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上海高級金融學院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眾多行業受到了不小的影響。在線新經濟在此次疫情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有人會問,疫情過後,誰會是在線新經濟的大贏家呢?
對此,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市場營銷學教授陳歆磊受邀撰文,分享觀點。他認為,作為在線新經濟的基礎設施,雲服務無疑是最大的贏家,同時遠程辦公也將是笑到最後的一位。而生鮮電商和遠程教育的前景,就沒有那麼確定了。遊戲市場將是一時的紅利,疫情之後市場會逐步回落。而零售、餐飲和健身等行業,將經歷渠道變革。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很多行業帶來巨大影響,早期的停擺對製造業和服務業都造成極大衝擊。目前隨著復工復產的有序推進,製造業正在逐步恢復,但也面臨著由於國際疫情發展帶來的訂單減少的壓力。服務業則是經歷了巨大變革,紛紛遷移線上,例如零售、生鮮電商、餐飲、健身、遠程教育和遠程辦公等。正如2003年的SARS之後,電商行業的蓬勃發展,人們也在思考:此次疫情是否會成為在線新經濟騰飛的風口?
筆者對此持謹慎樂觀態度。在筆者看來,疫情對在線新經濟最直接的影響是極大地降低了獲客成本。但是,這只是短期紅利,大潮過後,還有多少顧客能夠留下才是決定輸贏的關鍵。而從這一點來看,筆者認為作為在線新經濟的基礎設施,雲服務無疑是最大的贏家,同時遠程辦公也將是笑到最後的一位。而生鮮電商和遠程教育的前景,就沒有那麼確定了。遊戲市場將是一時的紅利,疫情之後市場會逐步回落。而零售、餐飲和健身等行業,將經歷渠道變革。
最大的贏家
疫情期間,由於人們出門不便,很多需求轉而投向線上,由此帶來對雲服務的需求激增,而這種趨勢將在疫情之後持續。因此,雲服務將是此次疫情的最大贏家。
遠程辦公的討論由來已久。例如,攜程創始人梁建章曾經和幾位經濟學家在攜程的呼叫中心做過實驗,研究結果表明,居家辦公不但增加了員工的工作時長(通過減少休息時間和病休),同時還能提高工作效率(單位時間呼出)。但是公司往往顧慮員工在沒有監督的情況下會過於散漫,以及缺少了員工交流會導致企業文化上的缺失,因此居家辦公往往在高科技公司比較常見,但是傳統企業很少採用。然而,此次疫情的持續導致很多公司在這段時間不得不嘗試安排員工居家辦公,成為居家辦公服務的嘗鮮者。
從這段時間的實踐來看,不少企業發現居家辦公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至少開會時間減少了。而且,遠程會議服務商在這段時間非常努力,迅速提高產品體驗,使得遠程辦公成為疫情期間的有效選項。筆者相信,在疫情之後遠程辦公也會很大程度上被納入現有的公司運行體系。
勝負難料的生鮮電商和遠程教育
對於疫情期間發展迅速的生鮮電商和遠程教育,筆者持謹慎態度。
生鮮電商在國內曾經極為火爆,但是這些年下來舉步維艱,除了貨源的問題,核心的問題還是在於冷鏈物流。生鮮電商送貨上門,便利了顧客,如果質量穩定,價格又有競爭力,顧客自然會選擇。但是質量和價格也正是生鮮電商的最大挑戰,而它們都與冷鏈物流直接相關。
首先,生鮮都是非標品,對交貨質量要求很高。高溫天氣,早上同樣新鮮的蔬菜,路上花的時間多一些可能就蔫了。而到了雨雪天,如果包裝不好產品被淋溼,質量也會打折。因此,解決這些問題以保證交貨質量就完全取決於冷鏈物流。
不幸的是,國內冷鏈物流的成本居高不下,其中包含的因素很多,有規模問題,導致很高的冷鏈成本無法被稀釋;有城市規劃的問題,導致大的冷鏈車無法直達顧客家裡;有交通法規問題,導致大車進城很難;還有人力成本上升等一系列問題,這裡就不一一贅述這些問題不少與「最後一公裡」成本居高不下有類似原因。而居高不下的冷鏈成本,也直接導致生鮮電商存在議價壓力。價格高,買的人少。價格低,利潤空間又不大。因此,國內的生鮮電商長時間以來實際是以虧損運營。
