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1929—1933年世界性經濟危機發生的背景、表現;理解經濟危機發生的原因、特點和實質;了解羅斯福新政實施的背景、內容、特點,認識新政在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歷史作用;通過對羅斯福的評價,培養學生辯證的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結合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有關內容,了解經濟危機的時代背景,知道經濟危機的原因;根據經濟危機的特點,展示適當資料、圖片,了解危機的危害及影響,認識到羅斯福新政所處的嚴峻形勢;探討羅斯福新政的特點、目的、措施及其成效,客觀地評價羅斯福新政。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介紹廣大勞動人民饑寒交迫、流離失所,資本家卻人為故意大量銷毀產品,使學生認識到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通過對羅斯福個人魅力的了解,培養學生承受挫折、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
1929—1933年經濟危機的原因、特點、實質;羅斯福新政的內容。
教學難點:
1929—1933年經濟危機爆發的原因、對羅斯福新政的評價。
一、導入新課
一位美國記者對一位美國總統的評價:「他推翻的先例比任何人都多。他打碎的古老結構比任何人都多。他對美國整個面貌的改變比任何人都要迅猛而激烈。」
師:你們知道他是誰嗎?他就是我們這節課的主人公——富蘭克林·羅斯福。
師:請同學說說你眼中的羅斯福。
生:一位身殘志堅的總統、一位成就了偉業的總統;改革創新、自強的偉人;維護世界和平的總統等。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1929—1933年世界性經濟危機
1.世界性經濟危機的爆發與發生原因、實質。
(1)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圖文資料並結合材料,說說經濟危機爆發的原因和實質。
材料一:1922—1929年,美國經濟出現了繁榮的景象:汽車猛增、家用電器豐富、建築市場活躍。汽車、電器、房屋建築業成為20世紀20年代美國經濟繁榮的三大支柱行業。
材料二:20世紀30年代初,在一個美國煤礦工人家裡,瑟瑟發抖的女孩問媽媽:「媽媽,天氣這麼冷,你為什麼不生起火爐呢?」媽媽嘆了口氣,說:「因為我們家裡沒有煤,你爸爸失業了,我們沒有錢買煤。」「媽媽,爸爸為什麼會失業呢?」「因為煤太多。」與此同時,在密西西比河畔,農場主們正把一桶桶牛奶倒入河中,把一車車肥豬倒入河中……
設問:材料一、二分別反映的是美國的什麼情況?農場主為什麼要將商品倒入河中?
提示:材料一反映了美國經濟的空前繁榮;材料二反映了美國的經濟危機。原因:為了維持商品價格,保證利潤。說明經濟危機的實質是生產相對過剩的危機,而不是絕對過剩。
(2)總結經濟危機原因: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教材總結:如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工人的工資卻增長緩慢,購買力嚴重不足,導致出現生產過剩等。
【圖解原因】
2.經濟危機的表現與特點
提示:(1)表現:工業生產下降、貿易銳減、物價暴漲、銀行破產、失業增加。
(2)特點:範圍廣、持續時間長、破壞性大。
目標導學二:羅斯福新政
1.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和材料,結合羅斯福新政的主要內容,認識羅斯福新政的措施與特點。
材料一:時代呼喊變革,人民呼喚變革,就是在這一片變革聲中,美國1932年大選年拉開了序幕。羅斯福與時任總統的胡佛對決。胡佛總統依舊堅持最好的經濟是完全自由的市場經濟,最好的政府是不幹預經濟的政府。而羅斯福說:「我保證將為美國人民實行新政!幸福的日子又來到!」他給美國人民帶來了希望,最終羅斯福以472∶59的絕對優勢勝出。美國人民選擇了羅斯福,意味著美國人民選擇了創新。但是羅斯福總統真的能引導美國人民從危機中走出來嗎?當時很多人都是心存疑慮的,說他是一個癱瘓的總統治理一個癱瘓的國家。
材料二:工人有權組織起來,可選派代表與僱主進行談判,籤訂集體合同,僱主不得以工人參加何種工會作為僱傭條件;僱主必須遵守最高工時和最低工資限額,不得僱傭童工。
(1)結合上述材料思考胡佛與羅斯福在化解危機的政策上有何不同。為擴大就業,羅斯福採取了什麼措施?
提示:胡佛採取自由放任政策(即反對政府干預經濟,完全由市場調節)。羅斯福採取國家對經濟的幹預和指導,消除經濟危機。為擴大就業,推行了「以工代賑」,興建公共工程,增加就業機會等措施。
(2)根據材料二回答這些措施出自哪一法規。如何看待「新政」中「最高工時」和「最低工資限額」規定? 提示:《國家工業復興法》。美國政府實施「最高工時」和「最低工資限額」的規定,在一定程度上協調了勞資關係,緩和了階級矛盾,有利於恢復和發展生產,克服經濟危機。但是,這些調整是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對生產關係進行的局部調整。
【圖解特點】(引導學生解讀「新政」中工業、農業、金融等舉措,總結「新政」的特點)
新政」的特點:政府全面加強對經濟的幹預。
2.引導學生展開討論,評價羅斯福新政的影響。
材料展示:羅斯福……從一開始就遭到一部分資本家的反對……報紙上連篇咒罵羅斯福向富人敲竹槓,說羅斯福天天都吃「烤百萬富翁」……羅斯福回應:作為一個國家,我們拒絕了任何徹底的革命計劃,為了永遠地糾正我們經濟制度中的嚴重缺點,我們依靠的是舊民主秩序的新應用。
(1)結合羅斯福新政的內容,簡析羅斯福遭到一部分資本家反對的原因。
提示:因為新政的部分內容和措施觸及了一些資本家的利益,對壟斷資本家追求最高利潤進行一定限制,如《國家工業復興法》中規定:「僱主必須遵守最高工時和最低工資限額,不得僱傭童工。」
(2)羅斯福的舉措是否能「永遠地糾正我們經濟制度中的嚴重缺點」?簡述理由。
提示:不能。因為羅斯福新政不可能改變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也不可能消除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根源。
歸納總結:羅斯福新政的影響
(1)積極影響:新政期間,美國經濟開始了緩慢的復甦,工業和生產有所恢復,就業人數逐步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新政增強了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恢復了美國人民的信心,對資本主義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
(2)消極影響:新政是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調整,它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的本質,無法解決美國社會的根本矛盾。
三、課堂總結
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打擊了美國,羅斯福放棄了美國自由放任政策,採取國家幹預經濟的辦法消除危機。羅斯福新政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增強了國家對社會經濟的調控能力,重振了美國經濟,遏制了美國的法西斯勢力,挽救和加強了美國的資產階級民主制度,為資本主義國家幹預經濟生活提供了先例。它說明: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調節手段,不同體制和政策可以相互借鑑,取長補短,促進體制創新和發展。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學生通過自主探究性學習,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合作交流,運用已有的知識解決問題;採用對比的方法增加了學生討論的時間,加強了討論的力度,培養了學生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評價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方法。本課不足之處:在引導學生探究問題時,問題設計的深度和技巧不夠成熟,學生探討深度不夠,課堂的趣味性不夠。
本資料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聯繫刪除。您可下載微信電腦版,在電腦端免費複製此資料,【微信電腦版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