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歆磊:疫情過後,誰是在線新經濟的大贏家?|洞見

2021-01-08 新浪財經

來源:上海高級金融學院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眾多行業受到了不小的影響。在線新經濟在此次疫情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有人會問,疫情過後,誰會是在線新經濟的大贏家呢?

對此,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市場營銷學教授陳歆磊受邀撰文,分享觀點。他認為,作為在線新經濟的基礎設施,雲服務無疑是最大的贏家,同時遠程辦公也將是笑到最後的一位。而生鮮電商和遠程教育的前景,就沒有那麼確定了。遊戲市場將是一時的紅利,疫情之後市場會逐步回落。而零售、餐飲和健身等行業,將經歷渠道變革。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很多行業帶來巨大影響,早期的停擺對製造業和服務業都造成極大衝擊。目前隨著復工復產的有序推進,製造業正在逐步恢復,但也面臨著由於國際疫情發展帶來的訂單減少的壓力。服務業則是經歷了巨大變革,紛紛遷移線上,例如零售、生鮮電商、餐飲、健身、遠程教育和遠程辦公等。正如2003年的SARS之後,電商行業的蓬勃發展,人們也在思考:此次疫情是否會成為在線新經濟騰飛的風口?

筆者對此持謹慎樂觀態度。在筆者看來,疫情對在線新經濟最直接的影響是極大地降低了獲客成本。但是,這只是短期紅利,大潮過後,還有多少顧客能夠留下才是決定輸贏的關鍵。而從這一點來看,筆者認為作為在線新經濟的基礎設施,雲服務無疑是最大的贏家,同時遠程辦公也將是笑到最後的一位。而生鮮電商和遠程教育的前景,就沒有那麼確定了。遊戲市場將是一時的紅利,疫情之後市場會逐步回落。而零售、餐飲和健身等行業,將經歷渠道變革。

最大的贏家

疫情期間,由於人們出門不便,很多需求轉而投向線上,由此帶來對雲服務的需求激增,而這種趨勢將在疫情之後持續。因此,雲服務將是此次疫情的最大贏家。

遠程辦公的討論由來已久。例如,攜程創始人梁建章曾經和幾位經濟學家在攜程的呼叫中心做過實驗,研究結果表明,居家辦公不但增加了員工的工作時長(通過減少休息時間和病休),同時還能提高工作效率(單位時間呼出)。但是公司往往顧慮員工在沒有監督的情況下會過於散漫,以及缺少了員工交流會導致企業文化上的缺失,因此居家辦公往往在高科技公司比較常見,但是傳統企業很少採用。然而,此次疫情的持續導致很多公司在這段時間不得不嘗試安排員工居家辦公,成為居家辦公服務的嘗鮮者。

從這段時間的實踐來看,不少企業發現居家辦公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至少開會時間減少了。而且,遠程會議服務商在這段時間非常努力,迅速提高產品體驗,使得遠程辦公成為疫情期間的有效選項。筆者相信,在疫情之後遠程辦公也會很大程度上被納入現有的公司運行體系。

勝負難料的生鮮電商和遠程教育

對於疫情期間發展迅速的生鮮電商和遠程教育,筆者持謹慎態度。

生鮮電商在國內曾經極為火爆,但是這些年下來舉步維艱,除了貨源的問題,核心的問題還是在於冷鏈物流。生鮮電商送貨上門,便利了顧客,如果質量穩定,價格又有競爭力,顧客自然會選擇。但是質量和價格也正是生鮮電商的最大挑戰,而它們都與冷鏈物流直接相關。

首先,生鮮都是非標品,對交貨質量要求很高。高溫天氣,早上同樣新鮮的蔬菜,路上花的時間多一些可能就蔫了。而到了雨雪天,如果包裝不好產品被淋溼,質量也會打折。因此,解決這些問題以保證交貨質量就完全取決於冷鏈物流。

