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所用基本線條,直線五種,弧線八種,用筆搭配產生多種變化

2020-12-14 黃簡講書法

黃簡講書法(筆勢篇)37——十三勢的本意

這樣容易使聽眾明白你要講的事情。但書法史上恰好相反,古人舉一個例子或者打個比喻,背後的道理是不講給你聽的,要你自己去想。

有人問褚遂良,線條怎樣可以好看?

褚遂良回答說:"印印泥"。古代列印章是打在封泥上的,好像現代用的火漆印,用印的時候,要用力在紫泥上按下去,褚遂良的意思就是加大下壓力度,頂住紙面,但他不直接說出來。

後來陸彥遠在沙塗上,用力錐畫線條,線條非常鮮明,這才恍然大悟,印印泥就是加大力度的意思。

筆鋒和紙張的摩擦力一大,線條就沉著好看,力量小就飄。隨著時間的過去,錐劃沙又成為一個不容易理解的比喻。

唐代懷素問張旭弟子鄔彤,草書有什麼秘訣。鄔彤說張旭私下講給他聽兩句話:"孤蓬自振,驚沙坐飛。"

這兩句話又是不容易理解的比喻。其實"孤蓬自振"就是左右來回,"驚沙坐飛"就是旋轉,講明了就是使轉,不挑明夠你猜一輩子。

懷素又向顏真卿請教,顏真卿說"線條要像屋漏痕"。水珠從破牆上流下來的痕跡是彎彎曲曲的,不是平拖線條。

你必須動手腕,來回振動才有這效果。但顏真卿沒有明說,只說屋漏痕,要是你家中房子不漏水,就沒有體會。這些書法秘訣,當時是不肯直接告訴人的。

那我們來想一想上次的筆勢系統表,書法十三勢也是舉例。

你想唐朝一個不會書法的人,來向張旭請教,張旭只會教他"永"字八法,"回去好好練",有沒有用呢?現在我們知道,光會寫一個"永"字是沒有用的。

"永"字只是一個字例,不知道背後的道理還是不懂。等到你成為張旭的弟子,張老師還會教你"五勢"。張旭有沒有解釋這"五勢"背後的道理呢?崔邈沒有說,韓方明的記錄中也沒有,可能是隱瞞了。光是多寫五個複合筆勢,比普通學生多了五個例子,這樣就能寫好了嗎?這事情還真有點懸。

《翰林傳授隱術》有一句重要的話:"夫學書先識宗旨,不知隱術,難以求工。"他說你學書法要明白宗旨,目標是什麼,還要知道那些隱藏的道理,否則是難以把字寫好的。

簡言之:

· 看見古人打比喻,舉例子,

· 他背後必定隱藏著某些重要的道理。

· 當你想通背後的道理,這書才算讀懂了。

讓我們整理一下十三勢背後的道理。

文字是由筆畫所組成的,筆畫又稱點畫。就寫字來說,就像這個"永"字,筆畫寫全了,字就寫對了。但它的線條好不好呢?當然不大好,粗細全一樣,又平又直,沒有變化。寫字這件事情是寫點畫,對線條沒有特別的要求。

這個"永"字就不一樣了,

它的線條變化豐富,姿態多樣。線條好壞,取決於用筆,但二級課程是討論筆勢,筆勢講的是筆鋒走勢,這兩個"永"字筆畫的走勢是一樣的。

·走勢1

我們用毛筆寫線條,走勢包括兩點:一是方向,如這個藍點走的方向是6號位。二是路線,這個藍點走的是直線,

·走勢二

現在另外有一個紅點開始運動,方向還是6號位。但路線和藍點不同,這次走的是弧線。

筆勢只講方向和路線,不講用筆好壞。如一級課程第22課中,我舉文徵明寫的"寺"字為例,左邊是原稿,

右邊是我在計算機中把線條改成平拖線。藍色箭頭所指的長線條,本來是滾動的,現在變成直線了,下面的豎筆,本來是8號位弧線努,現在改為8號位縱了。在這個例子中,我沒有改變線條筆勢的方向,只是改變了路線。改了路線影響也很大,整個字變的呆板了。

·方向和路線

方向和路線這兩個因素也會反映在我們生活中。

你看下面四句話,表達的意思有什麼不同。"他想向東走",這是有方向,但還沒動身。"他沿著東路走了",這就有方向、有路線。"他從這裡一直向東走了",強調走直路。"他繞過那山,向東走了",強調走彎路。

