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育兒博主把6歲女兒留在家,原因是「懲罰」女兒沒有按時完成作業。
在懲罰期間,拒絕鄰居與保姆的幫助,讓6歲女童自己燒開水,自己泡粉絲,自己睡覺。第二天需要自己完成雙倍的作業,才能換來與家人一起旅行。
過程不想再贅述,只想說出老陳我的觀點——寫不完作業就不帶你玩,這是目前許多家長都在犯的一種病。病因當然都是出於對孩子的愛與負責,可有幾人考慮過這種家長犯病,卻帶給孩子後遺症呢?
我經常講:假如意外發生的時候,大人失去了孩子,大人還有父母、伴侶、朋友、工作。大人會難過,也許久久走不傷痛,但真的不是一無所有。
若是孩子失去了大人,那就是天塌了!他(她)的整個世界都破碎了,孩子該多麼可憐,多麼無助?
我們到達一個陌生的城市尚且自斂,自保,想像中幼小的孩子舉目無親,四顧無主的場景,誰人不潸然淚下?誰人不心肝俱裂?
文中這位大V對孩子的行為不就是讓孩子「失去了」父母嗎?
對於大V來說,只是權威對弱者的懲戒,只是自己實施的一種管教手段。
對於6歲娃娃來說,是自己的天在崩塌——我被丟下了,爸爸媽媽帶兄弟姐妹出去了,我怎麼辦?誰來陪我?誰來保護我?爸爸媽媽是不要我了嗎?
大V的「病」,許多家長都犯過——向孩子許諾:周六把作業寫完,周末帶你玩。結果周六孩子磨蹭寫不完,家長就選擇不去玩了。理由是:你的作業沒寫完,責任在你,不要怪我不帶你,是你不遵守承諾,是你先違反規則!跟我沒關係。
大人擺出一張張振振有詞的「嘴臉」,其實在跟孩子「較量」、在「爭對錯」。
監督孩子完成學業和帶孩子玩都是家長的職責,而寫作業是孩子的職責。各自履行職責即可,為何掛鈎?
都是家長的焦慮而已:怕孩子養成拖沓的壞習慣。怕孩子以後更管不住自己……
我曾調查過一部分家庭,家長在此種情況下繼續保證孩子遊玩,孩子往往更開心,更能體會一家人其樂融融的幸福。一開始可能晚上回家補作業較慘,但孩子為了這份快樂,會自己想辦法調整,因為,孩子有了目標想去實現,他想再次、多次體驗這種幸福。
事實上,大人們可曾回憶過:你保持至今的一些良好習慣,是逼出來的行為堅持得更久,還是自己從中感受到了「樂趣」的行為堅持得更久呢?
有句話叫「幸福的童年療愈一生,不幸的童年用一生去療愈。」
大V的女兒 經歷此次被「丟下」,有可能是她童年最慘痛的經歷,最難以釋懷的陰影。後來,女兒說:「出來玩太開心了,以後一定按時完成作業……」等等這些語言,真的是6歲女童「長記性」所言,還是「討好」所言呢?
一個善於「討好」的孩子,對自己就壓抑越狠,在未知的以後,指不定會影響哪一階段人格的養成!
家長們需記得一句話:「童年欠的帳,總是要還的,只是早晚而已!」
以此三個觀點,分析給同頻的朋友,只願對每個孩子多一份溫柔地接納!
所立的規矩不以家長和孩子比勝負為目的,而是要給孩子「科學的愛」——符合孩子身心發展規律的,符合孩子心理需求與心理發展的,有利於孩子人格健全的。
只有這種科學合理的愛才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所需要的愛。只有通過家長的愛,才能讓孩子感受到這種愛,最終讓孩子擁有了力量,孩子的生命力才能夠綻放出來。
「無知的愛就是傷害,有方法的愛才叫愛。」我是花匠老陳,專業的家庭教育指導師,每天分享教育智慧,喚醒你,啟發你,助你智慧經營,幸福在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