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評刑訴法第73條 公眾擔心執法部門濫用

2021-01-10 搜狐網

  個別條款爭議的背後,是公眾擔心法律被執法部門濫用

  執法部門要適應時代環境的變遷,特別不要畏懼「被圍觀」

  剛剛閉幕的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高票通過了多達111條的刑訴法修正案。雖然法學界和社會上還有一些人對修正案的個別條款存有異議,但無人能夠否認這次刑訴法修改是中國法治文明的一次重大進步,是中國進一步尊重和保障人權的重要體現。

  我國現行刑事訴訟法制定於1979年。在此之前的30年,新中國沒有一部完整的刑法、刑訴法。因此,當年刑法、刑訴法的問世可謂新中國法制史上劃時代的事件。當時筆者正在大學法律系學習,至今仍記得師生們尤其是教授刑事法學的老師們欣喜、欣慰、欣然的情景。

  30餘年來,我國法制建設從無法可依,逐步走向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正軌。本次刑訴法修改,是30餘年來刑訴法的第二次「大修」,涉及現有法律100多處、過半條款,從原來的225條增加到290條,在辯護、證據、強制措施、偵查程序、一審程序、二審程序、死刑覆核程序、執行程序、特別程序等內容上作出重大修改或補充完善。其修改條款之多、涉及範圍之大、引起關注之高,都是前所未有的。

  然而,徒法不足以自行。一部再好的法律,也要通過法律的具體施行才能實現它的立法初衷。這次刑訴法修改涉及的內容,無論是非法證據排除、還是律師提前介入,無論是監視居住、還是不通知家屬,無論是證人出庭作證、還是特殊程序、簡易程序的規範,無論是再審程序的修訂還是死刑覆核程序的慎重,這每一條款的執行和落實,都需要執法部門也就是公安機關、人民法院和檢察院的實際操作來完成。從這個角度來看,立法上的每一次進步,都是對執法者的一次全新挑戰。例如公安機關就需要改變「口供至上」的傳統觀念,更加注重物證的搜集,以徹底杜絕「刑訊逼供」這一痼疾。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也都面臨許多執法理念、操作程序、習慣做法的更新和改變。再以修改過程中飽受爭議的修改後刑訴法第73條關於監視居住的規定以及第83條關於通知家屬的規定來說,公眾最擔心的是法律被執法部門濫用。因此,如何回應百姓關切,如何嚴格依法辦事,如何保證執法活動處於監督之下,這不僅需要相關執法機關及時出臺符合權限、符合法律本質、符合「尊重和保障人權」這一憲法原則的實施細則,更需要這些部門加強對執法人員的教育和培訓,以提高他們自覺遵守憲法和法律的意識,強化他們嚴格依法辦案的能力和水平,做好他們適應時代、環境變遷帶來的「被圍觀」的心理建設。

  此次刑訴法的修改從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到本次大會通過,歷時200多天,數易其稿,受到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和熱議,甚至在某些條款上引起激辯。觀點的激烈交鋒,不同意見的充分表達,證明了我們社會正在進步,證明了公民法律意識、權利意識的覺醒,證明了國家立法過程更加民主、透明和科學。這無論對於我們的國家還是民眾來說都善莫大焉。社會公眾對於已經通過的刑訴法修正案部分內容的質疑和憂慮,可以成為今後立法機關進一步修改、完善法律的動力,更應該成為執法部門嚴格執法、謹言慎行的緊箍咒,以有助於我們建設一個更加理想的民主法治社會。