不幸的是,國內冷鏈物流的成本居高不下,其中包含的因素很多,有規模問題,導致很高的冷鏈成本無法被稀釋;有城市規劃的問題,導致大的冷鏈車無法直達顧客家裡;有交通法規問題,導致大車進城很難;還有人力成本上升等一系列問題,這裡就不一一贅述這些問題不少與「最後一公裡」成本居高不下有類似原因。而居高不下的冷鏈成本,也直接導致生鮮電商存在議價壓力。價格高,買的人少。價格低,利潤空間又不大。因此,國內的生鮮電商長時間以來實際是以虧損運營。

疫情期間,很多生鮮電商銷量驟增,但其中很大部分增量,是由於線下渠道的缺失導致的不得已而為之。一旦線下渠道恢復供應,很多價格敏感的顧客會重新回流線下。但某些定位中高端的生鮮電商,例如盒馬鮮生,會有部分客戶存留。

目前在生鮮電商領域還存在這一個前置倉和mini店的爭論。最近有些觀點不看好前置倉模式,盒馬、沃爾瑪、永輝等紛紛加大mini店的投入。前置倉是指,根據社區選點,建立倉庫,進行小於5公裡劃圈,覆蓋周圍社區,根據數據分析和自身供應鏈資源,選擇適合的商品,由總倉配送至前置倉,進行小倉囤貨。同時組建物流團隊,在消費者下單後,將商品從前置倉配送到消費者手中。

在筆者看來,這些爭論只是概念之爭,其實問題的本質還是在給定的市場情況下,以何種更有效的方式來完成物流配送。當客單價(商場超市每一個顧客平均購買商品的金額)小,每單產品數量不多的情況下,前置倉不失為一個選擇。在短距離內快遞可以一趟跑幾單,提高投遞效率的同時減少空駛。但在疫情期間,客單價和每單產品數量都有很大增長,這樣導致現有的前置倉設置無法滿足要求。而像盒馬門店一般覆蓋3公裡左右,如果每單數量太多,騎手一趟做一單,空駛距離過長,因此有必要將倉儲前置。當然,如果再開一個店面,增加些線下體驗,肯定更好,只是成本上是否合算的問題值得考量。不過,如果疫情過後客單量(商場或超市平均每個客戶購買貨品的數量)下降,這些mini店可能就成本太高了。再加上各路競爭對手紛紛入局,只會使得盈利前景更加惡化。因此,筆者對此不太看好。

此次疫情導致需求暴漲的還有遠程教育,但筆者認為這未必是件好事。如果一個產品已經準備好了,就缺一個爆點,那麼事件的來臨將會催發這個市場,例如2003年SARS之前的電商。但是,如果產品還不成熟,比較穩妥的做法是一步一步發展,在吸引成熟顧客的同時逐步提高產品質量,最終再佔領整個市場。可是,如果不幸爆點意外提前來臨,反而會讓產品的缺陷被放大,導致心理上沒有準備好的顧客更加否定這個產品。很不幸的是,筆者覺得這次遠程教育可能就發生了這樣的情況。

相對於線下,在現有技術下遠程教育的缺陷隨處可見,課堂的互動,眼神的交流,問答的連接等等。由於大勢所趨,很多教育機構都在考慮或嘗試線上教育。但是一旦被疫情逼著去做,反而發現問題多多,而服務商無法在短期內提升技術。因此,筆者認為疫情過後市場會對線上教育有一個反思和調整的過程。

短期紅利與渠道變革

在疫情期間,遊戲公司獲得了大賺一把的「短期紅利」,這個並不讓人意外。但是筆者認為,疫情過後這個市場會自然恢復到常態。青少年沉溺遊戲一直是個為人詬病的社會話題。筆者一直建議,類似騰訊這類的遊戲公司應該公開其收入按年齡的佔比,以打消社會顧慮。

疫情還為另一些行業帶來了渠道變革,零售、餐飲和健身等行業在疫情中受到重大衝擊從而紛紛開發線上,即複合渠道的產生。但是在不同的行業中,甚至同行業不同的公司之間,渠道變革帶來的實際影響會有所不同。

零售業的變革路線相對簡單,在疫情之間主要是開拓了線上直播,而健身行業同樣「跳」到線上,開發了線上直播及課程。筆者判斷,疫情過後,這兩個行業的線上渠道將會保留,但是目的不同。對零售而言,直播電商將成為複合渠道的一部分,是盈利的一個手段。而對健身行業,線下依然是主要場所,線上渠道主要作為維護顧客的一種方式。

