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種心臟雜音要留意!10個習慣讓心臟更健康

2021-01-09 新華網客戶端

        八種心臟雜音要留意

        心臟雜音指心臟收縮或舒張時血液在心臟或血管內產生湍流,導致室壁、瓣膜或血管振動所產生的異常聲音。心臟雜音可見於健康人,更多見於心血管疾病患者。美國「讀者文摘雜誌網站」刊文提醒,若心臟雜音伴隨以下問題,要引起重視。

        1.瓣膜病。心臟瓣膜是用來保持血液向一個方向流動的閥門。若這些閥門關不好或完全打不開,心臟就可能出現雜音。比如,二尖瓣狹窄,心尖部可聞及隆隆樣雜音;二尖瓣關閉不全,心尖區會出現吹風樣雜音。

        2.貧血。缺鐵性貧血,意味著沒有足夠的健康紅細胞向身體所有組織輸送氧氣。與貧血相關的心臟雜音需要密切監測,以防發展為更嚴重的疾病。

        3.腫脹。心臟瓣膜功能失調可能造成血液循環變差,導致多餘的液體在四肢積聚,出現腫脹。

        4.甲狀腺疾病。有的人心臟雜音可能是甲狀腺功能失調所致,甲狀腺過度活躍會引起心臟血液發生湍流。

        5.懷孕。女性孕期可能出現無害的心臟雜音,這是因為她們體內的血容量增加了。如果醫生沒有發現其他潛在原因,心臟雜音一般會在妊娠結束後消失。

        6.感染。心內膜炎指心臟和瓣膜的血管內膜發生了感染,從而造成心臟雜音。一般,當細菌從身體其他部位,如口腔穿過血液進入心臟時,會發生這種情況。

        7.頭暈。起身太快和飢餓時頭暈屬於正常現象,如果沒有任何明顯原因而感到頭暈,可能與心臟雜音有關。

        8.食欲不振。嬰幼兒發育差可能由多種原因引起,比如缺乏生長激素或心臟雜音。雖然這種無害的雜音會隨著時間推移而消失,但家長應及時帶孩子到醫院評估是否有先天性心臟病或心臟缺陷。

        心臟檢查40歲就要開始

       心腦血管病年輕化, 在四五十歲時,心臟和血管都會有明顯的老化,彈性大不如前,特別是對有心血管病家族史的人來說,定期檢查很有必要。

       建議40歲以後,要經常進行體檢,通過抽血檢查,了解血脂、血糖情況;通過做心電圖檢查心臟,如有症狀經醫生判斷必要時做一個雙源CT(無創檢查)或心臟冠脈造影(有創檢查),確定是否有冠心病。

       特別是有家族史的人、在飲食上習慣吃鹽比較多的人、工作壓力比較大的人等,更要注意心臟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及時在門診、社區、家庭做血壓監測。一旦發現異常,要儘早去正規醫院就醫。

        心臟不好的九個表現

        心臟負荷加重或肌肉損傷時,其泵血功能降低,輸出血量不能滿足器官及組織需要,同時它們中的血液也不能順利回流到心臟,這種狀態稱為心力衰竭,簡稱「心衰」。如果出現以下一些症狀,可能表明心功能受損。

        第一,一躺下就氣短。患者平臥幾分鐘後出現氣短,坐起後才可稍微緩解。此時應考慮患者可能出現了心衰。這是由於平臥時回心血量增多,導致氣道阻力增加,患者出現氣短。此時應及時到心內科就診,同時排除肺源性疾病的可能。

        第二,胸口沉重如有大石。就是平常所說的「胸悶」,若排除情緒因素及其他臟器如呼吸系統功能改變,此時應考慮患者可能存在心肌缺血。如胸悶持續數分 鐘不能緩解,甚至出現胸口劇烈疼痛,則很可能出現了心絞痛甚至急性心肌梗死(簡稱「心梗」)。應儘快撥打120,趕往最近醫院,有條件的情況下可先自行含 服硝酸甘油片或速效救心丸等藥。

        第三,衣服和鞋子突然變緊。衣服、鞋子變緊,不少人第一反應可能是自己胖了,但對心臟疾病患者來說,可能提示心功能受損。這是由於心排出量(心室每分鐘射出總血量)血下降,腎臟血流量減少,排出體外水分減少,出現下肢浮腫、體重增加(尤其3天內增加超過2公斤),需及時就醫。

