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約錄 | 華工禁令(上):三百年海禁裡的黃皮膚「苦力」

2020-12-12 澎湃新聞

文 | 江隱龍

作為世界上容納度最高的語言之一,英語中向來不乏源於法語、德語甚至希臘語的舶來詞。語言史背後是文化史,文化史背後是民族史,每當一種語言多一個舶來詞,勢必都會牽扯出兩個甚至多個民族的交融與碰撞——語種的「血緣」越遠、彼此滲入的舶來詞越難以歸化,民族之間的歷史也往往越慘烈。

而「Coolie(苦力)」一詞,無疑便是這種慘烈歷史的代表。除了「Coolie」之外,苦力在英文中有多種拼寫方式: Cooly、Kuli、Quli、Koelie……雖然這一單詞因為其林林總總的拼寫方式而漫漶了起源,但其含義卻有著清晰的指向性,那便是以勞動來維持生活的廉價勞動力。「Coolie」很可能來自於漢語,就算拋開極其雷同的讀音不談,同一時代英語中也的確爆發式的出現了一批漢語的舶來詞,如Kowtow(磕頭)、Yamun(衙門)、Wonton(雲吞)等。不過也有學者提出「Coolie」最早是德國博物學家恩格爾貝特·坎普弗爾用於形容日本碼頭工人的,而這位博物學家在抵達日本之前只去過波斯及印度而非中國。無論是那種說法,「Coolie」一詞所代表的廉價勞動力都具有強烈的時間與地域屬性:大航海時代之後逐漸被殖民、半殖民化的遠東。

而中國人——或者說是清帝國的子民,無疑佔據了苦力中的最大多數。在中國歷史的語境上,它還有一個相對正式也相對中性的名稱:Chinese Workers(華工)。畢竟,苦力一詞難以登上大雅之堂,無論是清帝國,還是與強行與清帝國籤訂條約的列強均不願意將苦力一詞不加修飾地寫在條文之中,正如在條約中,鴉片不會是「鴉片」而是「洋藥」一樣。

不過華工卻不是一開始便如苦力一樣帶有貶義色彩的。在鴉片戰爭爆發之前,華工不僅代表了先進的技術、雄厚的實力以及高素質的人口,而且還真的在東南亞一帶叱吒風雲,甚至建立了自己的國家。這個國家的事跡曾在梁啓超所著的《中國殖民八大偉人傳》中被濃墨重彩地提及,在此且先按下不表;因為早在華工佔據歷史主流之前,從日本海到印度洋的廣闊海域間還存在著另一強大的華人群體,那便是華人海盜集團。

如果說苦力的發展史要從華工身上尋找源頭,那華工嬗變史便必須要從華人海盜史開始講起。明清時代,除了多次海禁之外,對外貿易盡數為「欽定貿易」模式,其利潤也完全由朝廷支配。但是,中國物產在海外需求量極大,尤其是絲綢、茶葉、火藥等物利潤極高,於是明清帝國東南沿海一帶走私盛行。朝廷壓製取締益緊,走私商人便自行武裝橫行海上,成為海盜。走私產生巨大的收益給予了這些海盜強有力的經濟支撐,於是一些海盜得以屯殖一方甚至建國稱王。當時的中國代表著世界上最為先進的生產力,這一批批華人海盜所譜寫的海上史詩,足以與維京海盜或是加勒比海盜相媲美。

嘉靖年間(1522年至1566年),盤踞在東亞及東南亞地區的華人海盜漸漸分成徽州幫與福建幫,並最終被號稱「五峰旗主」的汪直所統一。在汪直統治的全盛時期,整個東亞、東南亞海域的商船不懸掛「五峰旗」幾乎不敢行駛——如果嘉靖帝是中華文化圈的大陸皇帝,那汪直便堪稱海洋皇帝,甚至於日後成為明朝大患的「倭寇」,也多為汪直所率領的華人海盜,反倒是日本人佔了少數。

