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裡走出來的愛國文化學者陳彥雄

2020-09-10 心向著陽光


陳彥雄

《易經》裡走出來的愛國文化學者

文/陳運佳

人物名片:

陳彥雄,號一道子,原籍廣東澄海,享譽海內外的當代著名易學家,詩人,畫家,高級翻譯,北京冬奧藝術城專家組成員。他是中國易畫藝術的倡導者、探索者,被新聞媒體譽「登上北大百周年大講堂傳播易畫藝術第一人」。2016 年11 月赴美國名校講授中國易經文化,受到外國友人的熱烈歡迎;2017年赴馬來西亞新山市舉行《中國夢民族情一帶一路》陳彥雄國畫展並開設《易經與東方智慧》的國學講座,搭起中馬兩國文化交流的橋梁。先後被國家有關部門授予「共和國行業發展傑出貢獻獎」、「北大百周年紀念講堂易學最高獎」、「汕頭市年度藝術貢獻獎」和「弘揚易學文化突出貢獻獎」 。現任國際易聯理事,易學書畫藝術委員會副主任,中華詩書畫藝術委員會委員,中華國際易經書畫研究院院長,中國人文環境風水研究院專家委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廣東省潮汕文學院副院長等。代表作品有:《詩暉畫影》、《東方智慧易經》、《陳彥雄國畫集》、《一道子現化詩英譯與賞析》及譯著兩部。


陳彥雄在創作

易學源於《易經》之學,最早是起源於五千多年前的伏羲氏,所以易學最開始是一種預測的工具,到了周文王的時候把八卦演繹成六十四卦,並且註解卦辭,爻辭,這個時期雖然《周易》有了文字,但是《周易》也只是一本用來佔卜的書。到了春秋末期,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對《周易》一書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更是用了十篇文章來做《易傳》,即《十翼》,是對《周易》的完整注釋,例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他把《周易》提升到了哲學的層次。《周易》是神秘而又神聖的中華傳統文化,我們來探訪一位在國際上頗有影響力的易學學者,讓他告訴我們《周易》的神聖魅力。

美國媒體對陳彥雄的報導

「易道玄玄玄幾許,太極陰陽,學海無涯渡。酒綠燈紅非我處,天涼惟見紅爐煮。春去秋來朝復暮,華髪稀疏,無悔隨春去,隻影孤單燈伴語,卻緣天地心中鑄。」這是他創作的一闋《蝶戀花•研易》,講述的是研易者的心路歷程。這闕詞的作者一生與易學密不可分,從早年從事商務英語談判到如今深研《周易》,並提出了「廣義風水」、「狹義風水」和「社會風水」等新名詞和新概念,用中英文在國內外刊物發表近百篇有較高學術價值的論文,榮獲過許多易學、文化藝術方面的大獎,出版有詩集《生命的天籟》、詩詞集《澄江流韻》、《詩暉畫影》,家居文化專集《風水文化一點通》、《陳彥雄國畫集》等,如今更是著手譯著幾十萬字的英文版《東方智慧易經》,他被中外媒體譽為「用英文向外國人傳播東方神秘易經的中國青年文化使者「和「集周易、繪畫、詩詞、翻譯四位一體的文化學者。」他是陳彥雄,一名中國傳統文化研究者。初見陳彥雄老師的時候,他中等個頭,雙目炯炯有神,樸素的外表,卻有著一種外人對周易研究者描述的所謂那種「仙風道骨」的神秘感,當神秘面紗揭開後,又發現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紅色」愛國主義者。

《中國夢民族情一帶一路》陳彥雄畫展剪彩儀式

研易之源:愛國主義情懷

出生於上世紀六十年代末的他,成長於廣東澄海東裡的一戶貧困農家裡,與那個年代的其他小孩一樣,多數都是一邊上學一邊幹農活,放牛的時候看到幾隻鵝在一旁嬉戲,幾頭牛在耕田,這種農家淳樸的景象總讓人有種靜逸的美麗,每當看到這些場景,陳彥雄就會撿根小棍子在沙地上畫畫,臨摹這番景象,這種大自然的和諧也激發了他對文學藝術的熱愛。

