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古典詩詞遇上現代心理學

2021-01-10 中國教育新聞網

作為一個古典詩詞愛好者,《詩人十四個》(黃曉丹 著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是一本令我驚喜的書。和常見的詩詞賞析著作不同,這本書另闢蹊徑,從現代心理學的視角來解讀古代的詩人和作品,所選擇的詩人和詩作也令人耳目一新。書中以對稱的結構介紹了王維與李商隱、陶淵明與辛棄疾、陳子昂與張九齡、王昌齡與李白、朱彝尊與俞樾、姜夔與蘇軾,以及周邦彥與晏殊十四個詩人,七組詩人對應著「春山的追尋」「春雲的思念」「春蘭的孤獨」「春夜的情迷」「春閨的傷逝」「春江的別離」「春去的遺響」七個篇目——那些在春天裡留下過動人詩篇的詩人就這樣來了一場跨越時空的美好相遇,而作者細膩入微的筆觸和私人化的生命體驗,也讓我們仿佛受邀一同進入了這場春天的夢境。

夢境的起點是我最喜歡的王維。身為大學教師的黃曉丹說,在大學的古代文學課上,喜歡王維的學生非常少。我在雲南支教時教過的小學生也一樣,儘管他們從小就生活在「湖上一回首,山青卷白雲」的美景裡,經常可以看到「秋山斂餘照,飛鳥逐前侶」的畫面,能夠有「山路元無雨,空翠溼人衣」的切身體驗,但是他們對眼前的景色和王維的詩都無甚感觸。王維詩歌中表達的禪悟和理趣對於青少年來說遠不及李白、蘇軾那麼有吸引力。

葉嘉瑩先生也不甚喜歡王維,說讀王維的詩不能產生深厚的感動。她認為「詩歌永遠是以感發為第一義的,只有感情深厚博大的詩人,才能寫出深厚博大的第一流的作品。而王維是以感受為第一的,儘管他天分很高,具有藝術家的眼光和技巧,但他始終不能夠擴大、加深起來。」王維的黑歷史,也成了他軟弱、世俗的佐證。葉先生大家巨擘,啟發了無數讀者領略古典詩詞之美,對王維的評價也經過細緻考證,自有其公信力。但是獨愛王維的我,到底還是意難平。激烈飽滿的情感固然富有感染力,李商隱式的悵惘哀傷確實動人心弦,可隱藏在山水之中物我兩忘,沒有悲喜流露出來就一定是缺乏真情嗎?

過去的兩年裡,漫遊在雲南的山中,我無數次讀起王維的詩:「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雞犬散墟落,桑榆蔭遠田」「山下孤煙遠村,天邊獨樹高原」……口中詩,眼前景,這些詩句伴著眼前的山風雲霧,幫助我在無數孤獨的時刻體會到寂然的歡喜。

「我們的文化也許太愛表彰理想,而不太注意真實理想產生之前的那個階段,因此王維詩歌中那種來自心靈自由的淡然歡喜並未得到足夠的欣賞。」作為葉先生的弟子,黃曉丹看到的卻是一個不一樣的王維。她評《南垞》,說王維「雖然已經看到了北岸,儘管對那個煙水茫茫的對岸非常好奇,但他能夠覺察到內心登岸的欲望並就此停留。在這個時刻,欲望和對欲望的觀察形成平衡,盲目的熱情冷卻下來,輕舟停在了湖中央。」相比於葉先生所說「王維從來不把他的矛盾痛苦很真誠地表現出來」,我相信黃曉丹所說的「王維獨有一種『中止的能力』」更貼近詩人的心靈。王維心底或許有過許多矛盾,但他沒有把詩歌作為自己受難的見證,亦放棄了用它作反抗的工具。作為歷史的親歷者,他似乎有意將自己置身事外,而選擇了回歸山水間,把生命交付給人類社會之外那片更廣闊深邃的天地。他的詩缺少所謂的時代性,可是卻安放了他和許多後來者的心靈。大概只有像黃曉丹這樣喜歡自由遊蕩的人,才能夠真正理解王維在自由遊蕩中獲得的快樂,明白山水對於王維來說不是尋幽訪勝的陌生客體,而是生命活動的整個背景。

學校一位同事有兩個兒子,一個喚作「東園」,另一個喚作「東軒」,一看就知道是陶淵明的真愛粉。蘇軾也愛陶淵明,看到雪堂初春的情景就開始想像陶淵明斜川之遊,表白五柳先生「夢中了了醉中醒。只淵明,是前生」。不過,最愛陶淵明的還屬辛棄疾,他留下的600多首作品之中,有92首涉及陶淵明,是當之無愧的陶淵明頭號粉絲。