明清易代之時,華人海盜勢力逐漸衰落,相反東南沿海地區商業性的移民則逐漸增多,這其中客家人移民之風尤甚。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羅芳伯率領百餘客家人移民至加裡曼丹島,不久便發展出了繁榮的殖民區。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羅芳伯取其與同族陳蘭伯之名建立蘭芳公司,次年建立蘭芳共和國——這便是《中國殖民八大偉人傳》中提到的那個華人殖民共和國。

18世紀的華人以「殖民者」的身姿進入東南亞並不奇怪。雖然清朝中期已經漸顯疲態,但清帝國依然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在整個中華文化圈更具有著不可撼動的統治力。那時的華人如同古代日本的渡來人一般給落後的東南亞帶來了先進文明的火種,華工一詞自然也流露出濃濃的自豪感。那時稱雄於東南亞的華人自然不會想到,僅僅一個世紀之後「華工」會與「苦力」二字混同,並成為「奴隸」富有東方特色的同義詞。

明信片中的清朝苦力

海禁國策:新時代來臨之前的華人殖民史

明朝與清朝前期,華人的確在東南亞地區叱吒風雲,但這在安土重遷的中國人中畢竟不是主流。在傳統的宗藩體系下,遠離中原的東南亞介乎於外藩與化外之地之間,以至於出現了乾隆十八年(1753年)蘇祿國向清廷上《請奉納版圖表文》請求併入中國版圖而遭到乾隆帝拒絕的歷史事件。一國之君尚且如此,其臣民輕視海外之心便可想而知了。

華人在海外的「開疆拓土」並未改變明朝清朝前期海禁政策的大趨勢,如果不是歐美列強強行以戰爭打開了清帝國的海防,或許這個「天朝上國」的海外貿易會永遠停留在廣州十三行統治的時代。

陳仁錫所輯《皇明世法錄》的卷七十五中詳載,凡大明子民未經許可不得前往外洋各地;運貨物出洋者將予以嚴懲;若走私牲畜鐵器於軍事用途、或運銅錢絲棉等物「接濟外洋」者更要處以一百重杖……與此同時,有明一朝對於負責海禁之官員的立法也極為嚴苛,甚至禁止民間建造三桅以上的大型船隻,由此也能了解華人海盜以及蘭芳共和國的出現在中國歷史上是多麼小概率的事件了。

興起於關外的清朝對海禁之事基本延續了明朝的律法,並有所增益。順治十三年(1658年),尚未在中原立穩腳跟的順治帝迅速下了一道海禁詔令:「凡有商民船隻私自下海或盜寇通盜者,斬。貨物充公,家產給奸告之人。該管文武官不能查獲,俱革職從重治罪。」這道禁令看似針對於民間的走私活動,其實也是時局使然:當時南明小朝廷尚未完全滅亡,反清復明的勢力以東南沿海為最盛,故在清廷眼中海禁是關乎國家存亡的大政方針,萬萬馬虎不得。

蘇祿國方位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廷收復臺灣後立刻嚴禁閩粵二省人移民,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帝更進一步下旨「凡出洋久留者,該督行文外國,將留下之人,令其解回立斬」。雍正、乾隆年間,清廷或下令不允許這些「出洋久留者」回國,或直接將其視為「無賴流氓之民」,這一系列冷酷政策發展至極便是「紅溪之役」。

乾隆五年(1740年),荷蘭人於雅加達大肆屠殺華人,上萬名華人在此役中罹難是為「紅溪之役」。面對此慘案,時任兩廣總督的慶復居然如此上奏:「此類僑商乃違旨不聽召回甘心久住之輩,在天朝本應正法,其在外生事被害,孽由自取。」朝廷視海外華人如棄子,海外華人又如何將大清視為母國?