所以講到運動,一是方向,二是路線,筆勢也是這樣。

八面鋒在講什麼?這是跟你講方向。從線條的角度說,以五號位為中心。四面八方都可以走,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八面出鋒。

但八面鋒沒有講到路線,出鋒後可能走直線,也可能走弧線。把八面鋒套入一個"永"字,那就受"永"字形體的限制了。

側勢和磔勢都走九號位,勒勢走六號位,策是向三號方向走的橫,努八號位,啄和掠這兩個是七號位,趯往往向一號位,或者用四號位也可以。

所以寫一個"永"字,"永"字筆畫只用了六個方向,"永"字八個點畫不是完整的八面鋒,沒有二號方向。

"永"字七號位有啄勢和掠勢,九號位有側勢和磔勢,一個方向有兩筆,這是重複了嗎?仔細想一想,方向是重複了,但路線卻沒有重複。啄勢和磔勢是走直線,掠勢和側勢是走弧線。方向相同但路線不同,這是"永"字給我們重要的啟發。

"永"字中六號位的橫沒有弧線,八號位的豎沒有直線。

簡言之:

統計一下"永"字表達的筆勢:

方向:"永"字八個筆畫有六個方向。

路線:五段直線,三段弧線。

有沒有另外一個字八個點畫恰巧有八個方向,而且又有直線又有弧線的呢?肯定沒有。

"永"字是書法線條的一個範例,發明者可說非常聰明,但其中線條的方向和路線道理,要靠你自己去慢慢領悟了。

隋朝有個和尚智果,寫了一篇《心成頌》,其中有"隔仰隔覆"這一條,他說:"並"字隔"二"(就是有兩橫),"畺[jiang1]"字隔"三"(就是有三橫),皆斟酌二三字,仰覆用之。

這說明當時已經認識到線條的變化,一橫的寫法未必是直線,而是有仰有覆的。

歷史上講到仰覆,智果不是第一個。

正因為"永"字講筆勢,方向和路線都不夠完整,所以歷代加以補充,橫畫有補充,豎畫也是這樣。"永"字豎畫用"努",還要補充裹和直線縱。裹和縱"永"字中用不到,但其他地方會用到。

《翰林傳授隱術》有一句重要的話:"大凡筆法,點畫八體,備於'永'字,取則而已。"

這最後一句"取則而已",說明"永"字八法只是一個例子,學"永"字八法,只是取其原則。所有舉例或者比喻,都是有缺點的,如果你要全面檢討書法線條的筆勢,最好就是擺脫文字形體的約束,單純就線條來討論。

所以回過頭來看上次這張系統表,右邊"五勢"總結使轉五種形式是比較完整的,左邊"永"字八勢不等於完整的八面鋒,不要誤會,其中有些方向重複,有些方向和路線缺少了。這些缺少的東西,是通過專稱來補全的。

這個張旭筆勢系統表,是相當好的一個表,但你也要記住,受制於"永"字而有一些局限。

上次思考題,我請大家想一下能否用線條來排一張表,這個意思就是不要拿一個字形框住自己,就單純的書法線條來研究。書法線條有多少呢?我以前說過,主要就是這四條。

漢字橫豎撇捺是四大主要筆畫,就是這四根線條斜度不同的表現。每一個方向上都可以有三根線,

中間一根是直線,左右兩根是弧線,所以是有方向、有路線,"永"字八法中有策,這是文字點畫名稱,策是向上的橫,就線條來說,可以包括在橫中,不用專門列出。

如文徵明寫的這個字,

三個橫都是向上的,是不是都稱之為策呢?從點畫角度來說,策是挑,這三筆都不是。從線條角度來講還是歸入橫,只是角度斜一點。

縱橫是直線條,接近於縱橫的弧線是仰覆努裹。

在"永"字中橫線稱之為勒,是筆畫名稱,跟用筆有關。但在線條中不用勒,縱橫是相對的兩個名稱,這是習慣用語,沒法叫縱勒。

再推演下去,傾斜的線條通常稱之為撇捺,但這是總稱。分的仔細一點,走七號位的直線撇為啄勢,曲線撇為掠勢。打問號的這一筆沒有名字,古書中沒有找到。沒有這個名字,是因為真書、行書中這一筆不常用到。

