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7年的時候,教育部就下發了一部關於普及高中教育的文件,這個文件明確指出,我們國家即將在全國範圍內普及高中階段的教育,並提出了總目標和具體目標。
其中一個就是要求普通高中與中職高中的比例相當。
為了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各省市都在嚴格控制普通高中和中職高中的招生規模比例,有的城市甚至已經禁止中學的初三和高三招收重讀生。
這樣的強制規定,簡直是更加體現了「一考定終身」,強制讓讓很多想讀普高的學生去讀中專,職高來體現自己完成考核任務。
國家希望普通高中和職業高中的規模大體相當,希望可以有一半的學生在中考完之後願意去職業高中。並且近些年來,因為職業高中的發展不如從前,所以為了發展職業高中,國家也給了相當多的優惠政策。例如,按學生的數量給學校發放相應的教育經費,提升教學質量,還會為農村的貧困家庭發放補助。並且補助是從中央和地方兩個方面給予支持的,因此這個力度還是很大的。
主要還是市場對人才需求的原因,因為國家的專業技術工人的供給不足,而且現在學生家長更願意送孩子去普通高中學習,導致中職院校辦學質量逐漸走上了下坡路。所以國家需要運用政策來調整,畢竟我們國家是一個工業大國,但是現在卻面臨著技術工人能力不高,綜合素質不佳,經驗少的各種問題,並且這方面人才還很短缺。
我國現階段的國情屬於,資源總量大,但人口多,人均佔有量少,東西方和城鄉的發展還很不平衡,大城市的人口過多,坐辦公室的白領這樣的崗位競爭力十分的大,長期短缺,而這就導致了大學生畢業就失業的問題。但是再看一下技能型人才這方面,實在是短缺。所以也是為了促進就業,緩和社會的矛盾,減少城鄉與中西部的差距,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我們國家開始大力發展中職教育。
我國對其他西方國家的的高中教育和普職比進行了全面的分析,並根據自身的情況吸收借鑑了其他國家的優勢,形成了自己的模式。
雖然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一的工業大國,但我們的「第一」是指工業製造大國,而不是工業創造大國,並且我們國家工業製品的質量和發達國家還是有一些差距的。比如德國,我們都知道德國的工業製品非常優秀,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們每一年都會培養一批素質非常高的工人,他們工作態度認真,能力強,甚至都可以說是「工匠」。而德國的工匠培養不是靠進入大學,而是真真切切地走入工廠,走入社會實踐當學徒,接受兩年半或三年半的學徒教育,這個費用由企業和政府來承擔。
以前的中國,中職學校的各方麵條件還是非常不錯的,一般都是國企辦學,所以學校並不缺設備也不缺老師。
但是現在,學校結構不合理,實訓的機會也很少,只能幹巴巴聽老師講課,這樣就算以後能找工作,只能做一些很低級的技術活,很快就會被社會淘汰。
所以現在很多家長寧願讓孩子去走高考的獨木橋,也不願意讓孩子去職高,甚至有很多家長和老師都認為,職高是壞學生去的地方。
不過,國家這樣單方面來平衡「普職比」真的可以從根處解決問題嗎?剛剛說到了中國各地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在經濟發達地區,第三產業位於主體,大規模招收普高的學生是合理的。但是在經濟欠發達地區招收大量普高學生,他們沒有和經濟發達地區的學生一樣的資源,一旦從高考的獨木橋上掉下來,他們又如何就業?
現在很多家長都認為孩子如果不上普高那就一切完了,其實這種想法是完全不對的,我們不能評價一個職業的高低貴賤,無論是在中職還是在普高,都可以深造。無論今後從事什麼樣子的職業,都需要盡心盡力,去學習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