在如此嚴苛的律令下,海外移民本應逐漸減少,為何在海禁最為嚴厲的乾隆時期卻偏偏能出現包括蘭芳共和國在內的一大批海外華人組織?因為朝廷律法在求生本能面前,從來都不是贏家。清朝前期,東南沿海地區屢遭戰事,又兼天災,百姓生計問題尚不能解決,自然甘於冒險至移民海外以解決溫飽問題。對於東南亞地區來說,華人及華工能夠帶來先進的文明技術,故同樣受到當地人的歡迎。隨著歲月的流逝,移民於海外的華人積少成多,並漸漸在東南亞的政界商界佔據了優勢地位——如果不是鴉片戰爭之後世界局勢逆轉,東南亞在百年經營之後完全可能演變成另一個「小中華」,甚至可以在海外與清廷分庭抗禮。

然而東西方的碰撞終究還是來了,「紅溪之役」只是這一歷史碰撞微不足道的開場白而已。大航海時代將世界邊成一體,以荷蘭人為先驅的西方文明終於對遠東地區祭起了屠刀。如果此時清帝國可以與海外華人合眾一心,東西方的終極戰爭未必便會在幾十年之後呈一邊倒的態勢。可惜在清廷眼中,這些「棄子」的價值甚至還不如荷蘭商人,於是在西方殖民者與清廷的雙重絞殺下,中國古代的海外移民終於消融於即將到來的血色時代。

也正是由此開始,「華工」一詞風光不在,跟隨著沉淪的清帝國漸漸成為苦力的同義詞。可悲,可嘆,當清帝國強大時,移民於海外的華人從未借到祖國的光;當清帝國衰亡時,這些華人卻要共同背負祖國遭受的苦難。只是,歷史不會給人留下太多喟嘆的機會,新的時代開始了,曾經不被清遷認可的華工,終於出現在了清帝國正式的法律文件上。這一份文件,便是1860年籤訂的《外國招工章程十二條》。

乾隆接待英國使團

北京條約:打破華工出洋禁令的潘多拉魔盒

後世歷史學家在審視晚清開華工出洋之禁時,大多以中英、中法《北京條約》為肇始。這兩份《北京條約》均籤訂於鹹豐十年(1860年)十月,其實在幾個月前,時任兩廣總督的勞崇光便已經出具了一份《準許各國招工出洋照會》,同意歐美列強在廣州城內外設公所招華工出洋,一個月後,又將招工地區拓展到了潮州。在潮州發布告示時,勞崇光也說明了開放招工的緣由:

「惟本部堂所屬潮州府汕頭媽嶼一帶地方,查得內地拐匪甚多,誘騙良民,私行販賣。亦有外國船隻,接受被拐華民,私運出洋之事。潮州現已經開港貿易,所有稅餉,已派稅務司在彼幫同辦理……」

不難看出,勞崇光開放招工並非源於對海外貿易的肯定與支持,而是面對「內地拐匪甚多,誘騙良民,私行販賣」現象的無奈之舉。既然無力制止私招華工,那便不如將其合法化並通過律法加以限制。曾經居於宗藩體系金字塔頂端的天朝,曾經寧可放棄海外華工也不願意開放海禁的清帝國,曾經雄踞整個西太平洋海域的華人海盜,在勞崇光做出這一份照會之時都已經成過眼雲煙——自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來,中華文明的衰落已經不可避免,而「華工」一詞也勢必在這一衰落的進程中被推向人類食物鏈的最底層。

大航海與工業革命極大刺激了歐美列強對於工農業勞動力的需求,然而自1833年大英帝國解放了其領土中大部分黑奴以來,奴隸制在世界範圍內的消亡使得歐美列強能夠支配的勞動力越來越少,於是其眼光自然而然投射到了人口稠密而又落後遲鈍的東方。早在嘉慶十五年(1810年),葡萄牙人便曾強擄了一百名清朝茶工至巴西做奴工,相似的事件在鴉片戰爭爆發前已不算罕見。然而,強擄華工畢竟是海盜行徑,一方面每次行動均需頂著違法甚至與清帝國開戰的壓力,另一方面僅依靠強擄也遠遠不能滿足列強對勞動力的需求,於是列強均期望清帝國能從法律層面開放華工出洋的禁令,以實現其招工的合法化與常態化。

《北京條約》籤訂現場

有需求便有市場。一方面是列強對廉價勞動力的巨大剛需,另一方面大量生活貧苦的華人也的確希望通過出洋打工求得生存,於是在雙向需求的動作下,出現了勞崇光所言「內有拐匪誘騙、外有洋船私運」的殘酷現實。