陳彥雄為美國名校教授們作《易經》講座

家庭的原因讓他一度中斷了學業,父母也是憂心忡忡,大字不多識一個的母親沒有說出「知識改變命運」這句話,但是從小她便教育自己的孩子要讀書,以後才被人家看得起,才能夠賺錢養家餬口,改變家庭的現狀。正是這一番話,迫使陳彥雄回到校園認真讀書,而在讀大學選取專業的時候,他選讀了英文和國際貿易。當我們詢問他為何不選讀自己喜歡的文學藝術類學科時,他很坦蕩地說「當時覺得,讀英語專業將來能夠賺多點錢。」

陳彥雄與外國師生進行藝術交流

畢業之後從事翻譯與國際貿易工作的陳彥雄,經常要出差到各國,也在那個時候他接觸了很多西方的文化和異國風俗,但是在他的心裡,還是中國文化最偉大。以前他去美國和外商談判的時候,他衣服的口袋裡都會插一面小國旗,久而久之,大家就稱呼他為「陳國旗」。插在口袋裡的這面小國旗,帶著他走過了一場場的商務談判,他講到,「插了這面國旗我會感覺很踏實,因為我感到背後有十億人民在支持我」。這份愛國的情感一直植根在他的內心,當他回想當年大學英語課堂上,外籍老師問大家這一生最大的願望是什麼時,陳彥雄認真地站起來回答「My biggest wish is that China will become more prosperous and stronger very soon,and as strong as USA.」(我最大的願望是中國會更加繁榮昌盛,並且跟美國一樣的強大)。

陳彥雄的國畫《和風共韻》

而真正激發他潛心研究《周易》的,是源於兩個談判上的小插曲。一次在與韓國商人的閒聊時,對方指著韓國的國旗詢問著陳彥雄,知道這是什麼嗎?他答道這是韓國的國旗,對方接著問國旗的圖案呢,他答道,這是八卦和太極。韓國人立馬很驕傲地講到,這就是「South Korea’s八卦,韓國的八卦,是韓國人發明的,而且韓國政府將要把它作為民族特有的文化向聯合國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彥雄當場向這群韓國商人糾正說這是來自中國的八卦,他講解了八卦的來源,每一卦所代表的意思,直到對方承認八卦是中國發明的才肯罷休。第二次是與日本人爭論著朋友辦公室的風水擺設,日本商人強調中國人不懂風水,這在陳彥雄聽來,簡直侮辱了中國幾千年的文化,他挺直著腰板告訴這群日本商人「中國人的血脈裡一直流淌的是陰陽和風水的符號,我有機會要去日本跟你們探討風水文化和中國的周易文化。」就是這兩段小插曲,激發了他要從事周易研究的決心,他說要讓全世界人民知道,周易是屬於中國的,是中國人民獨有的文化,它更是屬於世界的。

陳彥雄的國畫《春華秋實情滿廣外》

研易之途:融於詩、畫和生活

在陳彥雄的工作室裡面,到處堆滿了他的畫作,他被譽為是「中國易畫藝術的倡導者、探索者」。他的畫及三門,花鳥,山水和人物都得心應手,畫作栩栩如生。翻開他的書畫集,每一幅都是融詩於畫中,詩畫合一,相得益彰。月盈是詩、月缺是畫、老人與虎入畫、日出日落皆是畫的主題,潮汕紅頭船,潮州湘子橋,山山水水,皆是美的啟迪和文化的符號。他的繪畫具有「詩詞為魂,易學為骨」的藝術精神,他的人物畫不但在題材上表現了人,而且在精神上表現了人,是對造型美、意境美的緊密結合的優秀作品。