        第四,食欲不振。心臟功能受損的患者除了有食欲不振的表現,還可能出現腹脹、噁心嘔吐、便秘、上腹痛等症狀,多是由於右心功能衰竭,胃腸道淤血引起。

        第五,頭昏頭暈。頭昏頭暈在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睡眠差、頸椎病、高血壓等是較常見原因。但伴隨血壓明顯偏低的頭暈頭昏,可能是心功能受損等所致,嚴重者還可能出現暈厥、心源性休克等危及生命的情況,此時應迅速就醫。

        第六,焦慮不安。正常人焦慮不安大多與情緒有關,而有人在情緒穩定時仍覺心悸、心慌、坐立不安,這要考慮是否存在心臟疾病。心率增快、心律不齊是心慌焦慮常見原因,多由心臟功能性或器質性改變導致,應早期幹預,防止症狀進一步加重。

        第七,咳嗽不止。多數人感冒會出現咳嗽、發燒等症狀,且咳嗽在白天黑夜不會有很大差別。但一些人沒有發燒等其他類似感冒症狀,唯獨咳嗽不止,夜間多於晚上,平臥時比坐起時明顯,此時要警惕是否心功能受到損傷。這可能是肺淤血使氣道受到刺激,可伴隨咳白色泡沫痰、痰中帶血絲,急性發作時甚至可出現粉紅色泡沫樣痰。

        第八,容易疲勞或終日乏力。很多心臟病患者起病便是以乏力或易疲勞開始,多是由於左心功能受損,心排出量降低,不能滿足外周組織灌注所致。

        第九,少尿且下肢浮腫。出現少尿和下肢浮腫,很多人常認為是腎臟出了問題。實際上,心臟功能受損會導致腎臟血流不足或體靜脈壓力過高,常出現少尿及下肢浮腫等。腎臟長期缺血,可致腎功能惡化,出現蛋白尿,血肌酐上升,並形成心衰加重的惡性循環。

        一旦出現上述「傷心」症狀中任何一種或幾種,應及時就醫。遵醫囑排除相關疾病。明確診斷後應嚴格按照醫囑用藥等治療,切忌自行更改或停用藥物。

        心臟發病的幾個黑暗時刻

        日常生活中一些「至暗時刻」,會讓心臟更脆弱,容易發生猝死,必須警惕。

        氣溫低。冬季氣溫降低,會激活交感神經系統,導致心率加快,外周血管阻力增加,進而令血壓升高,心臟負荷加大,引起供應心臟血液的冠狀動脈痙攣,使原有粥樣硬化斑塊的血管更加狹窄,甚至出現粥樣硬化斑塊破裂出血,血栓形成,造成急性血管阻塞,引起心絞痛發作和心肌梗死。研究表明,氣溫每下降10℃,心臟病發病風險會上升7%,多數心臟病發作事件發生在氣溫較低時。因此,建議大家冬季出門做好保暖工作,戴上帽子、圍巾和手套。

        溫度高。夏季及室內溫度過高時,人體血管處於擴張狀態,血液集中於體表血管,會導致心臟、大腦血液供應量相對不足。加上晝夜溫差大或空調溫度較低,可導致血管收縮,血壓波動,誘發心腦血管急性事件。天氣酷熱,人體新陳代謝旺盛,對水的需求量增加,大量出汗時,體內水分和鉀、鈉等電解質大量流失,可誘發惡性心律失常。建議大家天氣炎熱時多喝水,可採用多次少量補水法。另外,多吃粗雜糧、綠葉菜、瓜果,少吃肉類和甜食。

        暴脾氣。人真的可能被氣死。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研究人員發現,一個人在暴怒後的兩小時內,心臟病發作或出現急性冠脈症候群的風險會增加近5倍,中風風險增加近4倍,室性心律失常風險也會增加。對於愛生氣和已經存在心臟疾病的人來說,發病風險以及致死率也會更高。

        喝太多。酒精不僅會導致酒精性心肌病、高血壓等,更會造成心梗、腦梗、房顫、心衰、腦血管破裂等問題,甚至危及生命。另外,飲酒者胃內存有大量食物,嘔吐時易進入氣道,導致患者窒息及誘發吸入性肺炎;也可刺激氣管,通過迷走神經反射,造成反射性心臟停跳。