其實在勞崇光所處的時代,華工出洋現象雖然仍然為大清律法所禁止,但其規模已非嘉慶年間可比,而且多披上了「契約」的外衣。拐匪與洋商先以半強迫半欺騙的方式令華工籤下契約,一經出洋之後這些華工便會遭受到不亞於奴隸的壓榨。更為可悲的是,這裡的「拐匪」其實包括一些清朝的地方大臣,比如勞崇光的前任兩廣總督柏貴早在鹹豐九年(1859年)便私自賦予了英國招工公所招收華工的權利。同年,柏貴病逝於廣州,勞崇光隨即繼任,並於翌年最終以通過照會的形式認可了列強招工的合法性——這個照會,是做也得做,不做也得做。

就在《準許各國招工出洋照會》做出的同年,清帝國分別與英國、法國籤訂了《北京條約》,正式以朝廷的名義取消了華工出洋的禁令,由此正式開啟了晚清華工出洋的血色浪潮。這兩份《北京條約》的相應條款如下:

中英《北京條約》第五款:「戊午年定約互換以後,大清大皇帝允於即日降諭各省督撫大吏,以凡有華民情甘出口,或在英國所屬各處,或在外洋別地承工,俱準與英民立約為憑,無論單身或願攜帶家屬一併赴通商各口,下英國船隻,毫無禁阻。該省大吏亦宜時與大英欽差大臣查照各口地方情形,會定章程,為保全前項華工之意。」

中法《北京條約》第九款:「戊午年定約互換以後,大清大皇帝允於即日降諭各省督撫大吏,以凡有華民情甘出口,或在法國所屬各處、或在外洋別地承工,俱準與法民立約為憑,無論單身,或願攜家眷,一併赴通商各口,下法國船隻,毫憑禁阻。該省大吏亦宜時與大法欽差大臣查照各口情形,會定章程,為保全前項華工之意。」

兩份條約,兩個條款,除國名外居然一字不差。可嘆的是,條款中的「戊午年定約」所分別指向的兩份文件也有著相同的名字,那便是鹹豐八年(1858年)清帝國被迫籤訂的《通商章程善後條約:海關稅則》;而籤訂條約的另一方,同樣是英國與法國。

「奴隸船」上的華工

招工章程:清帝國對留洋華工態度的轉變

如果說《南京條約》敲響了清帝國的喪鐘,那《北京條約》則奏響了華工悲慘命運的哀樂。華工出洋的生活顯然與條款中的「情甘出口」相左:這些名義上「自願」的華工大多是來自清朝沿海省份的窮鄉僻壤,在招工公所的強迫欺騙下,領著一筆預付薪酬踏上了海外。他們不知道,曾經的帆船早已變成了蒸汽輪船,這意味著海外中的「海」也不再是那些散落在大清帝國東南邊界的小型水域——他們中的很多人會橫跨整個太平洋來到拉丁美洲,而這其中又會有很多人在高強度的工作下客死異鄉。

因為這些華工均有契約在身,故被稱為契約勞工(Contract Laborers)。與此相伴而生的還有一些歷史名詞:苦力貿易(Coolie Trade)、負債勞工(Credit laborers)和豬仔貿易(Gigs Trade)。通過「豬仔」這一侮辱性極強的詞語可以看出,華工雖然是契約勞工,不是奴隸卻也近似奴隸。當然,與奴隸市場無異的「豬仔」客館早在《北京條約》籤訂之前便已遍及東南亞,尤以新加坡、檳城為中心——「賣豬仔」一詞早在道光七年(1827年)便被出現在了張心泰所著是《粵遊小志》一書中,這一年,甚至比鴉片戰爭還早了整整十三年。

如果僅以華工的視角來審視這段歷史,可能並不容易了解為什麼柏貴與勞崇光前後兩任兩廣總督會推進華工出洋的合法化;但從更為宏觀的角度來看,整個歷史線條便豁然開朗:柏貴於鹹豐七年(1857年)升任兩廣總督,勞崇光1859年升任兩廣總督,這正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期間,而《北京條約》也正是這場戰爭帶來的結果之一。