相對而言,餐飲業情況則會複雜一些。疫情之中,所有餐館都有外賣渠道,甚至包括以前不做外賣的高檔餐廳。疫情之後,高檔餐廳將以堂食為主,外賣的目的是客戶維護。而中檔餐廳會將外賣渠道打造成為「現金牛」,並通過產品研發以提高外賣質量。低端餐廳在疫情後會逐漸依賴線上,當然未來的一個問題是平臺一旦壟斷,佣金成本可能會成為一大負擔。而最近餐飲企業對美團利用平臺地位抽取過高佣金以及強迫二選一等行為的指控,也似乎預示了這一點。

內容來源 | 澎湃新聞網

相關焦點

  • 疫情過後:你會留下哪些在線軟體
    一、現象這次疫情,相信讓很多人都學到網絡知識,比如之前不會用手機買購物的人,也學會了在線買菜、買生活必需品,不僅僅是這樣,在線醫療、在線辦公、在線教育這些特殊時期的新需求,發展得風生水起。於是,就有人問:疫情過後,在線教育、在線醫療、在線辦公、在線買菜,你還用這些在線服務嗎?或者直接卸載?這些特殊時期的新需求能可持續發展麼?二、篩選答案可以說是肯定的,因為這些都是便捷的服務,就算沒有這次疫情,以後也會越來越普遍,現在只不過提前一點而已。
  • 陳歆磊:從社區買菜看如何防止資本無序擴張|洞見
    針對這一話題,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市場營銷學教授陳歆磊與獨立研究員史穎波聯合撰文。文中指出,政府應從源頭上抑制網際網路巨頭挾資本與流量而「燒錢」擴張的惡習。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不妨從社區買菜開始。在遭受疫情重創的經濟背景下,如果他們被被大量推向社會,這將令人擔憂。掠奪性定價與風口在傳統的反壟斷理論中,有一種壟斷行為叫做掠奪性定價,是指廠商或服務商刻意以不合理的低價進行銷售,其目的是排擠和打壓市場上的其他競爭對手,獲得規模和份額之後從而控制市場,進而提高價格。在過去的實踐中,掠奪性定價頻繁出現在網際網路的「風口」上,或者說,很多的「風口」都是靠掠奪性定價支撐的。
  • 新冠肺炎疫情過後,經濟大概多久能恢復?
    疫情過後,如果按全國水平來看,上半年經濟肯定恢復不了的,今年一季度的GDP可能還差一些,第二季度略有好轉,而三、四季度會逐步好轉起來。疫情的影響至少要大半年時間才能過去,我估計2020年中國的GDP 是5%至5.5%之間。
  • 疫情進入下半場,線上教育博弈將如何收官,誰又會成為大贏家?
    如今,疫情進入下半場,博弈也即將迎來收官階段。那麼最後誰將分享提子計目的喜悅? 供需平衡被打破,疫情讓「線上教學」成為「口罩式的剛需」。 全民網校的大形勢自然給傳統線下的經營者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匆匆上線,或者乾脆把原本線下的教學直接照搬線上,或者為了獲客大肆推廣製作成本低廉的在線大課……這些很有可能會毀掉家長對在線教育的觀感,而將原本的潛在客戶拒之門外。 說到底,疫情結束之後,誰能收到更多的官子,仍然依賴於各家機構在線上的表現。一方面透支了機構和家長信任的在線教育,會失去更多的潛在客戶。
  • 打造在線新經濟發展高地
    方案將聚焦在線文娛,在線金融,生鮮電商零售、工業網際網路、在家辦公、在線展覽展示、新型移動出行、在線教育、在線配套、在線診斷等10個大類作為優先發展方向,給予政策支持,有計劃布局,培育在線新經濟發展。          前幾年,電商平臺、行動支付、快遞物流等「軟平臺」已經成為了新經濟以及傳統產業數位化轉型的基礎設施。
  • 2020疫情過後將衍生哪些新商機?疫情過後十大最有前景行業與疫情過後十大爆發行業
        2020年經濟落幕,新經濟崛起;實體店倒閉,無人店興起。新業態、新物種、新模式成為了未來十年的新機遇,新舊發展動能轉換正當時,    2020年開了一個不那麼美好的開頭,一波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打亂了我們的春節假期,但小編相信目前疫情已終將過去,一切終會春暖花開。這段時間,人們都圍繞著疫情轉,話題有點沉重,今天小編聊點不一樣的。
