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20年研究表明,我們80%的人格生機,取決於人際關係的質量。
你相信找到對的人就會一直幸福嗎?
你相信你們在一起就會感覺親密嗎?
你相信世上有完美的親密關係嗎?
如果以上這些問題的答案你都回答是的,那麼你失望的可能性很大。
因為在相處中你會發現,為什麼一有矛盾,TA就冷暴力?
為什麼我們無法說服對方,而在互相指責?
為什麼我付出那麼多,TA都不領情?
我們都渴望與人有最親密的連結,渴望有人陪伴自己面對生命中的孤獨與虛無。但是往往是開始一段關係很簡單,維繫關係卻很難。
曾經親密的人,為什麼漸行漸遠了?
一些人會相信擁有大房子擁有存款,成為人生贏家,就能得到夢寐以求的親密關係,一些人會相信只要自己足夠好看,足夠優秀,就能得到想要的親密關係。
但親密關係既不是對優秀者的獎勵,也不是一種固定形態,親密關係是動態變化的,它是什麼樣,會變成什麼樣,很大程度取決於關係中的兩個人是什麼樣——而關係中的兩個人也不是固定不變的,改變一直在發生。
《與人親密》是美國蓋伊·芬利的作品,蓋伊·芬利是當代心靈導師、暢銷書作家、資深生命教練。
蓋伊著有包括本書和《放手的秘密》在內的多部暢銷書,他的作品累計被翻譯成26種語言在全球售出200萬冊。
《與人親密——相處是一門可以習得的藝術》:本書將帶領你不僅向內整合自己,也向外經營關係。
修補性格缺陷與創傷;進行深度自我探索,重塑性格;建立安全感:不再受困於內心的小劇場,不讓對方的行為左右自己的情緒學會正向溝通:看清問題的本質,降低溝通成本;保持新鮮感:親密而獨立,活出自我,一起在關係中成長。
在《與人親密》中還會教你如何清除長久以來的積怨,重新點燃你的激情,從而使你和伴侶的關係煥然一新。情侶們經常抱怨,他們「無法像從前那樣感受到愛」。
蓋伊·芬利指出,若想讓愛開花結果,就必須不斷地使之煥發新的活力。在《與人親密》中,蓋伊·芬利向我們展示了如何做到這一點。
愛不是一種我們擁有或者未擁有的感覺,愛是我們分分秒秒都在做出的選擇。
愛的力量:介紹一些寬泛但是非常重要的、用於管理親密關係的通用規律。愛的吸引力法則:你將了解痛苦關係是如何產生的。關於愛的三個重要提示:告訴你一種會將人們分開的無形力量。對你們關係承擔全部責任:如何防止短暫的負面情緒破壞與伴侶的關係。走出不斷重複的痛苦模式:在這裡你會被賦予一雙新的眼睛。我們發現真相的能力,決定了我們的關係是否能長久:你會發現隱藏在那些或大或小的爭執背後、你所看不見的真正原因。通向完美愛情的道路;你會有一個驚人的發現。愛,讓萬事皆有可能:在這你會學到3個新動機,幫助你學會如何去愛你的伴侶。為伴侶創作成長的空間:在這裡你會明白為什麼任何想讓伴侶變得「更好」的嘗試都會事與願違。相處是一門可以習得的藝術:可以學到兩種功能強大的練習方式。
發現親密關係的問題,即是成長的契機與捷徑
心理學家理查.拉希和湯瑪斯.荷姆斯曾製作過一張量表,羅列了人類所能擁有的最痛苦的經歷,排名前三的是喪偶、離婚、分居。這三項的過往都是曾經擁有一段親密關係有關。可見,獲得一份親密關係對我們的人生意義重大。
蓋伊·芬利指出,其實大部分人的爭吵,主要是源於兩個方面:一是覺得對方沒有達到自己的要求,想讓對方改變;二是恐懼,怕對方傷害自己,所以自己先發起爭吵。
一個人越是生氣,對被理解的渴望就越大。就像嬰兒,得不到想要的東西的時候,就會發脾氣,哭哭鬧鬧,摔摔打打。因為你太想被理解了,所以要用盡所有力氣表達自己。
但是當你和對方好好說話的時候,對方就是「聽不見」你的哭喊、「看不見」你的需求,你就很生氣,「為什麼 Ta 就是聽不懂我的話」,只能用憤怒的方式表達自己的不滿。
而你越是發火,對方就越不能理解你。對方越不理解你,你對理解的渴望就越大,吵架的戰火就一觸即發,一發不可收拾了。
蓋伊 ·芬利在書中提出一種情侶之間相處的痛苦模式:就是在你和伴侶之間一場看不到盡頭的爭執即將結束的時候,你要麼聽到對方說這樣的話,要麼你自己也說過類似的話:讓我們求同存異吧。
如果你是在職場談判會議中提出這個觀點,也許會得到一個不錯的結果。但是當我們與伴侶遇到問題,選擇求同存異會發什麼呢?