        吃太飽。吃得太多,會讓消化系統佔用太多資源,有效循環血容量減少。如果吃得油膩,大量甘油三酯進入血液,會使血細胞和血管功能下降,患心臟病的風險就會大增。而且,吃太多富含脂肪的食物,會誘發急性胰腺炎,造成心臟驟停。因此,心臟病患者每餐最好吃七八分飽。

        用力便。便秘患者排便時,通常會用力過大,引起腹壓升高,血壓隨之升高,同時心率加快,導致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肌因而發生嚴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甚至發展為心梗。便秘患者大便時還常用力屏氣,擠壓內臟,引起心臟破裂,大血管出現夾層動脈瘤或破裂等問題,同樣有生命危險。

        練過頭。 運動能強身健體,但運動猝死的報導屢見不鮮,一些「一向身體很棒」的人會突然在運動中倒地身亡。其實,運動不是他們猝死的主因,隱藏的心臟病才是「幕後黑手」。心源性猝死是運動性猝死的主要表現形式,如心肌炎、先天性冠狀動脈畸形、心肌肥厚等。刺激因素還包括急性心肌缺血、交感神經興奮和血流動力異常引起致死性室性心律失常等。也就是說,運動性猝死並非憑白無故的發生,而是心臟自身的器質性缺陷受到刺激而誘發。運動強度過大或運動未及時補充能量,如馬拉松運動中一直不補充水分,就會造成嚴重脫水,影響散熱,運動中又不斷產熱,從而導致體溫增加,進一步加重脫水,影響人體各個器官的機能。

        太「性」奮。性愛是美好的,但有時也會威脅健康。生活中可能會導致性猝死的誘因包括:過度勞累或患有基礎性疾病、酒後同房、婚外性行為、年齡相差懸殊、藥物影響、姿勢不正確等。建議伴侶同房過程中,要時刻關注對方狀態,一旦出現不適,應馬上停止或緊急就醫。

        十個習慣讓心臟更健康

        改善飲食和加強鍛鍊是公認有效的護心法。但美國報導稱,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除了吃動之外,還有很多小方法可以起到保護心臟健康的作用。

        1.擁抱。研究表明,與愛人相依偎能使自身釋放一種有助降低血壓、釋放壓力的激素,催產素。

        2.大笑。大笑能刺激血管擴張,最大幅度可達22%,進而增強血液流動,降低血壓。

        3.食用巧克力。可可豆中富含的抗氧化物質,可以增強免疫系統功能,幫助身體抵禦外來傷害。

        4.養寵物。數據顯示,飼養寵物的人血壓相對較低,患心臟病的風險也低於不飼養寵物的人。這可能是因為養寵物的人比不養寵物的人鍛鍊時間更多。

        5.每周吃一天素。少吃肉是保護心臟的重要措施之一,研究表明,適當素食可以降低32%的心臟病風險,建議每周至少有一天吃素。

        6.站立。無論工作還是休息,我們一天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坐著,一定程度上會增加患心臟病的風險。站起來,在辦公室裡散散步,和同事聊聊天,或者每隔幾個小時在附近轉一轉,都可以改善心臟健康。