  • 義大利米蘭理工大學副校長認為 疫情過後 中國經濟將得到更好恢復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宋承傑):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經濟運行造成較大影響,隨著疫情防控取得 重大戰略成果,中國社會生產生活秩序正在恢復。義大利米蘭理工大學中國區執行副校長、管理工程系教授 諾奇 近日接受總臺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相信在疫情過後將得到更好恢復。他同時認為,全球經濟「去全球化」進程沒有可持續性。
  • 專家預言:新冠肺炎疫情過後,臺灣經濟好不起來,只會更慘
    新冠肺炎疫情衝擊臺灣經濟,逢甲大學合作經濟暨社會事業經營學系教授楊坤鋒接受訪問表示,疫情當下的經濟損失還不是最嚴重的,倘若兩岸關係持續緊繃,疫情過後,失去大陸經貿市場,臺灣面臨的經濟風暴才正要開始,臺灣經濟好不起來,只會更慘!
  • 美媒文章:疫情過後,誰還會把美國當回事?
    上述民調是在新冠疫情對全球造成衝擊之前進行的,疫情令全球對川普治下的美國的看法變得更加糟糕。目前,美國是世界上新冠肺炎死亡人數最多的國家,新冠病毒的感染人數不斷上升,而且似乎沒有停止的跡象。德國馬歇爾基金會副會長託馬斯·克萊內-布羅克霍夫對筆者同事丹·鮑爾茨說:「這種無能和導致兩極分化的領導力令人們感到吃驚,因為它無法團結各方,也無法統一力量來解決新冠病毒問題。
  • 武漢疫情過後,將會給我們的經濟和生活帶來哪些啟示?
    很多人都會擔心,說這次疫情將會給經濟帶來重大影響。而我認為不管怎麼樣,不管疫情還會持續多長時間,都不會給我國經濟造成重大影響和動蕩,只會帶來局部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經濟的催促。中國目前經濟本來就處於轉型和調整階段,這次疫情只會加速調整的步伐,並且給局部企業加快調整節奏。當疫情結束,經濟就會轉換成快進的加速模式。那麼疫情過後,經濟和生活將會帶來哪些啟示呢?
  • 疫情過後國內需求可能出現的四個新升級變化
    這句笑話描述了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線上生活的場景。人工智慧、5G等新創新技術加快使用,為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提供了便利,也蓄積著消費需求的升級變化,很可能在疫情結束後成為中國新的市場爆發點。(小標題)「新基建」上海楊浦區的史保喜早上醒來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手機裡的疫情實時動態。
  • 「財經翻譯官」在線經濟下半場:前浪未遠去,後浪已澎湃
    艾媒諮詢CEO張毅認為,隨著5G、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普及,在線經濟正在啟動新一輪周期。「越來越多行業加入在線化、數位化大潮,新技術加快對各行各業的變革,BATJ格局已經不足以形容國內網際網路行業的全貌。」在線經濟下半場,前浪尚未遠去,後浪已然澎湃。
  • 「宅經濟」崛起,疫情下的在線教育有哪些機會和風險?
    顯而易見,隨著疫情的發展,人們「閉門不出」已成常態,由此引發的宅經濟熱度頻增,除了遊戲、影視以及休閒零食板塊受到關注,在線教育在這一風口也再次吸引了投資者的眼球。1月27日教育部發布《關於2020年春季學期延期開學的通知》,各省市逐步叫停寒假線下課外培訓。為響應政策,在線教育機構推出免費線上課程支持「停課不停學」,同時傳統線下教培機構暫停線下授課並轉移線上。
  • 江南春:疫情過後,企業該如何轉危為機?
