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不會食物中毒的禿鷲
禿鷲在吃動物屍體時,會攝入大量炭疽桿菌、梭菌等病原菌以及各種毒素,但是它卻不會因此生病或是死亡。丹麥和美國的研究小組曾刊文稱,這是因為禿鷲的消化道經過數百年的進化已經變得格外強悍,能夠殺死大部分的有害菌,同時還能與殘留的細菌和平共存。
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邁克·羅根巴克教授表示,多項研究數據都表明,禿鷹體內隨著進化產生了強大的適應能力,可以對攝入的有毒細菌進行處理。
人類的消化系統雖然比不上禿鷲,但也同樣具備抵禦感染的機制。即使是吃同樣的食物,也會分出「容易食物中毒的人」和「不容易食物中毒的人」。在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對吃相同的學校供應午餐,驗便後發現O-157大腸桿菌的兒童進行調查發現,12%的兒童需要主要住院進行治療,58%的兒童僅出現腹瀉等輕度症狀,30%的兒童什麼病徵都沒有。
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容易食物中毒的人」和「不容易食物中毒的人」到底有什麼區別。
●容易食物中毒的6種人
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有很多,產生的症狀也因人而異。容易失誤中毒的人群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六大類。
1.腸內益生菌少
包括雙叉乳桿菌、乳酸菌在內的益生菌能夠抑制腸內有害細菌的增殖。腸道環境好的人腸內益生菌數量較多,不易發生腸道感染。想要擁有良好的腸道環境,需要少吃動物性脂肪,多補充食物纖維,定期喝一些富含雙叉乳桿菌、乳酸菌的酸奶也很有幫助。
2.壓力大
研究證明壓力會破壞自律神經的平衡,讓免疫力下降。此外,壓力還會使腸道菌群失衡,有害細菌開始佔優勢。當一個人壓力過大時,患各類疾病的機率都會提高。
3.胃酸少
如果胃酸過多容易導致胃潰瘍或反流性食管炎,相反如果胃酸過少會造成對胃中細菌的殺傷力大幅下降。因為服藥導致胃酸過少的人很容易患腸道感染。
4.身體弱
體弱者或老年人大多免疫力比較低,容易患感染症,且病徵易加重。即使是健康人士,在過度疲勞狀態下也容易身體虛弱,免疫力下降導致容易受感染。
5.吃飯不注意
食物在新鮮度下降時容易滋生細菌。副溶血性弧菌最快可在10分鐘進行一次分裂,細菌量變成兩倍。1小時變為32倍,3小時後細菌量可增至1萬倍。大部分的食物毒菌只要進行1分鐘以上的75℃高溫加熱就能消滅。為了預防食物中毒,進行充分加熱是必須的。
此外,進入體內的細菌量也決定了是否會發生食物中毒。通常,僅僅攝入1~2個食物毒菌是不會引發食物中毒的。有些細菌在攝入量很大時才會引發病症,有些即使量很小也會導致發病,例如少量的腸出血性大腸桿菌或諾如病毒(Norovirus)就能引發嚴重的食物中毒。不過從總體上來說,細菌攝入量越大發病機率越高。
6.非B型血
諾如病毒存在多種類型,B型血的人絕不會感染其中的諾瓦克病毒(Norwalk-like viruses)。理由在於B型血的人體內不含有能夠和諾瓦克病毒相結合的感受器。不過除了諾瓦克病毒外,B型血對其他病毒並不免疫。
引發食物中毒的原因多種多樣,建議大家在身體狀況不佳時吃東西一定要注意進行充分的加熱。
(本文由科技世界網編譯,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自 科技世界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