將陶淵明和辛棄疾放一起寫的文章並不少,黃曉丹的評析在其中別具一格。她參照MBTI性格類型指標,判斷陶淵明屬於INTP(內傾直覺思維理解型),而辛棄疾介於ESTJ(外傾感覺思維判斷型)和ESFJ(外傾感覺情感判斷型)之間,前者為偏冷靜疏離的思想者,後者則是無法滿足於靜止的實幹家。所以前者寫《停雲》是「靜寄東軒,春醪獨撫」,後者則是「獨坐停雲,水聲山色,競來相娛」。性格如此迥異的兩個人究竟是如何相隔數百年而成為異代知音的?黃曉丹用了黑塞小說中常出現的陰影兄弟作為對照,出人意料,亦給人啟發。

像這樣從心理學角度或參照現代文學來解讀詩人和作品的章節,書中還有多處。她寫朱彝尊《高陽臺》,講到現代心理學中的「人格不獨立」放在古典文學發生的時代和語境中並不病態。這個發生在橋上的哀傷故事讓她聯繫到西美爾哲學隨筆中橋的隱喻,繼而有了進一步的闡發。寫姜夔的「木蘭雙槳夢中雲。小橫陳。漫向孤山山下覓盈盈。翠禽啼一春」。她提及弗洛伊德的自由聯想和溫尼科特的鏡映學說,將榮格翠鳥的夢境和古詩詞中的翠鳥典故並置。寫晏殊,則援引了日本心理學家河合隼雄講述的關於理性和衡量的故事。東方和西方、古代和現代的交叉、對比、映照,給我們提供了解讀古詩詞的全新視角。

黃曉丹對於心理學一直有著濃厚的興趣和持續的研究,這本書也是由一個心理學和古典文學結合的線上課程發展而來的。十四個詩人沒有按朝代或成就來選擇,出現的詩詞也未必是他們最廣為人知的作品,然而這些奇特的組合和奇妙的解讀,卻使得《詩人十四個》呈現出不同於其他詩詞賞析書籍的別樣情趣。黃曉丹文思極佳又不受拘束,一邊帶我們穿行在中文世界最美的意境裡,一邊又穿插進自己活潑的個人生活體驗。於是這場現代心理學與古典詩詞的相遇,除了讓隱藏於千百年前寫就的詩句中的微妙細節和詩人的隱秘心靈浮出水面,還讓我們得以走近文字後面那個與古典詩詞遙相映照生活著的姑娘,讓我們相信現代的生活和古代的心靈並不遙遠。