有兩個同學向我建議把這根弧線叫"拂",以便補全名稱。古書中原本有一個"拂掠勢"是啄的別名,是直線不是弧線,現在把"拂掠勢"拆開,下面是"掠勢",上面就是"拂勢"。

九號位磔勢走直線,起筆、收筆都不計在內。上面這一根是波,"永"字八法第一點側勢就是波的縮短。下面這條是戈,這樣就全了。

從理論上說,八面鋒每一個方向都可以有三條線。這樣一來,八個方向就是二十四根線條了,實際上沒有這樣複雜,漢字主要筆畫是橫豎撇捺,也就是6、7、8、9這四根線條,

其他1、2、3、4方向涉及到外向圈,所以往往只用短直線帶筆。3號位的策剛才說可以包括在橫線中,只是角度稍微斜一點。有時候3號位也用作趯,如斸(zhu2)鉤勢和打鉤勢下面的一趯,所以趯的方向比較多,1、2、3、4都可以趯出,不是主要線條。

歸結起來,主要直線方向有6、7、8、9,名稱是橫、縱、啄、磔。

它們的反方向,就是1、2、3、4這四條,經常用作短短的一趯。要知道趯不屬於獨立的單一線條,它是行草書的帶筆發展出來的,到"永"字八法才分離為一筆。

直線的八個方向都有了,四根主要線條加一個趯就是五種。

接下來弧線,

主要方向6、7、8、9,每個方向上面有兩條,名稱是仰覆、努裹、拂掠、波戈。你可以看到,這都是內向圈,這樣一來,八個方向的弧線也齊了。

簡言之:

· 書法所用基本線條的筆勢,數量並不多。

· 直線五種,弧線八種,共十三種。

· 如果用筆不同,配搭不同,那就非常複雜。

你運筆時,筆鋒運動只是這十三種走法。這十三根線條,是不可能集中在一個字例中的,"永"字八法用到了一部分,所以說只是範例。

很久以來,我想設計一張表,把張旭"永"字和"五勢"的本意表現出來。單一筆勢就是基本線條,直線五種,一趯因為代表了幾個方向,所以留一席給他。弧線八種,都是內向圈。複合筆勢就是組合線條,組合手法稱為使轉,包括直線加直線,弧線加弧線和直線加弧線三組。使包括迭加和移位,轉包括轉動和滾動,以及使轉逆向牽連。

張旭十三勢是舉例,本意在這表上表達無遺。這張表不是要否定上次那一張,也不是要替代那一張,這張表只是說出了例子背後的意思,是上次那一張的補充。

謝謝各位。

本節要點:

· 隱藏在舉例和比喻背後的真意。

· 筆勢:方向和路線。

· 張旭十三勢真意排列的系統表。

複習思考:

· 99個筆勢夠不夠用?

· L1-46撥鐙法一課,講到盧肇反對"永"字八法這個字例,主張韓愈所授的"推拖捻(niǎn)拽"撥鐙法,你能排出一個非張旭系統的筆勢表嗎?

