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核電關鍵設備來自上海設計:國產化率已超85%

2020-12-23 觀察者網

本文轉自:第一財經

國和一號總設計師、上海核工院院長鄭明光說,我國三代核電核能產業鏈已基本完成,關鍵設備材料基本實現自主化設計和國產化製造。

12臺展示設計分析器功能的屏幕排成兩行,實時反映核電廠的運行狀態、設備參數。這是第一財經記者在國家電投上海核工程研究設計院(下稱上海核工院)「核電人因工程實驗室」中看到的情景。

而這僅僅是核電領域數位化設計的一部分。

「數位化改進使秦山核電站的技術水平提升不少,也為其延長20年使用壽命提供了科學依據。」上海核工院人因工程帶頭人宋霏說。

自1991年12月底秦山一期核電站併網發電至今已經28年。其間,「創新」成為三代核電建設關鍵詞,一批重大自主研發、帶動加工製造的精密設計不斷湧現,裝備製造業能力跨越式提升。

根據《中國核能發展報告2019》,核電在中國發電量中的佔比將從2018年的4.22%上升到2035年的10%左右;由於具有穩定且不波動的重要優勢,核能發電仍將在未來30年間彌補能源市場空缺。高質量下的核電事業才剛剛起步。

CAP1400全廠概念圖。來源:上海核工程研究設計院

自主研發是命脈

此前,我國核電產業一直受制於人,設計自主化、材料國產化,以及關鍵設備配套方面都是核電產業的薄弱環節。2008年,「大型先進壓水堆核電站」啟動,推動我國核電產業鏈從二代跨越到三代。

一批批工程技術人員、科研人員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先進技術,通過大量試驗、多輪驗證,逐步建立先進核電自主研發設計體系、試驗驗證體系、標準體系以及裝備供應鏈體系,690U型管、主泵、爆破閥這些以往受制於人的材料和設備都突破了國外壟斷與技術壁壘。

2018年11月廠址前期勘察。來源:上海核工程研究設計院

「我國三代核電核能產業鏈基本完成。」 國和一號總設計師、上海核工院院長鄭明光表示,「其中關鍵設備材料基本實現了自主化的設計和國產化製造,設備國產化率已超過85%,每個主設備都對應了2~5家具備能力的製造商。」

核能核電建設極為複雜。作為前端,國家電投旗下的上海核工院不僅要負責各類堆型的研發、設計與驗證工作,還要為製造、建造環節提供技術支撐。這其中,反應堆的安全性、經濟性和環境相容性是衡量核電水平的關鍵。

以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和一號(CAP1400)為例,該核電機組是在引進、消化、吸收AP1000世界先進三代核電技術基礎上,結合日本福島事故經驗反饋,再創新形成的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電技術,「CAP1400的安全性、經濟性和環境相容性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鄭明光說。

首先是安全性。上海核工院總體技術部主任助理程書劍告訴記者,堆芯損傷、大規模釋放是核反應堆機組兩項重要安全問題。一方面,上海核工院將國和一號鋼製安全殼厚度進一步加厚、直徑從原來的39.6米擴大到43米;另一方面,具有獨創性的COSINE核電安全設計軟體系統,先進的基於FPGA技術的NUPAC和NUCON數位化保護及控制系統平臺也是有力基礎。

一系列從內至外的創新設計下,核電機組的抗震、防飛機撞擊能力大幅提升,事故發生率也降低在10的負6次冪以內。

其次是經濟性。鄭明光說,除了該機組下的非能動技術可減少佔用一定物理空間之外,其高度自動化的設計理念還能降低一定的人力成本。

同時,國和一號(CAP1400)通過將反應堆低壓損設計,使流量增加21%,效率提升至1500MWe左右。

「每個大項關鍵試驗裡面都有很多子項的研究內容,主要是把可能對設計、安全有影響的因素全部摸索或挖掘出來。」參與項目的工作人員說,「比如,有個非常小的泠凝試驗,我們僅跟聯合單位正式的來往函件就接近70份;綜合性能試驗《試驗大綱》,從聯合單位提交的徵求意見稿80頁,來回修訂4次,到最終的140頁。」

創新還體現在一些數位化設計的場景中。工作人員說,由於人的操作失誤導致的問題佔70%,而核工程設計極為複雜且有上千接口。因而,從設計端開始,到驗證、製造、建造、運維等各環節引入數位化運維的理念至關重要。