「賣豬仔」市場

如果說《北京條約》首次破除了華工出洋的禁令,那同治五年(1866年)清廷與英國、法國籤訂的《續定招工章程條約》便進一步以法律形式完善了關於華工出洋事務的具體細節。與《北京條約》中的喪權辱國不同,這一條約反而是對出洋華工的人道主義保護,如第十款規定「一日之內作工不過四時六刻……不準強其工作過時」;第十九款規定「運載客民之船……預備夥食、保其整潔,俱有定例」;第二十二款規定「夫婦不能分派兩處作工,幼兒不及十五歲不準令其離父母」等,其規定甚至比華工在國內務工所受的待遇為優。

如果能嚴格執行,那《續定招工章程條約》便能在相當程度上保障華工「契約勞工」的身份,使其不會淪為事實上的奴隸。清廷與英法兩國籤訂此條約後,同時照會歐美列強,聲明若不符合《續定招工章程條約》22條規定則不許再招工,這其中也飽含著羸弱的清帝國在外交方面的努力。

對比康熙、雍正、乾隆年間清廷對海外華人的不聞不問,這一努力態度的轉化實在是殊為不易。事實上,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期美國便曾建議清廷派遣領事駐紮美國以保護其留美華人,當時代表清廷談判的直隸總督譚廷襄竟如此回答:

「我大皇帝統御子民數萬萬,區區流徙海外之地的流浪之人,何足異哉!大皇帝之財寶富盈天下,區區流徙海外遠離其家國的流民之財富,有何足惜!」

譚廷襄所代表的依然是清廷對待留洋華工的傳統態度,不過很快,當清廷正式籤訂《北京條約》之後,如譚廷襄這樣的士大夫階層也不得不正視華工這一檯面上的問題了。在譚廷襄說出這一番「豪言壯語」的七年之後,《續定招工章程條約》出臺,這也意味清帝國終於在其「統御子民數萬萬」「財寶富盈天下」的迷夢中走出了一步,開始用心審視天朝上國此時的處境了。