陳彥雄國畫《滿園春色》

所謂的易畫,便是將《周易》的原理融入在畫中,陳彥雄的畫作中,易畫佔據了許多,周易所強調的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在山水畫中所表現的便是左邊要有水,因為龍喜水,所以需要有江河,右邊要有山或者森林,白虎喜歡森林和山峰,前朱雀所表示的就是畫作的前面需要點綴的人物和景物,後玄武既是表示後面需要有大山依靠。他向我們介紹到「創作一幅成功的國畫要有悟的境界,道的境界,和的境界。悟就是有悟性、有靈氣的藝術境界,道就是裡面要有陰陽、太極原理,和就是這幅畫欣賞起來很恬靜和諧,那麼這就是成功的國畫。」

陳彥雄國畫《山村醉秋圖》

陳彥雄的成功不僅僅只是在於他的文化藝術造詣上,更多的是他借用了《周易》頓悟出生活的規律,當中包括了建築風水的造詣、周易與企業管理的和諧。在陳彥雄看來,建築風水講究的也是人與建築的和諧,這也是周易當中的「天人合一」,人既要與自然融合在一起,建築也不例外。潮汕有句俗話叫做「合厝人意才是好工夫」,意思就是房子的風水要符合不同人的生命信息場,這叫做人宅感應。而對於企業管理來講,《周易》當中很多思想也給我們很大的啟示,例如陰陽平衡、物極必反的原理,變易、不易、簡易的原理,居安思危的原理和周易太極思想的原理,「一個單位就是一個小太極,它受周圍環境的影響,一個地區是中太極,受國家這個大太極影響。」所以在陳彥雄的社會風水學當中,他便提到了「個人命運永遠從於國家和民族的命運。」這和包括企業發展的決策一樣,一定要符合國家發展的決策,服從國家大局的磁場,適合這個時代的節拍。同時一個企業的管理者,既要做到有為,也要達到無為。

陳彥雄國畫《創易三聖》

研易之夢:在西方的講臺上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陳彥雄第一次接觸《周易》的時候,便是源於大學時期的老師,當時老師希望他能夠用《周易》當中的哲學思想來克服人生路上的困難,也從當中汲取智慧,坦然地去面對未來的生活。直到現在他還清晰地記得這位恩師對他的三句寄語,第一是希望他成為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周易文化的學者;第二是希望他能夠把周易翻譯成英文介紹到西方去;第三是希望他用英文站在西方的講臺上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陳彥雄國畫《雲山攬勝圖》

恩師的這三句寄語在他的心中烙下了極深的印痕,他如同一汪熱氣直冒的溫泉眼一般,對這片希望懷抱著拳拳之心。於是他便將老師的這份期望當做自身的使命,著手翻譯易經。他要寫的是一部讓普通的、懂英文的人都能讀懂的易經,將周易與建築文化、文化藝術、周易與企業管理,周易與百姓生活等等融合在一起,他對我們講解到:「這本譯著是把周易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預測學、哲學四大功能結合起來的一本書,它穿越過去,現在和未來」。古人有云「不讀易,不足以成名醫」,「不讀易,不足以成名相」,博大精深正是《周易》流傳至今的主要原因。

陳彥雄國畫《寒山聽鍾》

陳彥雄翻譯這部《東方智慧易經》至今已有五、六年的時間,至今還未成冊,當中花費了非常多的精力,用十年左右來完成古人用兩千多年才著述而成的書籍,他覺得很值得。而他的理想更是把周易文化傳播到世界,讓世界人民了解更多中國文化,「中國需要世界,世界更需要中國,未來很多東西需要在東方,特別要在中國文化中尋找答案。」集詩人、畫家、翻譯家,易學家為一身的陳彥雄很謙遜地說到自己不是一個有學問的人。他的號為一道子,一是萬物之源,取之為一切的開始,道是來自周易,一陰一陽之謂道,子則是希望自己做一個有知識有學問的人。「雖然我現在也沒學問,沒有很多的知識,但是我會儘量完善自己,不斷學習,使自己成為一個比較有學問的人。」