相關焦點

  • 專家:新刑訴法「73條」「83條」是進步
    這本來是眾人翹首期盼的好事,但有一種聲音認為:新刑訴法,尤其是第73條和第83條,是倒退。網上關於「秘密拘捕」的說法聳人聽聞。事實果真如此嗎?持以上觀點者恐怕並沒有認真對比新舊條文。1979年制定和1996年修正的刑訴法都規定:「拘留後,除有礙偵查或者無法通知的情形以外,應當把拘留的原因和羈押的處所,在24小時以內,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屬或者他的所在單位。」
  • 刑訴法修正案草案部分條款被指「倒退」 第73條爭議大
    修訂過程能否妥善回應公眾的關切,具有重大意義。   刑訴法大修備受媒體廣泛關注,3月1日至3月11日期間國內報刊的相關報導高達1108篇。主流媒體報導,刑訴法修正案草案總結了司法實踐經驗,完善了刑事訴訟中各司法機關的權力配置,並堅持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並重等原則,有望成為中國刑事訴訟法制發展的新裡程碑。
  • 刑訴法修正案條款引爭議 第73條被指擠壓私權
    修訂過程能否妥善回應公眾的關切,具有重大意義。刑訴法大修備受媒體廣泛關注,3月1日至3月11日期間國內報刊的相關報導高達1108篇。主流媒體報導,刑訴法修正案草案總結了司法實踐經驗,完善了刑事訴訟中各司法機關的權力配置,並堅持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並重等原則,有望成為中國刑事訴訟法制發展的新裡程碑。
  • 刑訴法修正案條款引爭議 第73條被指擠壓私權(圖)
    修訂過程能否妥善回應公眾的關切,具有重大意義。刑訴法大修備受媒體廣泛關注,3月1日至3月11日期間國內報刊的相關報導高達1108篇。主流媒體報導,刑訴法修正案草案總結了司法實踐經驗,完善了刑事訴訟中各司法機關的權力配置,並堅持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並重等原則,有望成為中國刑事訴訟法制發展的新裡程碑。
  • 淺談刑訴法修正案草案第73條
    2012-03-20 09:43:05 | 來源:中國法院網石城頻道 | 作者:鍾菁   通過了第十一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審議的
  • 刑訴法解讀:技術偵查實施主體不明確 存濫用隱患
    3月14日,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於修改刑事訴訟法的決定,國家主席胡錦濤籤署第55號主席令予以公布。新刑訴法在偵查一章中專門增設「技術偵查措施」一節。該節共五個條文,其中第148條至150條對技術偵查措施的實施條件、批准程序、期限以及保密等方面做了規定。
  • 人民日報:行拘差評者是權力濫用
    公安機關對這件事的最終處理決定,是對警察權被濫用的「糾偏」。但即使帖子中確實存在虛構、誇大的成分,那也應是當事人與醫院食堂之間的民事糾紛,應留給雙方協商解決,或者訴諸法院等待司法裁決。公權力動輒介入普通民事糾紛,已經模糊了法律為權力行使劃出的界限。   「高射炮打蚊子」式的執法應當予以批評甚至譴責,但更值得追問的是,當地公安機關是否有權啟動這樣的調查。
  • 刑訴法修改:追究辯護人偽證罪程序有新規定
    據介紹,現行刑事訴訟法第三十八條對辯護人有偽證等行為追究法律責任作了規定。有的常委委員、部門、單位和社會公眾提出,應當對這一規定的適用程序作出嚴格規定,防止出現被濫用的情況。法律委經研究認為,為保障辯護人依法履行職責,避免同一案件的偵查機關隨意對辯護人立案偵查和採取強制措施,對於辯護人涉嫌偽證罪的,規定由其他偵查機關辦理為宜。為此,草案增加了有關規定。
  • 刑訴法修改能改變什麼?
    現行刑訴法第93條赫然規定:「犯罪嫌疑人應當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這也是偵查人員千方百計包括以非人道方式獲得口供所仰仗的根本。    據本報記者了解,在之前多次討論中,立法機關仍堅持保留該條文。「這明顯與不得強迫自證其罪相悖,遭到了學界和律師界的一致批評。」一位接近立法的專家告訴記者。    這位專家稱,此次修法明文規定沉默權可能並不現實,但把第93條刪掉是最低限度的做法。
  • 刑訴法修正案二審 律師涉嫌作偽證擬異地偵查
    刑訴法修正案草案本報訊 (記者楊華雲)被稱為懸在律師頭上「達摩克利斯」之劍的律師偽證罪調查,在最新修改的刑事訴訟法草案中規定,需由異地偵查機關辦理。昨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次審議刑事訴訟法修正案草案,經過初次審議、聽取有關部門和公眾意見後,二審草案作出了諸多修改。
  • 如何規制投訴舉報人濫用行政訴權?
    ☟投訴舉報制度設立的初衷之一是為充分調動公眾參與社會共治的積極性。由於相關制度建設尚在完善中,因此出現了部分投訴舉報人以牟取不正當經濟利益為目的,通過惡意投訴舉報變相對商家施壓,一旦不成功便提起複議和行政訴訟,進行「纏訴」等現象。這種濫用程序性行政訴權的行為嚴重擾亂了市場經濟秩序的健康穩定。