保定直隸總督署

相關焦點

  • 奇約錄 | 華工禁令(下):美洲大陸的百年排華戰爭
    文 | 江隱龍點擊閱讀上篇:華工禁令(上):三百年海禁裡的黃皮膚「苦力」古巴秘魯:清帝國「華工外交」的兩大戰場清廷制定《續定招工章程條約》後,西班牙騙拐、虐待華工的事件依然頻繁發生,尤其是古巴和秘魯兩處更以虐待華工著稱於世
  • 人物 | 「國際平民教育之父」:受華工苦力觸動,一生致力於平民教育
    晏陽初,1890年10月出生,祖籍四川省巴中市,成長於晚清民國初年一個鄉村私塾教師家庭。自幼耳聞目睹晚清積弱腐敗,眼見「天府之國」的巴蜀之地民不聊生,對底層廣大百姓困苦生活有著深刻體驗。幼時,他進入教師兼鄉醫的父親私塾裡發蒙。
  • 華工在歐洲:「非常好的勞工,最好的士兵」
    >1917年春天的威海衛,山東萊蕪牛泉鎮上裕村農民畢粹德,背著行李默默地站在隊伍裡,等待登船。此刻,他長眠在法國索姆省博朗古的小村莊裡,墓碑上刻著「編號97237,卒於1919年9月27日」。與他同眠在此地的還有14個中國人。比起他們,江蘇丹陽的朱桂生是幸運的。他一直活到了2002年春,106歲,才在法國拉羅謝爾市去逝。拉羅謝爾市政府贊他是「融入法國社會的典範,拉羅謝爾市民的驕傲」,法國報紙則說:「他的辭世標誌著一段歷史的結束。」
  • 鮮為人知的華工「一戰」故事
    小鎮上,英軍軍營被震撼著,撕心裂肺的叫喊聲不斷傳出。嚴格說,這裡並非真正的軍營,而是「一戰華工總部」。新民國政府急於參戰,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農民活命無門,自1916年開始,14萬中國農民「以工代兵」漂洋過海,來到完全陌生的地方。此刻,歐洲工業文明正盛,亦是熱兵器槍炮激烈對抗的大戰之時。在中國的千年歷史上,從來沒有過如此眾多的農民走出貧苦的家舍,集體跑到地球的另一端。
  • 三百「廈門牧羊人」澳洲漂流記
    在清明節到來之際,本報聯繫上相關人士,獨家解密這個紀念碑落成的幕後,鉤沉與「廈門牧羊人」有關的歷史細節,一起緬懷這批遠渡澳洲的先行拓荒者。「廈門牧羊人」故事 用英文刻在紀念碑上從廈門到布裡斯班,坐飛機要11.5個小時——近萬公裡航程,在170年前則是至少1個月的海上煎熬。
  • 華工,水果味的!
    >華工發水果,其實是日常操作去年華工芒果大豐收學校發了芒果師生們拿著竹竿、礦泉水瓶各種工具在學校裡團結一心摘芒果抬兩籃筐回去都不夠!在《2019年中國最好大學排名》上,華工名列第20位,廣東第二。在2017年-2018年中國理工類大學排行榜上,華工排在了第9位!厲害了,我的華工!
  • 【歷史是記憶與遺忘的鬥爭】史丹福大學與華工
    1866年,華工們開始挑戰工程中最大的攔路虎——塞拉嶺通道,被稱為「合恩角」的花崗巖石牆,是這裡最難攻克的險關,它的下部是垂直光滑、深達1000英尺(約合304.8米)的懸崖峭壁。《美洲華僑史話》記:「在修築100英裡的塞拉山脈地段的鐵路時,華工的死亡率高達10%以上」。
  • 黃皮膚——你是我的驕傲
    一名祖籍臺灣,出生並成長在美國的美籍華裔籃球運職業動員,最近在自己的社交媒體上卻為武漢發聲,抨擊美眾議員背後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林書豪的推特1988年,林書豪出生在美國加州,2006年林書豪加盟不提供體育獎學金的哈佛大學。四年的時間裡,他成了哈佛大學歷史上最優秀的籃球運動員。
  • 散落五湖四海 2.3萬華工後人難尋
    聰明的華工想出了法子:華工或坐在吊籃裡,或身系長繩,由山頂放下來。先在絕壁上鑿出炮眼,塞滿黑火藥,點燃之後山頂的人儘快把吊籃和華工拉上去。但意外總是會發生,有時候時機把握得不是太好,華工就會同巖石一起被炸飛。就這樣,華工用智慧、汗水、鮮血乃至生命,硬是在絕壁中開出一條狹小的通道,然後再一點點擴寬,最後鋪出一條鐵路路基。華工的優異表現,當時就令社會讚嘆。
  • 線上「雲報導」,華工三校區迎接新生
    為確保新生安全報到並順利開啟大學生活,華南理工大學嚴密落實防疫工作要求,首次採用「華工迎新」小程序線上報到,迎新工作各環節均嚴格遵守疫情防控規範,疫情防控要求和指引多途徑落實到每位新生。值得一提的是,華南理工大學今年首次採用「華工迎新」小程序線上報到,新生在報到當天進入到學校範圍後,只需要打開手機定位,人臉識別通過後,即可線上進行「雲報到」,入學體驗更智能、更便捷。華南理工大學迎新不斷強化服務意識。為減少新生攜帶行李的不便,學校為新生提供了行李郵寄服務。
  • 來華工,去華為!