以數位化作為基底、電廠實景為依託的全息監測系統也已在核電廠投入使用。「一旦有安全問題發生,系統可以立刻通過人的位置計算出核電廠內的最優逃生路線。」宋霏說。

截止到6月底,我國在運核電機組達到47臺,裝機容量近4800萬千瓦,排名世界第三。其中,國家電投控股運行核電機組6臺,裝機容量698千瓦。

「重大專項大型先進壓水堆核電站是國家中長期發展規劃裡確定的科技發展和經濟發展重大項目,它的目標是通過這個項目建設一個中長期的核電站,在國民經濟和科技發展上有重大意義。」被譽為中國核電之父的歐陽予院士說。

創新賦能製造端

如果說自主、創新的研發設計體系是核電建設的先行基礎;那麼,實現關鍵設備的國產化製造同樣考驗實力。

第一財經記者在走訪上海電氣臨港基地時了解到,該基地承擔了核電站關鍵主設備的製造,包括核島的堆內構件、控制棒驅動機構、蒸汽發生器、壓力容器、穩壓器、核主泵及常規島的汽輪機、發電機等,僅上海第一工具機廠有限公司就承擔了全國95%以上堆內構件及控制棒驅動機構的製造。

CAP1400控制棒,攝於上海第一工具機有限公司車間外

「核電領域內對產品的製造要求要遠遠高於其他產業。」上海電氣核電設備有限公司製造部單傑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核電設備要求要具備足夠的安全性和穩定性,所有設備均需通過嚴格的檢測及試驗才能交付。」

在這個精工車間長約20米、寬約8米的工具機上,一臺蒸汽發生器正在進行管板打孔。單傑介紹,管板上打孔數量為1.2萬餘個,每打一個孔的時間在10分鐘左右。

而一旁被稱為世界最大的CAP1400蒸汽發生器,需在管板上打孔2.5萬個,重量超過800噸。設備製造完成後會通過專用駁車裝運至附近碼頭,並通過船運交付至國內各個業主方。

除了大型設備,一些中小型部件的製造也深有講究。記者在承擔堆內構件生產的上海第一工具機廠有限公司車間內注意到,某堆芯圍筒組件的環板並未採用以往的人工焊接形式,而是改用了雷射焊接技術。

「這一雷射焊接技術由我們首創研發。」該車間工作人員說,「這樣的焊接方法能將8塊W形板、C形板一次焊透成型,且可將變形量控制在最小程度,並將焊縫控制在16mm的精準熔深。」

隨著水聲望向另一端,是均流板在進行加工,其在堆內的作用是均勻分布冷卻劑。「這是加工耗時最長的部件了,以員工三班倒來計,也要12個月左右完成。」該工作人員說。

上海電氣核電集團專利牆,攝於該公司臨港建造基地

臨港基地是我國核電自主建造實力的一個縮影。從圖紙到部件,我國全面掌握了屏蔽電機主泵等29項關鍵設備技術,成功研製出超大型鍛件等40餘項關鍵材料,也帶動了一批為核電配套的裝備和零部件生產企業。

上海電氣核電集團黨委書記何延慶表示,「未來3~5年,我們要完全具備三代核電主設備成套供貨的能力,並突破核電廠運維(運營與維護)服務國內外市場,積極拓展新產業與新業務。」