陳彥雄國畫《花開富貴》

在陳彥雄的世界裡,詩、畫、易學和翻譯已經成為他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份,他的理想,他的憧憬,也在他的努力下一步步實現了,他的「紅色」情懷便是源於《周易》,也長於《周易》。在八卦太極圖裡,他走出了自己的愛國情懷。

金羊網(李映民)

粵東易學家陳彥雄在「第三屆易學與現代經濟」論壇再度獲易學殊榮。本屆組委會把「當代易學名家」和「弘揚易學文化突出貢獻獎」兩項大獎頒給潮籍青年名學者陳彥雄,以表彰他在弘揚傳播易學文化、易學理論與實踐方面,特別是在易學與翻譯、易學與文學藝術領域作出的特殊貢獻。據悉,「弘揚易學文化突出貢獻獎」是目前國內外易學界的重要獎項之一,具有客觀性、公正性和權威性,每四年頒發一次。

來源:金羊網 李映民

相關焦點

  • 用英語講《易經》的人
    一次閒聊時,一位韓國商人指著韓國國旗告訴陳彥雄,韓國國旗的圖案是韓國人發明的「八卦」和「太極」、韓國準備申請世界文化遺產。陳彥雄當即糾正說,「八卦」和「太極」都來自中國。 畢業於廣州外國語學院涉外秘書系的陳彥雄由此萌生了研究《易經》的興趣。今天,他已經成為我國著名的易學家,並擔任國際易學聯合會理事、中華國際易經書畫研究院院長等職。
  • 陳彥雄現代詩英譯與賞析(二)
    捧讀陳彥雄的詩,使我聯想到一次和朋友喝酒狂歡過後,依舊晨早醒來,發現 : 時光老了,老在清晨喧囂裡,老在院落光影下。恍惚之間,煙塵散盡,時光流轉,依然是潔淨靜謐。學會將苦逼瑣碎日子打造出新意,單調簡靜歲月裡,經營好自己的一顆不老初心,一半清喜,一半淺醉,人生足矣。
  • 易經是文化造假的源頭?歷經6500,終於被西方學者證實為超科學
    《易經》是中國非常古老的一部佔卜書籍,成書時間距今大約有幾千年的歷史了,據說是西周時所創作,關於《易經》的由來曾經有很多種說法,有人說《易經》是人類先祖伏羲所創,還有人說是當年周文王被紂王囚禁時無聊時所推演出來的一部奇書。
  • 龍嶺迷窟裡的「懸魂梯」是怎麼走出來的,它的構造和易經原理
    裡面最驚險好玩的一關,是胡八一和馬大膽一行人,被蜘蛛逼到了一個懸崖上的石橋上,一直走也走不到頭。大金牙想起了古籍裡面記載了「懸魂梯」這一玄妙機關,可以把人困住直到餓死。劇裡給出的懸魂梯的構造,並不能使人滿意。劇裡給出的結構圖是個風車狀,看起來很奇特,但是細推,他是沒法形成閉環的,沒法把人困住。於是智慧的網友給出了更精彩的物理原理解釋,分兩步就可以解釋清楚。
  • 《易經》被國人質疑6500多年,如今卻被西方學者證實為超科學!
    榮格要研究過《易經》之後立刻就對古中國文化敬重無比,他說道:「在古代中國人的眼中,實際觀察時的情境是偶然性的撞擊,而非因果因素匯集所產生的明確結果。」當歐洲學者還在鑽研矢量、數字、分類等學科時,遠古時期的《易經》卦象中,就有他們所研究的一切。
  • 高考裡的《易經》卦象!
    樹木從大地裡面生長出來,就是升卦之象。君子要順應美德,積累小善,以變得崇高、宏大。《象傳》說,「地中生木」,上卦為坤卦,坤為地,下卦為巽卦,巽為木,樹木在大地的下面,它肯定要衝破大地,往上生長,這就是升卦。樹木從小到大,從微到著,是一種上升的景象。
  • 古代著名易經學者,獨創佔卜方法,為初學者學易開了一扇門!