《中國教育報》2020年04月01日第11版 

相關焦點

  • 活在當下的古典詩詞
    當下我們的中小學教育,對古典詩詞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夠,出現了守著一座詩歌文化的寶庫,我們的學生卻不得其門而入的情況  研習古典詩詞,不是要復古,更不是要用古典詩詞取代現代詩詞,而是要讓古典詩詞中蘊含的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民族精神得以傳習和光大         張江:習近平總書記最近在北京師範大學考察時表示,他很不贊成把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
  • 流行音樂與中國古典詩詞
    中國現代流行音樂出現的時間,一種說法是1917年,一種說法是1927年,都是在上海。前者的根據是百代唱片公司成立,後者的根據是出現了第一首流行歌曲《毛毛雨》。  那段時期,中國流行音樂基本上與全球是同步的。有一首流行歌曲叫《玫瑰玫瑰我愛你》,原唱者為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上海灘著名歌星姚莉。1951年,美國的一位歌星翻唱了這首歌,在全美排行榜上位列第二。
  • 當代古典詩詞,平仄格律該取消嗎?《中國詩詞大會》的創新是亂來
    圖:胡適,現代中國文學改良的主帥可以說,中國傳統詩詞該不該去平仄格律,實際上呶呶不休爭吵上百年了,至今也沒個定論——中心原因當在於,這不只是某種文學形式變革的問題。古典詩詞的合法性與優先性,就建構在平仄格律的基地之上,平仄格律是舊詩最根本的形式依託,也是傳統詩詞精髓和特徵的體現。取消平仄格律,就是在徹底殲滅中國古典詩詞。中國詩中平仄格律,在擅長之人手中,不僅不是包袱,還是優越性的證據。也就是說,中國古典詩詞必有格律,舍平仄格律必無詩詞。很多人呼籲「舊體詩現代化」,其實不少就是在瞎搞。
  • 悠韻翩飛沁心脾—淺析流行歌曲與古典詩詞
    傳統古典詩詞以其豐富的內容,優美的文筆,深遠的意蘊打動了一代代的讀者。而今,流行歌曲的創作也存在傳統詩詞的滲透現象。本文試從近年頗受大眾關注和喜歡的流行歌曲出發,分析在流行歌曲中所出現的古典詩詞的幾種形式。流行歌曲是廣為人們喜愛的一種藝術形式。
  • 張巍丨古典詩詞鑑賞的步驟與方法
    作者: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張巍古典詩詞是中學文言文教學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在高校非中文專業學生大學語文課程及中文專業學生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中也佔有重要位置。古典詩詞教學的關鍵在於引導學生進行詩詞鑑賞。
  • 詩的改頭換面,由傳統詩詞向現代新詩的轉型
    如果要問中國古代文學的最高成就是什麼,那麼古典詩詞一定不會缺席,作為一種源自生活的藝術,它已經遠遠超越了生活。經過幾千年的發展,中華的古典詩詞已經足以在文化之林閃閃發光。現代詩逐漸取代了古體詩的地位,對於古典詩詞,我們更像是把它當成一種裝在盒子裡的寶物,只能珍藏,卻不會打開,詩詞所有的輝煌也變成了過去,為何傳承了幾千年的古典詩詞創作會不再盛行呢?下面將會探究新詩取代古典詩詞背後的原因。文中的古體詩詞是包括古風詩、歌行體、格律詩詞等在內的諸多古代詩歌形式的總稱。
  • 《中國詩詞大會》引發古典詩詞閱讀升溫
    光明日報北京2月9日電(記者杜羽)央視近日播出的《中國詩詞大會》,在引起收視熱潮的同時,也帶動了相關古典詩詞圖書的閱讀。  一篇題為《中國詩詞大會:繁華落幕,速去讀書》的微信公眾號文章,發表不久就達到了「10萬+」的閱讀量。
  • 張江康震吳思敬等談當下古典詩詞:重視程度遠遠不夠
    ,模塑我們的藝術趣味,陶冶我們的生命情操,是中華民族美育和文學教養的經典,也是藝術創作挹之不竭的靈感源泉   當下我們的中小學教育,對古典詩詞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夠,出現了守著一座詩歌文化的寶庫,我們的學生卻不得其門而入的情況   研習古典詩詞,不是要復古,更不是要用古典詩詞取代現代詩詞,而是要讓古典詩詞中蘊含的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民族精神得以傳習和光大
  • 2018遴選公文寫作備考:領導講話引用古典詩詞的作用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其中以古典詩詞最能代表古代文化的成就。現代社會,雖然科技日新月異,但許多問題依然需要我們從先哲聖賢的思想和智慧中去尋找答案。就撰寫領導講話而言,古典詩詞就可以為我們提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養料,恰如其分地引用古典詩詞,可以讓我們撰寫的領導講話更加具有號召力、感染力,也更能充分發揮領導講話的作用與效果。
  • 最後的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她復活了詩詞,詩詞拯救了她