    疫情過後,企業會怎麼做? 與很多人想像的不一樣,疫情過後,大部分頭部企業和頭部品牌不僅不會踩剎車,而且會踩油門。 因為,疫情好轉,經濟車輪也必須復甦轉動,所有行業必然會有某種程度的復甦。而頭部企業是憋著勁要發力的,想一舉與第二梯隊拉開差距,想搶奪沒有競爭力的競品退出後騰出的市場空間。
  • 洞見|疫情構建中哈經貿合作新領域
    作者:博鰲亞洲論壇亞非事務部 王東圖源:Pexels原題:新冠肺炎疫情對哈薩克斯坦經濟社會的影響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和蔓延已成為國際社會的重大挑戰3月13日,兩名哈薩克斯坦公民從德國歸國後檢測出新冠病毒陽性反應,這是哈境內首例確診病例。6月1日,哈暴發第二波疫情,當日新增828例,隨後反覆曲折增長。7月2日,單日新增連續破千。與此同時,哈近3萬人感染「不明肺炎」,且感染性和致死率比新冠肺炎兇猛。截至12月25日,哈境內累計確診新冠肺炎病例149,462例。其中,累計治癒135,063例,死亡2,196例。
  • 在線經濟飛速崛起 將進一步釋放數字經濟新動能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不少地區經濟和百姓生活按下了「暫停鍵」,但順勢而上、御風而行的在線經濟,如同駛入了「快車道」,給這個特殊的年份增添了溫暖亮色。什麼是在線經濟?很多人第一反應可能就是生活中多了各種「雲」:雲醫院、雲教育、雲會展、雲辦公……很多原本要四處奔波辦的事情,如今足不出戶動動手指就能輕鬆搞定。
  • 歐瑞鯨商學院:疫情過後,線下教育機構的出路在哪?
    但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今年的春季對教培機構來說格外的「冷」,隨著國內各省市連續十幾天0增長的數據,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各省教育廳「發布明確開學時間通知」,教育機構迎來曙光,一切正在順理成章的恢復中。 開學時間已大概確定,但是所有的文件都提到了: 1.
  • 疫情過後,蔡英文最大挑戰仍是兩岸關係
    針對新冠肺炎疫情延燒導致的兩岸關係變化,民進黨嘉義市議員蔡文旭稱,疫情將使得兩岸關係更加疏離,民進黨未來最大的挑戰在於如何讓臺灣經濟順利轉型,包括分散投資市場、降低對中國大陸的依賴度、實現產業轉型等。蔡文旭點出了臺灣面臨的一些重要問題與挑戰,包括選後兩岸關係更加惡化、疫情延燒擴大兩岸的疏離感等。但是,無論是民進黨還是蔡當局,最大挑戰還是如何處理兩岸關係。
  • 我國中部地區經濟破萬億的新一線城市,即將成高鐵時代「大贏家」
    近年來經濟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國人的工作生活壓力也越來越大。壓力不及時排解會對我們產生重大負面影響,而旅行一直是人們排解壓力最有效的方法,旅行可以陶冶我們的情操,讓我們的心情更加舒暢。今天談論的城市是中部的一個「新一線城市」,今年的經濟剛剛突破萬億大關,而高鐵網也在不斷完善中。長沙,湖南省省會,也是新一線城市、長株潭城市群中心城市、中南地區重要工商業城市。在中部佔有重要地位,長沙經濟總量(GDP)首次超過萬億元門檻,繼武漢之後,成為又一個萬億級GDP的中部城市。
  • 《疫情過後遊客出遊意願調研報告》發布:疫情過後出遊意願明顯,7...
    經過一個多月的嚴防嚴控,國內疫情防控效果已經初見成效,多地已經下調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響應等級,並開展有序的復工復產,國內部分旅遊景區也在做好防控工作的同時,逐步恢復開放。在國家強力防控下,疫情有望很快過去,社會經濟和人民生活也將恢復正常。疫情過後,被壓抑的出遊需求是否會瞬間猛增,旅遊者的出遊意願如何? 旅遊者會選擇去哪些地方旅遊來放鬆身心?對出遊還有什麼樣的顧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