        7.保持適度睡眠時間。每晚需要保證7~8小時的睡眠。研究表明,睡得太少會令心臟病風險增加48%,而睡得太多也會令患病機率增加38%。

        8.咖啡因。每天喝1~3杯黑咖啡有助於穩定心率。

        9.遠離噪雜的公路。研究表明,在高速公路上,你接觸到的噪音每增加10分貝,心臟病的發病風險就會上升12%。

        10.結婚。調查發現,已婚人士的心臟相對單身者更為健康。對女性來說,持續10年的穩定婚姻可以使心血管疾病風險降低13%。

相關焦點

  • 談談兒童心臟雜音
    心臟雜音分兩類 血液在正常心臟和血管內流動時以層流或流線方式流動,因此在心腔和血管內流動時不產生雜音。只有當血流受到某些因素影響(如血流速度加快、血液黏稠度改變、心臟各部分正常通道變得太狹窄,心腔之間、心臟與大血管之間存在著畸形通道、心臟瓣膜病變等)而產生激流和漩渦時引起心臟瓣膜、腱索、心肌和大血管壁等組織振動而產生噪音(即心臟雜音)。 臨床上,心臟雜音分為生理性(功能性)和病理性(器質性)兩大類。
  • 為什麼小孩會有心臟雜音?醫生:不是所有的心臟有雜音都是心臟病
    寶寶是父母的心頭愛,大多數父母都有一個最樸實的願望,那就是自家寶寶能健康快樂一生順遂。但是,並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實現的,有些寶寶一出生就帶著一些疾病,這讓人傷心傷神卻也無奈。但也不是所有的疾病都是致命的,比如說寶寶心臟有雜音,這種心臟異常的情況也分類分等級。
  • 心臟有雜音就是心臟病嗎
    本期專家: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心內科主任醫師關德明在門診檢查時,醫生說我的心臟有雜音,這讓我感到很緊張,請問心臟有雜音究竟是怎麼回事?心臟雜音一般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生理性或功能性雜音,也稱為無害性雜音,多出現在心臟收縮的時候;另一類是病理性或器質性雜音,可出現在心臟收縮或舒張的時候。
  • 「世界心臟日」主題科普:心臟雜音知多少?
    「世界心臟日」主題科普:心臟雜音知多少?在平時體檢中,如果醫生突然告知寶寶有心臟雜音,此時父母會很慌張,擔心寶寶會有心臟病。那麼,心臟雜音等於心臟病嗎?什麼是心音和心臟雜音?心音可分為第一心音、第二心音、第三心音、第四心音。通常情況下,心臟聽診可以聽到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也就是咚-噠、咚-噠。心臟雜音是除正常心音外,在心臟收縮或舒張過程中的異常聲音。常見的雜音性質有哪些?
  • 寶寶心臟有雜音,要不要緊?名醫為你來解答
    【寶島童醫匯,讓孩子更健康!】想了解更多臺灣兒科專家分享的少兒健康知識?請收聽我們的微課直播,登陸千聊LIVE,搜索「寶島童醫匯」,進入課程!在門診中,常常有其他醫生轉介過來做進一步的檢查病兒,爸爸媽媽進到診間就很憂心地問我,「醫生,我這小孩有心雜音怎麼辦?」「某某醫生說,在胸骨左側可以聽到3級心雜音」,「在胸骨左上方聽到二級的心雜音」。
  • 新生兒聽診心臟就有雜音,是正常還是心臟病?
    因為他們看到,自己的新生兒,心臟就聽診除了雜音。不是心臟病才有雜音嗎?然後,家長有萌生了些許希望,或許,新生兒的心臟有雜音,可能就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呢。要知道,很多明明一樣的症狀,確實存在生理和病理2種情況。確實,兒科醫師表示,新生兒聽診出現心臟雜音,可能就是生理性的,並不需要緊張。畢竟,新生兒的心臟,解剖結構還不完善嘛。
  • 心臟雜音越響,心臟病越嚴重?
    身體周刊:心臟雜音越響,心臟疾病越嚴重嗎?黃國英:心臟雜音係指心音以外的其他紊亂的音響成分。由於部分病孩病情較輕,日常表現與正常小孩無明顯差別,只是在體檢時發現有心臟雜音,但因心臟內部有缺損或狹窄,局部高速的血流可能損傷心臟內膜,因此存在誘發感染性心內膜炎發生的潛在威脅。雜音的來源通常認為是血液流經心臟和血管某一部位時出現湍流所產生的振動所致。
  • 【科普月月講】「世界心臟日」主題科普:心臟雜音知多少
    在平時體檢中,如果醫生突然告知寶寶有心臟雜音,此時父母會很慌張,擔心寶寶會有心臟病。那麼,心臟雜音等於心臟病嗎? 什麼是心音和心臟雜音? 心音可分為第一心音、第二心音、第三心音、第四心音。通常情況下,心臟聽診可以聽到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也就是咚-噠、咚-噠。 心臟雜音是除正常心音外,在心臟收縮或舒張過程中的異常聲音。