相關焦點

  • 國和一號 (CAP1400)設備國產率超85%
    【電纜網訊】近日,我國三代核電自主化型號「國和一號」 (CAP1400)設備研製基本完成,示範工程設備國產化率達到85%以上,有效形成了國內三代核電裝備產業鏈。這標誌著我國已經全面掌握了第三代非能動核電技術,核電技術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 自主三代核電華龍一號全球首堆開始裝料 向商運邁出關鍵一步
    來源:澎湃新聞自主三代核電華龍一號全球首堆開始裝料,向商運邁出關鍵一步本文圖片均來自微信公眾號「中核集團」中國具有完整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第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迎來全球首堆建設的關鍵節點福清核電5號機組首爐燃料裝載正式開始近十餘年來,全球核電建設普遍採用更安全、更經濟的第三代核電技術。首堆是將一種新核電技術的創新設計轉化為工程實踐的過程,因為是首次實踐,所以全球三代核電的首堆建設大多出現了拖期現象。按照計劃,福清核電5號機組將在2020年實現併網發電。
  • 擺脫進口依賴國產率超85% 自主創新中國核電技術超美
    核電是國之重器,尤其在中美貿戰中更為關鍵。今年8月,美國正式發起對華新一輪制裁,目標直指核電。幸運的是,中國在多年前就通過自主研發、建造實踐,培養人才,徹底擺脫了核電的進口依賴。從1991年首座核電站秦山的併網發電,「裂變」至如今形成「華龍一號」、「國和一號」兩大三代自主核電型號,達到了85%以上的國產率。
  • 自主創新奏響「核電強國」時代強音
    (國務院國資委網站 張曉哲攝) 歷經49年深厚積澱,中國核電從秦山30萬機組出發,在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的基礎上,掌握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向建設創新型國家、世界科技強國邁出關鍵一步。 隨著三代核電技術不斷成熟,國內新建核電開啟了「加速度」。
  • 核電在中國2018年發電量中佔比4.22%
    中新社北京4月2日電 (記者 高凱)《中國核能發展報告2019》(下稱藍皮書)4月1日在北京發布藍皮書顯示,2018年中國核電發電量為2865.11億千瓦時,約佔全國累計發電量的4.22%。藍皮書稱,2018年中國核電發電量比2017年上升了15.78%,在非化石能源發電量中的佔比達到15.83%。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發布的信息,2017年全球電力結構中核電發電量佔比為10.3%,核電發電量佔比超過10%的有20個國家,超過25%的有13個國家,超過50%的有4個國家。
  • 「核電系列調研」核電審批「回暖」 CAP1400已做好冬季開工預案
    CAP1400和「華龍一號」一樣,都承擔著我國核電自主化的歷史使命。如今,它還有一個新的名字--「國和一號」。記者獨家了解到,目前CAP1400核電項目前期工程設計已完成,機組成熟,支撐工程設計的設備已籤訂合同,其中不少已完成製造,開工準備充分。
  • 山東要建三座核電站 核電工業大蛋糕濟南能否分杯羹?
    2 4500億的大蛋糕張德利的樂觀不是盲目的,我國核電企業常駐山東專家李先生表示,從國際上來看,全球有70多個國家和地區已經或計劃發展核電,需求非常迫切;另一方面,儘管我國發展核電起步比較晚,但目前技術水平已在世界第一梯隊。這不是浮誇,而是事實,從我國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的受歡迎程度上就可窺一斑。
  • CAP1400:讓中國核電「走出去」
    讓鄭明光更為信心滿滿的是,經過10年攻關,技術團隊系統、完整地掌握了CAP1400關鍵設計技術及關鍵設備設計技術。推進核動力技術應用於多個領域官方數據顯示,CAP1400項目突破了國產化標準設計、型號設計、試驗驗證、核電站安全評價、主設備消化吸收、關鍵設備超大鍛件研製、安全殼製造、核島建造安裝等10項關鍵核心技術。
  • 經濟學人全球頭條:2020中國企業500強榜單發布,我國三代核電技術...
    前8家均已進入萬億俱樂部。民營企業方面,該榜單中,華為(第11)、蘇寧(第18)、阿里(第34)、聯想(第50)等躋身前50強。我國三代核電技術「國和一號」研發完成今天(28日)國家電力投資集團宣布,我國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國和一號」完成研發。
  • 上海核工院8項科技創新成果發布!未來核電如何發展?鄭明光院長這樣說
    發布會集中發布了8項由上海核工院牽頭、協同產學研用相關單位自主研發的科技創新成果。  8項科技創新成果發布,涉及材料、燃料等多方面  2008年,國務院常務會正式通過壓水堆重大專項總體實施方案。十多年來,在全國200多家科研院所、高校、製造廠的協同攻關下,以「國和一號」為代表的中國自主三代核電型號完成開發。
