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張志和的一首《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此時正是初春,吃鱖魚的好時候。
初春的北京,氣溫已經讓人有了一絲夏天的感覺,冬去春來,轉眼即逝的寒冷,被溫暖的春風一掃而光。而此時桃花盛開,也正是到了吃鱖魚的時節,這時的鱖魚肥美鮮香,最關鍵是價格比往年都要便宜,只要23元一斤,曾經的昂貴立刻變成了高性價比的食材。
說到鱖魚,對於北方人來說,最先了解的應該是徽州名菜,臭鱖魚。本是產自長江流域的鱖魚,在以前,經過七八天的長途跋涉,運往徽州,到地後魚肉已經聞起來有微臭的味道。為了避免浪費,廚師嘗試著油煎燜燒的做法,結果異味全無,反而更加的鮮香無比。自此也就有了這道名菜,並且也讓這種保存輕微發酵而產生的奇異鮮香,在當時能讓這水中鮮出現在北京的高檔館子。
當然,對於鱖魚來說,新鮮的肯定是最好的選擇。鮮活的鱖魚宰殺完,直接清蒸,更能體現出魚肉的軟嫩鮮美。說到清蒸,對於大家來說,成品的蒸魚豉油肯定是首選。其實這個豉油自己做味道更醇香。
自己做蒸魚豉油?對,你沒聽錯,這個完全可以自己做,而且還非常的簡單,更關鍵的是要比買的成品,豉香更加的濃鬱。
自己做豉油,只需要豆豉,生抽,清水。做法是鍋裡先倒少許油,然後炒香豆豉,倒入生抽和清水燒開燉煮一分鐘就做好了。至於比例,一比一比一就好。
豆豉經過油炒後,豉香被激發出來,生抽加熱又讓釀造產生的生澀味道消失殆盡。這樣的蒸魚豉油,豉香濃鬱再搭配著微微發甜的醬香,搭配上鮮美的魚肉,真的是美味啊。
喜歡吃清蒸魚的可以自己嘗試下,會讓你忘記成品豉油的。下面咱們就說說這個清蒸鱖魚的做法。
1, 鱖魚洗淨後,魚背處改刀,因為鱖魚後背的肉比較厚,這種切法能讓整條魚受熱更加的均勻。
2, 盤裡放兩根筷子,將鱖魚立起來放在上面。很多人喜歡平躺著蒸,這樣魚的涼麵因為接觸蒸汽的面積不同而導致了熟得不均勻,而立起來蒸,就能完美地解決這個問題了。墊筷子也是為了讓魚腹部也能流通蒸汽,整條魚能很好的被蒸汽均勻加熱。
3, 切蔥薑絲,分別切粗絲和細絲,粗絲為了蒸的時候用,細絲是為了最後澆油時用。
4, 將粗的蔥絲和薑片放在魚上,再淋點料酒。不要撒鹽,這道菜整體都不用鹽的。因為撒鹽蒸,魚肉會加速脫水而是去了鮮嫩的口感。
5, 水開後,上鍋蒸6分鐘就好,太久了肉柴,太短又不能完全熟透。
6, 最後撿出蔥姜,倒掉蒸魚出的湯汁,碼上新的蔥薑絲。這裡會有人認為蒸魚的湯汁不能倒,太浪費了。實際這個湯汁主要是蒸的過程流出的血和魚皮表面的黏液混合物。並不鮮美,還有比較濃重的腥氣味道。而蒸完的蔥薑絲,再去除魚腥味後自身只有那種相對比較腥氣的味道了,只能放棄不要,換新的。
7, 淋上自己做的豉油,最後澆一勺滾油,這道菜就做好了。
比較有爭議的就是這個豉油,到底是先淋還是澆完熱油再淋。這兩種做法都可以,完全是看個人喜好,我更喜歡熱油再一次激發豉油的香氣。但不管怎麼做,都不要把豉油淋在魚肉上。
春暖花開,又到了吃魚的季節,一份清香鮮美的蒸鱖魚,讓人能吃出春天的味道。再加上魚肉富含的各種營養物質,還有相對少的脂肪含量,正是家人所要的美味。喜歡的也做起來吧,給家人一份屬於春天的佳餚。
把複雜的變簡單,把簡單的變得更加的漂亮,讓漂亮和健康同時擁有,這就是我@呲食塘,一個不拘泥於傳統的美食作者,值得你,一個不拘泥於傳統的美食作者,值得你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