    中華文化博大進深,源遠流長,被譽為華夏文明之源的《易經》,是經典、哲學、智慧之書,《易經》的思想,影響著中國古代幾千年所有的文化領域,無論是政治、軍事、科技、文化、教育以及醫學等,都離不開易經的理論。古人善於運用運用易經的智慧,去解決生活中疑惑的問題。從古至今,易經在社會上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研究易經的教授學者也越來越多,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把《易經》預測學納入2019年博士生招生計劃。說明國家已認可周易預測學的學術地位,在高校裡有了易經的一席之地。對那些張口閉口說易經「封建迷信」的人,是一個最有利的說服。
  • 一條路走不通時,可以換條路走——親子學《易經》第一講
    他從小就學《易經》,深知易經的變化規律,他說人間路太多太多了,這條走不通了,就走另外一條路。  他開始整理自己的武俠小說,將小說變成劇本,讓別人拍成了電視劇,在七十、八十、九十年代初期,是老少皆喜歡的電視劇。這之後,他又說還想讀書,就到劍橋去學習,開始是去當學者,後來就正兒八經的讀學位,86歲,一位老爺爺,寫了論文,取得劍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 曾被質疑為文化造假源頭,歷經6500年,《易經》終被證實為超科學
    如果有人問:只能找一本書代表中國中國文化,應該選哪本?答案一定是《易經》。一說起《易經》,就能令無數科學家跳腳:這書裡包含宇宙萬物,竟能通過卦象來預測未來,這不是偽科學嗎?說中國近代之所以沒有萌發出現代科學基礎,就是因為我們傳統文化一些思想的限制。面對科學家們的痛批,說它是文化造假的源頭,而《易經》的地位依舊在中國歷史文化中屹立不倒。
  • 閩籍旅美學者錄製全英語抗疫宣傳片:愛國是一個人最樸素的情愫
    閩籍旅美學者錄製全英語抗疫宣傳片:愛國是一個人最樸素的情愫 2020-03-17 22:05:28:愛國是一個人最樸素的情愫  中新網福州3月17日電 (記者 葉茂)記者17日從福建省僑聯獲悉,閩籍旅美學者林敬人團隊錄製的全英語抗疫宣傳片《The Resolve of A Country(一個國家的決心)》在海外社媒平臺獲好評點讚,展現中國在此次抗擊疫情中表現出來的中國精神、中國力量、中國效率和中國決心。
  • 《易經》:人的潛能都是逼出來的,當你無路可走時,看看這4句話
    然而,通往成功路上更多的是荊棘,每一個成功的人幾乎都曾經經歷過無路可走的困局。《易經》:人的潛能都是逼出來的,當你無路可走時,看看這4句話沒學《易經》以前,我是個腦袋不開竅的人,農村出來的,一年到頭,上班打卡,拿死工資,沒有自信。
  • 《易經》智慧:逢兇化吉的秘密,就在這4個字裡(喜馬拉雅)
    來源:喜馬拉雅為什麼每個人都該學《易經》?先看一個小故事。明朝蘇州城裡有位尤老翁,開了間典當鋪。一年年關前夕,尤老翁在裡間盤帳,忽然聽見外面櫃檯處有爭吵聲,就趕忙走了出來。原來是一個附近的窮鄰居趙老頭正在與夥計爭吵。
  • 失傳2000多年的《易經》,在一戶老農家找到,學者:這是「水書」
    《易經》這本奇書傳承了千年,是遠古時期人類,將自己的智慧和經驗提煉出來,製作出的一本生命密碼。正是因此,《易經》才會被世人譽為包羅萬物,可以預知一切的寶庫。可惜的是,由於時間太過久遠,《易經》傳承到今天只剩下了《周易》,還有兩本《連山》《歸藏》,卻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被迫失傳。這無疑是莫大的遺憾。一直以來,中國研究易學的專家學者都對兩本易書的缺失深感惋惜。
  • 科學家痛批下的《易經》,是類文化、偽科學?楊振寧:它毫無邏輯
    科學家痛批下的《易經》,是類文化、偽科學?楊振寧:它毫無邏輯眾所周知,中國是有著五千年優秀文化的國度,並且古代老一輩給後人留下的一些古書奠基,更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結晶,對於中華民族有著極其特別的重要意義。正如這部被質疑了三千年的封建迷信,如今被證實其存在的科學意義,並且被納入國考之中,它就是《易經》。