一般是因為TA做了什麼或者拒絕做什麼,我們之間產生了衝突,我們是希望TA能承認,目前出現的問題都是TA的錯,但是TA卻不這樣認為。
求同存異的退讓模式,並不能使我們內心的某個部分發生改變,那個部分中錯誤的認知與要求,讓我們與伴侶從一開始就彼此對立,於是這就是一場沒人能贏的比賽。
如果我們想要改變這種負面模式,就需要在爭吵中及時剎車,就是當我們意識到,某個負面想法或者感受正在試圖挖掘出責怪伴侶的理由時,我們必須立刻丟棄這些麻煩製造者,我們要明白是他們讓我們彼此對抗。
《伊索寓言》中有一個故事,講的是一頭公牛和一頭獅子為了爭奪一個小水池裡的水而爭鬥不休。在它們的上方有一棵樹,一隻微笑的禿鷲蹲在樹上,它興奮地看著公牛和獅子進行殊死搏鬥。
因為禿鷲知道,無論誰贏了,它都有晚餐。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遠離所有對立力量之間的爭鬥。
當你學會觀察這些的消極的狀態,並將身上會無意識地認同它們的那部分犧牲掉,你將不僅能夠超越它們的衝突,你的努力也會被你的伴侶看到,慢慢的你的伴侶也會放棄自己身上那些參與鬥爭的部分。
你的生活,不是他人能隨意支配的
樊登老師曾說:如果你堅信婚姻是兩個人的事,那麼就算你做了100分的努力,最多也只有50分的效果,註定會失敗。婚姻是一個人的事,你自己變得更好,你的婚姻就變得更好。那個人有沒有改變,我們不敢說,有可能他會因為你的改變而發生改變,有可能他不會改變。但是你的生活已經徹底不一樣了,因為你重新看待了這一切。所以,自己努力就夠了。」雖然看起來是你們倆經營著同一個婚姻,但是他有他的婚姻,你有你的婚姻,各自為各自的婚姻負責。
愛如同所有神秘的力量一樣,是分層次的,而書中提到的那種愛,存在於更高的層次上;也就是說,愛不是恨得對立面,正如光與其投下的陰影不是對立面一樣。
我們與伴侶為誰對誰錯而爭吵,並不能證明我們願意為了愛走多遠;它能證明的是,在那一刻,我們究竟離讓我們走到一起的愛有多遠。在我們和伴侶之間,任何怨恨或憤怒都只存在於沒有愛的情況下。
對我們來說,我們越是與對方協力記住這個簡單的真理,愛就將能夠幫助揭示並治癒我們之間可能發生的誤解。
但是如果學了跟高層次的關於愛的思想,卻不去實踐它,就好像將收集到的麥粒,一排一排地放在你碗櫃的後架子上,然後希望他們在那裡結出豐碩的果實一樣。
《與人親密——相處是一門可以習得的藝術》這本書裡,通過分析與實踐,傳達保鮮愛情的方法,幫助你擁有持久、穩定的親密關係。
願你成為不再孤單無助,安寧樂觀、充滿人格生機的自己。
給文章點個讚,你的婚姻你做主。
我是@悅媽育兒經 期待你能關注我,專注親子教育和情感成長的80後寶媽,我們一起成長。