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北京大學深圳醫院 郭海 主任醫師原創
1、消化性潰瘍
胃潰瘍與十二指腸潰瘍均被稱為消化性潰瘍,是指胃部的黏膜被自身消化而形成的潰瘍,胃潰瘍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一般中老人年多見,有些人無症狀。有些人可表現為上腹痛或食物刺激性上腹不適和飽脹感、早飽和噁心。
2、十二指腸潰瘍和胃潰瘍可以根據臨床表現進行大致地區分:
十二指腸潰瘍的疼痛一般是發生在兩餐之間或餐前發生,也就是所謂的空腹痛,進食後就會緩解,嚴重的十二指腸潰瘍可發生夜間痛;
而胃潰瘍多在餐後 1 個小時內出現,而在下次餐前緩解。
十二指腸潰瘍的疼痛一般位於上腹部偏右,而胃潰瘍多在上腹部正中或偏左。
3、胃潰瘍患者的症狀
上腹痛是胃潰瘍最典型的表現,一般發生在飯後 1 小時以內,可持續 1~2 個小時;
胃潰瘍一般不會夜間痛,進食並不能緩解疼痛,反而會使疼痛加重,抑酸藥(如奧美拉唑)效果並不是很好;
胃潰瘍患者腹部還會有壓痛,壓痛的位置一般在胸口正下方或者偏左;
部分患者還會有反酸、噯氣、燒心、上腹飽脹、噁心、食慾減退等消化不良的症狀。
4、如何區分上腹痛
需要鑑別的疾病包括:
非潰瘍性消化不良、慢性膽囊炎、膽石症、胃癌等。
胃鏡檢查可以直觀的區分非潰瘍性消化不良、胃癌和胃潰瘍;
慢性膽囊炎和膽石症與進食油膩有關,疼痛常位於右上腹並放射至背部,可通過腹部 B 超進行區分。
有時候心臟的問題也會出現和胃部疾病相似的疼痛,需要做心電圖進行鑑別。
5、確診胃潰瘍的方法
很多有潰瘍症狀(比如上腹痛)的患者並沒有得胃潰瘍,也有很多的胃潰瘍患者臨床表現並不是很典型,因此單靠症狀並不能進行確診;
胃鏡是確診的最重要檢查方法。胃鏡的準確率高,不僅可以直接對胃黏膜進行觀察,還可以直視下取活檢;
還有鋇餐,除非是患者特別牴觸胃鏡檢查或者是患者的身體條件不能承受胃鏡檢查,絕大部分情況下,醫生都是建議胃鏡檢查的。
6、當胃鏡確診胃潰瘍以後,出現以下症狀應警惕,這些都是報警提示,應予以重視
出現進行性消瘦,短時間內體重下降超過 10 斤;
原有疼痛的規律發生變化,疼痛不再有規律,或者出現持續性鈍痛;
常規藥物方案效果不明顯甚至無效;
近期內開始出現大便隱血、大便帶血甚至嘔血等消化道出血的症狀,伴有貧血症狀。
7、胃潰瘍發生原因
目前針對消化性潰瘍得到廣泛認可的觀點是「無酸,無潰瘍」。
針對胃潰瘍的發病過程,有一個形象的比喻:我們可以把胃的黏膜屏障比作「屋頂」,把胃內的胃酸、胃蛋白酶等消化液比作「酸雨」,當屋頂比較薄弱或者已經漏雨時,即使輕微的酸雨也會腐蝕正常的屋頂漏到屋內。
胃潰瘍的發生大多數是由於黏膜的防禦和修復功能發生破壞而引起的。
8、下面這些原因都有可能會導致胃黏膜的防禦屏障受損,從而引起「酸雨」漏到屋內。
幽門螺桿菌感染;
長期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如阿司匹林)、糖皮質激素等藥物;
胃排空障礙:本身不大可能是原發病因,但可加重幽門螺桿菌感染或非甾體類藥物攝入對胃黏膜的損傷;
燒傷、顱腦損傷等應激狀態都有可能引起胃潰瘍。
吸菸、長期精神緊張、進食無規律等也是消化性潰瘍發生的常見原因。
9、易患胃潰瘍的人群
有研究顯示,胃潰瘍患者中的幽門螺桿菌感染率可高達 70%,在幽門螺桿菌高發的人群中,胃潰瘍的患病率也較高;
因其他基礎疾病需要長期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糖皮質激素以及氯吡格雷等藥物的患者胃潰瘍的發病率也較高;
如果長期處於精神緊張狀態、進食沒有規律也容易誘發胃潰瘍。
10、大家都應該去認識的細菌
幽門螺桿菌簡稱 Hp,是主要生長在胃竇部的一種需氧菌,因呈典型的螺旋形或弧形而得名,是引起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消化性潰瘍最重要的原因。
幽門螺桿菌有著較強的傳染性,比如患有慢性胃炎的家長餵給孩子嚼過的食物就可能將自己體內的幽門螺桿菌傳給孩子。
11、感染了Hp就一定會得胃潰瘍嗎?
經常會有人疑問自己體檢查出了幽門螺桿菌陽性,但是並沒有腹痛等胃潰瘍的症狀,特別糾結要不要根治;
我國成人的幽門螺桿菌感染率大約是 40%~60%,而消化性潰瘍的發病率大約在 17% 左右,因此得了幽門螺桿菌並不意味著就一定會發生胃潰瘍,也不是感染了幽門螺桿菌就應該根除。
根除幽門螺桿菌有一定的指證。2012 年的第四次全國幽門螺桿菌感染處理共識報告認為幽門螺桿菌陽性患者同時存在以下情況時,應積極給予根除 Hp 治療:
有消化性潰瘍;
慢性胃炎伴消化不良或胃黏膜萎縮、胃早癌等伴隨疾病;
長期服用質子泵抑制劑(PPI);
如果患者沒有明顯症狀的可以繼續觀察而不必進行根除幽門螺桿菌的治療。
對於這一點呢,醫學界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具體還是要諮詢醫生了。
胃潰瘍會傳染嗎?會癌變嗎?得了胃潰瘍該怎麼辦?別著急,請看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