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20周胎兒重度貧血危在旦夕
宮內輸血成功救治
省婦幼保健院此項技術開創甘肅先河,在西北地區尚屬首例
醫生正在精準施行胎兒宮內輸血治療手術。 甘肅省婦幼保健院供圖
近年來,隨著胎兒醫學的飛速發展,胎兒很多疾病在母親宮內即可進行治療。近日,甘肅省婦幼保健院為一名胎齡僅20周的重度貧血胎兒實施經臍靜脈宮內輸血治療,目前胎兒生長發育狀況良好,後續還將進行進一步治療。此次宮內輸血治療技術的成功開展,開創了甘肅省胎兒宮內輸血治療的先河,在西北地區尚屬首例。
胎兒危在旦夕
來自蘭州新區的苟女士,她的第一個孩子分娩後曾因嚴重的新生兒溶血及黃疸,進行過換血治療。第二胎時,胎兒於懷孕36周時出現水腫,最終胎死宮內。此次是苟女士第三次懷孕,她十分擔心之前的不幸再次發生,於是在懷孕第15周時,與丈夫來到省婦幼保健院尋求幫助。
省婦幼保健院產前診斷中心醫務人員詳細詢問了苟女士的病史,並為她做了相關的檢查。檢查結果顯示:苟女士為A型RH陰性血,即所謂的「熊貓血」,不規則抗體呈陽性,抗D效價為1:32。一周後複查抗D抗體,已升至1:128。由此,醫務人員判定苟女士第二個孩子的死亡是由母胎RH血型不合引起的胎兒溶血導致,而現如今這個胎兒,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
中心針對苟女士的病情,成立了專門的治療小組,並對宮內的胎兒進行密切監測。6月1日,胎兒大腦中動脈血流監測提示:胎兒在宮內已出現重度貧血。治療團隊決定必須儘快對胎兒進行宮內輸血,但宮內輸血需要在胎兒游離的細小臍帶靜脈血管或肝臟靜脈上進行穿刺,操作難度極大。中心雖有為胎兒進行宮內治療的經驗,但此項操作在甘肅省內都未曾開展過,且該項技術需要特殊的血源支持,以及多部門間的相互配合,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面對孕婦及家屬的無助與期許,產前診斷中心主任孫慶梅決定放手一搏。隨後,一系列準備工作迅速展開……
宮內輸血成功
6月3日,醫院組織產前診斷中心、高危產科、輸血科、新生兒科等多學科專家進行會診,為苟女士制定了詳細、周密的診療方案。與此同時,醫院臨床檢驗中心積極聯繫中心血站,尋求有特殊製備要求的稀有供血血源;醫務部邀請甘肅省第三方醫療糾紛調解委員會專家參加術前見證談話,為維護醫患雙方合法權益提供了有力保障;產前診斷中心、高危產科再次核對手術流程及術前準備物資,為宮內輸血治療做好各項準備。
6月5日下午,手術正式開始。經超聲定位,產前診斷中心主任孫慶梅順利地將穿刺針送入胎兒的臍靜脈。通過抽吸胎兒血液,進行檢測,提示胎兒血色素僅30g/L,手術團隊立即計算輸血量準備輸血,一切都按照既定步驟有條不紊地進行著。輸血開始,所有人都盯著超聲的顯示屏。「已經輸注15ML,大腦中動脈收縮期峰值流速恢復正常」,隨著主治醫師的回報,胎兒宮內檢測數據的一項項好轉,胎兒宮內輸血順利完成。
據孫慶梅介紹,胎兒宮內溶血多發生於RH陰性血母親,該血型即我們通常所說的「熊貓血」,稀有且珍貴。在白種人中RH陰性者較多,佔15%,而我國漢族人群中絕大多數為RH陽性,RH陰性者僅佔千分之三左右,屬稀有血型。RH陰性的孕婦在第一次妊娠期間,胎兒紅細胞可通過胎盤進入母體,刺激母體產生新的血型抗體,該抗體在此孕婦第二次妊娠時,通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與紅細胞發生抗原抗體反應,可引起紅細胞破裂,導致胎兒發生溶血性貧血。母胎RH血型不合所致的胎兒溶血可引起胎兒紅細胞破壞、進行性溶血、心力衰竭、水腫,甚至死胎、新生兒死亡等嚴重後果。而目前認為宮內輸血是一種相對安全有效的治療,可以明確改善胎兒貧血的狀況,提高新生兒存活率。
此次胎兒宮內輸血技術的成功開展,也標誌著我省胎兒宮內治療技術步入全國先進行列。
掌上蘭州·蘭州晨報記者 歐陽海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