  • 陳光中談刑訴法修改:保障人權條款須繼續修訂
    陳光中:這次刑訴法修改,在第二條增加了「尊重和保障人權」使2004年憲法修改增加的「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第一次突破性地載入了國家基本法律,這應當說是一個來之不易的重大進步。  刑訴法第一條寫「懲罰犯罪,保護人民」,我一直主張把「保護人民」改成「保障人權」。第一條是立法宗旨,具有宏觀全局性的意義。
  • 刑訴法修改"逼"新聞報導轉型? 專家:不會產生很大影響
    保密規定壓縮媒體新聞源  中央電視臺《今日說法》欄目主編王寶卿從個人信息保護的角度談了刑訴法修改對案件報導的影響。  首先,司法機關獲得的某些信息可以不再像過去那樣輕易提供給媒體,拒絕給予有了一定的法律依據。個人信息或其他信息的保密規定體現在刑訴法修訂後的第46條、第52條、第150條、第183條等處。
  • 刑訴法修正案草案提交審議 程序設置傾向公權力
    南都特派記者程成發自北京四大亮點1 「尊重和保障人權」寫入刑訴法總則第一章刑訴法的「任務和基本原則」部分,在第二條「維護社會主義法制」之後增加了「尊重和保障人權」的內容,作為刑訴法的任務之一。他說,犯罪嫌疑人被逮捕、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場合,相關犯罪證據已經查清,已有充足的證據證明犯罪嫌疑人有犯罪事實,通知家屬通常不會有礙偵查,如果此時再規定「有礙偵查不通知家屬」,該規定在實踐中就容易被濫用,成為某些偵查機關不通知家屬的藉口。
  • 刑訴法為何新增缺席審判制度?
    作為我國的一部基本法律,刑訴法於1979年制定,分別在1996年、2012年進行了兩次修改。在2012年的修改中,增設了針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違法所得的沒收程序,但側重解決國際贓款的追繳問題。對於外逃的貪官,我國以往只能通過遣返、引渡回國等途徑才能對外逃貪官進行審判。  今年的第三次修改,缺席審判正式寫入刑訴法中,作為第五編特別程序中的一章。
  • 熊文聰:對新增「著作權濫用」條款的幾點思考
    「修正案草案」在現行《著作權法》第四條中增加一句:「著作權人和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人行使著作權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不得濫用權利影響作品的正常傳播」,並新增第五十條:「濫用著作權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擾亂傳播秩序的,由著作權主管部門責令改正,予以警告,沒收違法所得,非法經營額五萬元以上的,可以並處非法經營額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非法經營額、非法經營額難以計算或者不足五萬元的,可以並處二十五萬以下的罰款
  • 民訴法修改不能忽略仲裁部分
    民訴法的這些規定使不予執行的司法審查具有了明顯的實體審查的成分,在實踐中可能被濫用,從而嚴重影響仲裁裁決的效力和當事人選擇仲裁的信心。廣東省廣州市仲裁委員會副主任王小莉認為,民事訴訟法過於嚴苛的規定限制了仲裁的發展空間。「我們在制度設計上總是對仲裁持懷疑態度,事實上當事人的選擇已經是對仲裁最大的制約,這是市場的制約,沒有什麼比這更嚴厲。我認為撤銷和不予執行的條件應該是很嚴格的。」
  • 中政法劉玫教授刑訴法考——刑事訴訟基本原則(第二章)
    別忘記點讚收藏哦 第二章 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第一節 概述適用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兩審終審制、審判公開、人民陪審——審判制度18年修正案增加:認罪認罰從寬原則 刑訴法特有的原則是重點第二節 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由專門機關依法行使原則【職權原則】第3條第1款規定:
  • 新修訂的刑訴法等一批法律法規今日起實施
    中新網1月1日電 「尊重和保障人權」寫入刑訴法、小額民事訴訟一審終審,學生教師替人代寫論文可被開除……2013年新年第一天,新修訂的《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以及《學位論文作假行為處理辦法》等一批法律法規及部門規章開始正式實施。
  • 行拘差評者是權力濫用
    公安機關對這件事的最終處理決定,是對警察權被濫用的「糾偏」。但即使帖子中確實存在虛構、誇大的成分,那也應是當事人與醫院食堂之間的民事糾紛,應留給雙方協商解決,或者訴諸法院等待司法裁決。公權力動輒介入普通民事糾紛,已經模糊了法律為權力行使劃出的界限。   「高射炮打蚊子」式的執法應當予以批評甚至譴責,但更值得追問的是,當地公安機關是否有權啟動這樣的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