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張青虎,是羅甸縣邊陽鎮團田村第一書記。 一直以來,我始終以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堅守初心,擔起使命。扛起了脫貧攻堅的艱巨任務,捨棄小家,顧全大家,抓好疫情防控,推進產業發展,認真盡職盡責。 駐村以來,我始終紮實開展各項工作,到村後,迅速適應新崗位,開展調研,深入群眾,作為一個年輕幹部,統籌協調駐村工作隊和村支兩委,帶領整個團隊,按照上級的安排和部署,團田村在2018年底按照村出列各項標準,順利出列。
張青虎(左二)在特種養殖場作技術服務,結合有利地形防控非洲豬瘟
捨棄小家,顧全大家 2018年12月,駐村才開始一個多月,父親在從福建回老家的途中,在江西境內遭遇車禍,導致右腿腿骨粉碎性骨折,當時恰逢省級脫貧攻堅驗收,為了迎接驗收工作,順利通過省級驗收,我始終一直堅守在工作崗位,都未能及時趕往現場,由哥哥從福建到江西把父親接回福建進行治療。 現在,父親在老家織金縣臥病在床,不能行走,由母親照顧,哥哥一家在福建打工,留下60多歲的二老在老家孤苦伶仃。由於脫貧攻堅任務艱巨,回家路途遙遠,幾乎沒有時間回家到床前看望,對老人,做了一個「不孝子」;來駐村時,妻子在羅甸,懷孕已經8個多月,挺著大肚子還要照顧大的孩子,只能儘量加班把工作完成後,爭取抽時間偶爾回家看看,對家庭,已然成了一個「不稱職」的丈夫和父親。
張青虎(左一)組織群眾共同開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
統籌抓好疫情防控,打好兩場戰役 充分利用脫貧攻堅指揮系統和作戰體系,自疫情發生以來,從大年初三便帶著家人從老家趕回返崗,開始投入戰鬥,帶領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全體成員,發揮駐村工作隊和網格員作用,疫情期間,把脫貧攻堅駐村工作隊調整組建為疫情防控工作隊,調動群眾積極性,組織黨員先鋒隊和群眾志願者,充分發揮群防群控作用,逐戶逐人排查,外防輸入,內防擴散,將疫情影響降到最低,切實保障群眾的生命健康安全,並組織群眾有序復工復產,指導和組織務工就業,確保群眾收入穩定,同時統籌兼顧好脫貧攻堅工作,切實打好「疫情阻擊戰」和「脫貧攻堅戰」兩場戰役。
推進產業發展,鞏固脫貧成效 特種養殖是邊陽生態養殖公司發展的項目之一,也是團田村的特色產業之一,承擔著帶領全村貧困戶發展脫貧增收致富的使命,目前承擔著40戶貧困戶入股分紅的任務,然而,自2018年我國發生非洲豬瘟以來,豬養殖產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影響,尤其2019年五月以來,非洲豬瘟對我縣的豬養殖業波及極大,大部分養殖場已經全軍覆沒,損失慘重,導致豬肉供不應求,價格瘋漲,同時牽引著雞肉,雞蛋,菜油等其他農產品價格的上浮,增加了群眾的消費壓力。 在養殖場面臨嚴峻考驗的危急時刻,充分發揮專業知識,高度認識到豬瘟的危險性及其會造成的嚴重後果,在原來指導升級改造的基礎上,結合孫志剛書記提出的「產業八要素」要求,立即加強技術服務,依託養殖場有利的地理環境優勢,協調消毒藥品等疫病防控物資,指導企業,和該企業並肩作戰,拼盡全力保護養殖場的安全,在百年不遇的非洲豬瘟面前,挺過風險高發的危險期,確保了產業的穩定發展,現在養殖場能保持100多頭的正常存欄量,穩步增長,又恰逢良好的生豬價格,使投入的扶貧資金髮揮應有的效益而不至於損失,保障了貧困戶的利益連結,同時也讓企業重獲生機,讓脫貧攻堅工作得以順利開展,為按時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種桑養蠶項目是我村的重點種植項目,從去年到今年,帶領村兩委和工作隊,充分發揮群眾的積極性,共發展211.4畝,覆蓋農戶114戶,已經在2020年6月順利投產,帶動機耕道等基礎設施的進入,很大程度幫助了群眾解決實際問題,依託村級合作社,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持續鞏固脫貧成效。 接下來的工作中,還要繼續加強學習,查找自己的差距,不斷提升自我,向更優秀的同志看齊,以更好地履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更好的推動產業發展和推進脫貧攻堅。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梁曉琳 整理
編輯 何濤編審 田旻佳 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