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創業故事,對接融資需求
歡迎做客【鎂客·請講】欄目
選擇這個名稱是為了避免指涉特定地理位置、動物物種和人群,符合國際避免汙名化的標準。
策劃&撰寫:伶軒
在蔓延至25個國家,超44000個人確診後,新冠病毒所致疾病有了正式命名,COVID-19。
北京時間2月11日晚,WHO(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宣布,將新型冠狀病毒所致疾病正式命名為COVID-19(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冠狀病毒疾病2019),其中CO代表冠狀(Corona),VI代表病毒(Virus),D代表疾病(Disease)。
譚德塞解釋,選擇這個名稱是為了避免指涉特定地理位置、動物物種和人群,符合國際避免汙名化的標準。
而在疫苗研製問題上,譚德塞則表示首批疫苗最快還需要18個月才能面世,目前只能通過現有方法進行防控和應對。
COVID-19有了正式命名意味著什麼?
在去年12月「武漢肺炎」這一名詞傳播的一開始,大多數人對此並不了解,僅知道這是一種發自武漢的「不明原因肺炎」,更別說相應的防控和治療了。直到今年1月7日,實驗室分離、鑑定並明確了這是一種新型冠狀病毒,大家對此的重視才陡然提升。
1月30日,WHO給了這一病毒所致疾病臨時名稱,2019-nCoV,其中 2019代表首次出現的年份,n代表新發,CoV代表冠狀病毒,並建議將所致疾病命名為「2019-nCoV急性呼吸疾病」。
2月8日,國家衛健委將新冠病毒感染所致肺炎暫時命名「NPC」,即「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的縮寫,卻被部分網友們戲稱為「No CP」、「你差評」等。更有甚者,在國際上很多媒體對這一病毒直稱「Wuhan Coronavirus」和「Chinese Virus」,一時間汙名化和地域歧視乍然而起。
也因此,WHO將新冠病毒所致疾病正式命名為COVID-19將有效的杜絕上述問題,也將為未來的具體防治工作和進度通報提供一些便利。不過在解決了命名問題後,更重要的問題也隨之而來,疫苗什麼時候能來?
疫苗研製還需18個月,我們現在能做什麼?
18個月,這並不是一個能令人高興的時間,因為對當下的情況而言,實在是「太長了」。
不過好消息是,當前各界在抗擊疫情上均取得了一些進展。防控方面,核酸、抗體檢測試劑相繼研製成功並批量使用,火神山、雷神山、方艙醫院已開始批量收治患者,全國疫情整體呈下降趨勢;治療方面,COVID-19毒株成功分離、瑞德西韋正式進入III期臨床試驗、治癒出院病人越來越多等都是抗擊疫情前線傳來的好消息。
其中,瑞德西韋是一種核苷酸類似物,原理是抑制依賴RNA的RNA合成酶(RdRp),一開始是針對伊波拉病毒所開發的。由於冠狀病毒裡同樣有RdRp,所以業內研究者推測其對冠狀病毒也有效。目前,由中日友好醫院副院長曹彬牽頭,吉利德提供的瑞德西韋已正式在武漢進入III期臨床試驗,試驗預期4月27日結束。如果III期臨床試驗結束,其有效性得到驗證,該藥預計也能馬上應用。
與此同時,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李蘭娟及其團隊還公布了阿比朵爾、達蘆那韋兩種藥在治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最新研究成果,其中阿比朵爾可顯著抑制病毒對細胞的病變效應,達蘆那韋抑制效率則達280倍。
也因此,在疫苗面世之前,做好當前的防控和治療工作仍是重中之重。與此同時,對藥物和治療方法的研究也需加快進行。對此譚德塞也表示,「儘管疫苗研發尚需時日,但目前已經有許多可以有效防控這一病毒的公共衛生幹預措施,當下我們必須竭盡全力使用現有『武器』來對抗這一病毒,同時為長期鬥爭做準備。」
星標我們,不要錯過
點擊播放 GIF 0.1M
鎂客網
科技 | 人文 | 行業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