習俗最全科普
    明天(12月22日)就是2018年冬至節氣啦,冬至吃什麼好?各地在冬至節氣有不同的風俗,中國北方多數地方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但是在安徽合肥,四川成都、蘇州、臺灣等地,冬至習俗略有不同,冬至吃什麼也有不同的講究。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或「亞歲」等。冬至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