    一個偉大詩人與詩詞、苦難交織的一生,半個世紀的顛沛流離,經歷早年喪母、中年喪女的悲劇,在困頓的世俗生活中,她復活了詩詞,詩詞拯救了她。山川、風月、碑林、石窟、木雕、銅鏡,自然與器物交疊,空鏡銜接如同詩詞韻腳的轉移,《掬水月在手》將一個古典的生命世界帶到了當下。千百年來的詩人、詞人在那樣的時空氛圍中生活、歌唱、吟詠、遊逛。
  • 詩詞才女武亦姝高分被清華錄取,人需要以古典文化充實現代皮囊!
    另外,第四季《中國詩詞大會》總冠軍、北京大學博士陳更,讀的是工科!這是對「背誦詩詞沒用」、傳統文化過時的論調的一記響亮耳光!尤其是在如今的應試環境下,「武亦姝現象」應該喚醒很多功利思想嚴重的家長的人本情懷。
  • 《經典詠流傳》:讓古典詩詞乘著歌聲的翅膀飛翔
    原標題:讓古典詩詞乘著歌聲的翅膀飛翔 【文藝觀潮】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萬家團聚,共享歡樂。 《經典詠流傳》將中華優秀的詩詞文化與電視媒介豐富多樣的傳播手段有機結合,兼顧內容上的意境悠遠和形式上的通俗易懂,把文學經典喚醒、擦亮,讓古典詩詞乘著歌聲的翅膀盡情飛翔,以現代人喜聞樂見的方式,「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 中國古典詩詞促中外文化交流 「中學西漸」譜華章
    考察古典詩詞在海外的傳播狀況,不僅有助於我們了解中華文化如何進入域外文化視野並與之產生相互影響,同時,也可以全新視角觀照並激活這一傳統文學形式自身的美感。  漢學家譯介功不可沒  中國古典詩詞之所以能流傳到世界各地,這首先得益於諸多漢學家的翻譯及研究之功。  唐詩向英語世界的傳播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盛事。
  • 《掬水月在手》今日全國上映|古典詩詞擺渡人葉嘉瑩的傳奇人生
    (《廣州日報》評)葉嘉瑩,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家。現為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中華詩詞學會名譽會長,博士生導師,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迦陵妙音,滋蘭樹蕙葉嘉瑩先生,別號迦陵。她幼承庭訓,17歲考入輔仁大學,受業於詩詞大師顧隨先生。她一生歷經戰亂、政治迫害、海外飄零,晚年回歸改革開放的中國,持續創作、傳承教學。她引入西方文論詮釋中國古典詩詞,對新詩亦抱持兼容並包之態度,來往穿梭於古典與現代之間。致力推廣對兒童的詩歌吟誦教育,傳承千年詩心。在中國古典詩詞的長流中,扮演著承前啟後的重要角色。
  • 古典詩詞中「渡」字的妙用
    古典詩詞中「渡」字的妙用古典詩詞中「渡」字的妙用 「渡」這個字在古典詩詞中用的還是比較普遍的。在《辭海》中它主要有這樣幾個義項:①渡河,可引申為由此達彼或者轉手、移交等;②擺渡口,渡頭,在古典詩詞中解釋為「轉手、移交」的幾乎沒有,其他的義項用的比較多。
  • 北京新版語文教材增加古典詩詞
    原標題:新版語文教材增加古典詩詞 本學年中小學語文教材仍用原版本  針對有媒體曝出語文教材修訂,明年啟用新教材一事,市教委昨天回應:本學年,本市義務教育語文教材仍使用原版本,教材修訂和使用將按教育部的部署和規範要求進行
  • 96歲葉嘉瑩:一起去認識中國古典詩詞的美好
    中國的古典詩詞伴隨了我一生。我從一個童稚天真的詩詞愛好者,逐漸步入古典詩詞創作、教學、理論研究的道路。而在教學的道路上,我確確實實投入了自己大部分的生命。我更願意將自己的時間與精力投注到引領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朋友們,一起去認識中國古典詩詞的美好,去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
  • 壓縮古典詩詞是一種令人擔憂的「去中國化」
    古典詩詞是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又是幼童培養語言能力、學習記誦的範本,重要性是毋庸贅言的。古典詩詞之於啟蒙學習的重要性,當從漢字的獨特性說起。漢字屬於表意文字,與只要幼童學會說話、記住幾十個字母即可順暢使用的表音文字有很大區別。漢字寫起來雖繁複,但從象形視覺上和偏旁部首的意義歸納上,都可以鍛鍊孩子的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
  • 《經典詠流傳》再次引發「詩詞熱」 易從網9首古典詩詞書法鑑賞
    古典詩詞與現代音樂的奇妙碰撞令人耳目一新,再次點燃了傳統文化的星星之火。多檔詩詞文化節目的熱播,也讓傳統文化日漸回歸大眾視野,而經久不息的「傳統文化熱」也帶火了古典詩詞。而詩詞與書法又有著怎樣的聯繫呢?以至於經歷了幾千年歷史長河的淘洗,越發顯示其醇厚與韻味。書法與詩詞,同樣是用來表達心中美的感受。
  • 楊湯琛│蘊藉古典美感的現代抒情詩歌:王曉波詩歌閱讀札記
    ,王曉波質樸而古典的抒情詩仿佛一串悠遠的民謠,它從古典詩詞歌賦中款款飄來,真摯而優美,既呈現了蘊含中國傳統之美的詩意、詩境,又細緻入微地呈現了現代個體的情感維度與噬心體驗,其古典與當下、傳統與現代的渾融一致使之成為古典抒情傳統在現代有效轉換的重要詩歌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