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近處開始著手
當一種動機經一再嘗試仍不能成功,達不到預定目標時,個體需要調整目標,變換策略、方式,通過別的方法和途徑實現目標,或者把原來制定的太高而不切實際的目加以調整,改變行動方向,則會有可能成功。所以說一個人是否感受到挫折,與他自己對成功所定的標準有密切關係。因而,有時為了減緩自己心理的挫折感,就需要自己為自己釋放一些,切實的途徑就是降低標準與檔次。
常言道,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而痛苦與挫折也就越大。現實生活中,我們一般人常有的心態是,心中只想著要得到快樂之事,得到了就喜歡,失去了就悲痛。的確,不論任何時候,大多數人都難以做到「不動心」,因為人是有七情六慾的,是有靈魂與思維的高級動物,不可能受到外界的幹擾而無動於衷。但是,在很多時候,比如面對挫折、打擊,或種種不如意的時候,我們應該學會降低欲望,慨然相對,樂觀豁達,灑脫自然。尤其對待功利問題,更不能跟自己較勁,太較真,只會傷害自己和他人。
其實,仔細想想,人生短短幾十個春秋,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所求何須太多。「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三湘第一貪官」張德元在案發後,淚流滿面地說:「我要那麼多錢幹嘛!又不能帶進棺材,到底為了誰呢?人活到這份上,名利得失還有何意義?」想一想我們的革命先烈,為了人民的解放事業,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卻什麼也沒得到過。徐立清、許光達同志為革命奮鬥了一輩子,可謂是勞苦功高,但在授銜定級時卻主動要求降銜降級。名將粟裕也曾幾次讓官,甘當副手。與他們的寬闊胸懷相比,我們有些人是應當慚愧的。世間還有什麼能夠與自己關係那麼密切,以至非得到不可呢?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在為完成某項事業而努力的時候,有時因環境、人際關係的限制,或者自己目前的角色、能力的限制等目前我們無法改變的因素,事業未能像預期的那樣順利,或者停止在某個高度上,再也前進不了。那麼,既然這是我們暫時無法改變和突破的事情,就不妨降低自己的要求,重新衡量諸多因素,重新制定發展高度,這是我們自我保護和應變的一個重要的方法。試想,在許多不可變因素的限制下,我們明知不可為而強為之,後果會怎樣呢?可能招來他人的不滿和打擊,可能因物少資缺而掛在半空,欲上不能,下又下不來,更有可能招致慘重的失敗。在這種情況下,大凡成功者都知道適可而止,從而在可能的發展空間裡把能力發揮到極限。而失敗者卻一味強行,逆勢而動,結果本來其他可以辦成的事情也沒有成功。
凡事不可強求,強扭的瓜不甜,順其自然,把自己的奮鬥目標先定在一個跳一跳就能夠到的位置,這樣不但能增加我們對未來的信心,更能讓我們享受到成功的快樂。當然,欲望的降低絕不會阻礙你事業的發展,只是一種循序漸進的過程而已,只不過將遠大的目標分成一個個切實可行的階段而已。甲乙兩人都想找一個好工作,但甲的目標是能夠發揮自己的才能和特長收入也高;乙的目標只是收入高。假定兩人找到一樣的工作,收入都比較高,只是不適宜於甲的能力和特長,則乙會感到滿足和成功,甲卻感受挫折與苦惱。其實,目前的情況既然已經這樣,你又何必自尋煩惱,真有遠大志向的活,就等待以後吧!有的青年多次報考名牌大學卻一直未能如願,他見障礙難以逾越,就改為報考普通高校或專科學校,退而求其次的做法讓他體會到了成功的快樂。
著名京劇演員周信芳,原來演小生,但嗓子有些沙啞,雖經苦練仍然難以改進,無奈之餘,他轉而演老生。這一目標的變換,使他得以充分地揚長避短,創立了自己獨特的唱腔藝術風格,被稱為「麒派」,他本人成為我國優秀的表演藝術家。所以,在突然的、意外的重大挫折面前,由於原定的目標已經不能實現可以轉而追求別的目標或進行另外的活動來獲得新的成功,從而達到轉移、代替心理上的痛苦的目的。每一個人想從事某一項偉業,都有其特定的背景條件,個人的能力、機遇等都是你必須面對的。具備一定的能力,但如果沒有把握住機會,你照樣會失敗和功虧一簣。雪梨奧運冠軍劉璇不就是一例嗎?在亞特蘭大運動會上,依她的實力,是完全有機會衝擊平衡木冠軍的,但由於過於緊張,她從槓上掉了下來……
面對這種挫折,你過多地責怪自己又有什麼用呢?聰明的辦法是降低標準去想、去做。如果你的失敗是由於能力不夠,那麼就按照一個較低的標準去要求自己;如果你有實力,只是由於運氣和機遇而與成功失之交臂,則你應該拿出一個低的目標去供自己猜想:奧運冠軍是冠軍,全國冠軍不也是冠軍嗎?我有我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