疫情期間,很多生鮮電商銷量驟增,但其中很大部分增量,是由於線下渠道的缺失導致的不得已而為之。一旦線下渠道恢復供應,很多價格敏感的顧客會重新回流線下。但某些定位中高端的生鮮電商,例如盒馬鮮生,會有部分客戶存留。
目前在生鮮電商領域還存在這一個前置倉和mini店的爭論。最近有些觀點不看好前置倉模式,盒馬、沃爾瑪、永輝等紛紛加大mini店的投入。前置倉是指,根據社區選點,建立倉庫,進行小於5公裡劃圈,覆蓋周圍社區,根據數據分析和自身供應鏈資源,選擇適合的商品,由總倉配送至前置倉,進行小倉囤貨。同時組建物流團隊,在消費者下單後,將商品從前置倉配送到消費者手中。
在筆者看來,這些爭論只是概念之爭,其實問題的本質還是在給定的市場情況下,以何種更有效的方式來完成物流配送。當客單價(商場超市每一個顧客平均購買商品的金額)小,每單產品數量不多的情況下,前置倉不失為一個選擇。在短距離內快遞可以一趟跑幾單,提高投遞效率的同時減少空駛。但在疫情期間,客單價和每單產品數量都有很大增長,這樣導致現有的前置倉設置無法滿足要求。而像盒馬門店一般覆蓋3公裡左右,如果每單數量太多,騎手一趟做一單,空駛距離過長,因此有必要將倉儲前置。當然,如果再開一個店面,增加些線下體驗,肯定更好,只是成本上是否合算的問題值得考量。不過,如果疫情過後客單量(商場或超市平均每個客戶購買貨品的數量)下降,這些mini店可能就成本太高了。再加上各路競爭對手紛紛入局,只會使得盈利前景更加惡化。因此,筆者對此不太看好。
此次疫情導致需求暴漲的還有遠程教育,但筆者認為這未必是件好事。如果一個產品已經準備好了,就缺一個爆點,那麼事件的來臨將會催發這個市場,例如2003年SARS之前的電商。但是,如果產品還不成熟,比較穩妥的做法是一步一步發展,在吸引成熟顧客的同時逐步提高產品質量,最終再佔領整個市場。可是,如果不幸爆點意外提前來臨,反而會讓產品的缺陷被放大,導致心理上沒有準備好的顧客更加否定這個產品。很不幸的是,筆者覺得這次遠程教育可能就發生了這樣的情況。
相對於線下,在現有技術下遠程教育的缺陷隨處可見,課堂的互動,眼神的交流,問答的連接等等。由於大勢所趨,很多教育機構都在考慮或嘗試線上教育。但是一旦被疫情逼著去做,反而發現問題多多,而服務商無法在短期內提升技術。因此,筆者認為疫情過後市場會對線上教育有一個反思和調整的過程。
短期紅利與渠道變革
在疫情期間,遊戲公司獲得了大賺一把的「短期紅利」,這個並不讓人意外。但是筆者認為,疫情過後這個市場會自然恢復到常態。青少年沉溺遊戲一直是個為人詬病的社會話題。筆者一直建議,類似騰訊這類的遊戲公司應該公開其收入按年齡的佔比,以打消社會顧慮。
疫情還為另一些行業帶來了渠道變革,零售、餐飲和健身等行業在疫情中受到重大衝擊從而紛紛開發線上,即複合渠道的產生。但是在不同的行業中,甚至同行業不同的公司之間,渠道變革帶來的實際影響會有所不同。
零售業的變革路線相對簡單,在疫情之間主要是開拓了線上直播,而健身行業同樣「跳」到線上,開發了線上直播及課程。筆者判斷,疫情過後,這兩個行業的線上渠道將會保留,但是目的不同。對零售而言,直播電商將成為複合渠道的一部分,是盈利的一個手段。而對健身行業,線下依然是主要場所,線上渠道主要作為維護顧客的一種方式。
相對而言,餐飲業情況則會複雜一些。疫情之中,所有餐館都有外賣渠道,甚至包括以前不做外賣的高檔餐廳。疫情之後,高檔餐廳將以堂食為主,外賣的目的是客戶維護。而中檔餐廳會將外賣渠道打造成為「現金牛」,並通過產品研發以提高外賣質量。低端餐廳在疫情後會逐漸依賴線上,當然未來的一個問題是平臺一旦壟斷,佣金成本可能會成為一大負擔。而最近餐飲企業對美團利用平臺地位抽取過高佣金以及強迫二選一等行為的指控,也似乎預示了這一點。
內容來源 | 澎湃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