  • 三代核電CAP1400超大容量1E級閥控蓄電池研製成功
    在科技部、財政部、能源局等多部委的支持下,經過南都電源與上海核工程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科研技術人員四年多的共同努力,國家科技重大專項「CAP1400 超大容量 1E 級閥控蓄電池的自主化研製」課題圓滿通過驗收,我國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三代核電 CAP1400 超大容量 1E 級閥控蓄電池研製成功
  • 刻蝕機國產化率迅速提升,長江存儲2020年達30%
    刻蝕作為半導體製造的關鍵工藝之一,根據SEMI統計,刻蝕設備約佔晶圓製造設備價值量的24%左右。 刻蝕設備市場的行業集中度較高,目前,全球半導體刻蝕設備的主要供應商為泛林半導體(Lam Research)、東京電子(TEL)、應用材料(AMAT)三家,而Lam Research佔據刻蝕設備市場的半壁江山。
  • 廣東電力設計院進軍核電三代技術領域
    近日,廣東省電力設計院與山東核電公司舉行了山東海陽核電項目一期工程常規島及BOP設計審查及技術支持服務合同籤約儀式,標誌著該院正式進入世界最先進的第三代核電技術AP1000的消化引進行列,也使該院成為國內首家同時參與世界上兩個三代先進核電堆型EPR和AP1000建設工作的電力設計單位。
  • 核電央企重組啟幕:中電投國家核電合併獲批
    不過記者昨日多次致電中電投辦公室主任和國家核電新聞發言人,但未得到回應。國家核電官網資料顯示,公司成立於2007年5月22日,目前已經在先進核電技術研發設計、相關設備、材料製造、工程管理、運行服務等環節的產業布局方面,形成了由4家全資子公司、7家控股子公司、2家參股子公司和6家分支機構組成的核電技術集團。
  • 濟南這家企業拿下兩個核電領域核心技術許可,打破國外壟斷
    這又將是一款打破美國壟斷的核電關鍵儀控裝備。由於技術壟斷,現有儀控裝備不僅售價昂貴,超過千萬元,而且在中美貿易戰的影響下還存在極大的供貨風險。11月30日,該公司通過國家核安全局有關民用核安全設備設計和製造方面所要求的各項能力審查,成為目前全國唯一獲得核級流量計和核級液位計《民用核安全設備設計許可證》、《民用核安全設備製造許可證》的企業。
  • 中國核電自主品牌CAP1400能「克服類似日本福島事故」
    “CAP1000是自主設計的AP1000,也就是裡面所有的技術、將來實施過程中碰到的問題,都能夠自己解決。」上海核工程研究設計院院長、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大型先進壓水堆核電站》總設計師鄭明光近日在接受早報記者專訪時如是表示。如今,中國大陸在建核電機組28臺,其中二代21臺、三代6臺、四代原型堆1臺。
  • 【1156】專家談中國核電近15年發展:成績巨大、失誤嚴重
    關鍵在於決策者的睿智與決策判斷力。非常遺憾最後的選擇是改變了事實已證明卓有成效的「分步走」核電技術發展策略。我想大家都還記得,改革開放初期,上海光明日報特約評論員的一篇題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著名文章,那麼我們現在就用前15年我國核電發展的具體實踐來檢驗一下「一步跨越」決策究竟是正確還是失誤。
  • 國家核電、上海核工院:上海「保衛戰」
    現在舉全國之力支援武漢,但是上海這個近3000萬人口的城市更需要我們好好守護,就在返滬高峰期來臨之際,上海火車站、上海虹橋火車站急缺志願者,上海市建交委在中央在滬企業中緊急招募志願者,國家核電、上海核工院黨委辦公室迅速響應,公司團委協助組織15位志願者,他們成為了這場"守護上海"保衛戰的戰士。
  • 核電累計裝機1億千瓦是小目標?
    從全壽命周期來看,核電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與風電相當。一座核電廠全壽命周期的常規廢物排放量,只相當於同等規模火電廠的0.5%至4.0%之間;    三是核電具有極高能量密度。    以湖南桃花江核電站為例,按照規劃,桃花江核電項目總投資約670億元人民幣,這不僅是益陽市最大的投資項目,也是湖南省有史以來投資最大的一個工程。根據記者不完全統計,桃花江核電站在主體工程開工前,前期投入已近40億元人民幣,目前因為設備維護、留守員工工資等支出一直在持續增加。
  • 意義重大:中國芯再次取得新突破 12英寸大矽片國產化率不再是零
    滬矽產業是在中國內地首個實現12英寸矽片規模化銷售的企業,從此打破了中國12英寸矽片國產化率幾乎為零的局面。滬矽產業為控股型企業,旗下擁有上海新昇、新傲科技、Okmetic三家控股子公司,並且是法國半導體材料公司Soitec的大股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