    來華工,去華為!中華兒女紛紛為這個民族企業家勇於面對挑戰的精神所動容大家也紛紛表態力挺華為在這樣的至暗時刻華為你只管奮力前行14億中國人民都在支持你華為一路走來,從來沒有運氣加持今天華為有18萬員工這18萬員工和早年的那批創業者之間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文化基因上的連接
  • 黑眼睛黃皮膚的中國人
    早上起來,廣播裡傳來一首悅耳動聽的歌曲,優美激昂的旋律,仿佛把我帶回久遠的十九世紀八十年代。這首《中國心》是張明敏先生的成名歌曲,曾在一九八四年一夜成名,家喻戶曉傳遍大江南北。那時候我還在上初中,我們哼唱著這首歌去上學,傳唱著這首歌放學回家。這首動人心弦的歌曲,生動地描繪出海外遊子的愛國情懷和鄉愁。同學們都被這美妙的詞曲感動,許多人把詞文抄錄在筆記本上。
  • 華工!
    正文:我叫小魚,吃貨妹的鄰座同事,華工機械13屆的,沒錯,就是那個「天河客運站」校區的,每日吃著北二飯堂,在二樓的社科圖書館上自習的那個校區。據說發電所餐廳建於1934年,原來是中山大學的發電所,也是從這裡開始,我開始慢慢了解中大和我工的淵源。
  • 我的世界:苦力怕被強勢翻版,蜘蛛網的苦力怕,末影苦力怕最靈活
    《我的世界》苦力怕作為最成功的反派角色之一,自然就成為了MC的標誌性角色,雖然苦力怕在原版世界中沒有任何其他的變化,但是在MC的各種模組中,苦力怕可就是各種翻版的素材來源,尤其是苦力怕的爆炸,被模組開發的是玲離盡致啊,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模組中的各種版本的苦力怕吧,玩家們看了之後一定會覺得原版的苦力怕看著實在是太無趣了
  • 太平洋鐵路150周年|史料中的華工記憶:驅逐,遺忘與追尋
    利蘭·斯坦福(加州州長和中太平洋鐵路公司的主席,同時也是史丹福大學的創辦人)曾在1862年的州長就職儀式上宣稱:「在我們中間居住著一個低等的種族,給上等的種族施加了惡劣的影響。」因此,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在鐵路建設初期決定不僱傭任何華工。據董事會成員查爾斯·克洛克回憶:「我們公司的所有人都對華工有著巨大的偏見。」
  • 歐羅巴的異鄉人:一戰西線上的中國勞工
    苦力貿易是非法的,因為清朝在1712年已禁止移民出境。但在1847年(第一批通商口岸開放幾年後)與1873年(苦力貿易被官方禁止)之間幾十年,在通商口岸契約勞工被外國機構以強迫或欺騙等手段所僱傭,並且無須服從中國律法。這批勞工令人驚愕的處境與待遇最終使清政府決定採取嚴格的官方管控。
  • 晏陽初:「海歸博士」緣何戀上「鄉巴佬」|教育家
    1916年,晏陽初遠涉重洋,考入美國耶魯大學,研習政治學與經濟學。留學期間,他切身感受到西方教育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也深刻認識到中國的貧窮與落後,立下了「教育救國」的信念。  「一戰」打響後,英、法等國在中國招募大批華工赴歐洲從事戰場支援。1918年6月初,晏陽初畢業後赴法國北部的布朗,為這批華工提供志願服務。
  • 在巴黎尋找「五四」的細節:華工往事
    中文、法文文意相同,文字都刻在浮起的碑石上。石碑基座是用乳白色的瓷磚砌成,無論是材質還是色彩,都顯得不十分協調,就好像一個穿 西裝的人腳上穿了一雙運動鞋一樣。紀念碑(陳佔彪攝)是為第一次世界大戰華工紀念碑。這是當地政府和在法華人於1998年一戰勝利80 周年之際,為那些在一戰中不遠萬裡前赴歐洲協助戰爭的華工建立的紀念碑。
  • 華工華農要合併?假的!
    合校後,華工五山校區將和華農連為一體。15日,南方日報、南方+記者從省教育廳、學校多方求證了解到,兩校合併一事不實。早在2003年,華工工商管理學院一教授向省政協提交了提案,首次提出合併華工華農,並更名「華南大學」。但同時,有11名省政協委員也提交了「華工華農不宜盲目合併」的提案,提出了相反的意見。
  • 廣東考生排名多少穩上華工?
    2020年華南理工大學(簡稱「華工」)全國招生計劃總數6700人,廣東省計劃總數3250人,比去年新增41人。華工今年新增什麼專業,廣東考生排名多少能上華工,華工對廣東考生新推出的「6+1」志願填報政策怎麼操作?7月23日,華工召開本科招生新聞發布會,解答考生的報考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