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黃曉慶
11月21日,儘管溫度下降,但是位於內江經開區四合鎮柏林村的苞谷灣水庫依然吸引了不少釣魚愛好者,誰曾想到,幾個月前,這裡還因為汙水直排、肥水養魚,汙染嚴重,屬於劣V類水質,是遠近聞名的黑臭水體,沒人願意來此垂釣。如此大的變化,得益於經開區實施的黑臭水體整治工程。
控源截汙、內源治理、生態修復、景觀打造……2018年,內江經開區啟動了玉帶溪、壽溪河、太子湖及苞谷灣水庫4個黑臭水體整治項目,總投資約2.79億元,目前各黑臭水體整治工程進展顯著,水質指標得到持續改善。下一步,經開區還將針對4個項目進行各具特色的生態景觀打造,變廢為寶,讓曾經的「臭水溝」變成宜居宜遊的濱水公園。
柏林村村民何洪忠還記得,以前苞谷灣水庫水面上有不少竹葉、垃圾,現在改造後,水變清澈了,水面乾淨了,生活環境也變好了。
苞谷灣水庫面積僅0.06平方公裡,屬於小二型水庫。別看水庫小,可是受到水深、水體流動性差、自淨能力差等因素制約,水庫治理難度比其他黑臭水體還大。
苞谷灣黑臭水體整治工程自去年12月底啟動,於今年9月竣工。經開區建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僅僅是外圍治理,政府就投入了210萬左右,主要是進行漂浮物打撈、生活垃圾清理以及汙水直排口整治。緊接著進行控源截汙,採取修建截汙管網、一體化汙水處理站,並輔以人工生態淨化溼地的手段,使原有汙水得到達標處理、有序排放。
針對苞谷灣水庫水位較深的特點,經開區在內江地區首次引進環保型絞吸式清淤船加岸上淤泥固化脫水設備,從根本上保障清淤的覆蓋面及清理深度,徹底消除庫底長期淤積的動植物腐殖體、生活垃圾等內源性汙染,在短期內使水體透明度等指標得到明顯好轉,使整個水生態系統形成正面循環,逐步達到長治久清的效果。
目前,苞谷灣水庫已基本達到地表四類水質。望著遠處100畝綠油油的松林,相關負責人說,水庫即將啟動生態景觀打造工程,利用現有地形地貌,增加生態綠廊、騎遊步道、觀鳥亭等公共服務設施,將苞谷灣水庫打造成城市郊區生態公園,增加市民的休閒散步場地,成為人們生活休閒的生態景觀公園。
同樣值得期待的還有經開區壽溪河清水溼地水質淨化工程,該工程投資1.8億元,採用「廠+網+河」一體化全要素治水的新模式,新建鄧家壩再生水廠,通過管網連接運輸到壽溪河清水溼地,形成階梯式循環補水穩定渠道,提高淨化效率。
此外,河岸還將打造自然跌水區、礫石導流區、垂直潛流區、水平潛流區、親水戲水區、水下森林區六大景觀水景,建設生態、怡人的濱河景觀帶。通過一系列的舉措,將壽溪河打造成經開區乃至內江市獨具特色的城市濱水公園。讓原先影響群眾生活環境及城市形象的黑臭水體轉變為綠水青山,更加豐富廣大群眾的文化休閒選擇,同時也為內江城市生態環境的構建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