  • 西方學者眼裡的《易經》,猶如一部「神書」,曾幫4位大師獲諾獎
    《易經》這部作品大家都很熟悉,很多名人一度將《易經》當做是自己的啟蒙之書,在人生道路上的很多挫折和困惑都是《易經》幫著解決的,《易經》這本書的魅力必須要體會之後才能夠感受到。1.《易經》出現的年代要追溯到很久之前,在中國文字還沒有出現的時候,《易經》就已經有了姓名,據傳《易經》的形成過程是緊跟時代腳步的,裡面匯集了老祖宗的經驗,《易經》之中處處彰顯了上古先民的智慧,它也成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總綱領。
  • 「伏羲」並不是《易經》唯一的的作者
    《易經》又叫《周易》是我國古典文學裡重要的組成部分,其內容主要是佔卜,風水,星象和陰陽學說,據說成書於五千年前的「炎黃時期」也有學者認為成書於三千年前的商周時期,那麼《易經》的作者是誰呢?其實大多數人都認為是人文始祖「伏羲氏」相傳當初伏羲在黃河看到身背圖形的神獸龍馬,後又在洛水看到神龜背上駝著類似文字的圖形浮出水面,這讓伏羲大受啟發,經過冥思苦想之後便著出了《河圖洛書》又根據「河圖」和「洛書」推演出了陰陽八卦,而陰陽八卦便是《易經》最核心的組成部分,到了後世又被加入了「風水」等內容,所以說伏羲並不是《易經》唯一的作者,那麼剩下的部分又是誰寫的呢?
  • 研讀《易經》需要堅持的原則
    《易經》是周代的一部官書,但是我國學者又常常將哲學與科學的標籤添加到它的身上。但在我國傳統文化裡並沒有哲學與科學元素,卻要將這些標籤加到我國最古老的一本書籍上去,這是有失公允的。假如《易經》能夠提供思想家獨立的世界觀,或者提供自然事物普遍規律的原理性知識,我們就可以判定它是哲學或科學的著作。但令人遺憾的是,迄今為止仍舊沒有人能夠將《易經》的具體內容講清楚。也就是說,我們還不知道這本書究竟講了什麼。所以,那些口口宣稱《易經》是最高哲學和科學的學者其實並沒有根據的,他們的言論並不能得到經文本身的支持。
  • 《易經》:百科全書式的智慧合集,早看少走許多彎路,高考已涉及
    其實,這並非是《易經》第一次出現在人們眼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林林總總,為何近年獨偏愛《易經》?這還得《易經》這本書的性質說起。宋代朱熹說:「《易》本卜筮之書。」許多人對《易經》的認知都停留在「佔卜」上。
  • 《易經》中文化負載詞
    《易經》被稱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倫理實踐的根源,自 17 世紀至今,先後被翻譯成多種西方文字。目前,公認最權威的英譯版本是英國傳教士理雅各翻譯的版本和德國漢學家衛禮賢翻譯為德文後由貝恩斯轉譯為英文的譯本。
  • 當代中國五位最有影響力的易經人物
    他的著名演講《易經與中華文化》,是世界上第一位科學巨匠親自解讀易經。用的是科學的理論體系。其餘的人解讀易經,因為科學素養上無法達到楊振寧教授的高度,因此就無法在整體上超越他。除非另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科學家也來解讀易經,這樣才有可能進行比較。因此楊振寧教授的《易經與中華文化》,也將是當代易經領域的最高經典著作,值得任何一位易經學者虛心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