相關焦點

  • 「大愚書論」用筆者天也,書法中的用筆
    書法不同於文學純思想性的創作,其成功既要有「道」的追求又要有純熟的技巧,書者書寫時的用筆方法直接決定了點畫線條的水平和質量,甚至可以說一落筆即分高下,故鍾繇言「用筆者天也」,可見其重要性。每個人性格的不同、手腕的巧拙都會對之產生影響,正因如此,領悟並掌握正確的用筆方法就顯得尤為重要,現將用筆方法歸納為五個方面:一、氣息平和運筆時需凝神靜心,氣息平和暢通,其狀如錐畫沙,線條隨著氣息自然流動,平實舒暢,氣韻貫通,含蓄內美而風神自遠。
  • 紋繡基本技能:眉毛線條5種練習技巧和6大實戰技巧
    線條練習常用的5種技巧:直線、弧線、輕重輕直線、輕重輕小弧線、交叉1拿筆方式 : 拿筆方式 建議,我覺得可以依據同學們自身的習慣進行拿筆,但是筆頭必需削成平口。如下圖所顯示之後的眉筆同學們也一定要記住削成平口,對於畫眉的情況下平口筆頭更易於進行操控!2直線:練習直線時一整條直線不可以有連接頭,必需突顯整條直線的連貫性,從左往右走一條直直的線。直線的練習對我們在畫標準眉時,框邊清晰可見,線條徹底程度上,都是有非常大的作用。
  • 書法用筆的三個基本錯誤
    書法用筆的三個基本錯誤
  • 書法教授用篆書線條寫隸書,自創了書法藝術性
    而如今,人們在學習書法時,往往卻認為,篆書是篆書,隸書是隸書,兩種書體寫起來字形與筆法都是各不相同的。也有一些書法家卻用篆隸相間的方法,創作出的書法作品古意十足,在書法展覽中很受評委青睞,這種表現方法叫做古隸,例如著名的《秦詔版》就是這一種書體。但是,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系書法教授倪文東卻用篆書的線條寫出了隸書書法的古意,則別具風格。
  • 書法創作時手腕如何做旋轉運動?香港書協主席黃簡講了四種方法!
    左右、上下運動產生「直線」,旋轉運動產生「弧線」,這兩種線的組合如汽車的「方向盤」,構成了千變萬化的書法線條。手腕的左右運動相對簡單,只要運筆過程中手腕左翻或右翻就可以了。那麼,手腕的旋轉運動該如何處理呢?
  • 書法的點-線-面
    書法的「點』』,雖然稱之為「點",但是基本上因其外形(圓形、正方形、三角形)之不同以及堆疊、配置、分割、群聚等,能產生不同的視覺效果,在談論書法造形時就必須造形的點線面說起:當點延伸形成線,線條的加粗產生面,根據角度大小、外輪廓光滑或粗糙,會使我們在視覺上產生不同的感受。在構成中,點、線、面共同組成為其三種基本元素。
  • 繪畫線描應該用什麼筆?哪個好用?
    繪畫線描應該用什麼筆?哪個好用?線描也叫白描,即單純的用線畫畫,在線描中線條可以有許多變化,如長短、粗細,曲直、疏密、輕重、剛柔和有韻律等。「輕微課」的網站上非常多的繪畫教程、繪畫素材,也有專業的繪畫課程,學繪畫的小夥伴可以去上面找到很多有用的繪畫學習資源哦!繪畫線描時應該用勾線筆。勾線筆用於繪畫創作,尤其是工筆繪畫、漫畫創作、水粉創作時對作品的勾勒,線條較細,多為狼毫勾線筆。勾線筆是一種用塑料、纖維等高分子材料製成筆頭,可在紙張、木材、金屬、塑料、搪陶瓷等一種或多種材料上作記號或標誌的筆。
  • 學習硬筆書法為什麼要進行控筆訓練,練習畫基本線條?
    如何練習控筆首先,要掌握執筆方式,調整好坐姿。這是正式訓練控筆前應做的準備工作。具體握筆姿勢參考上圖。其次,要從基本線條開始,訓練畫線條的能力。以畫橫線、豎線、斜線、曲線、折線、點線等簡單的方式,鞏固正確握筆姿勢,並訓練手法(指法、腕法)和 眼法(訓練眼力)的協調性,熟悉入筆、行筆和收筆的基本用筆和線條處理。
  • 撇的寫法:神秘「揭筆」如何讓線條產生變化?
    只有一個動作,書法中稱之為啄。另一種是曲的,行筆中要扭動手腕一次,先右後左,兩個動作,這一種撇書法中稱之為掠。1.2掠大多數的人,心中的一撇,都是掠,就是曲線。因為掠有兩個動作,所以通常都比較長,有些人稱它為長撇。
  • 書法行筆速度6種
    這既是書法通過含蓄、朦朧、力量內斂的藝術形式表現力的美的特徵決定的,也是書法所使用的特殊工具、材料等所要求的。但是,在書法學習創作過程中,一味地以徐緩的速度寫下去,缺乏必要的快、頓、搶、澀,屈等行筆速度的節奏變化,同樣也難以達到書法藝術所應達到的效果。