  • 孩子心臟有雜音是心臟病嗎?別慌,聽聽醫生怎麼說
    在一個研究中,2000多位篩查發現雜音的學齡兒童裡,只有10個存在結構性心臟病。 2 健康的心臟也會產生雜音?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先了解一下心臟雜音產生的機制。
  • 有心臟雜音,就一定是心臟病嗎?
    心臟雜音,是小兒先天性心臟病的重要體徵表現之一。現實中,的確是有很多家長,是首先通過發現寶寶的心臟雜音,進而去醫院診斷出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那麼,心臟雜音是不是就一定意味著孩子有先心病呢?      心臟雜音是判斷先心病的依據之一,但不是唯一的依據,且並非所有的心臟雜音都表示孩子有先心病。
  • 各類心臟雜音聽診要點及產生機制
    ;肺動脈瓣關閉不全的舒張期雜音則在仰臥位深吸氣時較清楚(2)呼吸:呼吸可使左右心室的排血量及心臟的位置發生改變而影響雜音的強度深吸氣時胸腔內壓力下降靜脈回流血量增多及肺循環血容量增加因而右心排出量較左心相應增加且深吸氣時心臟沿長軸順鐘向轉位致使三尖瓣更接近動脈瓣關閉不全的雜音增強;在深呼氣時則相反結果二尖瓣關閉不全和狹窄以及主動脈瓣狹窄和關閉不全的雜音均增強在Valsalva
  • 我國小學生2.7%有心臟雜音,≥3級行超聲檢查更有意義
    暨南大學醫學院附屬東莞醫院一項在8萬多小學生進行的研究發現,有2.7%的兒童聽診有心臟雜音,其中18.1%有3~6級雜音。
  • 你知道心臟雜音意味著什麼嗎?Heart Murmurs
    第一心音與第二心音之外的額外聲音即為心臟雜音。有時候雜音僅僅是單純血液流經正常心臟產生的聲音。有時可能是心臟疾病的表現。如果被告知自己的孩子有心臟雜音,家長可能會很擔心。其實心臟雜音並不少見,一些孩子在體檢或因其他情況就診時被發現存在心臟雜音。大多數心臟雜音無需多慮,不會影響孩子的健康。
  • 心臟有雜音是怎麼回事?
    心臟雜音是指在心音與額外心音之外,在舒張或者是收縮的過程中所產生的異常聲音。而雜音性質的判斷是有助於心臟疾病的診斷的,可以作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參考。
  • 心臟雜音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對於心血管內科或者心血管外科的醫生來說,一定在聽心率、心律、正常心音、心臟雜音和呼吸音。 有心臟雜音就一定有心臟病嗎? 不一定。 心臟雜音可以分為兩大類:生理性和病理性雜音。
  • 「科普月月講」「世界心臟日」主題科普:心臟雜音知多少
    在平時體檢中,如果醫生突然告知寶寶有心臟雜音,此時父母會很慌張,擔心寶寶會有心臟病。那麼,心臟雜音等於心臟病嗎?什麼是心音和心臟雜音?心音可分為第一心音、第二心音、第三心音、第四心音。通常情況下,心臟聽診可以聽到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也就是咚-噠、咚-噠。心臟雜音是除正常心音外,在心臟收縮或舒張過程中的異常聲音。常見的雜音性質有哪些?常見的雜音如吹風樣雜音、噴射性雜音、機器樣雜音、隆隆樣雜音。有些雜音還可合併震顫、肺動脈第二心音亢進等。
  • 「0-1歲」嬰兒心臟有雜音嚴重嗎
    有一些寶寶在體檢的時候醫生會聽到心臟有雜音,家長就會特別擔心。那麼嬰兒心臟有雜音嚴重嗎、寶寶心臟有雜音說嚴重也不嚴重,心臟雜音並不就一定代表有心臟病。實際上大多數心臟雜音都是所謂的功能性心雜音,有些寶寶出生幾個小時後會消失,也有些持續比較久,半年或者幾年後才會慢慢消失。但是這種雜音不會影響寶寶的身體健康,對日常生活也不會有影響。
  • 孩子打預防針或生病時,發現「心臟雜音」是咋回事?
    孩子入學體檢,都會聽心臟,若醫生聽到心臟雜音,基於孩子健康負責、職業要求,會讓家長帶孩子去醫院進一步檢查。但經常有家長不了解,莫名的緊張壓力撲面而來。再或者,家長帶孩子體檢,聽到醫生說孩子心臟有雜音,嚇得以為孩子有心臟病,讓家長聞之色變的「心臟雜音」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 掌握兒科聽診,這幾種心臟雜音一定要會聽
    兒科時間之前帶領大家學習過常見呼吸音的聽診(點擊這裡查看兒科常見呼吸音的聽診) 但是在臨床上,除了肺部聽診,心臟雜音的聽診也是每位兒科醫生必須掌握的一項臨床技能。我們來學習一下。
  • 心臟雜音,你不可不知的3件事兒!
    存在心臟雜音,一定是先天性心臟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