  • 為什麼說漢字的演變豐富了書法藝術
    據現有史料證明,中國文字早在八千多年前的陶文中出現,到公元前14—11世紀,即殷商時使用的佔卜文字甲骨文,已基本成熟並成系統。從甲骨文契刻的形式上看,也已經具備了我們現代所說的書法三要數(筆法、結構、章法)。但總體來講,文字之初的結構以象形為主,線條也較單一。
  • 篆、隸、草、楷、行五種字體的演變和關係
    根據北京市教育考試院發布的最新《考試說明》,今年起將會把書法納入中考語文學科的考查內容,考查認識篆、隸、草、楷、行五種字體。這種規定,無疑將對漢字演變、書法學習會越來越重視。在這五種字體中,最難的是辨別篆隸兩種字體,一直都不清楚如何進行辨別。
  • 書法入門的四大線條練習,趕快收藏
    北京大學王嶽川教授和林秋璇書法線條練習線條練習一般分為四大類:直線練習、折線練習、曲線練習、輕重練習。直線練習直線練習主要練習中鋒用筆所謂的中鋒就是筆尖在筆畫中行走,形成厚重而又質感的線條。顏真卿最擅長的就是中鋒用筆。中鋒用筆歷來被書家奉為圭臬。這種筆鋒,通常力透紙背,透著陽光,可以看到立體的效果。能在平面的紙張上,寫出立體的效果,真是體現功力哦。其實很簡單,用筆肚子託著筆尖走就可以。這樣很容易把線條寫得又直又長,還有立體感。
  • 素描基礎 | 1-2.基本線條練習
    畫好線條是每位初學者必學習的課程,任何一幅素描都是由無數條線組成的常見的線條有直線、曲線、排調線等。直線中最基本的是水平線和垂直線,當你第一次畫線時,應控制好線條的平穩度,一般利用筆的側鋒或中鋒從輕到重,不斷來回重複幾遍加深色調,直線的線條兩邊偏虛畫,直線便能呈現出完美線條。
  • 寫書法6種行筆速度
    遍覽古今優秀書法作品,無一不是書家通過對行筆速度的準確、巧妙、見微知著、多變而微妙、精緻而靈性的把握與控制,及與其他用筆要素的完美配合,賦予書法作品神奇、雋永、攝人魂魄、撼動人心的藝術魅力。­籠統地講,毛筆書法應以徐緩的行筆速度為上。這既是書法通過含蓄、朦朧、力量內斂的藝術形式表現力的美的特徵決定的,也是書法所使用的特殊工具、材料等所要求的。
  • 文字與小篆書法
    我們不能離開篆隸和楷書它們的運筆的方式。首先認識一下篆書的用筆,在篆書的書寫過程中,篆書的基本筆畫有兩個,一個是直線,一個是弧線。其實說簡單也簡單。小篆的練習就是把這兩個基本線條寫好,同時做到粗細均勻,入筆藏鋒,收筆收鋒。再注意小篆的結構要方正。基本上就算掌握了小篆的書寫了。楷書的書寫呢就相對來說比較麻煩了。比如說我們對楷書有了解的人都聽說過衛夫人的筆陣圖以及後面提出的永字八法。
  • 書法用筆和筆法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用筆和筆法是兩回事。用筆的方法是永遠不變的,但筆法卻是可以改變的。筆法是在書寫中通過多變的手法,產生出不同的氣韻和氣象,反映了書寫者的藝術修養。用筆則是在書寫中永遠不變的方法,「善書者用筆,不善書者為筆所用」,合理的用筆,會產生出合理的效果,「筆力」、「骨力」甚至「趣味」、「風度」等都是由用筆所產生的效果。
  • 開啟寶寶繪畫啟蒙期的五種能力
    也就是說,繪畫不像跑步、唱歌那麼簡單,它是一項需要協調多種能力的綜合性、創造性活動。每一個寶寶都是天生的藝術家,0-3歲的嬰幼兒對顏色、色彩有著豐富的想像力,在寶寶繪畫能力的啟蒙前,我們著重培養並鍛鍊寶寶的這五種能力!
  • 書法用筆「輕重緩急」,才是真正開始入門
    編者按:書法通過用筆輕重緩急的自然對比來表現筆畫的張力和態勢。書寫者是否能正確把握運筆的節奏感,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整幅作品的最終效果。梳理書論中的相關書法用筆知識,有助於學書者更好地理解不同書體對「輕重緩急」運筆節奏的要求,這對於書法的臨習和創作都會有所幫助。
  • 寫字與書法的用筆差異
    書法不單是寫字,書法首先有筆法。 所謂筆法,寫字作畫用筆的方法,即中國畫特有的用線方法。中國書畫主要都以線條表現,所用工具都是尖峰毛筆,要使書畫的線條點畫富有變化,必先講究執筆,在運筆時掌握輕重、快慢、偏正、曲直等方法,稱為「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